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内涵与路径
2022-11-22刘来兵
刘来兵,陶 荣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内涵与路径
刘来兵1,陶 荣2
(1. 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2.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宏达高级中学,浙江 海宁 314400)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以满足人民群众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更公平、更高效、更多样、更安全的育人机制为载体,最终达成高质量教育成效的教育体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内涵蕴含党的领导、评价改革、协同育人、资源建设、多维发展五方面,党的领导是灵魂、评价改革是抓手、协同育人是机制、资源建设是保障、多维发展是路径。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具体路径有: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推动教育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建立健全教育质量支撑体系;深度融合高效联动体系;打造高质量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强化组织保障体系。
高质量教育体系;五育融合;内涵;路径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指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主题、新方向、新目标、新任务。[1]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时代主题与根本要求,什么是高质量教育体系、怎样推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是亟待学界探讨的时代命题。
一、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内涵探析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建议》对“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做出了明确表述,为解读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提供了依据。据此,笔者认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终极目标是为了回应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而理解高质量教育体系关键在于把握这样几个问题: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抓手是什么?如何理解“高质量”?怎样形成“教育体系”?为解答这几个问题,笔者认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蕴含党的领导、评价改革、协同育人、资源建设、多维发展五方面。党的领导是灵魂、评价改革是抓手、协同育人是机制、资源建设是保障、多维发展是路径。
(一)贯彻党的领导
《建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坚持党的坚强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立足于中国国情,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为准绳,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五个方面为内容。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称《意见》)为具体指南,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德育就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按照一定的学校和社会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和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所需的品德教育活动。
智育是教育者指导和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促进思维发展,激发创新意识,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需坚持健康第一,实施学校体育固本行动,要强化体育锻炼,每位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美育方面实施学校美育提升行动,要增强美育熏陶,每位学生学会1至2项艺术技能。
依据《意见》劳动教育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即生活实践、劳动技术和职业体验,劳动教育贯通各学段,贯穿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维度,要认真制定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深化教育评价改革
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改变传统教育评价方式,克服种种顽瘴痼疾,构建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制定以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为导向的教育评价体系,完善幼儿园评价、改进中小学校评价、健全职业学校评价、改进高等学校评价,改革教师、学生、用人评价。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2]
(三)健全协同育人机制
《建议》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这表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三位一体”协同育人。“三位”即学校、家庭、社会,学校是教书育人之所,家庭是人生启蒙的摇篮,社会是人生发展的舞台。“一体”就是各司其职、协同育人。“十四五”期间,“三全育人”是目标,“五育融合”是手段,要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和质量,需要将二者的相互配合和有效衔接。学校要为学生成长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独立之精神、健康之体魄,探究之思维,具有创新意识的新时代的公民为宗旨。家庭除为孩子提供基本的生活学习保障外,家长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为孩子树立人生的启蒙教育,由此,形成良好的“家风家训”,代代相承。
(四)提供必备资源条件保障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必有一定的人力、物力资源条件保障。首先是人力资源条件即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和灵魂,毋庸置疑,德才识兼具的高质量教师是高质量教育的“核心资产”。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无论是深化教育改革、实施教育提质扩容工程还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均得以充分体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在“十三五”时期发展成就和“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部分多处涉及教师问题的修改和添加。
在“在教育公平上迈出更大步伐”前增加“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一句。可见,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其次是物力资源条件即要加快推进教育新基建工程。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资源保障是为教育发展提供稳定坚实的资源尤其是经费支持,需要各级政府充分认识教育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需要调动地方政府、社会、行业企业、家庭等主体的资源投入积极性,对标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教育经费投入水平,逐渐加大教育经费财政投入。
(五)达成多维教育发展路径
