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沈阳高校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分析*

2022-11-22段亚茹王君楠姜振波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意向双循环职业

郑 勇 段亚茹 王君楠 姜振波

(辽宁大学 辽宁沈阳 110136)

一、研究背景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我国要加快构建“双循环”发展的格局,需要以国内的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外双循环互相促进的发展新格局,实现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发展,这也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战略趋势。我国需要先发展和完善内需体系,以内需作为动力推动国内循环的发展,解决内需的关键在于提高人民群众的可支配收入。大学生的顺利就业与高质量的就业关系到社会稳定与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国家相关部门历来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主要以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为主,能够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态度和就业行为。因此,相关部门对大学生的就业困难进行研究,需要明确大学生的就业意向与相关因素,才能制定出符合客观规律的政策,给大学生提供积极的引导[1]。

二、相关概念

就业行为是一种特定的行为方式,是“具有有待满足的劳动需要、劳动能力和劳动愿望的人群所进行的社会交往过程”。就业行为理论关注的是就业过程中的行为规律,属于狭义的行为科学的范畴,通常通过个体行为相关理论来切入对就业行为理论的分析[2]。

学术界对就业行为的研究,通常会从个体和环境两方面特性入手开展。研究个体特性的维度,主要从就业行为个体就业时年龄、所学专业、接受的教育、个体具备的能力和人格、价值观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者一方面从劳动供给侧出发关注劳动者就业意向,另一方面也关注劳动者与需求侧提供的岗位的匹配程度。环境的维度则主要是研究社会因素对劳动者就业行为的影响,主要涉及的因素包括社会经济、政府政策、社会文化等[3]。

就业意向是指人们在职业定向与选择过程中,对自己现状的认识和对未来职业的期待。就业意向既包括对特定就业指标的基本判断、评价以及认同,也蕴含着对特定指标的积极构建。依据就业意向的内容可以看出,通过影响就业意向的因素实施主动的干预而构建就业意向,引导就业行为[4]。

三、沈阳市高校大学生就业意向的现状调查

1.沈阳高校大学生基本情况

调查采用系统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样本主要包括辽宁大学、东北大学、沈阳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沈阳工业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沈阳理工大学、沈阳农业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沈阳药科大学、沈阳医学院等高校的在读的全日制本科生。本次调查采用网络问卷方式,利用“问卷星”网站发布问卷,来源渠道为微信和手机提交,有效问卷为3786份,问卷平均填写时间为6分钟29秒。男性大学比例为48.37%,女性大学生为51.63%。生源地为沈阳市占比20.79%,省内其他市区为43.53%,省外为35.68%。独生子女占比49.46%,非独生子女为50.54%。

2.就业认知

(1)就业形势的认知

对于在校大学生对目前就业现状的初步认识,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的学生中认为形势严峻和非常严峻的分别占44.55%和9.66%,认为形势一般、不难就业的占33.36%,认为形势非常乐观和形势乐观的仅占2.8%和5.99%。可见,当前大多数大学生已经开始意识到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已感受到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

(2)就业政策环境的认知

调查大学生就业是否关注国家经济发展状况。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不需要了解和非常不需要了解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同学仅占1.22%,认为非常需要了解的同学占45.16%,需要了解,认为与自身发展有一定关系的同学占43.65%,认为一般需要的同学占8.81%。可见,当前大多数大学生对国家经济发展状况与大学生就业关系有一定的认识,也给此次调查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意向提供了可靠的保障[5]。

调查就业时大学生关注的政策和信息情况,就业时不考虑政策相关内容的同学仅占5.65%,其余同学均考虑政策和信息。相比较而言,大学生最关注国家针对大学毕业生的基层政策,其占比能达到50.7%,其次关注的是各地市引进人才相关政策,占比为38.27%,少数同学也关注部队招录大学生士官政策占比5.38%。从数据结果分析,对学生更具吸引力的工作,主要来源于国家提供的基层政策以及各地市吸引人才的相关举措[6]。

(3)学生对工作选择的认知

调查大学生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就业认知倾向。认为国有企业最具吸引力的同学占34.42%,政府部门占21.09%,事业单位占14.57%,学校及科研机构占12.22%,自主创业占7.31%,外资企业占5.94%,民营企业占3.35%,其他占1.11%。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同学认为在“双循环”新格局背景下,国家将大力发展经济,促进国内经济循环,而占据主要力量的则是国有企业,认为外资企业有吸引力的同学已经变为少数。学生越来越重视国有企业的相关的招聘[7]。

(4)选择就业城市

对选择就业城市进行分析,考虑就业城市时考虑个人家庭、朋友等生活地点的学生占最多数(72.6%),其次是选择城市的发达程度和城市的落户和吸引人才政策(65.19%)。当前学生在寻找工作的时候,更多考虑生活便利等实际问题,不再像以往一样热衷于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地的选择呈现多元化的态势。

