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礼乐论》《老子》来看王安石的音乐思想

2022-11-22吕梦洁

黄河之声 2022年2期
关键词:礼乐儒学圣人

吕梦洁

王安石,北宋时期政治家、思想家。他的论乐文字有《礼乐论》、《夔说》、《老子》等,本文主要通过《礼乐论》与《老子》两篇来剖析王安石音乐思想。

一、王安石对儒家音乐思想的继承

先秦儒家音乐思想强调音乐的教化功能。在宋代,王安石也辩证的继承了儒家音乐思想。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礼记·乐记》

“礼乐者,先王所以养人之神,正人气而归正性也。”“世俗之言曰‘养生非君子之事’,是未知先王建礼乐之意也。”《礼乐论》

由以上,我们可以看出,王安石认为先王创建礼乐的目的是使人养神正气,从而使人正性。他认为性无善恶,但是由性所散发出来的情是可以分为善恶的,所以要通过后天的礼乐对其进行教化,对其进行正确的道德引导,从而达到一个良好的统治环境。王安石强调音乐的教化功能,这是对先秦儒家音乐思想的直接继承。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礼记·乐记》

“盖言性也,大礼性之中,大乐性之和,中和之情通乎神明。”《礼乐论》

孔子以“中和”为音乐创作的标准,认为音乐应尽可能达到中正平和,这样才能对人起到良好的教化作用。王安石同样认为音乐应以“中和”为其准则,只有“中和”才是圣人所要传达的音乐观念,这是王安石对儒家“中和”音乐标准的直接继承。

“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礼记·乐记》

“四术者,礼、乐、刑、政是也,所以成万物者也。”《礼乐论》

王安石与先秦儒家看法相同。正如孔子所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人的最高品德,最终还是由乐来完成的。王安石同样肯定“礼、乐、刑、政”四术的重要性,正是因为“礼、乐、刑、政”,才得以使“圣人得以成万物已”。

“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制道,则惑而不乐。”《荀子·乐论》

“非圣人之情与世人相反,圣人内求,世人外求,内求者乐得其性,外求者乐得其欲。”“去情却欲而神明生矣,修神致明而物自成矣,是故君子之道鲜矣。”《礼乐论》

王安石认为圣人与世人对于音乐有着不同的需求。圣人从音乐中得“道”,世人从中得“欲”,但只有从中得“道”者才是君子之为。这与《荀子·乐论》中的观点相一致。

通过以上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王安石在音乐思想方面与先秦儒家有着共同的看法。王安石同样强调音乐的教化功能以及调解人心的作用,可以说王安石对儒家音乐思想的核心部分进行了直接继承。

二、王安石对道家音乐思想的吸收与批判

王安石除对儒家音乐思想进行继承之外,也了解到儒家音乐思想所不足的地方。为了使儒家体系能够更加系统与完备,王安石把目光投向道家,对其音乐思想进行辩证性的吸收。

(一)对于道家音乐思想的吸收

“道有本有末。本者,万物之所生也;末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本者,出之自然,故不假乎人之力而万物以生也;末者,涉乎形器,故待人力而后万物以成也。夫其不假人之力而万物以生,则是圣人之所以不能无言也、无为也。故昔圣人之在上而以万物为己任者,必制四术焉。四术者,礼、乐、刑、政是也,所以成万物者也。故圣人唯务修其成万物者也,不言其生万物者,盖生者尸之于自然,非人力之所得与矣。”《老子》

王安石将“道”分为本、末两部分。一种是不靠人力所形成的自然之道,此为本;另一种则是需要人为才能成的社会伦理之道,这是末。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王安石在对于“道”的认识上更为全面,不再将音乐限于人与社会的伦理关系上面,也认识到道家“无为自然”的重要性,吸收了道家“天道无为”的观念。

