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活动体验走向行动自觉*
——浅论初中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
2022-11-22徐传信
徐传信
(淮滨县实验学校 河南信阳 464400)
近年来,围绕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的教学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理论仍缺乏系统性,缺少丰富的典型案例支持。本文针对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研究相应的策略,促进实践活动在县域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有效实施。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的概念,以及开展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的规划和内容、实施过程、评价活动进行深入探究就显得尤为重要[1]。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的概念
关于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指出:人与世界的关系实质上是以实践为中介的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关系,实践为人提供了认知对象。通过实践仍可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在实践的过程中,人的作用会得到很好的体现,实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为教育学领域的实践活动,是指在教师专业指导下,学生有自主意识地选择课题进行实践探索的跨学科学习的活动。相关活动可以主题的形式来对相应的资源进行整合,培养学生的相关素养,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让学生的实践探索活动更加深入高效。同时还要兼顾学生的生活经验、成长需求,解决学生发展中的问题。
本文中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是指以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提炼活动主题,设计活动方案,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具体的实践活动,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巩固认知,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2]。
二、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的现实意义
2011年12月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道德与法治课是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领和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为目的的综合性课程。该标准强调,课程的建设与具体实施需要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将初中生逐渐拓宽的人生视野作为基本依据。在认识、经历与践行中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意志品质。
目前正在使用的教育部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更加接近,直面青少年成长中的各种问题,为学生排忧解难。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部分教师能够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感受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
一是开展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的需要。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通过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在实践活动自主学习中积极进行知识体验和生活感悟,深化师生思想认识,激发其内心逐渐形成更为积极、更为正确、更为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是开展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是进一步深入培育当代中学生核心素养、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持续发展的需要。核心素养的培育既需要学生学习一定的学科知识,为实践活动打好基础,又需要他们在社会活动中促进内心成长发展和社会自觉外化。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获得了丰富的积极体验,增加了对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的理解。
三是开展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全面激发和提升中学生积极性。学生通过项目式学习、问题与实践研究、课题调研等,参与、思考、讨论并尝试解决社会生活问题,有助于学习者初步形成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勇攀高峰的进取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使学生形成一种乐于学习、虚心求知、敢于探索、善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求知习惯和生活态度。
四是开展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是师生共同成长的需要。开展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帮助教师加深对国家大政方针和政策法规的理解,深化对课程标准和教育教学活动的研究,学以致用,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教师自己[3]。
三、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的规划与设计
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的选题与规划极其重要,以下工作必不可少。
一是精研课程标准,深入解析教材。课程标准是活动实施的基本依据。教师需要认真研读相应的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材的整体布局和内容逻辑。统筹道德与法治教材中道德教育、生命安全教育与健康教育、法治教育、国情教育四个主题,系统化设计并组织开展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实践类活动。
二是深入分析学生情况,开展主题挑选活动。每个人生活经验和经历不尽相同,教师需要深入分析学生的情况来确定活动的内容。通过调查问卷、小组调研等,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状况、认知特点、个性差异、发展需要等角度进行分析,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班级文化,充分挖掘地域资源、社区资源、教学资源,精选既体现教学重点难点,又具有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引领性的活动主题。如我们在七年级选取了“我身边的动植物伙伴”“关注消防安全、呵护生命成长”“孝敬父母、关爱老人”等活动主题,八年级选取了“恰同学少年、与法治同行”“点击绿色、文明上网”等活动主题,九年级选取了“参观淮河博物馆、探寻淮河文化史”等活动主题。
三是合理优化活动设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材和学情是开展活动设计的主要凭证,将活动涉及的诸多要素统筹安排到相应的方案规划中。活动设计应突出中华传统美德、革命传统和法治教育,有机融合党的领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安全与健康、国情、劳动教育等相关内容。避免以单一、固化、封闭或成人化的议题去要求所有的班级和学生,剥夺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对学生活动中生成的主题,只要与课程目标相统一,应积极予以鼓励并引导其创新开展,为学生创造性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
