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
2022-11-22董翠香韩改玲朱春山樊三明
董翠香,韩改玲,朱春山,樊三明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1]。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并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由此开启我国高校课程教学思政化改革。与此同时,2017 年教育部正式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简称《实施办法》),宗旨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大国良师,其核心是保证师范生毕业时的知识、能力、素质达到标准要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实施办法》在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质量保障和学生发展8 个方面提出明确的标准和具体要求,其中“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简称“一践行三学会”)的毕业要求是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重要支撑,而毕业要求的达成有赖于各门课程教学的协同配合,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课程思政“协同效应”一脉相承,且二者都强调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2]。然而,现行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存在思政教学体系滞后、课程育人质量不高、思政元素融入方式方法创新性不足等问题。因此,如何有机结合师范类专业认证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解决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是当下体育教育专业教师面临且亟待探索的重要课题。
1 师范类专业认证与课程思政的意蕴及价值取向解读
建设高质量高内涵教师教育体系是当前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工作,师范类专业认证是推进师范类专业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夯实新时代高素质教师教育培养的基石。同样,课程思政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神圣使命践履的重要抓手,是高质量高内涵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方向和归宿。概言之,师范类专业认证和课程思政最终指向都是把大学生培养成有坚定信念和过硬学识能力的未来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个意义上,师范类专业认证与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指向在根本上一脉相承。
1.1 师范类专业认证内涵及价值
师范类专业认证是专门性教育评估认证机构依照认证标准对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状况实施的一种外部评价,旨在证明当前和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专业能否达到既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3]。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化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全面保障和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师范类专业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旨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造就具有“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四有好老师,培养能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大国良师。
师范类专业认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教师、如何培养教师和为谁培养教师”等根本性问题,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强调以师范生为中心配置教育资源、组织课程和实施教学,对照师范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评价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并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教学改进,推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3]。其核心是证明接受认证专业所培养的师范生在毕业时是否达到“一践行三学会”的毕业要求。“一践行三学会”既是师范类专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达标要求,也是培养“四有好老师”的核心和着力点。就体育教育专业认证而言,就是通过4 年对各类课程的学习,达到“一践行三学会”的毕业要求,最终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较好科学和文化素养,具备现代教育、健康理念,系统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以及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课外体育锻炼、训练水平和竞赛管理、组织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一定运动技能和较强体育教育教学能力,能胜任学校体育工作的体育教师[4]。因此,在开展体育教育专业认证过程中,要深刻领会和理解“一践行三学会”的内涵,并结合专业课程性质和特点对其进行细化,使其更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
1.2 课程思政内涵及其价值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和实践。课程思政在本质上是一种教育,通过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形式,寓价值引领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使其“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5],保证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最终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是为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将体育知识传授、运动技能提升、思想品德塑造融为一体,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建设、课程实施和课程资源开发等环节,挖掘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中落实落细,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2方面。
