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青年成才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探析

2022-11-22畅,王

新疆财经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成才劳动思想

彭 畅,王 静

(中央财经大学,北京 100081)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奋斗史,也是党的伟大事业与青年发展高度融合、携手并进的伟大历程。重视、关怀、信任青年是党的优良传统,这不仅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积极领导青年运动、努力探索青年工作的经验和成果,也是党的各项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继承了中国共产党重视、关怀、信任青年的优良传统,指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把青年工作作为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1],多次在重要场合围绕青年成才发表了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讲话,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为谁培养青年、新时代要培养什么样的青年、新时代怎样培养青年等重要问题。习近平关于青年成才重要论述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本文力图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青年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青年观3个层面进行阐释,以期为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更好地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青年成才重要论述奠定一定的认知基础。

一、根本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青年观

在青年问题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虽未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研究,但是他们始终关注青年一代工人阶级的成长,在关于社会发展与历史变革的众多论述中,频繁提及青年的重要作用,这可以被认为是习近平关于青年成才重要论述的根本理论来源。对习近平关于青年成才重要论述进行研究,就是要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青年观中找寻根源,就是要对习近平关于青年成才重要论述的逻辑起点、价值目标、基本原则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和挖掘,彰显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青年观的时代价值和现实力量,深入探析其在当代社会实践中衍生的新观点,为新时期青年成才注入新的力量。

(一)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论

新时代的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习近平基于对世情、国情的深入分析,多次强调通过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成为现实[2]。因此,要对社会发展规律性与青年主体活动选择性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必然要厘清青年成才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青年是人生当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既具有人的一般本质属性,又具有区别于人生其他阶段的独特的特殊本质属性。因此,对青年本质的正确认识,应该建立在对人的本质问题的深刻认识之上。一切历史的出发点都是“现实的人”,而马克思所理解的“人”不是抽象的人,在现实意义上,其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反对西方抽象、孤立、原子式地理解个人,他从实践中揭示了人的本质,强调“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所以现实的个人并非孤立的存在,其蕴含了个人与社会的密切关系这一内容,在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具有统一性。

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外部环境,人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时刻与外界保持着联系,人的任何活动的展开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因此,青年成才也不能脱离外部环境,必须置于人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中看待青年的成长和成才问题。除此之外,马克思认为青年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同时青年也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马克思将人的本质置于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中进行分析,进而指出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主体是人,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最终是由人来推动,而青年是一个连接过去和未来的群体,未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依靠青年,青年是未来社会的希望所在,这也注定了未来的革命事业需要由无产阶级的青年一代来完成[4]。

在此基础上,列宁进一步强调了青年与建设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之间的关系。列宁特别强调人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致性,认为只有充分动员所有青年工农群众参加共产主义建设,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得以建成[5]。习近平进一步指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6],这其中所蕴含的深厚的哲学基础深深植根于人的本质论。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朝气蓬勃的青年,当代青年的成长成才已经同祖国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责任和使命。当代青年只有把个人理想与国家、社会发展相结合,才能清晰把握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与使命,才能以青春梦助力实现中国梦。

(二)价值目标: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习近平自党的十八大以来进一步加大了对青年成才的关注,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首次提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并于全国教育大会上正式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7],之后通过“六个下功夫”“六点新要求”等论述对青年全面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其背后所蕴含的哲学基础都根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马克思将人的发展历史主要归结为人的依赖、物的依赖以及人的全面发展3个阶段[8]。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阶段,人类只能靠“人的依赖”战胜自然,满足自身的需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社会分工的出现,把人从自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也是以基于物质依赖的人类独立的形式为基础的。与“人的依赖”阶段相比,“物的依赖”阶段中人类获得了极大的解放,成为了独立的个体,但这种解放还不够深入彻底,仍对事物有较强依赖,最终会受物的力量统治。恩格斯指出,专业分工的出现使人单向度发展,人的本质受到了一定的约束和限制,因而人的发展也就成了一种畸形的、异化的发展[9]。马克思坚决反对人的片面和畸形发展,批判对人的异化和制约,反对人的行为依赖于外界事物,受外界所谓价值追求的制约。基于此,马克思提出人的发展应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全面发展,这也是马克思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8]。

“人的全面发展”主要聚焦于人的劳动能力方面,进一步说就是使劳动者在体力和智力方面得到足够充分的发展。马克思多次提到个体人的发展,并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10]。这句话中的“每个人”指的是个体人,而“一切人”指的是社会。这充分说明,只有每个人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美好社会才能得以建立。这一思想在青年马克思的身上便有所体现,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就将对自身的价值要求和对未来的理想追求定位于全人类幸福的层面,并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进一步明确了自身价值要求和对未来理想追求的实现方式,即青年把职业选择的标准与全人类的共同目标联系起来,突出强调青年人应该把人类的幸福以及自身的完美作为择业的主要指针[11]。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问题进行过多次探讨,马克思将智育、体育和技术教育归结为教育培养人的三方面[12]。恩格斯强调无产阶级也需要辩护律师、医师等专业人才,“因为问题在于不仅要掌管政治机器,而且要掌管全部社会生产”[13]。尽管马克思没有进一步确立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维度和规范标准,但这一思想依然为青年人才的培育提供了研究方法和价值方面的指导。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愈加清醒地认识到,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先要解决苏维埃政权当时所面临的青年人才短缺的问题。列宁认为,苏维埃政权所需要的青年人才,不仅要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道德风范,还要具备一定的技术和知识水平。他明确指出共产主义的一个发展目标就是要“教育、训练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和受到全面训练的人,即会做一切工作的人”[5]。习近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并自始至终把这一思想贯穿于青年进步的全过程。习近平把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的目标要求与青年发展充分结合起来,指出新时代青年人才的培养方向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新时代的新体现。

