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扩招背景下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创新实践与探索
——以海南工商职业学院为例

2022-11-22罗玉香罗爱玲罗泽景

山西青年 2022年16期
关键词:生源教学管理学院

罗玉香 罗爱玲 罗泽景

海南工商职业学院,海南 海口 571100

百万高职高专扩招顺应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潮流,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引导到规模与质量并重发展的新里程上来。在百万扩招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要谋新的发展,必将要根据市场人才的需求,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管理模式、考核方式等各个方面的进行重大变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应根据学生生源家庭和教育背景的多样性、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差异性等特殊学情,构建教学管理新体系,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模式,以适应百万扩招政策下的人才培养需要。

一、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面临的发展机遇和现实挑战

(一)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面临的发展机遇

近几年,高职、中职在校学生人数不断减少,同时受本科扩招和留学热潮的影响,高职高专学校处于高考录取链的末端,自然产生了计划与报考人数倒挂的现象,面临生源数量逐渐减少、质量逐渐下降的窘境越来越严重。百万扩招政策成为高职院校补充生源的有效途径。因为扩招的学生有多样化的类型特点,在这些扩招生源中绝大部分学生已经走入社会,有过相应的社会经历,拥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工作能力,他们选择重返校园继续求学深造,追求个人成长及职业生涯发展,促进了社会巨大的人力资源在素质与能力方面的提升。

(二)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面临的现实挑战

在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最直观最显著的变化是教育对象的变化,“四辅学生”成为扩招后的主要教育对象。“四辅学生”生源家庭和教育背景的多样性、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差异性,导致他们在学习认知、学习动机和学习需求等方面与传统的应届生生源存在很大差异,进而又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驱力、向心力。传统高职在校生僵化、一刀切的管理模式,必然满足不了“四辅学生”的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这部分有着家庭和就业背景,社会化突出的学生,应打破传统的简单化、制度化、程式化和规范化的教育方式,采用更加开放、灵活、兼容并包的管理模式,采取个性化的“私人定制”的培养手段,用开放式管理思维重新构建教学管理新体系,是高职教学管理模式在百万扩招后面临的新挑战。

二、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生源总量剧增,现有教育资源不足

以海南工商职业学院为例,2019、2020年共招收“四辅学生”4932人,招生数量排在海南省前列。鉴于以退役军人为主体的“四辅学生”数量不断呈爆发式增长的情况,需要相应的教学资源配置。目前学院在教学管理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一是学院师资力量存在不足。专任教师如何及时补充充足,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道难题。二是教学课程资源匮乏。面对五花八门的扩招,缺乏系统、专业、多样的符合扩招“四辅学生”特点的课程资源,是学院目前扩招后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四辅学生”需求与现有教学管理模式不相适应

通过对2019级两个批次的“四辅学生”生源地实地学情调研分析,扩招生源在成长背景、从业经历、学习基础、年龄阶段、学习需求、发展愿景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对多年龄阶段、参差不齐的学生同时开展教学,传统教学管理制度明显不适合。“四辅学生”学习需求和发展愿景多样,在有过一定的创业和就业背景后,在认知上对自我定位非常清晰,对职业发展规划的把握也更加精准,接受教育的目的性、指向性、多元性、社会性更加明显,传统的理论化、标准化的教学不能满足他们,他们更关注以创业项目、工作任务等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注重与当前社会形势接轨、与企业接轨的新知识。因此,如何在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的原则下,有针对性组织教学,满足他们的学习诉求,对学校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三)教学时空多维化导致教学运行管理难度大

调研学院2019级“四辅学生”得知,海南本省学生共为2131人,其中海口市学生人数1141人,儋州市学生人数391人,三亚市学生人数31人,临高县50人,万宁市43人,文昌市65人,东方市111人,定安县44人,澄迈县63人,昌江县54人,其他市县136人;省外学生共为59人。从调研数据分析,“四辅学生”比较分散,由于生源的在职性和多元性、工学矛盾性导致教学场所上的要求多样化、教学时空多维化。面对变化的教学现状,显然需要学校尽快在教学组织、资源配置、教育教学服务等方面做好调整和准备,积极改革应对。

三、高职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新模式的探索

学院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到扩招后学生生源工作实践比重大,遍布在各行各业,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基础不一给现行的教学管理带来了难度,因此,如何通过顶层设计,完善现有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是学校需要积极探索和着力解决的问题

(一)落实顶层设计、构建教学管理新体系

1.落实顶层设计,管理机制到位

在深入的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四辅学生”管理“责、权、利”下放的新教学管理机制。学校坚持统一领导,责、权、利一致原则,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框架,布置各期“四辅学生”管理应完成的工作任务,制订教学工作、学工工作标准和考核办法,按照各二级学院(部)承担“四辅学生”教学管理、学工管理的工作量,依据一定标准提供经费保障,由各二级学院(部)具体承担“四辅学生”教学及学生、就业管理工作。发挥二级学院(部)教学一线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

2.创建新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

针对“四辅学生”,学校于2019年制定了《海南工商职业学院退役军人等“四辅学生”教学管理办法》,确定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及学生在线、在校、在岗学习方式;制定了《海南工商职业学院退役军人等四辅学生学习手册》,记录学生学习内容与学习过程;2020年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订了《海南工商职业学院四辅学生管理办法》《海南工商职业学院四辅学生教学工作考核办法》《海南工商职业学院四辅学生学生工作考核办法》等文件,明确了学校顶层设计、责权利下放的管理思路。

