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析

2022-11-22

关键词:医学人文思政

裘 莹

清华大学医学院,北京 100084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曾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座谈会上再次强调了显隐性教育相统一,以及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的必要性,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格局。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

课程思政,承载的是一种教育责任。施行并坚持课程思政,对于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确保立德树人、德智同行具有重要的意义。课程思政作为课程德育的时代新理念、新课程观,其核心目标是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的课程教学以及课程改革的各个环节,推进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理念转变,是思政教育从狭窄的“小思政”到宽广的“大思政”过渡,从显式的“思政课”到隐式的“课思政”过渡[2]。课程思政在医学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实践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仍存在课程思政与医学专业教学融合度不足、教学方式不够灵活等问题。通过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健全评价机制等方式,以贴近学生专业、提供鲜活案例等形式,让学生能够在课程中接受思政教育,入脑入心,外化于行[3]。

一、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和特征剖析

深入探究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结构特征以及与思政课程的差异,有助于加深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与把握,更好地设计专业课程,达成课程思政的育人旨归。

(一)开展课程思政,助力“三全育人”

值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清华大学期间指出:“一流大学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医学课程实践中,实施医学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措施之一。

思政教育决定和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它不是单纯的爱党爱国教育,还包括个人情操、行为习惯、辨识力等多个方面,是提升综合素养,培养人文性、思想性、创新性、社会性全面发展的基础,是实现立德树人、传道授业解惑、育人育才的有机统一。

课程思政是将思政内容有机融于课程,在课程中进行思政教育,助力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课程思政是实现新时代教师职责深化的有力举措,将教师的职业定位从教授知识的书匠转变为塑造学生品格的大师。课程思政的实施是进一步实现价值、能力、知识三位一体的统一。同时,优化课程设置、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并有机融入教学,使思政教育与知识传授形成合力,协同提升育人效果。

(二)课程思政具有多元统一性和显隐结合性特征

课程思政具有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性。课程思政是在社会意识变革和科技文化繁荣的时代产生的具有思辨性、系统性、创新性的思维模式。课程思政在三位一体教学中的多元统一性,奠定了其在价值塑造上的重要地位。高校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一般聚焦于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学习专业课程内容为主。课程思政则以专业内容为依托,将其自然而然融入专业课程,发挥其多元统一优势,可有效提升学生的课程思政认同度并发自内心地产生共鸣,从而更有效地实现三位一体育人理念。

课程思政的教学实施具有显隐结合性。课程思政是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国家意识、政治认同与课程知识及能力充分融合、融会贯通。相对而言,思政课作为显性课程的典型代表,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且缺乏深度和广度。因此在高校的教育链上,各学科、课程应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育人合力,遵循教育基本规律,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做到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做到思政教法的显式与隐式相结合。

(三)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的辩证统一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是有机统一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这里包含两个方面问题,即“立什么德、树什么人”。这就要求在思政课基础上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思政课这一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基础上,在专业课程这一主阵地中,将思想政治理论结合到专业特点、专业规则、专业故事等过程中,达到协同育人[4]。二者相互融通、相互联系,共同担负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在思政课的领航作用下实现育德和育才的协调统一[5]。课程思政在深挖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基础上,通过课程设计,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教育新理念。

思政课如“主渠道”,课程思政如“微循环”。要平衡好二者关系,预防“主渠道超载,微循环闲置”或“微循环完全取代主渠道”的不合理局面。思政课的“灌输有方”形成的根基和主干,与课程思政这一载体的“融入有道”,互相协调统一,共同促进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6]。

思政课体现高度,课程思政体现广度。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三全育人。”[7]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体现价值观显性教育高度;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支撑,彰显价值观隐性教育的广度,是教育本质功能的回归。通过不断探究思政课之外的专业课和通识课在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如盐入水一样入心入脑,构建出思政课、专业课、通识课多元布局的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良性互动,实现思政课的主渠道育人与课程思政的立体化育人的无缝衔接和转化,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育人目的。