(三)基本原则:坚持将“生产劳动同智育、体育相结合”

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青年人才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十分注重发挥劳动教育在培养青年人才方面的作用,多次强调劳动教育应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覆盖大学、中小学、家庭、学校、社会各个环节[14]。这一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也有深刻体现。马克思虽然没有对劳动教育进行明确界定,但是他对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进行了深刻阐述。关于劳动能力的内涵,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阐释道:“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15]。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给了每个人全面发展的机会,也给了每个人展示其全部能力的机会,即展现自己体力和智力的机会,从而使生产劳动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是解放人的手段[9]。在劳动和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们不仅会改变周围的自然事物,而且在生产关系的影响下也会改变人自身。人在劳动的过程中,潜在的爱好、才能在发展,人的意志和性格在养成,人逐步获得知识,不断形成、加深个人的观点和思想并受到实践的检验。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给了每个人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也给了每个人展示自己全部能力的机会,即体能和智力,使生产劳动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是解放人的手段。因此,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生产劳动同智育、体育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途径,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路径[16]。

在列宁看来,教育与组织劳动基本脱节是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根本缺点之一[17]。列宁从俄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现实国情出发,在分析社会主义建设对青年人才素质要求的基础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培养共产主义新人的有效途径,正是马克思所提出的“综合技术教育”。他一再强调,青年教育不应局限于学校或阅读共产主义书籍,只有在劳动中与工农结合,他们才能成为真正的共产主义者[5]。在列宁的号召下,各种群众性社会主义竞赛广泛兴起,为青年走出学校、参与劳动实践奠定了良好基础,社会主义劳动也成为对劳动人民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最广泛、最有力的路径。社会主义竞赛的开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劳动观念,那些具有丰富劳动经验和较长工龄的劳动者在社会上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劳动摆脱了剥削,变成人们心中至高无上的荣誉。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劳动中,青年一代得到了成长,爱国热忱和责任意识不断增强,劳动技能不断提高,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习近平关于青年成才重要论述充分吸收并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思想,多次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们党历来坚持的教育方针,指出“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18],要把“第二课堂”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丰富学生生活,开阔学生眼界。

二、直接理论来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

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与青年始终保持着密切联系。关注青年成长成才是党的优良传统,青年群体的发展被视为党的事业发展壮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党领导的广大青年群体对历史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回顾党在不同时期领导青年运动的光辉历程,可以看出我们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观点和主张,如“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人”“开展青年工作要照顾青年特点”等。这些思想是习近平关于青年成才重要论述的历史基础,对引导新时代青年成才和做好青年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一)青年地位论

青年群体蕴含着巨大的社会变革能量。在革命过程中,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特别重视青年对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重大意义。回顾党的百年历程,每当党和国家面临生死攸关的命运转折时刻,青年的身影总会及时出现,赶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用行动支撑起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毛泽东强调青年“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是有前途、值得信赖的一代。早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提出党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争取青年工农群众[19]。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的知识青年和青年学生在全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他们有着强烈的爱国热忱并在斗争中表现得最为坚决,革命战争中青年群体发挥了先锋队的作用,他们与工农大众的结合将会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除此之外,毛泽东还敏锐地观察到中国青年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并将青年视为“联络人民的桥梁”。他认为,通过各国青年之间的交流,可以加深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以此来推动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20]。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青年仍然以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因此,毛泽东对青年的地位和作用予以进一步的肯定,如“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等,为青年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角色地位的战略判断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邓小平秉承了毛泽东对青年所处地位的科学判断,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了丰富和发展。邓小平指出:“青年——是我们的未来,我们的一切事业的继承者”[21]。他强调要使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就必须注重培养接班人,这是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以及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问题。进入21世纪,随着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对青年的定位也更加清晰。江泽民基于新的历史条件下青年应该扮演何种角色的思考,指出民族复兴的重任必将落到青年一代身上[22]。他强调,要对青年充分信任、严格要求、积极引导,以培养造就千百万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进一步肯定了青年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社会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有生气的一支力量”始终是青年,并把青年的未来与党的未来相联系,从战略高度强调了青年的地位[23]。习近平关于青年成才重要论述正是在继承对青年地位科学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青年在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全球治理体系中的位势和影响力,把青年看作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突出强调青年人才在国际竞争中能够迸发出强大的力量,并成为决定国际社会发展导向的重要力量,把对青年地位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水平。

