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通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22-11-22

山西青年 2022年16期
关键词:双高通识专业课程

罗 婕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昆明 650033

新的发展时期,为促进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教育部联合其他部门等颁布了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的相关建议,对新时代高职院校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为适应新的发展形势,高职教育需要立足现实,持续进行深化改革,并重视内涵建设,推进高质量和高水平发展。高职通识课程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重视通识课程改革,提升通识课程教学的质量,不断提高高职人才的综合素养,从而培养更多符合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发展实际,了解通识课程教学改革发展的新要求,积极革新思路,提升通识课程教学的质量,提升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双高”背景下对高职院校通识课程改革的新要求

“双高”计划对高职院校学校建设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着重打造技术技能型人才,建设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打造高质量的专业群体,完善高质量双师队伍建设,并提升校企深入合作的力度,提升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和国际化建设水平,提升高校的治学水平和为学生服务的水平等。为了落实这一建设计划,首先,需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将课程建设、教学等有效融合,在高等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有效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积极构建全方位育人的发展格局;其次,要重视在高职通识课程教学中,积极融入大国工匠精神,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和创新精神,提升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并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通过劳动教育促进高职生全面发展,最终树立敬业、专注、创新的优良品质;最后,倡导线上和线下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注重线上教学资源的深入挖掘,并提升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借助信息技术拓展知识学习的空间,认真贯彻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树立立德树人的思想,确保课程能适应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的要求,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1]。此外,通识课程教育要求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强化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专业课程教育不同,高职专业课程教育在于培养更多满足某一行业和领域发展的专业人才,满足社会建设对人才的需要,而通识课程更强调知识的广泛性和适应性,是对专业课程知识的延伸。将通识课程的博学与专业课程教育的深度有效结合,才能促进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可以通过自身所学知识和经历,明辨是非,学会有效沟通,在发展中不断创新。

二、我国高职院校通识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应用型能力,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同时课程建设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更加突出,通识课程建设在高职院校的发展也逐渐深入[2]。整体上来讲,我国高职院校基本上设置了通识课程,但由于不同学校的办学理念存在差异,且专业课程仍然是高校的核心课程;加之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会强调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社会竞争力,因此更加重视专业课程的建设,通识课程改革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高职院校的通识课程主要包括文化课和公修课,文化修养主要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政治、身体等素质,如思想政治课程、体育课程等,这两种课程的比例较大。但是,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不仅仅体现在思想素养和身体两个方面,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而对应的课程所占比例相对较少;且公修课所占的比例不同,在课程设置方面无法与各学科和专业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导致高职生获取知识相对零散和零碎[3];同时,因专业课程和课时安排较多,对通识课程的研究相对较少,甚至忽视通识课程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多是照搬和沿用之前的通识课程教学方法,缺乏合理的教育和教学系统。

其次,通识课程的选择缺乏指导性。传统的通识课程的开设,很多高职院校多是教师选报课程,然后供学生选择[4]。但是,课程选修需要遵循交叉渗透的原则,从而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文学素养,并开阔学生的视野。但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是自由选择,很多主要选择与自身专业接近或者类似的通识课程,对其他领域的通识课程缺乏兴趣,导致通识课程开设偏离了原本的意义。

三、“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通识课程改革的策略探讨

(一)重视高职通识课程“课程思政”建设

在通识课程建设中,要重视以课程思政建设为主要标准,把握好培养什么样的人等问题,需要结合通识课程的特点,重视课程思政与通识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等内涵的深度理解[4]。首先,要重视将课程思政融入到通识课程建设的全过程中。要组织教师开展研讨和学习,在分析人才培养目标和内容的基础上,优化课程教学的目标,并结合课程特点有效融入思政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对内容进行调整,重视教材的编写和修订,课件的制作和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革新等,并在教师备课内容中体现课程思政。其次,课程思政的融入要在潜移默化中进行[5]。课程思政主要是将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和通识课程有效结合,这种结合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需要结合不同课程的内容和特点,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在课程教学中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观念,并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接受更多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等有效融合,而不是单纯地在课程学习中生硬地加入思政教学的内容。

