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本质的立体探析
2022-11-22陈青
陈 青
关于武术本质的论断多是人们从军事等生产活动、有限的文献中推测而来,很少在生活、身体行为中验证。人们普遍接受由线性逻辑抽象出的武术技击性本质。但现实难以支持这种逻辑,武术的技击本质屡被质疑。那么,武术的本质到底是什么?非对抗、非军事的武术仍在,太极拳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意义深远,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本研究拟通过非线性的块茎理论探究武术的多维性,从而更全面地认识武术本质。
1 非线性的客观现实
人类历史如果沿着线性的时间发展,每个时段理应是均速、均质地递进。可是,近百年人类社会飞速发展,创造了数量繁多,密度巨大的人类文明成就,这是人类历史非线性发展的典型例证。面对极其复杂的自然和人类社会,相继出现了解释这些问题的各种学说,并催生出非线性理论。复杂性是繁复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突出特征之一,这决定了自然、社会运行的非线性。武术的拳种、流派、技术、功用等与之相似外,更表达出不可还原的特征(吴彤,2001)。故而历经非线性流变,现今很难推导出武术本真源头。对此,只能以实在的身体动态存在为探究其本质的有效依据。
张艳玲(2005)认为,非线性规律反映或表达非线性现象或非线性因果联系的内在、定性的规律性。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事物间不仅有以必然性为主线的因果关系,还有以偶然性为主流的因果联系,是非线性理论将两者有机融为一体,转化和协调必然与偶然的因果规律,合理地解释和解决自然与社会的复杂性问题。哲学家进行非线性思考时,拷问着人类社会演化为什么是百遍会有百样的结果。在吉尔·路易·勒内·德勒兹看来,人类文化生成的块茎化是复杂非线性存在的根本。
非线性的块茎理论是思考武术为何未沿技击轨迹演化的一个切入点。戴国斌(2013)认为,武术的流变就是一种线性有序与非线性的混沌混合体。黑格尔强调真理既是一又是全(赵凯荣,1995)。人类社会、文化结构犹如多维构成的“球体”,它既蕴含着线性、树状、平面的单质,更富含非线性、块茎、立体的多质,具有多维交织共存的立体属性。人类社会非线性运行不仅是文化受多重“高原”因素影响,更是社会文化在“褶子”运动中的必然,块茎与树状文化交织构成自由的“球体”文化,在非线性运行中表现出活力。
2 块茎下的武术文化生成
柏拉图主义认为,事物各个部分都是整体中不可分割、递进层次化的树状结构,这种树状结构衍生树状思维。树状思维对人类社会、文化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思维忽视了现实中的复杂性,德勒兹等哲学家通过块茎思维理论对柏拉图主义唯心理念进行颠覆,他们构建的理论将人回归到应该被重视的地位,尊重人千差万别的身体,以及由此生成的文化事项。
块茎思维不同于树状思维,是潜在的多元思维模式。德勒兹认为,块茎作为一种地下茎干,无源头、无主根、无固定生长方向,与木本根和胚根是完全不同的。根茎虽然可以在某一点被破开、粉碎,但是它很快就会在原有断裂线处或新的接线处重振旗鼓。因此,德勒兹以块茎隐喻事物特殊的生发,解释各异的思维,探寻迥然的动力,助力非线性的社会文化发展。
2.1 习武人生存的块茎空间
