APP下载

张家川县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成效及对策

2022-11-22周秀芳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2年3期
关键词:张家水源饮水

周秀芳

(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水务局,甘肃 张家川 741500)

张家川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黄土高原六盘山梁峁丘陵沟壑区[1],古丝绸之路南大道横贯县境。全县总面积1 311.8 km2,辖10 镇5 乡255 个行政村,总人口34.2 万人。县域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自然条件差,水源奇缺,是典型的雨养农业区。2005 年调查评估时,全县饮水不安全人口20.1 万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2/3;其余饮水基本安全的人口主要依靠集雨水窖和小规模单村人饮工程。受水源和管理等因素的影响,水质和供水保证率没有保障,全县农村普遍处于饮水不安全或不稳定状态。2005 年以来,张家川县按照省市的安排部署和批复的实施方案,严格执行项目建设程序和质量标准,以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建成的2 座水库(东峡、石峡)和马鹿河河水为水源,结合群众缺水程度,逐年自西向东实施农村供水工程。经过10 多年的连续建设,累计投资2.99 亿元建成千吨万人以上跨乡(镇)、跨流域集中供水工程6 处,共铺设各类管道3 322 km,全覆盖解决了15 个乡(镇)250 个行政村5.96 万户30.16 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或不稳定问题。2019年实施的东水西调、水毁维修、户用供水设施3 项巩固提升工程,彻底解决了供水水源和日常供水不稳定、入户工程管道年久老化的问题。目前,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覆盖,水源充足稳定,水质达到饮用水水质标准,自来水入户率达98%以上,集中供水率100%,供水保证率、水质抽样检测达标率、水费收缴率均达95%以上,实现了城乡供水均等化服务。

1 工程建设特点

1.1 规划先行

张家川县水资源相对匮乏,地表水占水资源总量的80%以上,年度变化较大,时空分布不均,历史上以人畜饮水和人饮解困等形式建成的农村供水工程水源不稳定、工程规模小、运行管理不善,工程效益不能充分发挥[2]。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之初,根据县域地形地貌特征和水资源分布现状,因地制宜地提出了“以水源定规模、按地势建工程、规划一次到位、分年组织实施”的建设总思路,建设跨乡(镇)、跨流域、覆盖全县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总体规划。规划先行不但产生了规模效应,还为集中统一管理、降低运行成本、实现正常稳定供水奠定了良好基础。

1.2 建管同步

农村供水工程开工建设时,成立了相应的管理服务机构,配备了相应的管理人员全程参与工程施工。一方面,熟悉管网与设施的配置布局,对施工设计不完善或存在的设计缺陷及时进行调整、补充;另一方面,现场监督跟踪施工质量,发现管槽开挖深度不够或管道连接不紧密等质量问题时,立即进行返工,杜绝施工质量存在安全隐患。提前做好运行管理的“功课”,实现了建设管理无缝对接,提高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质量和运行管理效率。

1.3 建管一体

张家川县农村供水工程管理站既承担运行管理任务,又承担工程建设任务,将建设与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有效解决了建设与管理互相脱节的问题,确保了工程规划设计合理、施工质量达标,以建设促管理、为管理强建设,权责统一、目标一致,同步提高了建设管理水平。

2 运行管理成效

2.1 政策落实

一是在全面贯彻落实《甘肃省农村饮用水供水管理条例》的基础上,按照张家川县农村供水工程的总体设计和实际供用水量,制定并出台了《张家川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办法》。农村供水管理所与用水受益村签订了运行管理协议,明晰了工程属地产权,落实了管理责任,为工程运行维护、损失界定和赔偿责任提供了依据,真正使安全管理“三个责任”落到实处。二是落实县级财政补贴。在县级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按受益人口每人每年5 元的财政补贴标准,年落实水质检测费7 万元。三是落实优惠电价,经供电部门核实,根据不同水源和提水扬程,按农业排灌落实0.09~0.11 元/kW·h-1的优惠电价,降低了运行成本。四是物价部门综合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和运行成本,批准执行3.9 元/t 的全县一价制水费收缴标准。五是制定了《张家川县维修养护基金管理计提与使用办法》,按水费总收入的10%提取农村供水设施维修养护基金。截至目前,维修基金存量能够满足工程维修养护费用的需求。

2.2 机构健全

根据运行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成立了农村供水工程管理站,以供水水源和独立完整的供水管网为单元下设基层管理机构,六大工程设立了6 个工程管理所,管理区域面积较大的供水所延伸成立了梁山、马关、恭门等6 个乡(镇)服务站,服务半径10 km 左右,不仅方便了设施维修和水费收缴,还降低了运行成本。同时,严格管理供水管理人员,针对管理人员制定了“十条禁令”、20 多项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先后有4 名管理人员因违反制度被解聘,做到了原则问题零容忍。

