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三个维度

2022-11-22吴贵春

蚌埠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劳动评价发展

吴贵春

(安徽科技学院 人文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1]习近平同志对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为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受传统观念和腐朽思想等因素的影响,少数学生劳动价值观念扭曲,轻视体力劳动、厌恶体力劳动的现象依然存在。因此,加强劳动教育,必须认清三个关系。在此基础上,才能推动劳动教育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1 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关系

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是劳动的两种方式,都是促进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因而,新时代劳动教育,要克服学生轻视体力劳动的倾向,既要重视体力劳动,也要重视脑力劳动。

1.1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是一个整体

体力劳动主要依赖力量、耐力、敏捷等因素,脑力劳动更多依赖智力、精神力、意志力等因素,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是一个整体。体力不可能脱离脑力,脑力也不可能脱离体力,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只有劳动复杂程度的差异。从劳动的历史发展来看,劳动的分工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在社会总劳动中所占的比例也在不断变化[2]。在人类社会早期,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体力劳动所占比例较高;在现代社会,生产力得到飞速发展,脑力劳动所占比例较高。无论劳动形式如何变化,劳动过程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比例如何改变,都不能改变劳动者在劳动中体力和脑力的消耗,更不能改变劳动的本质属性,现实生活中,纯粹的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是不存在的。从劳动对社会的贡献来看,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为社会创造了财富,支撑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虽然现代社会的发展,更多依赖科技和知识,但这不能成为我们鄙视或否定体力劳动的理由。因此,任何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割裂开来或对立起来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1.2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都应得到尊重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只是社会职业分工的不同,它们在性质上是平等的、无差别的。劳动无高低贵贱之分,无社会等级差别,只要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为社会创造了价值,就应得到社会的平等对待和尊重。习近平同志指出:“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一切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一切创造,无论是个人创造还是集体创造,也都值得尊重和鼓励。”[3]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只有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才能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热情,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青年学生要克服对劳动的偏见,正确认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价值,积极投身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

1.3 劳动教育要以体力劳动为主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新时代劳动教育要“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4],这一要求反映了时代特征,是把握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关系的基本原则。从历史角度来说,体力劳动是满足人类生存的必要前提,也是人类创造历史的根本基础。当然,现代社会,脑力劳动在社会总劳动中的比例越来越高,但这不能否认体力劳动作为人类生存的前提意义和重要价值。强调劳动教育以体力劳动为主,是对“身心分离”的劳动教育的反思。近些年来,劳动教育走了一些弯路,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对立起来,以致把参加体力劳动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或变成缓解学习压力的工具,导致学生对体力劳动产生抵触。其实,体力劳动具有重要的育人作用。学生亲历体力劳动,一方面,身体得到锻炼和成长;另一方面,心理、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素质也得到培育和提升,使得手脑并用、身心融合,从而发挥劳动教育的应有价值。

2 劳动教育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高命题,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就是个人的智力和体力尽可能广泛、充分、统一和自由发展[5]。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育人作用,高校要高度重视劳动教育,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

2.1 劳动教育与“树德”

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不仅需要理论教育,更需要劳动实践的锤炼。首先,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人生的风帆,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结合。参与劳动,在劳动中感受劳动的艰辛,增加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培养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情怀,这是大学生确立理想信念的必由之路。大学生只有刻苦努力、辛勤付出,才能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劳动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决定着人生的发展方向,价值取向发生偏差,人生就会误入歧途。因此,青年学生要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通过劳动,学生体会到只有为社会做出贡献,才能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种对自我和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必将引导学生更好地走上人生之路。再次,劳动教育培养了学生自强自立精神。学生具有自强自立的精神,就能经得起人生风雨的考验,就能得到健康成长。人生道路漫长,必然要经受各种挫折,这就更加需要发扬自强自立精神。劳动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促使学生积极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磨练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进而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大任。

2.2 劳动教育与“增智”

“智”主要指人的知识和技能,劳动实践是人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唯一手段。首先,劳动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常注重对学生求同思维的训练,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一些理论知识,忽视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而劳动实践,不仅要求学生懂得理论知识,更要求他们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从多层面、多角度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劳动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劳动实践,使枯燥的知识变成有趣的知识,增加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进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升华。再次,劳动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劳动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解决问题必然要求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发挥自己的想象。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劳动发展着人的智力,教人逻辑连贯地思维,深入了解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无法直接观察的依从关系。”经过劳动实践,学生的智力必将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2.3 劳动教育与“强体”