习武人生于块茎空间,并打造自己的块茎空间。自然地理环境在武术萌发阶段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人文社会环境跟进叠加,对武术发展产生主导影响。“武术重镇”的河北省沧州市历史上虽灾祸频仍、命运多舛,然为京畿之地、运河要冲,各色习武人纷至沓来,汇多维武技,渐成“镖不喊沧”之域。但并非所有地域都有这般机缘,多数习武人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空间,相似的生产方式仅使人身处相同的社会进程,而迥异的生活造就了人各异的品质、行为。生活是人类社会的主体,生活在“差异空间”的“日常的人”,始终逃脱不了百态生活中的个人利益、人际交往等辖域。即使生活被纳入冰冷的资本逻辑链条,导致“生活世界的殖民化”,但是有“温度”的生活世界,特别是“沉浸式体验”的人体活动,“人之原料”(亨利·列斐伏尔,2018)184-188依然是社会与文化生成和实践的根本。因为从人的对象化活动来看,日常生活是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生成的世界(张笑夷,2021)。“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生活才是与无言自化的天道相应的世道,更是“涤除玄鉴”“道法自然”保持生命本真的人道(葛兆光,2001)122-127。如此看来,源于生活的“南拳北腿”“东枪西棍”实属必然。西北人以短棍充当手杖,由于白蜡杆质韧皮润,易于反鞭撩挑、滑鞭袭头等梢把兼用招法,加上戳、点、捣、挑、抡、劈、搅等技法,手杖成为实用武器——鞭杆。我国古代民众多处“纳罢官家粮,便是自在王”的自组织生活状态,生活是除生产外自在的主体。在血缘社会结构中,虽经“编户齐民”,却始终“聚族而居”,“孝悌”生活关系重于“忠信”生产关系,生活中遇到需要拳脚防身的生死攸关事件十分有限。在文化大背景中,虽有“小说教”蛊惑,终不及“三教”辖域,使习武人力求文武兼备。特别是在老子倡导“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人应“全性保真,不亏其身”而“贵生”;孔子主张“躬行忠信”“仁义在己”,人须以君子为榜样,“正心修身”而“知命”;庄子力荐人可经“无己”“无功”“无名”而达生命自由的“至人”等(葛兆光,2001)179-187影响下,习武人持武向度逐步关注生命、注重日常生活。
在块茎空间中,各种因素均会潜移默化使文化事项出现适应性、特定性和多维性。拳种在特定地域被习武人创造出来后,不会完全沿着线性方向发展,最终要依照蔓生方式寻找适宜的生存空间。比如,马步在南拳中为守势的稳桥硬马,在翻子拳演变成攻势的四六步;条子仅为阳手灵活滑动,鞭杆中平增了阳手与阴手频繁转换;南拳在福建省为咏春拳,在江浙地区被称为船拳,广西壮族自治区则称之为十八路桩;“北腿之杰”的戳脚在河北省分化为饶阳戳脚、肃宁戳脚、蠡县戳脚等。习武人不时遇到如南宋临安府的角抵社、相扑社等社团,由于只有具备一定武艺水平者才可入社(郭玉成,2019a)240-241,由此构建了块茎化的尚武、育武空间。在德勒兹看来,人类社会中存在诸多块茎“高原”,每个高原都有自己特定的环境,各种事物需要特殊的方法进行处理。各块茎高原是并列关系,形成多质并存的空间。习武人的身体空间除了主体将情境性体验的含混性注入均质性空间,并借此承认自身同处于其他情境的他人得以发生空间性关联的过程(温权,2020),更有身体素质、技能状态、掌握程度、创造能力等差异,这加剧着块茎空间的差异性。同为枪术,因身体差异,明代就有石沙杨马少林冲斗六家枪法说(吴殳,1939)15。郑若曾(2017)557列举了“使枪之家十七”,仅杨家三十六路花枪便衍生出大闪干、小闪干、大六合、小六合、穿心六合、推红六合、埋伏六合、边栏六合、大封臂、小封臂等。此外,还有河南枪、关东枪、峨眉枪、山东枪,以及六合枪、八母枪等。