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要分类推进,基础教育要把学生的品德、学业、身心发展水平和兴趣特长养成等方面作为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的主要内容;高等教育要将适用专业范围、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师资队伍、教育条件、质量保障体系等作为主要抓手,突出学生中心、突出产出导向,加强评价标准的改革;职业技术教育要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搞好产业、企业、行业、职业和学业的紧密结合、深度融合。制定政策开通中职与高职、中职与普通高校之间的渠道,鼓励中职开办岗位资格培训和短期培训。[3]
综上,根据新发展理念以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基本精神,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指以满足人民群众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更公平、更高效、更多样、更安全的育人机制为载体,最终达成高质量教育成效的教育体系。[1]
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具体路径
(一)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教育体系
1. 突出德育实效
牢牢把握育人方向,加快构建五育融合的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需要坚持党的坚强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立足于中国国情,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为准绳,践行德育内容,以突出德育实效。注重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德育课题的衔接和融合,组建巡讲团,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打造德育优质示范课、遴选一批学科德育精品项目。推动公共文化设施与优质自然资源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打造大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4]
2. 提升智育水平
在实施课程教学过程中,要以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为准绳,充分挖掘教学资源。既要确保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业质量标准,又要坚决防止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坚持教学相长,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构建个性化教学情境,创新教学方式,保护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实行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加强学情分析,实施精准教学,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将信息技术引入到高效的精准教学中,并设计一种信息技术支持的精准教学模式,以实现人机合理分工,功能优势兼收的目的,激发精准教学的活力,更好地为教师与学生提供服务。[5]积极探索推进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快发展平等面向每个学生、适合每个学生、更加灵活的教育教学新模式。
3. 强化体育锻炼
关注身心健康,开设健康体育课程。广泛开展校园普及性体育运动,培育学校特色体育项目。深化体育的硬件和软件的改进,硬件设施方面,加大改善体育办学条件;软件环境方面,健全体育竞赛制度和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公共运动场所优惠开放制度。同时鼓励各社会组织尤其是体育组织向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体育服务。实施春秋两季体育与健康质量监测。实施综合防控,推动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新发近视率持续下降。积极稳妥推进体育学科高中考改革。[6]
4. 增强美育熏陶
美育即美感教育,其主要对象主体就是大中小学学生,其中美育政策、美育理论、美育师资、美育实践是建构美育的四大因素。在实施美育过程中,鼓励组建艺术社团、开展校园艺术活动。建好满足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需要的场地设施、专用教室。[7]鼓励开设艺术特色课程,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因地制宜开展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帮助大中小学提升美育质量。
5. 加强劳动教育
贯彻落实国家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劳动育人功能,形成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更侧重为劳动实践教育寻求新的样板,在新的时期给传统劳动赋予新的内涵。“劳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即确立正确的劳动观点、积极的劳动态度, 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等)和养成劳动素养(有一定劳动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等)为目的的教育活动。[8]通过与校外资源的合作、交流,让学生更广泛进行劳动教育实践。重点关注学生的劳动品质的提升,劳动观念的升级,学科知识的融合和学生合作、创新等高阶思维的培养。此外,各有关单位要为学生参加校外劳动和社区志愿服务提供便利和保障。各地和学校要因地制宜加强劳动实践基地建设,积极创建劳动教育实验区。[9]
(二)建立健全教育质量支撑体系
1. 强化教研支撑引领
有条件的地区独立设置教研机构,建立多级教研体系。建立教研员和兼职教研的准入、聘任、培训、考核制度,完善教研体系。持续推进教研开放制度,开展优质课遴选,推广优秀教学模式、教学案例。开展教学成果评审奖励活动,实施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计划。省级成立义务教育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加强学校、区域课程教学改革典型培育与指导。
2.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
出台《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是“攻坚之战”,抓好落实是“更硬的一仗”。要全面对标对表《总体方案》,凡是与方案精神不一致的各种做法规定,都要坚决改过来。鼓励基层探索,指导有条件的地方、学校进行试点,指导有关基层单位开展差别化创新。将贯彻落实《总体方案》情况纳入纪检监察、巡视、审计、经费监管、资金分配、教育督导等重要内容,确保改革任务落到位。2021年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省份首次新高考即将落地,全国实施新高考的省份达到14个。各地各高校要积极配合支持,确保这项高风险改革顺利进行。
3. 提升均衡发展水平
统筹推进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坚持教育公平公益原则,优化城乡教育布局和资源配置。实施城镇扩容工程,加大城区学位供给,确保公建配套学校与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建设、验收、交付使用“五同步”。持续提升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水平,推进公办初中强校建设。打造“乡村温馨校园”,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学生关爱保护工作。推进校际和城乡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建设,多措并举支持优质教育资源提质扩容,建设家门口优质学校,让人民群众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推进“互联网+”条件下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现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常态化按需应用。加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教室)建设,提高特殊教育质量水平。加快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适时开展督导评估,接受国家督导验收。
(三)深度融合高效联动体系
1. 高水平编制教育“十四五”规划
要对标国家总体战略和宏伟蓝图,锚定2035教育强国、教育现代化长远目标,认真谋划、精心布局,把未来五年教育事业发展总基调、总盘子、总框架定下来。核心是构建八大体系,即:大中小幼一体化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新时代教育评价体系、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技能中国建设方案、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有了这八大体系,“十四五”期间教育事业发展的大框架就立起来了。