二、医学课程思政的课程设计

在贯彻“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过程中,医学课程思政是医学生价值塑造和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和关键部分。构建医学课程思政的实践体系,在课程内容、教学形式、考评方式等维度进行设计重组,将思政内容有机融入实体课的每个环节,有效增强医学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医学具有自然和人文的双重属性特征。医学不是一般意义的科学,它既有客观规律的自然科学属性,又因其研究和实践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所以医学又具有人文属性——医学科学精神,体现医学“仁术仁心”之道。由于医学生未来职业对医学专业素养、责任感及使命感的高度要求,医学生的课业负担繁重,学生容易陷入课程学习与考试的泥淖之中,而忽略了医学人文素养,即医学科学精神和人文修养的涵育[8]。为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深化立德树人机制在医学教育过程中的落实,医学课程设计须注重课程思政的实施,从而让医学的人文素养赋能育人全过程。

(一)深挖医学课程思政元素,突出人文素养

培育人文素养是医学课程思政的鲜明特质。医学是与生命和健康息息相关的学科,其涉及人的机体、精神、心理健康与自然界和社会之间平衡的全过程。因此,现代医学实践不仅应该关注个体的生理健康的恢复,更应关注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社会与人、人与人之间交往带来的不同心理感受,凸显人文关怀的重要性。构建课程思政实践体系,将医学教育的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与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有机融合、同向并行,共同助力优秀医学人才的培养和医学教育发展[8]。

1.医学人文素养之国家战略

医学的人文思想强调健康中国、家国情怀、拼搏精神。清华大学临床医学八年制项目的培养目标是培育适应时代要求的“医师科学家”。这不仅是创新医学教育模式,同时也是主动培养能够适应新时代“健康中国”战略的合格医学工作者,是家国情怀的生动体现。随着社会的发展,经验医学早已无法应对疾病的挑战,传统治疗手段也不断被新技术替代。时代需要的是能够发现临床新问题,具有科学的头脑开创新技术,从而解决实际问题的具有创造力的未来医疗队伍的领军者。这是医学和社会的需要,更是时代的需要。作为培养“医师科学家”的重要载体,医学实验班将两年完整的科学研究训练融入学生长学制八年成长全过程,培养临床医学诊疗与科研并行的“医师科学家”,这是因为时代改变了医疗发展的格局,也在催化和推进人才培养的变革,他们就是这个变革的受益者、领航者,机遇与挑战并存。未来医生的使命,不单纯是依靠经验和诊疗方案治病救人,更需要能够解决新问题,不断提升人类健康水平。回首近二十年中国医疗的发展,从疾病诊断标准的建立、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的革新、诊断技术的开发,到靶向药物和疫苗的研制等多个领域,取得了大量突破性进展。这些突破性进展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摆脱对西方科学技术的依赖,进行科学技术创新,对提高国家综合实力、提升国民健康等具有重要的国家战略意义。

2.医学人文素养之职业道德

医生职业的特殊性赋予人们对于医生不一样的期待和使命。这种“不一样”使医生需要拥有高于一般职业的道德水准和行动自觉。这一点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医生亦战士,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在物资紧缺、无药物、无检测的严峻形势下,无论是医生还是医学院校的教师和学生都毅然迎难而上,踊跃报名驰援战疫一线,体现了崇高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授课的过程中,通过这些发生在身边现实而生动案例的呈现,向学生传达了医者崇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在医学生心中埋下敬业和奉献的种子。

3.医学人文素养之伦理道德

在生物医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价值多元化等导致现代医学伦理变得更加复杂,患者、医者、社会价值不断产生交叉和冲突,尊重患者自主权、遵守医学诚信、公正公平处理医疗卫生事物和资源都是培养医学生具有伦理道德的人文素养的关键。在课程思政的医学伦理方面,选取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可以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医学伦理的重要性。例如基因编辑婴儿事件,这不仅是科学问题,更是科学伦理问题。通过深入分析这一事件的背景和过程,能够让学生明白,科学是人类战胜疾病的有力武器,但科学技术的使用也是有边界的,是必须以遵守伦理为前提。在诚信方面,结合学习过程,组织学风大讨论,对于课程作业抄袭网络文本等行为进行批判,指出学术不端行为的恶劣影响,强调学术道德规范,进行诚信教育和法治意识渗透。