身体空间在“习惯的身体”作用下,与“当前的身体”结合成为新空间,如足球运动员做出的每一个动作都改变着场地的外观,并力图在这里建立起新的力线(莫里斯·梅洛-庞蒂,2010)252。使不变的场地频现多变场景一样,相同的武术技法则被习武人演绎出各异的拳种。德勒兹形象地用“山川是对地壳构成性压力的一种解决之途,钻石则是另一种解决之道”比喻不同主体对事物处理方式的确存在很大差异。对于生命体而言更是变化无穷,演化并没有先定的进程:演化发生于一个开放的系统之中,而且它自身就是一个开放系统,它以所谓“探头”试验的方式来运转,以经随机应变而偶然产生的生命形态去试验,然后试验不同的有机结构与各种行为模式,看它们能否在既定的生存环境中生存下来(尤金·W.霍兰德,2016)25。人在对环境运用“探头”探索中,通过试错,最终方能找到一个与时空相适的反应行为,表现出极为复杂的行为体系。
2.2 习武人巧用的块茎思维
从生物人到社会人演化中,既有线性的树状思维,更有非线性的块茎思维,而块茎思维是促进人类文化演化的重要思维。树状与块茎思维共同作用于习武人,习武人被树状思维辖域时,总会存在块茎思维的解域。
1)习武人深受树状和块茎思维叠加影响,确有百人百样的想法、练法。武术从身体权力逐步滑落至身体生存,再提升为身体资本,其身体的层累变异表现出树状思维的强大影响。在树状思维引导下,习武人秉持一统思维,借其力强化自身的身体行为。习武人借传统哲学解释拳理、指导武术实践,从而避免被淘汰的结果。同时,由于习武人身体层累,武术渗入各种块茎空间,习武人再次巧用商业、节庆、仪式等契机,通过武术实现着个体的“脱序”(张震,2019a)17-96,从而获得了块茎思维的自由。
2)习武人的块茎身体决定着其身体体验,进而影响其思维方式。在习武人的身体状态、身体体验基础上建构的块茎思维,影响着习武人的身体意向和身体创造向度,实现身体-思维合一。当体验到硬冲直取“六大开”的益处后,主攻思维强化习武人完善拳势刚猛的八极拳;在体会到“避正击斜”走转技法后,“伺机进攻”成为主导,主守思维使习武人采取迂回走转的八卦掌。习武人秉持何种思维又决定着拳种的技术取向,无论是“手是两扇门,全凭脚打人”,还是“起腿半边空”的技击思维,都会影响腿法截然不同的使用频次和方式,如戳脚与南拳有明显不同的腿法。最为典型的是太极思维,指导着太极拳和引导着武术的持续发展。
3)特立独行的习武人方能安身立命。武术中的师徒被演化为拟血缘关系,徒弟必须遵师徒之伦。然而,这种关系遏制着徒弟的创造力。人固存的块茎思维拥有顽强的力量,遇到机缘块茎逃逸线便巧妙地影响文化事项的向度,徒弟学成而立之刻便是其重大创新之时。树状辖域化和块茎解辖域意识并蓄的习武人,独行屡创新的块茎技法。即使是受益于特定拳种,也会有“张三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得其一二者,已足胜少林”(周伟良,2009)63的倾向。
德勒兹认为,认知系统并不仅是一个封闭的大脑,由于神经系统、身体和环境是不断变化和相互作用的,真正的认知系统是包含三者的一个同一系统(韩桂玲,2011)165,因此,思维表现出实在的身体性。“无反思的身体”在“生命场”中充分发挥了身体体验的“原初性”,在梅洛-庞蒂看来这是最真实的身体认知,是意识形成最可靠的基础。块茎思维无刻板规定,在“生命场”中通过身体体验感知世界,被身体塑造为非特定化,形成相应的身体认知、思维类型与向度,两者无限循环,彼此影响。习武人在普遍缺失实战技击对象时,其技击思维和能力必然受到制约。习武人却时常进行教化、养生等身体实践,这种原初性的身体体验明确告知武术存在非技击的塑人作用,习武人不约而同地凝练着修德、健身思维,该思维进一步驱动着“反技击结构”逃逸线渐成趋势,推动着武术向非技击方向发展。
2.3 习武人富有的块茎动力