基于初中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结合前述精选的活动主题,细化每一个活动设计,做到目标精准、方法恰当、路径清晰、形式多样、评价科学、成果物化。通过任务驱动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获得真实体验,实现深度学习。比如,我们在设计“淮河文化探究”这一活动主题时,给学生设计了不同角度的选题:“美好淮滨,家乡的美丽传说(故事)” “我为淮河文化代言”“淮河风情小考察”“淮上明珠——家乡的美丽景点”等。学生可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主题,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合作对象,组成不同的学习小组。通过参观淮河博物馆、探寻淮河文化主题园、走访名家名人和非遗传承人、开展“我为家乡特产代言”活动、整理历史英雄谱等形式,把学生关注度高的问题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答疑解惑,实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引导学生在体验感悟中提升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
四、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的实施
在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既要发挥教师参与指导和带动作用,更要切实发挥学生参与主动性和科学创造性。教师应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和促进者,不能当甩手掌柜,也不能包办代替。教师为学生提供可选择活动内容、方式以及寻求合作对象的机会。这可以让学生主动成为活动的主人。
活动准备阶段,教师可根据活动设计方案为学生提供若干个可选择的活动主题,留出充足的咨询时间,引导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合作选取感兴趣的具体活动主题,确定目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策划活动,并加强分工。教师应在此过程中加强流程优化设计、方法系统研究、路径合理选择、困难准确预判,增强活动实施的科学性和计划性,引导学生对小组活动方案进行组内和组间讨论,征求并采纳合理化建议,不断完善优化活动方案,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活动实施阶段,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深入地参与活动,通过亲身经历与现场体验思考和感悟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教师通过适时鼓励、点拨、引导,帮助学生升华自己的体验、感受与思考。活动组织中,教师必须统领全局,及时跟踪指导,做好学生安全保障和统筹协调工作,指导学生做好详细、全面的活动记录,填写活动记录单,对于数据、原始活动材料,要及时完整地收集和保存,适时归类。记录的载体可以是文字、照片、视频、图表、实物标本或者模型等。
活动总结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结果呈现形式,除调研报告、小论文等形式外,还可以是思维导图、手抄报、绘画、演讲稿、解说词、信函等。对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引导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思考分析、梳理和总结。鼓励学生反思成败得失,撰写相对规范的调查报告、研究性学习报告、小论文等。教师要组织学生对活动成果及时评鉴,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分享、展示活动,从而深化活动主题。
五、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的评价
在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加强整体性的评价,体现育人功能,发挥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的价值。应当突出知行合一、多元评价、全程性评价,既评价学习情况,又评价活动过程。教师依据课程和活动目标,综合使用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等方式开展多种多样的评价活动,教师还需要重视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
1.活动准备阶段
在开展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评价时,需要进行缜密的准备,论证可行性。教师可以采用发放调查问卷、进行访谈活动、设计提问环节、设计报表等方式来开展评价活动,对于以上方法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提高准备活动的效率。师生共同开展探究活动,确定评价的目标方法以及具体环节,进行积极的准备,从而使得活动准备阶段的各项工作得以落实。
2.活动实施阶段
在进行活动评价时,教师需要着重评估学生的参与情况以及体验情况,同时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状况、合作意识培养情况来进行详细的评价。评价态度应当公正客观,评价活动应当缜密系统。有益于学生个性发展,并及时给予反馈指导,以便学生积极进行自我评估和动态调整。常采用的评价方法以随机评价和档案袋评价为主,可采用同伴互评、小组评价、提问、讨论、日记、访谈记录等方式。比如,我们在开展“关注消防安全、呵护生命成长”这一实践活动时,一位同学在日记中写到:活动的设置特别完善,可以让我们认识到家庭防灾工作的重要性。我和其他同学一起也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活动,并且编制了居家安全手册,对于紧急情况制定了一系列预案,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对于这些内容进行了很好的实践应用,验证了可能性和科学性。在活动过程中,同学之间的合作比较紧密,我个人的性格相对内向和腼腆,在同学的帮助下逐渐地敞开了心扉。这次活动为我们提供了交流互动的机会,为接下来的各项活动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活动总结阶段
在这一阶段活动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实践过程记录和参与活动的态度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做好自评、互评等有效评价指导。学生们可以获得合作、协商、对话、分享、尊重的道德认知和行为方式。同时教师还应指导学生随时记录下自己感受,形成一系列纸质材料,然后师生再通过整理、归类、编排等,形成活动档案袋。教师可以将具有代表性的学生活动记录以及典型案例进行筛选,形成案例集。通过自评、小组互评、学生与服务对象的互评、教师评价和社会评价,学生会得到一份包含其发展状况的综合性评价。学生要在总结活动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教师要在总结活动中扮演引导性角色,共同提高总结活动的效率,确保相关实践探索活动的成果得到巩固。
结语
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取得了诸多成果,教师结合理论知识教学活动来组织学生开展更多的合作学习、社会调查、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凸显了教育的实践性,增强了知识学习的直观性、活泼性,把教育内容融入日常生活。通过任务情境驱动,培养学生的高阶批判思维,激励学生积极互动参与,获得社会真实体验,实现深度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法治观念和健全人格。学生在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通过发现问题、提出具体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等过程,将自身所学的书本知识内化为实践能力,在提高自身核心素养以及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实现更好的成长,实现由活动体验走向行动自觉,真正实现了知、信、行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