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识教育与课程教育的共生发展研究*

2022-11-22潘晓璐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通识体系融合

潘晓璐

(南京工业大学教学事务部 江苏南京 211816)

一、高校通识教育及课程教育存在的主要矛盾

1.去价值化较为严重

通识教育以及课程教育本身往往是针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进行引导的集中教育体系,要求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并且建立在立德树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弘扬道德教育以及理性教育。但是当前部分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简单地将通识教育以及课程教育理解为是理论观点的教育,导致该课程模式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去价值化特点。例如,授课主体过于强调知识体系本身的字面含义以及工具性价值,缺乏有效的价值观念导入;在教学过程中秉承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过于刻板,强行灌输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有部分教师简单地将通识教育理解为课程教育,这进一步降低了通识教育本身的影响力和价值[1]。

2.过度专业化问题

过度专业化矛盾主要体现在院校设置的课程体系方面,例如,当前部分高等院校在开展通识教育以及课程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将课堂内的文本课程作为核心,例如公共课选修制度、必修制度以及名著课程制度等。这些课程体系的开展目的往往为学生传递有关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热点知识,能够帮助学生不断积累知识体系。但是文字文本的存在往往依托于顶层设计,课程教育以及通识教育是针对学生的情感以及思想理念进行引导的教育体系。教师如果只是以建立在教材的知识体系角度进行教育,则具有较强的局限性,学生无法将学习到的知识还原到社会和生活中去,知识理念无法进行内化,过度专业的教学体系,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力的发展[2]。

3.平庸化问题

当前,部分高校在开展通识教育以及课程教育的过程中,对于这两种教育体系的认知不够完善,缺乏重视,二者过于分化,未能相辅相成,导致学生对通识教育以及思想教育的理解局限在不同的条件下。部分高校缺乏有效的顶层设计,整体的教学方案以及教学流程不够明确,往往存在因人设课等不良现象,甚至有部分院校认为通识教育以及课程教育是对专业教育的补充缺乏对其正确的认知,导致二者之间的融合不仅无法完成,还会进一步影响通识教育以及课程教育的价值。

二、课程教育与通识教育融合的发展价值

结合我国当前大部分高校的课程改革体系来看,课程教育已经成为了落实学生思想意识引导的主要载体,同时也是进一步推进院校教学体系改革的必经之路,因此课程教育在当前的通识教育中也起着一定的效果,二者融合之后产生的作用将直接服务于院校的教学改革。

1.课程教育能够增强通识教育的创新力

课程教育是当前院校落实通识教育改革的前提条件,能够进一步通过通识教育增强学生的主体性,促使院校的通识教育改革更具价值。尤其是在当前社会多元文化冲击的环境下,教育体系正面临着较多的挑战,而大部分的学生对于复杂的思想理念不够了解,价值观也尚未形成,因此通识教育的落实能够帮助学生塑造科学有效的价值观念,但是缺乏有效的指导通识教育,也无法远离平庸化以及去价值化等矛盾。而课程教育是建立在党政理念的引导下,将思想教育体系融合到各个专业课程教学中去,能够有效引导专业教学,向正确的方式推进,同时先进的思想体系也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塑造价值观念,这与通识教育本身有一定的关联。而课程教育带来的新方法以及新体系又能够推进通识教育的创新,促使通识教育进一步融入到学生生活中去,融入到社会中去,从而达成跨学科的知识融合来推进通识教育的全面改革,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3]。

2.课程教育能够增强通识教育的感染力

当前大部分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过程中,课程模式的专业化已经较为突出,因此在专业教学的基础上思想性的不足,将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同时知识体系本身的工具性较强,却缺乏感染力,知识内部的文化精神无法显现,将直接影响学生的理解深度。综合来讲,建立在课程教育的基础上打造的通识教育,主要的目的在于落实思想引导和共情,并不是功利性的利用课程。

和传统的灌输式课堂相比,课程教育是一种隐性教育,是通过实践以及多种案例分析的方法,从客观表象上追寻内涵体系,从而实现学生本真人格以及精神的重塑。除此之外,利用课程教育来优化通识教育,还可以通过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从典型人物以及典型事件的角度了解社会科学知识以及人文知识,认识到某个特定环境下的社会产物,分析其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法,这是人感知世界以及感知个体过程中的必经之路。通过这种方式,在课程教育开展的过程中,融合思想体系,进一步增强通识教育的感染力,能够加深学生对思想理念的理解,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体系的魅力,在深度学习以及思想引导的基础上进一步塑造完善的人格和品质。

3.课程教育能够有效增强通识教育的引导力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便重点规划了高校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方案,同时立在美国通识教育以及日本教养教育的基础上打造了符合中国学生思想认知的通识教育体系。因此通识教育和文化教育以及素质教育都有一定的关联,其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正确的做人做事方法,同时不仅要在行为上具备良好的品德和素养,还要在精神、态度以及灵魂上具备高尚的人格。因此在常规的通识教育过程中,不仅要传导正确的理论知识,还要传授正确的思想价值以及态度,要注重文化素养以及文化内涵。

三、通识教育与课程教育共生教育体系的塑造方式

通识教育与课程教育有许多共通之处,它们都非常强调多学科知识与能力的融会贯通,都高度重视受教育者的人文精神提升,都把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放在重要位置。通识教育与课程教育的共生发展是高校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