求生存动力。习武人在强烈的竞争意识作用下,各门各派相互比较,彼此竞争。在习武人以武为生的年代,拳种是否被认可和认同至关重要。师父所习拳种的名望决定着求艺门徒数量的多少。内家拳在明代“流传于陕西,而王宗为最著。温州陈州同从王宗受之,以此教其乡人,由是流传于温州。嘉靖年间,张松溪为最著,松溪之徒三四人,而四明叶继美、近泉为之魁”(郭玉成,2019a)281-282。再如,镖师所持拳种的社会声望直接决定着镖局的经济效益,“民国初年,某镖局因无人代其‘亮镖’,即使生意上门,亦不可轻易应承,后延聘河北‘戳脚翻门’高手吴斌楼代其‘亮镖’,方在镖行立足”(韩红雨,2015)161,此乃求生存的欲望。德勒兹认为,欲望是不受理性主体限制的生命实在,遵循非意指符号系统的生命冲动,作为生成的起点,赋予欲望以生命的力量。欲望因缺乏而生,以“我能”而盛,这种实在的内在动力随着身体体验范围的广泛和深入,身体认知的扩展,身体欲望也越加强烈(韩桂玲,2011)112-121。中国武艺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偃武政策导致各门各派的“秘法”隐传于民间社会中(龚茂富,2018)75。块茎身体-思维的生存动力成为习武人谋生图存的基本动力,面对武禁,部分习武人自我“脱序”成为游民,游民进入城市之后,逐渐发现自己有文艺天赋,于是从事一些娱乐工作,成为第一代江湖艺人(王学泰,2012)。游民中“身上有把式”的习武人则发掘自身潜能,将击技术改为“单刀破花枪,拐子破棍”(连阔如,2019)221适于表演的套路,或修神养性易于“大隐”的功法,以便立足。
谋发展动力。名与利同为习武人谋发展的动力。武举制以“文武兼备”的考核方式选拔了文武兼能的将才,习武人由此入仕。扬“国术”、鼓“民力”催生了“泛学博通”的国术馆,涌现了众多人才。古人早已明白身体资本的重要性,习武练剑“内可以治身,外可以应变,君子比德矣”(周伟良,2012)10,日渐完善的武术结构和功能是身体资本转化的重要手段,以特有击技术求长寿、修德行成为驱动武术非技击线性发展的主导动力。特别是火器逐渐取代冷兵器之际,习武人必须另谋出路。“梅花”已成为“开道度人”的一个观念符号,是对原教门文化中“神道设教”的延续(周伟良,2012)119,类似梅花拳发展的各种欲求逃逸线广泛存在,这规定着习武人身体资本转化方向。比如,习武人另辟蹊径,持游戏化理念使武术演练涌现出“周急快”“赛关索”“挂子”等人,他们再现“七圣刀”“扳落”(孟元老,2010)132-135等花法武技,以取悦观众;习武人在江湖化营生中,以“合吾”开道、刃不染血,利用绿林人际互动规矩,以求营生效益;习武人在休闲化旅程中,将“闲来造拳”的太极、气功运动用于消遣,塑造着人的健康身体资本。习武人在发展各异拳种过程中,逐渐显现出块茎趋向:1)易变、流动的武术文化形成文化涡旋,涡旋力克服了静态的稳定和恒常,便于频繁接触各种块茎空间和思维,表现出更为灵活的生成性和广泛的异质性,成为繁多拳种并存的文化事项;2)在我国养生文化氛围中,各类身心兼修的武技能够满足生命塑造之需,使之成为国人普遍采纳的养生手段;3)武术借助母文化的助力,增加自身的文化含量,且逐步生成身体化哲理,如身体伦理、身体太极、身体五行,拥有了更为深邃、鲜活、具体的教化价值;4)生活文化作为武术之壤,派生出大量的板凳拳、峨眉刺等生活化武术器具,催生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武术形态。由此,块茎趋向的“以搏娱人”“以搏完人”“以搏塑人”武术不断萌生。
3 块茎中异质交融的武术发展
3.1 差异性块茎造就异质交融