(二)采用线上+线下互动式教学方法

传统的线上教学主要是以在线课程的形式,针对的是时间和空间上无法参与线下课程教学的学生,这种线上课程的开展缺乏有效的监督,学生遇到问题也无法及时解决。在发展中,线上与线下课程也发生了交叉融合,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行监督,也有效弥补了线下课程的不足,大大提升了学习效果,但还未真正意义上实现线上和线下教学的融合。从教学目的来讲,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实现自主、个性化学习[6],即侧重于将线下课堂学习和网上教学结合,真正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成果为主要导向,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更好地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辅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对整个学习过程实行有效监控。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通识课程互动式教学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相对有限,影响了教学资源的丰富和拓展,且教学资源往往忽视学生主体之间的差异性。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采用分组学习等方式,但是整体学习效率相对较低,为了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多采用的是传统的方式,缺乏科学完善的评价方式,加上教师和学生课堂之外交流的时间相对较少,难以第一时间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实际问题,可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7]。首先,树立科学的通识课程教学目标,重视线上和线下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完善,积极扩展课程教学内容,并充分了解高职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性的存在;其次,要重视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探讨,不断优化教学手段和评价手段,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并积极创设情景化教学等环境,引导学生可以灵活自由地开展学习活动;最后,要重视建设网络沟通渠道,重视发挥教师的引导和监督作用,实现高职院校通识课程混合式的教学目标[8]。要充分利用学生课堂学习的时间,给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可学习的资源,并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差异的同时,给学生更多的自由选择的空间,借助信息化手段提升通识课程教学的整体效率,为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提供更多的空间和平台,并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加以有效引导,及时反馈学习效果并调整教学方案。

(三)重视研究课程思政的科学评价机制

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有助于深入挖掘课程的价值,改进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效果,但通识课程和课程建设的评价,主要是对高职生价值观的形成、思想政治素养等进行评价,因而在考核实践中具有很大困难,无法通过传统的期末考试等形式对学生的思想和素养加以全面客观的评价。因此,在高职院校通识课程改革中,要了解课程本身的特点,积极探索科学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有效实现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重视做好教学评价,以学生为评价的主体,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进行调查和客观评价,重点处理评价组织、方式和标准等问题。对学生的评价主旨,可以通过平时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等方式,对学生通识课程课堂学习开展评论。例如,针对某一知识点相关的实践问题或能力能进行考察,也可以在某一学习阶段结束后进行总结性的评价,可以采用诊断性、过程性及综合性的评价方式,及时评价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过程性评价则主要对课程教学的发展及轨迹、知识掌握和进步的程度进行评估;而综合性评价则体现在效果和成效方面,是全方位的评价。评价标准则主要是关注课程思政的目标,重视课程的建设性和发展性,教学的形成性以及学生的综合发展等,需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材料、教学实施的过程等方面,考察教学目标是否基本符合课程思政的建设要求,并了解通识课程建设中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程度,课程思政的内容是否合理,教学组织形式是否合适,并对实施方法和模式的科学性进行评估。因此,评价标准包含了教学整体目标、思政教学的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管理和评价、教师的行为等,基本涵盖了学生对思政教育元素的认识,并从自身所学的专业角度,能运用思政教育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重视做好课程开发工作

通识课程开发建设中,需要了解整体的教学建设和发展目标,按照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的原则,重视在教学目标设定、课程资源和内容建设、教学手段和方法革新、教学活动和作业练习、教学评价等过程中,贯彻课程思政的理念,并融入工匠精神,重视通识课程的开发与学生专业课程有效结合,将课程内容的调整以指导性文件的形式,如课程大纲设计等形式体现出来,并且要保证开发完成的课程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课程开发过程中,首先,要结合课程教学的具体目标,并了解“双高”建设的实际要求,对当前课程的目标进行优化。在考虑课程建设特点的同时,融入工匠精神和课程思政,并与学生的专业课程建设进行有效衔接。其次,制定科学的教学能力指标。根据高职院校通识课程能力指标及课程改革的要求,及时调整和优化能力指标。再次,重视课程内容建设。根据改革后的课程教学目标、能力指标,对课程资源和具体的内容进行再次调整,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多样性,完善线上教学资源。最后,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课程内容调整和更新后,需要同步调整和革新教学方法,充分借助线上线下互动式教学方式,为学生创建自主的学习环境。除此之外,要注意及时革新评价方式。要根据课程内容的调整,尤其是重视课程思政、工匠精神等内容评价方式的选择,并借助信息化手段进行评价,提升学习和评价的效率,积极搭建线上和线下师生交流互动的平台,并做好课程整体规划的更新和调整。

综上所述,“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通识课程需要顺应课程改革的需要,认识到课程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性,针对现阶段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讨改革策略,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猜你喜欢

双高通识专业课程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双高计划”背景下汽车专业群建设改革创新与实践
“双高”建设背景下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数说高教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探究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分析
高校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