3.构建教学管理新模式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源特点合理科学制定“四辅学生”课程教学安排和课程设计。整个教学要求做到“五个有”:一是人才培养有依据。原则上要依据分类制订的“四辅学生”培养方案实施培养。二是教学实施有规程。整个“四辅学生”教育教学要按照开课计划、课表实施执行,教务管理规范。三是教学过程有记录。二级学院完成教学任务安排、授课计划等各种教学工作档案资料归档,做到教学有记录。四是教学管理有监督。建立“线上”与“线下”教学质量监控与测评机制和学习效果反馈机制,利用平台对教学进行过程性监控。五是质量标准不下降,教学质量有保障。学院制定“四辅学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教学工作考核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审核、教学管理、质量监控三方面着手,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改革现有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满足终身学习需求,建立长期的学业管理制度、学员成长档案,建立弹性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和制度,满足学生多元需求服务,将高职教育努力办成“面向人人”的教育。[1]

(二)分类制订“四辅学生”人才培养方案

依据学情分析报告,单独编制“四辅学生”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学生个人发展需要,采取弹性学制和灵活多元教学模式,学生修业年限3到6年不等。坚持因材施教,建立和完善“一人一案”的培养机制。关注学生的差异化和个性化特点,依据私人定制式的培养方案,精准分层次、分类型教学。[2]以单独编制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纲领,提供线上、线下多种方式辅助学生日常学习。根据“四辅学生”学习成果的认定建立置换免修制度,将学生已有职业经历、取得的行业证书或已掌握的技术技能置换或者免修相应的课程。学校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依据企业工作订单式的任务确定教学内容,编写课程标准,按照“创业导向,实践主导”的理念,以学校创业项目、工作任务等为实践教学载体,制定培养“四辅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利用校内的教学名师、技能大师、创业导师三师合力突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真正做到课程教学和专业岗位“无缝”对接。[3]实现“教学名师、技能大师、创业导师”三师融通。

(三)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模式

针对在职退役军人、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在职学生采用多样化立体教学模式,采取校内集中教学与日常网络推课教学相结合、校内教学与送教送考校外教学相结合、线上超星扩招平台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等方式,满足不同类型生源的学习需求。对应往届高中阶段毕业生采取与普招在校生一起跟读的全日制上课形式;针对退役军人、下岗职工等在职“四辅学生”积极探索建课、推课、授课的有效途径,取线上线与线下,校内与校外,集中授课与送教、送考上门三结合完成学业。[4]

1.线下集中教学与线上网络推课教学相结合

针对在职“四辅学生”采用的集中教学与网络推课教学模式,工作日利用网络课程平台组织线上学习与辅导答疑,教师每周按照学院统一编制的“网推课课表”和“网推课教学进度表”在学院超星扩招网络平台组织教学,推送多样化网络课程学习资料,以经管学院为例,很多教师在授课之余,积极建设授课资源,题库题量达到7千多道,作业量达到1667题,课程资料570个。

一是建课管理:积极寻求技术支持,充分利用超星扩招平台,创新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模式,校企合作对接教师开发的课程,适时遴选、整合和改造新旧课程资源,匹配更新课程教学资源。以2019、2020级为例,根据2019、2020级“四辅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匹配了500多门课程的相应教学资料,为“四辅学生”的教学提供优质的教学参考资源。

二是推课管理:推课过程中,教师根据专业特点、课程要求和“四辅学生”具体学情制定了符合“四辅学生”要求的教学设计、课程标准、授课计划和详细的推课进度表,明确了“四辅学生”每周的学习任务。

三是集中授课教学管理:学院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料,利用学生周末空闲时间组织教师到校集中面授,教师对课程的核心授课内容进行整合、高度凝练,进行项目模块化方式教学,同时为了满足学生部分到校集中授课有困难的同学,现场集中授课过程中利用超星扩招平台同步直播,从而满足未到学生在超星扩招平台线上同步直播学习。课后将直播视频插入章节,进行推课管理,推送给学生回放学习,整个教学采用“建课、推课、授课”三课融合立体教学模式。

2.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相结合

学校充分利用教学资料,周末在校内集中授课,同时根据“四辅学生”工学交替的特点打破教学空间的限制,积极拓展教学场所,依据在岗学生的地域分布情况确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场所,在合作企业、“四辅学生”在岗企业、当地中职学校、当地酒店等借用或租用教学场所或实训场所,在市县设学生相对聚集集中授课点。每学期组织教师对相对集中的学生群体送教上门。实现“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集中与送教”三结合,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四、结论

扩招后的高职院校面对新型的教育对象“四辅学生”,现行的教学管理模式无法满足扩招后的教学管理,传统的授课模式、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组织管理模式等教学管理体系无法满足“四辅学生”的需求。现有的教育资源很难满足多种需求的扩招学生。高职高专学校需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充分利用高职生源结构具有一定的产业背景的特点,将教育与产业联结起来。[5]创新管理模式,改变工作方式方法,构建与之相适用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新模式。

猜你喜欢

生源教学管理学院
长洲怡生源记货单考论
初等教育学院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新时期高中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
谈教学管理的艺术
学院掠影
高校生源危机:“狼真来了”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
关于独立学院建设研究生生源基地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