块茎显现差异,差异性为客观存在,差异性带来异质,造就了复杂的非线性块茎,当力求有序的线性发展难以应付之际,异质交融将复杂的非线性带向了有序发展之途。异质交融益于事物的坚实和稳定,德勒兹用纤维纵横交织的毡制品喻之,如果再加上一些其他种类的“纤维”,那么这种“毡制品”将会更加结实。这不仅可防止过度的块茎横生,更能帮助文化事项不断树状化成熟。中国传统文化得益于儒释道、诸子百家交织之毡,方无断裂、绵延千载。德勒兹认为,只有人类能在异质成型层运用各种方式和方法将不同的事项有机地交融在一起,使多维异质交融的文化成为人类可以依靠的坚实、立体的文化。墨家团体培养出来的士人,兼具了侠气、武功、辩才和军事外交能力。这些能力使得士人成为战国时期非政府团体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张震,2019a)67,由此奠定了习武人效仿的人格模范。块茎将丰富、差异的资源纳入视野,通过与异质交融,实现优势互补,巩固成型的文化,生成新事项。梅洛-庞蒂认为,人不仅受不可避免的“位置空间”影响,更受变化多端的“情境空间”制约。如两宋金元时期,李杲导引养生、朱震亨静功养生、刘完素“内丹术”和张从正“导引按跷”组成的“金元四大家”(郭玉成,2019a)244殊途同归地构建了养生异质层,拓展了武术结构。武术与差异性的块茎事项交织出教化之器、仪式之术、贵生之道、祛疾之法,使之成为文化之毡的经纬线。拳种也不自觉地编织着自身经纬线,红拳象形取义、寓形于法、增加力度,变“击膊拊髀”为“击膊击髀”正是多维特质交融,确定了红拳早已是一个名势套法十分齐全、深受人们喜爱的中国古代武艺名拳的地位(杨宝生,2006)7-18。长拳表现尤为显著,在交融了查华炮红优势后,成为普及率很高的拳种。当前,块茎越发丰富,社会文化的复杂程度前所未有,武术逐渐与健康人力资本、人体艺术、现代传播媒介、产业资本等异质融合,非线性地无穷生成了丰富的新属性。
3.2 异质相吸是异质交融的基础
自然、社会、文化共同遵循着异质相吸原理进行异质交融。异质是一种自身欠缺的成分,异质缺乏能激发享有欲,成为进行异质交融的初始动力。沧州之所以拥有50多个拳种,便得益于异质相吸意向和机缘。据《沧州武术志》记载,大名府武士李天祥流落南皮,被收留作护院,所习“唐拳”令人惊讶,相邀授拳,唐拳落户于沧州。再如,一游僧携“阴手枪”化缘至高阳,被富家留居而得此技,后将此技传给了李占魁,“阴手枪”入籍沧州。经初始动力的启动,异质频繁地交融,而异质交融的结果是生成,新的异质再度呈现。确如德勒兹所认为的那样,生成就是创造,或为制造差异,制造新事物。生成擅长“绘图”,绘图避免了照相、临摹等简单的复制性再生产,强调文化发展是持续创造性的文化再生产。擅长绘图者总被异质吸引,不断采借异质,使异质事项彼此建立新的联系,习武人绘制镖师图景中,武术被白银货币塑形,身体与白银在这一意义上相互映射的内在逻辑关系(张震,2019a)112,促成了使鞭杆的晋地镖师、惯骑射的临清镖客、擅船拳的江浙镖头格局。在德勒兹看来,生成不是一种带有既定目标的征程,它也从不以到达某一目的地为根本。的确错杂复杂的生活关系,导致人借助这些活动来组织与自然、与他人关系交织中自发呈现出来的意义(莫里斯·梅洛-庞蒂,2000)32,在异质交融创生中无意间实现了习武人的阶段目标,丰富了武术“球体”维度。缠海鞭杆汲枪、棍诸法后弥补了鞭杆之短,通背劲使鞭杆平增刀之猛、剑之锐,成就了其特殊风格和地位。异质交融的生成乃是一种不断游走,类似于牧民在无路的游牧空间游荡。它从事物的裂隙处越出,从事件的破碎处逃逸,从而指向比域外更遥远的域外(张中,2016)。