3.高校对学生就业提供帮助的认知

(1)高校就业课程设置

目前各高校都在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就目前开展的情况来看,36.76%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帮助,对自身和职业有更清晰的认识;47%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可以增加对就业的认知,但是与实践有一定的距离;11.03%的学生认为帮助不大,没有起到对自身和职业探索的目的;5.2%的学生认为目前还不清楚。高达71.68%的学生表示强烈欢迎学校给与一定的帮助和支持,23.65%的学生认为可有可无,但是学校如果提供了帮助会认真参与,仅有4.67%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提供,能力方面的提高还是要靠自己。通过数据显示,学生对就业能力方面关注度很高,能够主动去寻求和搜索所需要的技能。

(2)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

对于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在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技巧、招聘会、就业政策、模拟面试等内容里,84.51%的学生选择了提高就业信息,说明学生对学校在就业能力方面的培养抱有一定的期待,过半的同学期望学校在就业时给与针对性的帮助[8]。

4.家庭因素的影响

对于家庭因素对学生就业的影响,有47.35%的学生认为父母亲人的就业意见比较重要,31.64%的学生认为一般重要,8.47%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7.73%的学生认为不太重要,4.8%的学生认为很不重要。在父母是否对学生有明确的职业规划问题方面,有71.73%的学生认为父母对自己未来职业生涯规划会提供一些意见,但不做强制要求。11.22%的学生认为父母对自己未来职业有清晰规划,并会督促学生努力完成。17.05%的学生认为父母不会干预其对未来职业的选择。受家庭环境的影响,44.68%的学生认为最好的职业选择是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稳定、个人路径发展清晰的职业。43.42%的学生认为最好的选择是技术相关工作,技术性强,学以致用。7.28%的学生认为销售类、市场类工作是最好的选择。4.62%的学生认为文员类工作,工作压力小,就业门槛不高是最好的选择[9]。

5.大学生就业期待

(1)就业地域

对于就业区域,有33.89%的学生认为最理想的就业区域是内地省会城市,27.21%的学生认为是沿海开放城市,18.74%的学生认为是直辖市,9.79%的学生认为是中小城市,5.25%的学生认为是国家急需人才的边远或农村地区,2.77%的学生认为是国外。设置返回生源所在地就业的意愿问题,13.09%的学生回生源地就业意愿强烈,25.02%的学生意愿比较强烈,41.44%的学生意愿一般,15.54%的学生意愿不太强烈,4.91%的学生从未想过。数据结果显示,当前学生就返乡就业考虑的因素中家庭占主要重要的地位,其他原因也会考虑到[10]。

(2)薪资水平期待。

对于毕业后的薪资水平,其中35.34%的学生期望月薪达到10000元以上,13.17%的学生期望达到8000-10000元,15.2%的学生期望达到7000-8000元,12.67%的学生期望达到6000-7000元,14.07%的学生期望达到5000-6000元,6.97%的学生期望4000-5000元,1.77%的学生期望达到3000-4000元,0.82%的学生期望达到3000元以下。数据显示,当前高校大学生对薪资待遇的要求期望比较高,可能会存在与所在地经济水平不一致的情况。

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建议

1.高校人才培养

(1)大力推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

建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拓宽研究视角,精选课程内容,与学科专业融合发展。

针对大学生的心理需要与个性化发展,结合当前社会的用人需求,精选大学生就业指导相关课程的内容,能使大学生科学合理地规划职业生涯。同时要对社会上的用人招聘信息及时更新,社会各行各业的行情与就业关键信息及时推送给大学生。针对高等院校的教学特色与专业特色,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就业需求,以大学生就业指导作为高等院校工作的重点,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结合经典就业案例,积极推动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教学改革。另外,不同类型的学校定位、特色不同,相应的研究重点也应当有所区别。此外,还可以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改革研究。

(2)因材施教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校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社会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下,学生已经明显意识到应该从多方面提升个人的综合能力,但是学生自主寻求综合能力的提升途径很少,这就需要高校大力推动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资源和结构,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提高个人能力,帮助学生增强竞争意识,加强观察市场意识,提高主动就业意识。对专业课程和其他相关课程进行改革,转变专业课程培养方式,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不断孕育特色课程,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五育融合教育,培养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及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复合型人才。

(3)有针对性提供精准的就业指导

依据学生的特点,把学生按不同就业意向进行分类指导,让学生充分认识就业形势、就业市场,各类型企事业单位同时结合自身的意向和兴趣能力等,探索适合自己的职业倾向,帮助学生收集所在专业的往年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准确了解企业或者深造高校的情况,为学生快速精准地提供就业信息。

2.政府吸引人才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带来重要的发展机遇,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聚集更多的人才,为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力。调查问卷显示,学生在确定工作前最优先考虑的是国家针对大学毕业生的基层政策,其次就是各地吸引人才的政策,包括薪资待遇、住房保障、生活补贴等政策。因此,政策落地的同时,政府应当大力引进知名企业,运用政策和经济投入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才资源,能够将当地高校毕业生留在本地就业,以及吸引在外求学的毕业生返回生源地就业,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完善就业政策、加强宏观调控吸引人才。

猜你喜欢

意向双循环职业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消费升级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中国削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实现“内外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具身感知情境下的游客环境责任行为意向
亨通集团:畅通“双循环”,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健身气功·大舞干预对大学女生身体意向的影响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五花八门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