2. 深化“放管服”改革
这是优化政府治理、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抓手。要抓紧编制教育部权责清单,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运用好标准、监测、评估、统计、信用、“双随机”等手段,让教育督导、教育监管带上更强的电,发挥更有力的作用。近期,部党组会审议通过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各地制定“十四五”规划时要统筹安排,对做好新时代教育工作对教育管理效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改善教育管理要从五个方面发力,一是评估,不评估不能深入了解高校办学具体情况;二是督导,不督导就不知道评估所提问题的整改效果如何;三是通报,不通报就没有威慑力,要加大通报力度,提高通报频次,扩大通报覆盖范围;四是挂钩,不挂钩就没有约束力;五是追责,不追责就会成为纸老虎、稻草人。
3. 全方位高水平推进教育对外开放
教育对外开放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依然严峻复杂,要保持定力,在全球化逆流中坚持教育对外开放的方向不动摇,以畅通国内国际教育循环为着力点,优化全球布局,拓展更大空间。要深入实施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深度促进人文交流,巩固拓展国际合作空间,同有关国家和地区构建更紧密的教育共同体。支持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在与周边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交流合作中发挥区位和人文优势,形成东西联动、内外互通的教育开放新格局。要进一步提升教育对外开放水平,并向质量要效益,深度推进留学体制机制改革,优化中外合作办学路径,加强外籍教师聘任与管理。要深度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在相关规则标准制定和重大议题研究上要发出中国声音。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契机,促进港澳融入国家高质量教育体系。
(四)打造高质量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1. 健全师德师风有效机制
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标准。要系统检视新时代幼儿园、中小学、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准则的落地情况,严把入口关、考核关、监督关、惩处关,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警示一片。会同最高检、公安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实施教职员工准入查询制度,保护学生健康成长。要进一步厚植师德涵养,完善教师荣誉表彰制度体系,开展好师德传统教育、师德榜样教育,营造尊师重教氛围。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重要抓手。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全国教育系统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活动,要把党史学习与教师思政工作结合起来,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全国总动员、总行动。
2. 完善教师教育培训机制
要实施新时代强师计划,加大对师范院校支持力度,以评价改革引导师范院校聚焦师范主业。实施三级五类师范类专业认证,守好师范教育质量“生命线”。发挥名师名校长领航作用,继续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加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定向培养和精准培训。构建政府统筹管理、行业企业和院校深度融合的中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机制,研制特色鲜明的“双师型”教师资格准入和聘用考核制度,打通院校和企业人员双向流通渠道。
3. 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
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改革,强化教师教育中的师范生教学能力评价考核环节。深化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研究完善中小学岗位设置管理,畅通教师发展渠道。落实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完善教师评价机制。落实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引导教师把更多精力投入教书育人。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选派更多优秀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任教。
4. 切实提高教师地位待遇
这是教师职业尊严和职业幸福感的重要方面。要健全教师工资待遇保障长效机制,推动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收入改革。推动乡村教师乡镇工作补贴、生活补助等政策落地,为乡村教师建设或租赁必要的周转宿舍。维护学校和教师的合法权益,对涉及学校和教师矛盾纠纷的要依法处理。坚决依法依规惩处师德失范行为。明确教师的特别重要地位,吸引优秀人才从教;完善中小学教师待遇保障机制,确保教师生活条件;大力提升乡村教师待遇,缔造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维护民办学校教师权益,让民办学校教师安心从教;推进高校教师薪酬制度改革,激发高校办学活力;提升教师社会地位,在全社会形成尊师敬教的氛围。[10]
(五)强化组织保障体系
1. 强化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建设教育强省、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任务,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切实落实义务教育法定职责和管理体制,加大教育资金投入,紧紧围绕“教好”“学好”“管好”的关键要素,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激发教育发展活力。加强学校党的建设,强化党建带团建、队建,牢牢把握育人方向。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舆情研判和管控,建立健全校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打击“校闹”行为,创建“平安校园”。
2. 加快推进教育新基建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赋能、可以赋权,将带来教育革命性的变化,一定要增强敏感性和预见性,不能再打被动仗。在教育新基建中的基础工程作用,加快推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和教育专网建设,普及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在线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但大多还停留在简单的课堂搬家,要在融合应用上下功夫,加强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构建信息时代的教育新生态。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助推作用,不断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
3. 全面深化依法治教
我国教育法治建设已经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统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八部教育法律,《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等十多部教育行政法规和一批教育部门规章、地方性教育法规规章,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与教育紧密相关的法律法规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律法规体系。[11]新时代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一是要加大立法供给,对列入议程的法律法规做好制订、修订工作,对目前还是空白点迫切需要立法的抓紧启动程序,推动完善教育法规体系;二是要推进依法治理,印发《教育行政处罚办法》,落实《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法治工作的意见》,把法治融入教育管理各环节、办学治校全过程。三是要加强青少年宪法法治教育,推广参与式、体验式法治实践,增强法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离不开不断完善的教育法律法规保驾护航。