自然之道不需圣人之言、之为便可自生;社会伦理之道只有通过人的作为才能得以成。在过去,圣人经常将万物之成为己任,通过王安石的言论表达,圣人是“成”万物而并非是“生”万物,由此肯定了圣人是通过后天人为得以“成万物”这一观点。在王安石这里,圣人代表着道德的最高境界,由此可看出,相较于自然之道,王安石更为强调后天人为之道这一观点。

那么圣人是如何通过自己后天的行为达到“成”万物的呢?王安石在《老子》篇中做出了回答:“四术者,礼、乐、刑、政是也,所以成万物者也”。王安石认为圣人正是因四术的教化与约束才得以成万物,因此,王安石对四术以及后天人为是持肯定态度的。

在这里,他除了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之外,还创新性的将道家“天道无为”与儒家“人道有为”观念融合在一起,构成自己独特的音乐思想体系,是对儒家音乐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礼记·乐记》

“是故大礼之极,简而无文;大乐之极,易而希声。”《礼乐论》

王安石对于礼乐的要求与《礼记·乐记》相同,认为礼制不应该太过复杂,音乐也不能太过繁琐。除此之外,王安石在他的言论中也吸取了道家的一些思想,如注重朴素、“大音希声”的观点,由此使礼乐达到“简而无文、易而希声”的状态。这是对儒家音乐思想的补充,同时也赋予了道家音乐思想其伦理道德之意。

“而神之所自生也,尽心尽诚者之所至也……贤者,尽诚以立性者也;圣人,尽性以致诚者也。”《礼乐论》

“言性者,莫先乎精。精者,天之所以高,地之所以厚,圣人所以配之。”《礼乐论》

通过王安石的言论,我们可以看到圣人,是通过对自己的天性进行后天约束使其达到一种至诚的状态。除“诚”之外,王安石也特别注重“精”。上面我们讲过,圣人是王安石认为的最高境界,在《礼乐论》中他说道“圣人,尽性以致诚也”、“精者…圣人所以配之”,可以看出“诚”与“精”都是圣人所需要具备的品质,“精、诚”二字出自于《庄子·渔夫》:“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比喻只要专心去做,什么疑难问题都能解决,这与王安石所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由此可以从侧面证实道家对王安石造成的影响。

通过以上的梳理,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在王安石音乐思想中,融入了道家的部分思想,这也正是儒家思想所缺乏的。王安石吸收道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儒家思想体系,使得儒家音乐思想得以找到内在依据的支撑,更具说服力。

(二)对于道家音乐思想的批判

“呜呼,礼乐之意不传久矣!天下之言养生修性者,归于浮屠、老子而已。浮屠、老子之说行,而天下为礼乐者独以顺流俗而已。夫使天下之人驱礼乐之文以顺流俗为事,欲成治其国家者,此梁、晋之君所以取败之祸也。”《礼乐论》

王安石认为儒家的思想已经很少人知道了,现在说到养生修性,都是关于佛、道两家的学说。但是佛、道两家的说辞只是顺应当时的世俗社会,如果将佛、道两家的音乐思想用于治国,那么国家就会落得梁、晋灭国的下场。王安石批判佛、道两家的礼乐思想不正统,在他内心深处,只有儒家才能是正统的音乐思想。

王安石以“道有本末”为准则,批判了老子“重天道、轻人道”的观点。“老子者独不然,以为涉乎其器者皆不足言也,不足为也。故抵去礼、乐、刑、政,而唯道之称焉”,王安石批判性的将其认为“是不察于理而务高之过矣”。

道家崇尚“法天贵真”,主张一切任其自然,没有注意到社会伦理之道的重要性,所以认为不需要四术等方式对人进行后天的教化。王安石认为老子此观点太具片面性,没有认识“道”是具有本、末两方面,同时也否定了后天人为的主观能动性,这也是王安石所不能认同且批判的观点。而儒家主要通过“礼、乐、刑、政”这些方法对人之性进行约束与教化,使其达到“正性也”,正如王安石所说“是故先王之道可以传诸言、效诸其行,皆其法度刑政,而非神明之用也”。