德勒兹认为,一匹赛马和一匹耕田的马之间所存在的差异,要比一匹耕田的马和一头牛之间的差异更大(张琦,2015),赛马虽属马,但它不能耕作,仅是供人们游戏的玩具。马与牛的差异虽大,然耕田的马与牛是完成相同任务的工具,为“集群归属”。在红拳诞生后,师宝龙一创“师宝龙拳法”,二创“八卦步法”,三创“狮子圆边踩”。被张清阳东传的红拳,逐步演变为无撑斩、无雀地龙、无二路红拳(杨宝生,2006)19-21,为与异地同质拳种交融的集群再产生。从陈王廷所造拳套看,陈王廷受戚继光影响很大,单是从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中就吸取了二十九势之多,因此有人说太极拳的编造是以《拳经》三十二势为基础的(邱丕相,2008)133。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表现出巨大差异,竞技武术应以文化归属为要,选择差异虽甚,然具异质相吸的传统武术进行同文化集群延承。
3.3 异质交融的武术存在
源自于生命冲动的身体文化更具有稳定、持久的生成和发展能力。德勒兹发现,生成事件是由身体引起的,而身体及其属性、身体性混合和非身体性事件,都存在于现实之中,影响着其他身体,促成了其他身体新的混合。比如,吴钟返回沧州孟村,将吴家拳与太宗拳、太祖拳、桃花散等技法与八极相融,形成了开门八极,突破了门户边界。生命就是从这种纯粹差异的流动开始的,这种纯粹的差异是生成的冲动,是区别于他者的倾向(陈永国,2004)。习武人借天人合一理念,容太极、阴阳、五行和八卦等关乎生命的理论于击技术,不仅完美地融合了中国古典哲学智慧,而且实现了生命冲动之“象”向生命塑造之“理”演化,促进了技“搏”向武“塑”化生,帮助了习武人“亮拳”与“藏拳”转化,推动了武术“持戈”向“止戈”升华,使习武人在“乡间为安善之民,入社会为忠勇之士”中成为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合格社会人(戴国斌等,2021)。当前,各类竞技、健身、娱乐、演艺形态的武术日盛,传统武术加速演变,仅太极拳就生变出几十种,并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生命流动于差异的块茎空间中,或顺势从一个块茎空间流向另一个空间,或逆势泵上新的空间,或穿行于各块茎之间,以寻找适合的生存之地,处处表现出德勒兹所强调的“内在性生命能量”。习武人在“差异空间”中,通过博弈、对抗、融合,对军事生产异化后的武技,利用块茎空间的人文资源、身体意向,人化出超越生产空间的,丰富、立体、具象的生活实在,其表现为:1)习武人延续人之生物性,身体顺应内在攻击性将攻击行为技术化,再现着人类共有的技击;2)尊重生命的习武人,改变耗能的身体活动,与异质的修身养性交融,横生出蓄能、符合生命塑造规律、有益于生命质量的特有养生术;3)习武人借专有技术和方法遵循身体运行之序,改善生命节律,提高生命质量,通过竞技展示人的本质力量;4)习武人主动地将武术锚定于“伦理系泊点”,使身体行为借浩然正气,以武德、武礼、武戒将武术升华为独有的教化程式;5)习武人应资本之需,将武术应用于社会实践,当武术从“伐人武术”向“娱人武术”和“完人武术”转型后,实现了武术文化财富的创造性再生产(陈青,2018)。武术的演化是块茎与树状融合、异质与同质交融、生活与生产交织的历史,是依循“以搏塑人”之脉,从生产走向生活,进而反哺生产,生成营生、养生、贵生等多维递进的武术。
4 立体探析武术本质
4.1 无穷生成是本质的源泉
本质表达主体与客体特定关系和动态存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固有的基本特质。在事物发展过程中,通过自然积淀、自觉抽象进行本质的凝结。在人体文化中,还存在着生命“流变”与思维“冲创”的身体-思维整合流程,以动态形式进行着创造性生成。存在就只不过是生成的一个短暂、附带的且多半是错觉的中止(或“收缩”);而生成则总是首要而根本的(尤金·W.霍兰德,2016)19,即使是这种生成稍纵即逝,也是无穷生成的节点凝结,延续为习武人非线性身体-思维的动态存在。