三、结语
全面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推动教育新格局体系的构建,一是全面振兴乡村教育。要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紧盯控辍保学,确保动态清零成果持续巩固。要持续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加快补齐农村教育发展短板。要丰富教育资源供给。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全面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办好高校民族预科教育,深化教育对口支援,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二是完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要注重职业教育特征,明确其与普通教育的区分度,领略职业教育的战略定位,开好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并落实好大会精神,进一步推进“职教20条”落实落地,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要完善工作布局。以部省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为抓手,整省推进构建职业教育发展空间格局。三是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引导高校高起点布局支撑国家原始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学科专业。是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区域创新试验。立足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以“四点一线一面”为重点,纵深推进教育现代化区域创新试验,在教育改革创新、服务发展方面先行先试,建立健全高校服务重点产业的机制,深化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全面提升教育服务贡献能力水平。
[1]周洪宇.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迈向教育发展新征程[J]. 民主, 2020(12): 9-11.
[2]中共中央, 国务院.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 (2020-10-13)http: //www. gov. cn / zhen gce/13/content_5551032. htm.
[3]王英杰. 试谈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趋势及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 比较教育研究, 2001(3): 49-53.
[4]何石明.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影响了谁[J]. 北京教育, 2019(8): 20-21.
[5]祝智庭, 彭红超. 信息技术支持的高效知识教学: 激发精准教学的活力[J]. 中国电化教育, 2016(1): 18-25.
[6]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EB/OL]. (2019-07-08)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_ 5407361. html.
[7]教育部. 关于印发《中小学实验规程》的通知[EB/OL]. (2009-11-25) http://www.moe.gov. cn/ src site /A06/jcys_jyzb/200911/t20091125_78443.html.
[8]檀传宝. 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 中国教育学刊, 2019(2): 82-84.
[9] 余卫. 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提升劳动素养[J]. 江西教育, 2019(8): 16-17.
[10]朱永新. 切实提高地位待遇[J]. 中国教育学刊, 2018(4): 1-4.
[11]周洪宇. 为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有力法治保障[EB/OL]. (2021-03-10) https: //theory. gmw. cn/ content_ 34673813. htm.
Building a High-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Connotation and Approach
LIU Lai-bing1, TAO Rong2
(1. School of Educatio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2. Hongda Senior Middle Schoo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Haining 314400, China)
Building a high-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is aimed to meet the people-centr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us constructing a fair, efficient, diverse and safe educational mechanism as the carrier for high-quality education that contains five aspects: CPC leadership, evaluation reform,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resource construction and multidimensional development. Party leadership, as the core, is the soul, along with evaluation reform as the starting point,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s the mechanism, resource construction as the guarantee, and multidimensional development as the path.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ways to build a high-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include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system for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moral, intellectual, physical, aesthetic and labor education, promoting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into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the education quality support system, deepening integration and efficient linkage systems, building a high-quality, professional and innovative faculty team, and strengthening the organizational guarantee system.
high-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fusion of “five educations”; connotation; approach
G640
A
1008-0627(2022)01-0022-0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教育学重大攻关课题“建设教育强国的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研究”(VGA180002)
刘来兵(1982-),安徽枞阳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教育史与教育政策研究。E-mail: liulaibing@126.com
(责任编辑 周 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