4.医学人文素养之医患关系

医生作为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的职业,不仅要治疗疾病,更要与患者密切沟通。近年来医患矛盾常有发生,甚至发生过激行为,对医患双方及医疗救治产生较大影响,其原因之一是沟通不畅。在医学生的培养和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充分考虑患者及家属的感受和想法,增进沟通、减少矛盾,同时更多地引导患者形成积极向上的态度,以及更加平和冷静地处理医疗服务中的各种关系。例如,在病理学肿瘤一节中,教师讲述自己作为一名病理医生面对患者及家属的诊疗过程,对比自己的亲人患病,作为家属面对诊疗问题时,立场转变带来的感同身受的强烈心理矛盾与感情冲击,传递换位思考对沟通的重要性。

5.医学人文素养之科学精神

医学的发展依赖于自然科学与技术的进步,科学精神涵养是医学生培养的核心任务之一。医学工作者对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严谨求实态度,在理性思维中表现出具有批判性和尊重科学的思想,都是科学精神的内容所在。科学精神融入医学人文素养培育过程中,在对待科学研究的态度方面,可选取医学史上勇于拼搏和甘于奉献的典型事例,传达严谨求实、迎难而上、甘于奉献的科学精神。也积极发掘教师典范,如临床带教老师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疑难病症大胆假设,并锲而不舍地探索研究,开创出新的治疗方案,表现出尊重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和意识。

(二)丰富教学形式,强化课程思政效果

课程思政的贯彻落实要避免“蜻蜓点水式”“见缝插针式”“面面俱到式”的做法,增强课程思政实施的主动性和系统性,要做到知识与思政明线暗线交织,互相推动、相辅相成。通过创设带入感强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切身体会医生的职业角色和医学素养,有助于加强医学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效果。

1.具有仪式感的活动

大体老师是医学生无声而敬畏的老师,对医学生的教育意义宽广而深厚。在观摩法医尸体解剖或进行病理学尸体解剖观察时,学生要在解剖工作前,庄重地默哀,解剖后深深地鞠躬行礼,向其家属致敬,尊重大体老师的贡献,深刻领会大体老师对医学教育和发展的特殊含义。这种具有仪式感的活动使学生发自内心地体会尊重大体老师的意义。在具有强烈仪式感的课堂活动影响下,当学生进行小鼠或家兔动物实验时,会集体自发为小动物起名为“小体”老师,并自觉地执行术前行鞠躬礼和默念感谢语等仪式。在庄严的氛围中进行思政教育,显著提升医学课程思政效果。

2.讲好中国医学人物故事

医学发展史云集医学人物典型。在课程思政系统设计基础上,选取相关医学人物故事进行讲述,提升课程内容的价值高度,讲述其家国情怀、科学精神、社会奉献等朴实而厚重的价值观。也可以选用身边的人物,拉近与人物典型的距离,增强共鸣。例如,在传染病一章中引入本学院张林琦课题组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奋战18 个月,研制出中国首个抗新冠病毒特效药,有助于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3.经典的正反临床案例讨论

医学的课堂离不开临床案例讨论,从复杂多变的疾病发生发展的案例中,重点提炼出临床事件背后的思政元素,这些思政元素可以是正向的和指导大家学习的,也可以是反向的和经验教训的。正向的可以直接形成激励作用,反向的更能让学生从失败的教训中提炼出警示性的思政问题,这种教训和警示对学生心理和情感产生极大的冲击力,产生长久的、记忆犹新的效果。这种在正反案例中渗透的思政,对学生的术、道、德方面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对于案例中表现出来的社会问题、制度问题,我们还可以以辩论的方式展开深入讨论。

4.实操模拟训练

实验实践课是进行课程思政的有效载体,课程思政元素可以贯穿于实践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实操模拟训练过程。医学人文关怀集中体现在医患接触过程中,因而实操模拟训练成为传达医学人文关怀的优选途径。例如,在对模拟人进行急救模拟训练过程中,学生能够意识到对患者的爱护、对患者隐私的保护、与患者家属的有效沟通等多方面的问题并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技巧,在实践中真切体会到医学人文关怀的显著特征,促进医学人文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5.利用第二课堂提高综合科学和人文素养