“体”主要是指人的身体素质和机能,而劳动在人的身体素质提升和机能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一,劳动增强学生的体质。受应试教育影响,学生忙于应付学习,缺乏体育锻炼,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劳动能够促进呼吸、血液循环等系统机能的改善,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使人的身体更强壮,机能更完善。第二,劳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现代医学表明,健康与情绪有着直接的关系。积极情绪有益于身心健康,消极情绪有害于身心健康。劳动使学生的消极情绪得到释放,积极情绪得到增强,心情更加舒畅,精神更加充实。第三,劳动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然而少数青年学生,自认为自己年轻,娱乐无极限,生活无规律,长此以往,势必影响身体健康。通过参加劳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积极的生活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创新,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2.4 劳动教育与“育美”

美育与劳动教育在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美育的功能是通过艺术作品,帮助学生认识世界的美和人际关系的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劳动教育的功能在于通过劳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劳动品质,掌握劳动技能,进而创造美好的生活。可见,美育与劳动教育在教育功能上具有一致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的性质也在发生变化。劳动不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是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劳动的过程,不仅是人们感知美的过程,也是创造美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生产劳动与审美作用达到完美结合。人类的劳动是一种合目的与合规律的审美活动,劳动为审美感受提供了来源。劳动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劳动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升,审美人格得到发展,以劳育美的目的得以实现。高校要将劳动教育与美育相结合,使学生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品德更加高尚。

3 劳动教育与社会氛围的关系

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作用,还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只有通过努力劳动才能创造未来,劳动者是光荣的,社会要有尊重劳动的风气,国家才会不断进步。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良好风气,促使人们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使学生感到劳动光荣、劳动崇高。

3.1 大力弘扬劳模精神

长期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中开拓进取,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 的劳模精神和“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劳动精神是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弘扬劳模精神,就是要在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劳动崇高、劳动伟大、劳动美丽的良好氛围,掀起学习劳模的热潮。学习劳模,就是要学习他们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精神。爱岗敬业是劳模的共同品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追求的价值取向。当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在全社会倡导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精神。因此,爱岗敬业、争创一流是我们每个公民的努力方向。学习劳模,就是要学习他们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风驰电掣的高速列车、精准打击目标的巡航导弹、宏伟壮丽的跨海大桥……无一不是人民群众的劳动结晶和伟大创造。要发扬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去破解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难题,为实现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学习劳模,就是要学习他们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人的价值不在于名有多高、利有多大,而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程度。青年学生要向劳模学习,事不避难、义不逃责,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人民的幸福奉献青春和热血。

3.2 改革人才评价机制

人才评价机制是指挥棒,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可以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当前,当前,教育领域依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枷锁,唯分数、重智育、重升学率、重就业率等现象依然存在[6],导致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发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受阻。在分数就是一切的人才观之下,学生不爱体力劳动、厌恶体力劳动就不足为怪。因此,改革人才评价机制势在必行。改革人才评价机制,要打破唯分数论,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把学校、家长、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真正做到“不唯分数看能力,不唯论文看水平”。在评价标准上,建立和完善德智体美劳为主要内容的评价体系,克服重智轻德、重智轻体、重智轻美、重智轻劳的偏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评价手段上,要坚持综合评价的方法,既要看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看学生的思想表现。要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开展民主评议,使真正人才脱颖而出。在评价程序上,要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加强评价过程的监督,保证人才评价各环节的客观公正,从而有效保证人才评价的质量。

3.3 建立劳动考核体系

要使劳动教育走上常规化发展道路,彻底改变劳动教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被动局面,必须建立劳动教育考核体系。一是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高校教育以培养专业人才为主要任务,劳动教育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将劳动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内容,使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更能体现新形势的要求,更能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二是要加大实践环节的考核力度。相对于劳动教育,适当的理论教育是必须的,但更重要的是劳动实践体验和感悟。因此,要加大对劳动实践环节的考核力度,不能让实践环节流于形式。要采取线下考核与线上考核、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法,促进学生重视劳动实践环节。三是要科学构建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既要相对稳定,又要与时俱进。既要有劳动知识与技能、劳动制度、经费投入等客观指标,又要有劳动素养、劳动价值观等定性指标。同时,要注意评价结果的运用,将劳动评价结果纳人学生评优评奖等活动中去,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和育人功能,从而促进劳动教育向更深层次发展。

4 结论

劳动教育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要从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劳动教育与全面发展、劳动教育与社会氛围的关系入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确立劳动光荣、劳动崇高、劳动伟大、劳动美丽的思想观念,使劳动教育取得真正的实效。

猜你喜欢

劳动评价发展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热爱劳动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