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和突破性进展
2022-11-22刘小燕李斌雄
刘小燕 李斌雄
(1.长江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2.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对“文化建设”单独作了总结,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1](P48)。这段描述总结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成就,也为进一步的文化建设提出了要求。有鉴于此,认真总结梳理其中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和突破性进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原创性思想:正本清源,守正创新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全局出发,从“为什么、是什么、做什么”三个方面分别明确了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基本内涵和根本任务,明确了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文化建设的相关论述,为文化建设的持续深入提供了基本思路与根本遵循。
(一)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强调党对文化建设工作的全面领导
在改革开放伴随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多元复杂的发展趋势,其中不乏历史、文化虚无主义错误思潮,乱象丛生的网络舆论。在社会思想观念发生重大变革的情势下,习近平总书记对意识形态工作作出重要研判,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P153),“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3](P120),需要着力解决意识形态领域党的领导弱化问题。他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P41)。由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原有“三个自信”基础上加入“文化自信”,并鲜明指出,“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5]这些重要论述体现了党全面领导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决心,阐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现代化。文化繁荣兴盛为伟大复兴发挥了关键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和繁荣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具有重要地位。
(二)旗帜鲜明地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本”和“源”,坚持守正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两大源头,即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文化建设进一步强调这两大源头理论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并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到了激活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密钥,使中国文明再度焕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拥有丰富的内在文明要素。它源自于孕育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日新月异。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坚实的理论和实践根基,它不仅源自于马克思主义,还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三)明确提出“两个巩固”根本任务,为文化建设工作指方向定原则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文化前进和发展道路上,意识形态具有决定作用,只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和时代化,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才能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4](P41)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是要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核心要义,要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文化前进的方向和道路,进而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基于此,宣传思想工作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二要巩固全党全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2](P153)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不同,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要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要点,具有阶级性、科学性和人民性。面对社会阶层结构的深刻变化带来的人们利益多元化和思想观念多元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影响、整合多元文化价值观的作用。[7]在全社会推行正确价值导向和舆论引导,可以促进观念更新,形成价值共识和启迪正确思维,使现实中多样化的思想观念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面对因改革开放和互联网时代而来的西方文化价值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抵制和批判错误文化价值观的作用[7],从而能凝聚强化全党全民共同奋斗的决心和干劲。
二、变革性实践:建章立制,从严治文
要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把握“新时代”的新特点,回应“新时代”的新课题,清醒认识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8]。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的战略高度,建章立制,从严治文,这既体现了时代呼唤与历史自觉的高度统一,也是加强党对文化建设工作全面领导的重要方法论。
(一)重要会议举旗定向、谋篇布局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面对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的深刻变化,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更趋复杂等现实,党中央审时度势,召开了一系列把方向、管长远,具有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性的工作会议,以达到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目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并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讲话。此外,在重要节庆日或场合发表的重要讲话中也涉及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工作内容。在此基础上,《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和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提出要“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进一步将文化建设思想和理论系统化。这些报告和讲话就一系列根本性问题阐明原则立场,廓清理论是非,校正工作导向,[1](P46)为新时代文化建设工作举旗定向、谋篇布局,共同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工作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二)文件方案建章立制、指导实践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原则方向确定后,需要完善方案,确保文化建设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确保党中央关于文化建设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基于此,《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的意见》《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先后出台,彰显了党和国家落实文化建设制度的决心。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的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更是从战略和全局上对文化建设作了规划和设计。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础上,在“十四五”规划中,党中央首次明确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时间表。这些规划意见、文件方案为新时代文化建设工作建章立制,共同勾勒了新时代文化建设工作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三)党内法规制约监督,规范有序
习近平曾指出:“最根本的是严格遵循执政党建设规律进行制度建设,不断增强党内生活和党的建设制度的严密性和科学性,既要有实体性制度又要有程序性制度,既要明确规定应该怎么办又要明确规定违反规定怎么处理,减少制度执行的自由裁量空间,推进党的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9]由此可见,党内法规是中国共产党在党内制定的制度规定和纪律约束,是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的现实需要和有效手段,是确保党对文化建设工作全面领导的有力保障。2019年8月党中央印发了第一部关于宣传工作的主干性、基础性党内法规《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提出了“一个高举”“两个巩固”“三个建设”的宣传工作根本任务。[10]《条例》既是制度规定,又是纪律约束,明确了责任制、主体责任、专题研究、一票否决等刚性约束条件。对条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将会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目标管理,纳入监督执纪问责范围。
三、突破性进展:教育引导,以文化人
新时代文化建设中的突破性进展为进一步的文化建设提供了经验和良好的基础,对其进行总结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以人为本、服务人民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价值旨归
人民性和群众路线是文化建设工作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也是其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本质属性之一,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底色。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新时代文化建设工作是彰显人民性,践行群众路线的典范。
首先,文化建设的宗旨体现出来自人民、为了人民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理论要接地气,要让马克思讲中国话,让大专家讲家常话,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让根本方法变成管用办法。将总体上的‘漫灌’和因人而异的‘滴灌’结合起来”[11](P100)。可见,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作用更加突出,为了人民还要依靠人民。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开展文艺创作,人民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
其次体现在文化建设的目标上,要把党对文化建设的工作目标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期待紧密结合,实现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正确舆论导向至关重要,这是关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影响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环节,倘若舆论导向错误,就会动摇人心,危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11](P44)“网络空间应该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12](P18)“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文艺的根本宗旨也是为人民创作,把握了这个立足点,党和文艺的关系就能得到正确处理,就能准确把握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政治立场和创作自由的关系”。[5]习近平总书记还鼓励文艺工作者“要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优秀作品”[13],“不让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垃圾淹没我们的生活”[11](P182),应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通过文化建设工作,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既要“文以载道”又要“以文化人”。
(二)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核心要义
只有理论的清醒,才有政治的坚定、思想的先进和行动的自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重要内容。党的创新理论还要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贯通,与“四史”学习相结合,与新时代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丰富实践相联系,在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中深化认识,提高认识,切实增强贯彻落实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继承并发扬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总结并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创造者,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大成者,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特质有机融合在一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榜样。这是传承接续中华民族一直以来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凝聚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植根中国大地,弘扬中国精神,创造中国价值,彰显中国力量的特色理论,是符合中国实际,顺应时代要求,响应人民心声,遵循执政规律的科学理论。[15]因此,面对新时代的新形势和新问题,文化建设需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坚持全方位多层次全覆盖推进思想理论武装,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化大众。
(三)加强平台和资源建设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有效手段
网络及其他新媒体、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展览馆,文物、历史遗迹遗址、旧居,书籍、资料,甚至包括纪念日、电影、歌曲、影像资料等平台和资源构成了文化建设的“硬件”和载体。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硬件”建设,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报刊网络理论宣传阵地等理论工作“四大平台”建设,大力推进各项重大人才工程建设,培养造就一批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杰出人才,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力。在此基础上,应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国际传播,使社会主义文化呈现出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应努力借助多种方式和手段,利用多种场所和时机,开展文化育人活动。此外,还可利用网络新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让博物馆里的文物、大地上的遗产、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以便时时资政育人。
总体而言,改革开放尤其是新时代以来,物质财富和物质基础的极大丰富,为加强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前提和保障。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向前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影响力必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4](P40)这一论述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逻辑思维。先进、自信、繁荣的文化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动力之源,为人民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因此,在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良好基础上,全党需要继续加强文化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文化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