课程思政的“三全育人”目标不能仅仅依赖课堂的45 分钟,还应充分利用课堂外的时间,以开展不同形式的课外学生活动,来进一步实施课程思政。例如,在“走近医学”通识课中建立医学科学和人文读书角,为学生精选医学人文书目,组织课外读书报告会,以“开启心灵之窗,缜视医学本质,深悟医学人文,回归医疗价值”为活动目标,带领学生开展读书分享会,实现学生爱读书、读好书、悟道理、建思想的目标。

6.开创第三课堂,建立社区医疗基地

第三课堂是在传统课堂外开拓的以社区医学实践中心或虚拟网络医院模拟中心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基地。第三课堂以学生为中心主体,凸显学生主动性,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钻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思辨能力。社区医疗基地的建立,给学生搭建与社区患者面对面沟通交流的平台,在心理护理和疏导、健康宣传、疾病预防宣教和义诊活动中,在实践中践行思政内容,从实践中感悟医者仁心,使学生切身体悟生命救治的真谛[9-11]。

(三)课程思政融入过程性评价,优化考评方式

将课程思政纳入课程考评体系,丰富和完善课程评价的维度。课程评价体系通常侧重于课程理论基础与应用的考查,有时会纳入实践操作。课程思政作为教学全过程的重要内容,应当作为考评维度之一,体现教—学—评的一致性原则。高校应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和指标,组建由专家、学者、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学生参与的评价主体,客观有效地衡量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同时,将课程思政内容与理论知识进行融合考查,有助于强化课程思政在学生意识中的重要性。

由于课程思政内容是根植于内心的,具有意识层面的特殊性,不适于直接采用试题试卷等考查方式,单纯理论的考查会形成与实际情况的夹角。因此,课程思政的评价方法应采用过程性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相应的表现,学生在未能预先获知的情况下,才能表现出真实的内心,从而真实地表现自我。例如,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学生发表的观点实时展示了其对人文关怀的理解;在实操模拟训练中,保护患者隐私的意识,以及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方式均可以有效展现;在课题报告陈述观点时,是否将科学价值和人文思想融入自己的科学研究报告体系中等,这些都可以准确反映课程思政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效果。

三、医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

课程思政在助力“三全育人”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各学科课程的教学培养全流程和各环节中应有意识地加强课程思政,形成育人合力,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落细。

(一)延展广度,营造课程思政氛围

创造良好的课程思政氛围,能够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环境影响力,使教师形成主动意识,在教学全过程中进行课程思政,逐步扩大课程思政的广度与深度,在学科范围内、不同院系间形成良好氛围。在课程思政实践中取得一定成效的教师应定期交流和总结经验做法,形成规范化文件作为课程思政实施规程,提高课程思政的系统性、规范性和专业化水平。

(二)拓宽深度,有机融合教学实践

课程思政是基于学科知识和技能传授而进行的思政教育,要求教师深入思考和发掘课程思政元素,制定课程计划与实施方案,与教学实践有机融合,使课程思政能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在学生心中埋下种子,避免生搬硬套所致的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两张皮”。各学科特质差异显著,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应注重体现特色,立足学科本质,扬长避短,注重多学科形成合力,避免为求全而导致的力度不足。构建课程思政进阶体系,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系统化,例如临床医学八年制项目一年级开设医学导论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医生职业道德观;三年级开设医学伦理课,强化指导学生医学道德规范、明辨是非;七年级开设医患矛盾和医学法律课,使学生在错综复杂的医疗关系中坚守医者使命、医者仁心。

(三)做好助攻,强化赋能保障机制

课程思政实施的难度大、要求高,教学管理部门应予以充分支持,在教学管理、政策制度、资源利用等方面做好赋能,为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搭桥铺路。开展课程思政培训,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批课程思政典型教师,以优带新,不断推进。提高政治站位与重视程度,将课程思政作为重点突破口,与学风建设相结合,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施力度,助推课程思政的育人行动,进一步提升育人效能。

猜你喜欢

医学人文思政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安徽医学》稿约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