(1)有助于提升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通过重构和完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不仅能够培养本专业学生教学能力、训练能力和科研能力,提升其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强化其思想政治素养。引导学生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培育爱国守法、规范从教的职业操守,培养学生传道情怀、授业底蕴、解惑能力,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1]。
(2)有助于提高体育教育专业教师思想政治素养。马克思曾经说道“教育者首先要受教育”。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只有当教师具备课程思政教学意识和能力时,才能做到润物细无声,如盐溶于水。实际上,随着课程思政建设的不断深入,专业课教师在精心准备授课内容,挖掘并梳理所任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其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相融合的过程,也是将课程思政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在实现教学相长的同时,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将得到不断提升。
1.3 体育教育专业认证与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的价值耦合
师范类专业认证是助推新时代教师教育朝着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将为新时代师范教育开启新征程、指明新方向、提供新思路,最终以提升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归宿。要实现“提升师范类人才培养质量”这一终极目标,就需要将培养目标分解为“一践行三学会”,该毕业要求的达成又需要各类课程目标的达成来实现,而各类课程目标的达成又需要在具体课堂教学实践中实现。因此,专业认证目标是以专业认证为战略举措,以课程教学为抓手,通过实施各种教学方式方法及课程教学评价等一系列过程来实现。同样,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最终目的也是把大学生培养成有坚定理想信念和过硬学识能力的未来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6],如何培养“德才兼备”之人,同样需要以课程教学为载体,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强调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相统一,注重价值渗透和德性培养。在这个意义上,体育教育专业认证与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在“为国家培养什么人”的价值指向在根本上一脉相承,具体体现如下。
(1)育人与育才相统一,解决教育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从根本上理清了“为党育人”的方向问题。不可否认,在育人道路上也曾出现“重知识教育、轻道德引导”“重书本教育、轻教学实践”的偏见。因此,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将师范类专业认证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放在育才首位,充分将“德育知识、技能传授”贯彻到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和全过程,把对人才“德”的培养放在教育首位,真正培养出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才。这也从根本上回复了“为国育才”以德为先的问题。可以说,师范类专业认证与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都是将立德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都意在教育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真心认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2)专业建设与课程教学相衔接,落实教育的根本任务。专业认证旨在通过完善教师教育培养机制,从制度层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以毕业要求的达成度来衡量培养目标的达成,而毕业要求达成则需要用每门课程目标的达成度来衡量。而课程教学作为一种实践路径,是从实施层面来落实教育的根本任务,在这个层面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此外,在方法论层面两者也是相通的,都是“怎样培养人”的一种方法。课程思政是习近平总书记论述“怎么样培养人”的一种方法,而专业认证是以学生为中心、成果为导向并持续改进的培养路径,也是回答“怎样培养人”的方法。
总之,师范类专业认证有其新理念、新任务、新举措,高校课程思政也有其新设想、新主张、新做法,但在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特别是育人质量提升上具有高度的共同价值追求。因此,在体育教育专业建设方面探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的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问题,既要把准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实质,也要体悟本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要义。
2 基于师范专业认证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路径
师范类专业认证和课程思政都指向立德树人,而立德树人实践的推进是理念引领与具体行动跟进共同作用的过程[7]。依据专业认证和课程思政的价值取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应坚持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以重构专业培养方案为顶层设计、以修订课程教学大纲为突破口、以课程实施为主渠道、以课程评价为杠杆,不断探索和完善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路径,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在“三全育人”大格局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1 重构专业培养方案,做好课程思政教学的顶层设计
培养方案是教学组织、实施与评价的依据,也是重塑教学的前提[8]。为了更好地开展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应根据《体育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简称《国家标准》),结合认证标准中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等内容要求,组织开展全育人理念下专业培养方案的重构和修订。
(1)制定全育人培养目标。根据《国家标准》中的基本培养目标,围绕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结合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中培养目标的定位、内涵与评价,将具有理想信念、良好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并关注毕业5~10年学生发展的预期目标。