习武人习练的技术表象背后潜伏着无限的生命冲动和身体创造,习武人以身体的无穷生成表达着生命意向,生命借无穷生成的身体行为探索存在的多元“解决之道”。一维技击的武术本质,难以全面反映流变冲创、异质交融、多质存在的武术“高原”。本质是“被设定的概念”,其中的诸规定只是相对的(余玥,2018),同时不断更迭。以往对武术本质的认知,存在用研究生产活动、文献典籍等“强制性阐释”的“本质先于存在”的线性逻辑来研究人及文化倾向。而研究人的本质应该遵循“存在先于本质”的逻辑,通过块茎化生活的习武人身体的“主体性阐释”进行探究,即人必须首先确认自己怎样存在,才能根据这一存在规范或构建自己的本质(顾善光等,2019),块茎下习武人塑人的生命冲动、无穷生成、身体行为和技术实在等动态存在,才是武术安身立命,凝结本质的基础和根本。习武人既不惜生命代价追求技击能力,练就“身体武器”,更珍惜生命,运用“身器”以求养生、教化、悟道、交往、娱乐和竞技,以不同形态表达着对生命的不同理解和运用,如此丰富的武术存在,不宜以偏概全地仅以生产关系中的技击为源,应充分尊重习武人的生活关系。
4.2 块茎辖域化的属性聚合
中国武术是一个由简单不断走向复杂的过程,一个从“技击”走向“文化”的过程(王岗,2019),武侠从以武行侠到武侠们拥有勇武、正义、守信、忠实、打抱不平、舍生求义的文化品质(郭玉成,2019b),体现着习武人被教化,最终将武术人教化成生存环境中的“强者”、社会生活中的“能人”和生命意义上的“英雄”(唐韶军 等,2016)。“能人”们不断拓展施展场域,并创造了以往历史上不存在或不成型的三大类武术行业:保镖业、绿林业、武师业(张震,2019a)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进一步延展,竞技类、教育类、演艺类、健身类不断涌现。这是习武人从生物属性向社会、文化属性历时性块茎辖域的写照,习武人早已僭越了人的野性,文明成为武术文化的根本属性。
块茎空间中,块茎力对人产生特定的辖域化。辖域化通过覆盖性编码,以强制或诱导等方式对习武人塑形、塑神。习武人也主动地面对纷繁、流变的块茎辖域,通过身体积累进行“专家技能”适应性改变。其中,块茎武术自身特定的技术结构编码和程式化习练模式为辖域化“浓稠剂”,促使“套路”符码成为我国文化的重要有机构件。多重的覆盖性编码交织控制着习武人,促使习武人将伐人、娱人、完人三维并蓄的“塑人”凝聚为武术“球体”核心。有辖域,必然存在解辖域,惯习行动似辖域,反动为解域。在阿伦特看来,人们之间的行动和反动决不会封闭在一个圈子里(何静,2020)183。习武人的创造欲望永在,他们运用智慧和身体能力,不断以创新技术和拳种为解辖域手段。习武群体无意间以德勒兹“无器官的身体”的“无我”实施解域时,采用“无为”“忘我”块茎思维,实现了“无为无不为”。例如,《清稗类钞·义侠类》(徐珂,2010)2842记载“疏财尚义”、助力“维新变法”的王正谊;具备高尚民族气节且文武兼备,著有《祛病延年二十势》的王子平等垂范和引领,促进武术实现习技击之术而渐获不战而胜、练养生之法而渐趋自然中道、循教化之仪而渐悟身心合一等再辖域塑人之“大为”。
4.3 多维凝结的武术本质
中国独特的、块茎色彩浓郁的自然、人文环境全方位地塑造了习武群体的“贵和尚中”品质,使武术走上了多维凝结之路。
武术原本是立体的,立体的本质方能综合地反映武术全部属性。多维是从平面走向立体的肇始,是非线性块茎多质客观存在的表达,立体化可全方位体现武术本质。对复杂的人和人所创造的文化,特别是块茎化的习武人身体-思维创造出的“球体”武术,须以非线性逻辑从多维度探析、揭示以身合象、以象像身(张震,2019b)的“非可见光”武术,再现内隐、拟象生成和存在等多维属性,重新诠释武术本质。