综上,王安石认识到儒、道两家音乐思想都具有片面性。道家思想适用于本,儒家思想也仅适用于末,认为只有将两家音乐思想进行互补,才能建构起一个新的儒学体系。他的这种做法,对于后世的学者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也对儒学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王安石音乐思想形成的原因

王安石的音乐思想既有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同时也对道家思想有所吸收,其音乐思想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因素。本文主要对社会背景及成长经历两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一)社会原因

隋唐两代,虽然儒学重回了政治社会的核心,但整个思想界的状况并没有多大变化,佛、道两家给儒学带来了非常大的冲击,北宋时期亦是如此。在这一时期,儒家学者收不住民心,所以唐代出名的儒家很少,大都是属于道家与佛教,如我们知晓的李白便属于道家,而王维、白居易则属于佛教。从唐代“儒门淡薄”这个情况来看,如果想要挽回儒学的正统地位,那么儒学必须做出改变。

王安石深刻认识到这一点,认为必须巩固与完善儒家的本体论与心性论。儒学主要是针对伦理与社会的思想体系,在本体论和心性论方面,明显没有佛、道两家出色。出于对儒家正统地位的维护,复兴儒学就必须以完善其自身的理论缺陷—“修其本以胜之”为始,这就使得儒家学者把目光放在了佛、道两家。出于对民族文化自信心的维护,儒学并没有选择佛教,而是向道家学习,产生了联合儒、道以御外侮的潮流。并且道家主张清静无为,有助于封建统治,所以也受到了统治者与儒学的提倡与推崇。王安石亦是受到此种现象的影响,所以将目光转向对道家的学习之上。

(二)个人经历

王安石出生于官宦人家,父亲王益任地方官时,颇有成绩。在王安石十岁时,随父亲赴任,王益关心民生疾苦,于是帮助民众改良风俗、进行教化等事宜,赢得许多民心。这段经历对王安石的一生有着重大的影响,他写了《先大夫述》一文,记述了父亲的一生。他以父亲为榜样,立志报效国家,在他心里有着儒家思想的根,随着他的成长而逐渐蓬勃。

史料记载王安石生平最喜爱《老子》,对于老子的解释也最为用心,对《老子》和《庄子》有着很高的评价,同时也对其中的部分观点表示赞同。除此之外,其门下的弟子都作有《老子注》,或多或少的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王安石在学术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他热爱读书,涉猎广泛。“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他在读书时不分派别、不分职业,求知若渴。苏轼也称赞王安石“少学孔、孟,晚师瞿、聃。网罗六艺之遗文,断以己意;糠糍百家之陈迹,作新斯人”。王安石虽然具有儒学的立场,但他不排斥佛、道两教,甚至会将其认为正确的思想吸收进来。

通过以上两方面的原因,我们对于王安石吸收道家音乐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王安石正是因为吸收了道家音乐思想,也使其受到了指责和猜疑,认为他背离了正统的儒学。除此之外,也有人认为王安石是对先秦时期儒家音乐思想的超越,如李俊祥先生、魏福明先生。笔者认为,正是王安石对于道家音乐思想的吸收,使儒家音乐思想具有深刻的内在依据,也使得儒家音乐思想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总的来说,王安石所处的北宋时期,是一个思想较为自由的时代。王安石以儒家音乐思想为基础,批判地吸收了道家“天道自然”、“无为而治”等思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思想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儒家音乐思想的正统地位,同时也因在儒、道两家音乐思想上进行融合,对后世的音乐发展起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猜你喜欢

礼乐儒学圣人
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
儒家“礼乐教化”与新时代设计人才培养
礼乐之道中的传统器物设计规范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儒学交流在路上
应用儒学的兴起
——儒学创新发展的趋势与愿景
语文教学中礼乐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
官场圣人范仲淹
官场圣人范仲淹
南风吹梦,礼乐重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