(2)确定综合性毕业要求。毕业要求部分体现国家对专业人才培养“产出”的质量要求,是整个认证的核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师范类专业认证级别不同(第二级、第三级),毕业要求指标在数量和水平上都存在差异。在指标数量上,第二级、第三级分别包括8 个和11 个毕业要求;在水平上,第三级更加关注技术融合、反思研究和国家视野。因此,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根据自身整体建设水平、建设目标定位,将8 个或11 个毕业要求校本化为本专业的毕业要求,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脸谱”,明确本校毕业生应必备的知识、能力与价值观。如师德规范、教育情怀与践行师德相对应,要求学生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四有”好老师为奋斗目标。反思研究与学会学习相对应,要求学生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养成从不同角度反思和分析问题的习惯,能够采用教育实践研究的方法进行体育教育教学研究和创新。
(3)优化思政教育课程体系。根据《国家标准》和师范类专业认证对课程与教学提出的要求,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构建以思政类通识教育为核心,以专业教育课程为主干,教师教育课程为基础,以实践课程为支撑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思政类等通识教育课程侧重提升学生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坚定学生的职业追求和教育理想等;专业教育课程侧重于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开阔国际视野、学会反思研究与自主合作等;教师教育课程如教育实习、教育见习等实践类课程,侧重增强学生的教学能力与班级指导能力,培养学生的教育情怀。
2.2 修订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把好课程思政教学的突破口
课程教学大纲作为教师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每个学生在学习该专业课程时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然而,当前体育专业课程存在重知识技能传授、轻价值观培育等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因此,专业认证背景下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教学需要从以下3方面修订课程教学大纲。
(1)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董翠香等[9]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中小学德育目标、《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梳理包含理想信念、教育素质、专业素养、个人发展4 个一级指标和国家自豪、民族包容、历史尊重、文化认同、师德修养、责任担当、育人情怀、体育精神等16 个二级指标构成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结构体系。同时,也构建了体育教育专业不同课程群思政元素结构体系,这些成果可以作为专业教师挖掘所任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参考。同时,任课教师需要发挥教研室(系)的作用,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结合所任课程性质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挖掘凸显其课程特色、教育意义深厚的思政元素。
(2)设置专业课程价值目标。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和实施的起点与归宿,对实践层面的课程运作具有引领作用。因此,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课程目标至关重要。各专业课程目标的制定,一定要在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基础上,结合专业课程内容特点,增加或完善与思政教育高度一致的价值目标,使其融入课程目标之中,在知识和技能传授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真正实现体育的育体、育德和铸魂功能。
(3)设计单元或课时价值目标。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载体。任课教师应将本课程所设置的价值目标,在单元或课时教学目标中得以体现,做到课程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相衔接,落实寓价值引领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的课程思政理念。具体操作层面,可结合体育发展史、传统体育文化、体育时政热点及思政事件,确立教育性强、针对性强、时效性强、操作性强的单元或课时价值目标。
2.3 创新专业课程教学方式,搭好课程思政教学主渠道
课堂教学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渠道,课堂教学实施过程决定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为此,体育教育专业教师需要遵循师范类专业认证倡导的“学生中心”理念,将课堂育人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利用课堂常规,结合专业课程内容,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致力于拓宽课堂教学渠道,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1)利用课堂常规,建立正确的行为规范。课堂常规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实施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进行思政教育的主要途径。如课的准备部分要让学生明白遵纪守礼的重要性,师生问好一定要发自内心,培养学生尊师爱友的良好品质;课的基本部分要求学生认真学练,学会自律,特别是分组学练时积极参与小组交流和互动,强化规则意识与团结协作意识,在教学比赛中强调尊重同伴、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养成公平、诚信、礼貌等意识和行为;课的结束部分要求学生积极自我总结与评价,看到自身的进步与不足,增强学生自评和自我反思能力。