复杂的“习武存在物”是通过武术技术,将生命进行不同形式的对象化,以特定的生命对象性活动,凝结武术的本质。马克思(2000)104认为,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对象,就不是对象性的存在物。不是对象性存在物就没有生存价值。人是一种进行动态对象性活动的存在物,对象性活动就是人的本质(肖宁,2019)。人时刻都以人化方式进行着与生命对象的关系构建。在习武人生活层面,习武人通过养生使“身体器具”与生命塑造完成兼修式的对象性链接,通过教化将程式化“身体道具”与伦理实现交互式的对象性衔接,通过技击构建起了“身体武器”与竞技对手进行较量式的对象性契合。如形意拳通过五行相生相克,使生命对象化衍生为身体五行;太极拳巧借阴阳转化,使得生命对象化凸显身体太极;八卦掌运用乾坤易变,使生命对象化生成身体八卦。这类凝结突破击技术的桎梏,再现出相应的养生之法、修心之道、竞技之术。目前,养生、修心和竞技三维构建了习武人与生命体多重、稳固的立体化对象性联系。武术之所以从单一的击技走向多维的塑人,是作为习武人的身器遵循着德勒兹的“人们从中学到让身体变成武器,但也学到不用这个武器……战士学到‘不战’,自我学到无我”(刘宏亮等,2019)规律,在生命对象性活动中,以不战为“上手状态”(马丁·海德格尔,2018)102的“无我”身体专注于持武贵生向度,使武技得到无限衍生和升华,主导了武术与其他人体文化的不同表象。只有用武技连接生命,持武维护生命,生命才纳入武术范畴。只有将武技用于生命塑造,武术才根本地完成了文化“脱域”,走向文明。当击技术仍拘泥于“拳拳见血”的生命冲动时,野蛮犹存。武术则僭越“一招制敌”,在弘扬“点到皆止”中,共生、融合、演化出“德技双馨”“以搏塑人”的生命塑造属性,文明凸显。这才是武术“脱域”于搏击类人体文化,成为文明武术的根本,成为凝结武术本质的依据。
茎生根、根生茎,根茎无常浑然一体的块茎,恰如“人之习于艺,如鱼在水,忘其为水,斯有游泳自如之乐”。达“逍遥者,明至人之心也”的自由心灵和精神超越境界(余英时,2010),游与艺互生,方得“心与道合”。擅长“游与艺”的习武人,在无搏击对象时,模拟技击亦为养生或教化的技术;欲技击必先强身修德;养生练就的精湛武技可强身亦能技击;教化所塑武德乃强人、能人之道,衍生为“击于塑”,完成生产性超越,使习武人在“无边界”的生活空间将块茎武术打造为极具包容性的塑人武术。无穷流变、生成的武术同层共存、无需逐层派生,异层相吸、层间无隙交融,“无我”的习武人在“去层化”中使得多质相互依托、相得益彰且融为一体,凝聚出塑人内涵,体现着有序、有益、成熟、普世的武术文明。使之无愧于“外忧内患,武术是国家的身体权力,国泰民安,武术是国家的身体资本”(陈青等,2020)。因此,多元、动态生命对象性活动决定着武术不以树状、平面、单质生产为唯一,而是块茎、立体、多质的生活文化事项。如此看来,武术本质是习武人的主体自我对客体自身,以无穷生成、交互共融的武术技击技术,进行生命塑造的对象性活动。细究之,主客合一是基础本质,流变的武术技法是中坚本质,生命塑造则是终极本质(李济琛,1996)。立体的武术内涵包容多维,有搏击技法的表象,更有内隐、核心的塑人目标和价值,故武术本质趋于“以搏塑人”。
5 结语
只有回归到习武人的生活之中,以生活为基点,通过习武人块茎生活中的身体、生命和武技存在等多维关系探讨,方能正确地认知武术的本质。富有生命活力的身体,在瞬息万变的非线性生活块茎空间中体验迥然、认知差异、创新生成。尊重习武人的身体实践,尊重习武人的生命观,尊重武术的多元表现,尊重武术的客观存在属性,是客观地剖析武术本质的根本。确立武术“以搏塑人”的本质,武术便会在合理、客观的内涵指导下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