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课程标准修订的历程及启示*

2022-11-22肖菊梅

江苏教育 2022年49期
关键词:教学大纲课标教育部

肖菊梅

课程标准体现的是国家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等方面发展的基本要求。[1]85-86制订课程标准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酝酿、制订、实验再到正式颁布等过程,与课程标准的历史、现在与未来密切相关。[2]38课程标准一经颁布,在其推行实施过程中会出现新问题,面临新挑战,须不断修订完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课程标准修订经历了教学大纲时期、课程标准时期以及新课程标准时期,推动了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小学课程标准修订的历程

1.教学大纲时期(1949年—2001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使全国小学教育平稳过渡,国家对正规小学课程加以变更,但并没有全国统一规定的学制。1951 年8 月,政务院颁布了改革小学学制的政令,规定小学实行五年一贯制。1952 年,教育部颁发了《四、二旧制小学暂行教学计划》。是年12 月,教育部颁发了《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和《小学珠算教学大纲(草案)》,为全国小学算术实行统一教学提供参考。之后,教育界开始全面学习苏联,废弃原有小学课程体系并以“教学大纲”取代“课程标准”。[3]1701956 年,教育部颁发了小学语文、算术、历史、地理、自然、唱歌、图画、体育8 科教学大纲,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统一的小学各科教学大纲。概言之,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学大纲修订采用苏联教学大纲模式,没有继承民国时期和建国初期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的有利因素,这使得这一教学大纲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种种不适应现象。[3]174此外,受苏联正规化、统一性经验影响,教学大纲注重对教学内容的范围、要点、顺序和教学方法作过于细致的统一规定,不利于教学过程的弹性处理和教师创造性的发挥。

1957—1965 年间,随着中苏关系恶化,此前照搬苏联经验进行的小学课程改革所形成的许多问题要予以纠正。1958 年,全国掀起工农业生产的“大跃进”高潮,波及并引发了教育领域中的“教育大革命”,并对小学教育教学产生重要影响,如课程内容任意删减、随意自编教材、教学大纲频繁变动等。《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提出:“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进行一次大改革,是目前教育工作中的迫切任务。”[3]174为吸取“教育大革命”教训,1961 年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教育部在全国开展小学教学改革实验并制订新的小学教学大纲,经过广泛调查研究,于1963年3月颁发《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小学四十条”),根据此条例重新修订了小学语文、算术、历史、地理等各科教学大纲。可以说,1963 年教学大纲重新确立了小学各学科的性质和任务;教学内容有所充实,教学要求也相应提高;加强“双基”教学,突出多读、多练。[3]178

“文革”期间,教学大纲失去了应有的价值与作用。自1963年教学大纲被否定之后,真正称得上教学大纲的书面材料几乎没有。[4]34“文革”结束后,教育部组织力量重新编写小学各科教学大纲。1986 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颁布,当时的国家教委开始相继修订小学教学大纲。1988 年1 月,九年制义务教育24 个学科的教学大纲(初审稿)颁布,其中小学阶段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自然、社会、音乐、美术、教育、劳动等9 科教学大纲。此套教学大纲以宏观指导为主,适当照顾了地方差异;精简教学内容,适当降低难度;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更为明确具体。[3]1891992 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草案)》,把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合并,并编订了综合式格局的课程标准。1998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要求构建“现代化基础教育课程框架和课程标准”。1999 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2001 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要求在全国38 个国家级实验区开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课程标准正式取代教学大纲。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文本在内涵、结构框架以及目标陈述等方面均不同于原有教学大纲文本,这使得课程标准文本负载着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理念和设想,具备更强的规范和指导功能,使各部分结构形成内在的联系。

2.课程标准时期(2001年—2011年)

2002年,随着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课程标准正式成为我国小学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随着小学阶段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各科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小学各学科容量多,难度大;一些小学学科教学及评价要求不具体;相关学科、学段衔接不合理等。[5]34为应对课程标准推行过程中的问题,巩固小学课程改革成果,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精神,在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发展、能力为重、以人为本以及与时俱进等课程标准修订原则的基础上[5]35-36,教育部于2003 年3 月开始在全国29 个省(区、市)和38 个国家首批试验区开展大规模的小学各科课程标准问卷调查研究。2004 年2 月,教育部在征集各省反馈意见的基础上,成立课程标准研制组,修订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标准。这次课程标准修订主要在于处理“双基”训练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以及学科发展与学生经验的关系。同时也使小学课程标准更加适应时代和小学生发展需要。2007 年,通过前期课程标准样本大规模调研发现,相关学科、学段间的纵向衔接、横向配合有待加强。特别是一些相近学科,有些内容交叉重复,加重了学生负担。[5]34-39在对实验区大规模调研的基础上,2007年4月,教育部开始全面启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工作。2011年12月,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阶段19 个学科的课程标准(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2011 年版课标的修订,各科整体上呈现出一些共同特点与变化:落实德育为先,突出了德育的时代特征;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合理控制课程容量,有效减轻学生学业负担。[5]36-37