(2)结合专业课程内容,强化思政教育的科学性。课程实施需要课程内容作为载体,恰当的课程内容会让教者如鱼得水,学者如沐春风,有助于育人价值的实现。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大体可以分为学科类课程、术科类课程和实践实验类课程,这三类课程又包括多门具体课程,且课程性质和内容差异较大,以所占比例最大的术科类课程思政资源供给为例,可以从以下2个方面展开。第一,以体育道德内容为重要发力点。专业教师应在知识、技能讲授过程中将团结互助、尊重规则、尊重对手、尊重教练、公平竞争、恪守礼仪、吃苦耐劳、勇于进取和追求卓越等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规范巧妙融入,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正确判断是非、善恶、美丑,把正确的道德原则与规范内化为内心信念,抵制不道德行为,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评判标准。第二,引入典型体育案例和最新体育事件,提升课程思政内容的生活化和亲和力。通过熟知的榜样示范,将专业领域内的历史事件、名人事迹和优秀校友故事引入专业课程中,将其转化为道德行为与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更加直观地引导与激励大学生学习其优秀品质和行为方式,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责任感与高尚的使命感[5]。当然,课程思政内容的渗透和挖掘需要专业教师不断提高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敏锐捕捉身边的思政事件并巧妙地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才会让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般自然融入各门课程教学之中。
(3)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思政教育的创新性。高校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就是让高校学生的每一堂课、每一项活动、每一次实践都要有方向感,让学生闻到“思政”味、淋到“思政”雨、吹到“思政”风、沾到“思政”露[10]。因此,需要立足学生的成长规律与发展需求,了解当代学生对新媒体技术的敏感度,充分利用微博、抖音、腾讯视频等新媒体,慕课、在线课堂、学习强国等新平台,沉浸式场景影像、实景表演等新载体,学习状况测评、知识图谱建构、信息精准推送等新手段,选择符合当代学生信息接收方式话语表达和认知规律的教学形式,打造线上与线下互联,现实与虚拟互补,学生与名师互动的教学模式,不断满足学生的学习性、发展性和社会性需要,促使思政教育入耳入脑入心。
(4)建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发挥思政教育的持久性。课程思政是全方位育人的过程,需要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打破原有“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学科类课程而言,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专题嵌入、思维拓展、主题讨论和热点分享等,向学生提出思辨性、拓展性若干相关问题,如“不是体育专业的可以当体育老师吗”“体育教师的哪些行为属于违反师德师风”,引导学生对各类问题进行思考、提炼和追问,由教师对此作出回应、解答与反馈,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课外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渠道,专业教师可以给学生安排“体育教师成长必备”“体育教师职业素养”等专题,让学生查阅资料,并准备课堂汇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也可以安排学生随机访谈一名体育教师,根据自己所见、所思与所感撰写心得,促进学生立志成为“四有”好老师。
2.4 重构专业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用好课程思政教学的杠杆
教学评价是专业教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承担着控制教学质量、评估教学成效、监督教学过程、推动教学改革等重要职责[11]。毕业要求作为制定专业培养目标的依据,也是评价学生思政效果的归宿。因此,专业课程教学评价需要贯彻师范类专业认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以“一践行三学会”为评价标准,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等相结合的多种评价方式,从学生课堂学习表现、教学实践活动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试卷成绩4 个方面进行教学评价,每个方面都要有针对学生思政效果的评价,并有所侧重点。
(1)考察课堂学习表现,助力学生正确态度的形成。专业教师需要细心记录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表现,在学期初说明课堂表现的考核细则。如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认真参与课堂学习和教学比赛,不轻言放弃;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踊跃发言,注意力集中;善于鼓励同学,尊重他人等。建议课堂学习表现占总成绩的15%。
(2)考察教学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专业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安排学生进行各种教学实践活动,认真观察学生知识整合、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的综合能力。如学科类课程可以安排学生分专题查阅文献进行汇报,教师就内容的充实度、方式的多样性、表达的流畅度进行考察;术科类课程可以安排学生轮流承担组织准备活动的任务,但要求学生提前将设计好的准备活动方案提交任课教师指导,得到教师认可后方可实施,在此过程中重点考察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与指导能力。建议教学实践活动表现占总成绩的15%。
(3)考核作业完成情况,致力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专业教师需要在布置作业时给学生阐明完成要求、时间节点、评分准则等,并认真记录每一次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个人独自完成作业时,重点考察学生投入的精力、作业的质量等;小组合作完成作业时,重点考察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合作意识,是否能够对团队其他同学产生良好影响、发挥正能量的作用等。建议作业完成情况占总成绩的20%。
(4)优化课程试卷内容,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专业教师在期中与期末试卷命题时,需要基于师德规范、教育情怀、学科素养与综合育人等毕业要求,围绕帮助学生塑造高尚的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来选择试卷题型和考试内容。减少单纯考核单一知识点的填空题、选择题所占的分值,增加判断、案例分析等应用类题型所占的分值,重点考察学生作为体育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综合修养。建议试卷成绩占总成绩的50%。
3 结 语
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是新形势下的新课题。目前,并没有成功模板或可借鉴的经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并未形成完整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体系,这将需要在以后的探索中充分利用国家新的政策和新的课程建设思路,以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为依托,不断探索和完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路径,以期为我国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创新型体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