2.3 水质达标

一是抓水源保护。将东峡水库、石峡水库和马鹿河划定为一级水源保护区,库区范围内实行围栏封禁措施,并安装摄像头24 h 实时监控,严禁人畜进入库区和封禁范围。引导集水区群众控制农村面源污染,规范畜禽养殖,垃圾集中收集清运处理,通过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坡改梯、林草封禁等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水源保护区水环境质量明显提升[3]。二是抓设施建设。六大工程都安装敞开式一体化净水设施,实时自动监测余氯和浊度,张家川县水质检测中心具备42 项指标的检测能力,万人以上规模水厂具有9 项常规指标的自检能力,检测设备、交通工具、办公用房、药品购置有保障。三是抓日常检测。严格按照甘肃省供水水质检测要求,及时对农村供水工程的水源水、出厂水、末梢水进行检测,并规范检测记录台账,按年度进行整理归档。确保检测数据真实可靠,保障水质从源头到末端“全流程”放心,每季度在张家川县人民政府网站对检测结果进行公示,水质检测实现了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

2.4 服务到位

一是全县统一实行“通水到户,建卡到户,计量到户,收费到户,服务到户”的“五到户”运行管理模式,管理单位“一站式”服务直通用水户。二是确保正常供水,及时维修维护。为了兑现“户有故障半天内排除、村网故障一天内排除、主网故障两天内排除”的郑重承诺,为各管理所配备交通维修车辆和发电机等维修工具,确保故障及时有效排除。依据县域内各乡(镇)的分布特点,成立了两大农村供水服务中心,集中采购、储备农村供水设备的各类配件和管件。另外,在其他供水工程管理所及乡(镇)服务站备有村网及户用维修材料,确保配件材料能满足维修需要,提高了维修时效。三是方便群众就地就近缴费。在县城及龙山、恭门、马关、马鹿等中心城镇设立了8 处收费大厅或服务室,为IC 卡智能水表用户就近缴费提供便捷服务;管理人员每年对使用老式机械水表的用户上门收费1 次,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维修管护。四是落实冬季防冻措施。帮助用户关闭夏季用水阀门并排空管道储水,同时开启户用管道井冬季软管取水并采取保暖措施,确保用水安全。五是确保服务及时。所有管理人员确保24 h 电话畅通,无故不接用户电话或不按承诺延时维修,用户投诉1 次扣除当月绩效工资,1 个月内被连续投诉3次以上终止劳动合同。六是向用户发放服务明白卡,明确管理人员的姓名、手机号码、服务项目、收费标准、投诉电话及甘肃省农村饮水安全微信公众号,便于群众监督。

2.5 安全保障

全面落实所长负责制、值班登记和“零事故”报告制度,为防止乡村道路建设等对管道造成影响,沿农村供水主干管网每50~100 m 或重点拐点埋设了醒目的界桩,在明确保护范围的同时起到了警示作用。制定了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应急预案,六大水厂全部安装了视频监控和自动控制系统,充分发挥了“互联网+”的优势,确保安全事故可控可防。

3 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村供水覆盖面大,管网铺设距离长,极易受暴雨、滑坡、泥石流、极端低温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运行管理难度大[4]。二是农村供水水源地为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建成的东峡水库、石峡水库和马鹿河河水,水库调蓄能力不足,河水受气候影响较大,供水水源不稳定。三是随着供水工程的持续运行,供水管网老化,设备更新改造资金不断增加,超出了管理单位的承受范围。

4 对策

4.1 加强运行管理,确保供水稳定

按照“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专业化管理、企业化运营”的要求,在继续落实现有运行管理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运行管理责任,确保从“源头”到“龙头”的供水设施正常稳定运行,保障供水水量、供水水质和供水保证率。严把水质检测“三道关口”,做到水质在线监测、常规日检测和分析检测同步,确保水质安全。严格落实管护措施,按照划片包干、责任到人的要求,保证“户有故障不停村、村有故障不停片、片区故障不停网”。所有管理人员随叫随到、上门服务,做到管理严格、维修及时、服务周到。

4.2 加强水源地建设与管理,确保供水安全

以提高供水保障能力为前提,坚持高质量发展,在抓好现有工程运行管理的基础上,针对设计标准低、供水设施老化的老旧工程,积极争取国家资金逐步进行更新改造,确保工程效益长期发挥[5]。按照供水区域属地管理原则,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及时发布水库库区管理通告,在东峡水库、石峡水库和马鹿河水源保护区实施围栏封禁,制作通告牌和警示牌,引导集水区群众控制农村面源污染,保障水源地水质安全。按照“水源保障、东西互联、应急有备”的思路,以跨流域调水为突破口,统筹调配能力和供水安全保障水平,提升跨流域调水能力,优化水资源配置,彻底解决农村供水工程水源不稳定和区域性缺水等问题。

猜你喜欢

张家水源饮水
说话算话的我
保护水源
“霸王”不在家
简易饮水鸟
南水源头清如许
怎样做到科学饮水
给张家源的信
寻找水源
防丢干伞饮水杯
饮水与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