3.新课程标准时期(2011年—2022年)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兴起,青少年成长环境发生变化,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进入21 世纪,我国已经全面普及了义务教育,上好学已成为新时代的教育发展需求。为此,“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成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必须回答的问题。2011 年版课标在深化小学阶段课程与教学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缺乏对小学生学习程度的具体规定,教师难以把握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不能明确课程实施的要求等。另外,根据课程改革自身的规律,2011年版课标已经实施了10年,有必要进行修订完善。为此,2019年1月,教育部正式启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围绕教育目标、课程设置等进行专题研讨。2021 年4 月,国家教材委及其专家委员会审核通过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 个课程标准。2022 年4 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颁布,这是自2011 年版课标颁布之后,以十年为一个周期的义务教育课标修订的重要成果,标志着新一轮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完成。此次课程标准修订根据义务教育培养目标,注重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优化了课程结构,确定了学生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学段衔接。[6]78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小学课程标准修订的启示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小学课程标准修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给当今小学课程改革以启示:

其一,立足本国现实需要,合理吸收国外先进经验。新中国成立初期,完全照搬苏联小学教学大纲模式,未能根据当时社会实际情况,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不适应现象。然而,苏联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相对合理、完整,要求教学大纲实行统一标准,有利于教学管理与实施。吸取这些有益经验,可为后续课程标准修订提供参考。进入21 世纪,我们要积极引介他国小学课程标准修订经验,为完善我国小学课程和优化课程政策提供参考,开阔我国课程研究者的学术视野。让研究者们认识到,“课程标准的研制要从封闭的体系走向开放的体系”[7]39-43。

其二,协调好课程标准的继承与改革、稳定与发展的关系。继承以往课程标准的有利因素是修订的基础,改革课程标准是其发展的动力,保持课程标准的稳定是保障,确保课程标准的发展是目的,四者缺一不可。我国历次课程标准修订均是在延续新课程改革的基础上推行的,修订后的课程标准虽然呈现新的特点与变化,但本质上遵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与指导方向。诚如有学者所言,“全盘否定过去的虚无主义变革,往往只是昙花一现”[8]3-9。在修订课标时,一定要在“明确清晰”上多花工夫;修订课程标准是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动力,要使课程标准充满活力和时代感。若频繁修订课标,没有一定的稳定期,也不利于学校课程发展。每次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在一定时期内有其合理性与优势,但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其内容陈旧与体系缺陷的问题就会暴露出来,同时在实施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教训,能为下一次课程标准修订提供佐证。然而,若一味地追求课程标准的稳定,长期固定不变也不可取。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约3 年多就变动—次,小学教学大纲(课程标准)频繁变动,影响了小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其三,进行课程标准修订制度化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修订有其时代发展的烙印。随着各个时期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对课程教学也提出相应要求,课程标准修订的内容与方法也随之改变,这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学科发展的历史继承性。此外,课程标准修订人员队伍的不稳定,容易造成课程标准研制的断层,不能保障课程标准的质量和水平。为此,要建立并完善课程标准修订制度,成立专门的课程修订委员会,确保一定时期内课程标准修订委员的稳定性,形成课程标准修订的长效机制,实现课程标准修订的制度化和法制化。此外,每次课程标准修订前要开展试点工作,确保课程标准修订的实践性和科学性,并建立专门的课程标准修订网络平台来接受大众的建议与监督等。

猜你喜欢

教学大纲课标教育部
教育部:脱贫家庭辍学学生保持动态清零
博物馆
教育部辟谣小学学制变5年
教育部发布首批490门国家精品在线课程
教育部:成立教材局,原基础教育一司二司合并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浅谈如何进行初中数学总复习
“转化策略”在课标卷选考题中的应用途径探析
新加坡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比较分析
试论高等教育教学大纲在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