1.落实好教学管理体系的创新

课程教育与通识教育相融合,构建共生的教学管理体系,就必须要落实好原有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模式的创新,这样才可以为通识教育以及课程教育的有效落实提供完善的支撑和保障[4]。

首先,应该将高校课程教育以及通识教育纳入到思想意识形态工作领域中,在制度体系设计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创新,要剔除院校原有的老旧思想观念以及教学制度,结合课程教育的灵活性以及通识教育的价值性打造具有挖掘价值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这其中教务部门以及相关的教学科研机构需要积极地结合通识教育以及课程教育本身的特点,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构建最基础的融合条件,这样才可以形成相互融合、相互推进的局面,促使后续的教学实践得以开展。例如,某院校积极联动二级学院,主动承担企业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任,协调院校内部的教务管理部门以及教师团队打造课程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联动教学体系,通过为期一学期的课题研究分析二者之间存在的共性以及差异性,通过试点课程来进行教学目标、内容、方式、组织以及评价的简单规划。初步达成了知识体系共融、教学方法相互协同、教学目标相辅相成的结果,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挖掘课程教育中与通识教育有关的教学元素,组建第三拓展课程,例如社会人文教学、思想道德实践体系等等,真正将思想理念提炼出来,然后重新设定目标,还原到具体实践中去。这种方式能够进一步优化课程教育的开展模式,同时也可以让通识教育具备更多的可操作性以及实战性,达成协作共生的目的[5]。

另外,院校的管理部门以及决策者也建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角度,积极地推动教学方式以及教学体系的二次创新。通过召开教学科研大会,分析了原有灌输式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建立在课程教育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角度,以“逆向话语”诱辨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改革[3]。这种方式能够进一步提升课程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融合力度。例如,复旦大学曾经建立在翻转课堂以及慕课的基础上,带领学生打造沉浸式的教学活动。从本质上来看,这种方法是建立在教师团队以及学生的角度进行的统一性教育,这种改革模式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推进教师认识到新型教学方法的应用,正确认识教学规律,并且把握融合机遇,促使课程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共生具有可行性。

2.全面提升教师教研的综合质量

课程教育与通识教育都是思想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在具体模式上需要坚持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原则。因此,教学质量是否符合相关标准、教学效果是否能够达成教学目标,往往在于教学主体的综合能力,由此可见,教师团队是直接影响课程教育与通识教育融合的主要因素,所以落实好教师教研综合质量的优化至关重要。

首先,教师必须要具备双角色,既要承担起教学任务,也要承担起教学科研任务。例如,复旦大学成立了复旦学院推动通识教育的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在构建课程并且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中,要严格落实好质量控制,确保课程的设计具有标准性,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承担起引导学生学习的责任,要认识到自身执行者和引导者的价值,这样才可以确保课程教育和通识教育的融合共生具备合理性,能够按照正确的目标和方向进行不断优化,带领学生了解正确的思想体系,并且能够付诸于实践。

其次,教师还需要具备较强的贯通能力,主要指的是建立在“中国实践”意识和能力的基础上,有效避免通识教育以及课程教育的泛理论化。不能只谈西方理论和西方实践,也要建立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事件角度,谈中国理论,倡导中国实践,这样才可以真正实现课程教育[4]。让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观念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合到通识教育中去,那么教师本身必须要具备较好的知识整合能力以及挖掘能力,同时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爱党、爱国、爱社会,才能够真正从“中国实践”中提炼通识教育元素。

3.理论与实践融合,自学与引导性学习融合

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是建立在教学环境创设的基础上实现的,而自学与引导性融合是建立在师生互动基础上实现的,完成这两方面的内容便能够满足课程教育与通识教育融合的目的。

首先,在课堂内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群体的实际认知特点以及成长规律,还需要结合不同的教学主题,采取不同的策略,切勿千篇一律,要结合具体的学生状态,选择不同的学习情境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具有较强开放性以及挑战性的学习环境,并且帮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解决遇到的主要问题。教师应该建立在激励性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带动学生主动进行问题探究和学习方法创新,这样才能够营造和谐平等的自学环境和自学条件,促使学生具有主动探究的欲望,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

其二,在通识教育的过程中,教学方式应该以教育课程为基础进行针对性的改革,要打造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体系,可以帮助学生制定个人学习规划以及评价体系,营造和谐稳定的平等对话以及合作学习关系。要以课程教育为主要目标,依靠课堂上的有限时间进行重点知识的传递,依托课下的实践探究活动,帮助学生落实自学能力的对外延伸和拓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我管理认知、自我辨识能力、价值分析能力源于课程教育的先进理念,秉承这些理念落实好通识教育实践活动的优化,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感,提升其法治以及科学精神,还可以促使道德规范等一系列的思想理念进行内化[5]。与此同时,学生自主构建的学习小组以及学习团队,也是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表现,更是课程教育,教学目标实现的必要途径。

结语

通识教育是一种思想认知领域的教育体系,这与课程教育本身有一定的关联性,但是在当前部分高校教育体系发展的过程中,通识教育和课程教育完全分离,同时通识教育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落实好融合性教学机制的创新,进一步提升教师团队的综合质量,打造具有多项融合体系的教学方案,能够全面提升课程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的融合力度,营造共生发展体系,促使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思想认知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通识体系融合
织牢社保网底要不惜“细针密线”——论全球最大社保体系的建立、构成与延展
高校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融合》
高等院校通识教育现存问题及应对策略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构建研究
我和这个世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了
媒体的五个融合和两个不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