(二)青年发展论

在领导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一百年里,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青年群体的全面发展,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关注的重点。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对青年全面发展的认识逐步深化,进一步丰富了其具体内涵。毛泽东在青年时代便关注到青年的全面发展问题,在《体育之研究》中,他强调青少年发展体育的必要性,指出要使他们的精神文明,首先要使他们的体格野蛮[24]。由此可见,青年的发展不仅包括文化知识方面的发展,还包括身体素质方面的发展。在抗日战争时期,“全面发展”的内涵得到进一步拓展。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一系列积极争取青年人才的政策,延安成为众多进步青年心中的“圣地”,许多青年知识分子不顾千难万险奔赴延安,成为革命的中坚力量。这些青年大多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但对艰苦环境和个人发展尤其是政治方向问题认识不够。因此,毛泽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纳入青年的发展要求之中[22]。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全面发展”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人们普遍重视德育而不重视体育,导致学生健康水平下降。针对这一问题,毛泽东提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25],引导学生重视体育锻炼,将全面发展定位于智育、体育两方面。在后来的青年工作实践中,毛泽东多次强调新中国的青年工作要“为青年设想”,对青年提出了“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发展要求[22],并指出制定教育方针的目的是让那些受教育的青年人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教养的劳动者[26],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共产党关于青年全面发展的思想。这些重要论述不仅是对“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深化,还是对青年全面发展思想的总结与升华,明确了社会主义建设对青年人才的培养要求,指明了青年人才培养与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

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全面发展”作出了新的诠释,并将德智体综合评价作为大中专院校招生的标准。由此可见,邓小平十分重视青年的全面发展,以适应四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在选拔和培养接班人的实践中,邓小平将毛泽东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的标准和条件与新时期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提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这是对“全面发展”具体内涵的进一步阐释[27]。江泽民将人的全面发展视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要求,并将“人的全面发展”写入中国共产党的纲领性文件。在此基础上,江泽民将青年全面发展的具体内容从德智体扩展到德智体美4个方面,将全面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进入21世纪后,江泽民对青年提出了“四个统一”,其核心是如何实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江泽民将“四个统一”阐释为: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参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和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艰苦奋斗的统一[22]。党的十六大以后,胡锦涛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得到全面贯彻,进一步对青年提出了“三点希望”,即“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诠释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具体内涵[28]。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世情和国情的深刻变化,结合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对新时代青年人才的素质要求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劳”的内容,并突出劳动教育对青少年发展的重大意义,使“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不断向更深阶段发展,这是对新时代青年人才“全面发展”的新诠释。

(三)青年工作方法论

青年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重要群众基础,在百年历史长河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从实际出发,依托于现实发展和时代变化,不断调整青年人才的培养标准,在培养造就青年人才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

一是高度重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由于青年自身存在着一些不足,如缺乏经验、阅历等,因此如果不重视对青年人的培养和教育,他们就有可能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毛泽东十分注重通过教育来提高人民的政治文化水平,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共产主义方向。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为抗大制定的教育方针中有一条便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1939年召开的模范青年表彰大会上,毛泽东更是强调青年人在任何时候都应将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22]。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并强调“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26]。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持续关注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现的新趋势、新情况,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重视推动精神文明创建的基本工作,持续加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研究,把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提到了新的高度,这也成为开展青年工作所必须贯彻的基本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更是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并明确指出:“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上”[6]。他还强调,共青团要做好青年引导工作,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必须站在理想信念这个制高点,为青年健康成长指明了方向。

二是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早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在为苏区制定的教育方针中提到“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又提出了“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号召学校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学生参加生产劳动,以实践的形式开展教育[29]。进入新时期,为了培养适应改革开放趋势的社会主义青年人才,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生产劳动与现代教育体系的融合。邓小平在继承和发展前一时期“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的基础上,注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强调“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我们要全面地正确地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端正方向”[30]。江泽民也非常重视社会实践对青年成才的重要作用,他特别强调“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22],特别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要把这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对青年的劳动素质提出了要求,并组织开展了劳动模范进校园等活动,以此表明加强青年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习近平继承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十分重视青年在基层实践中锻炼成长,着重强调“不论学习还是工作,都要面向实际、深入实践,实践出真知”[31],鼓励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不断拓展学生社会实践的平台和路径。

三是坚持“青年工作要照顾青年特点”的原则。青年时期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其独特的成长规律。此外,不同年龄、性别的青年也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毛泽东充分认识到,只有让青年一代健康成长,才能满足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指出团组织的工作要充分考虑青年的特点,并保证能够与党的中心工作相匹配[22]。毛泽东所强调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战略意义,就是社会主义条件下青年一代成长特点的突出体现。邓小平在继续倡导毛泽东提出的“照顾青年特点”的基础上,在选择堪当大任的青年接班人方面,强调要辩证看待青年人的优缺点,善于发现和选拔青年人才[22]。进入新世纪,在江泽民和胡锦涛的领导下,党的青年工作一直遵循着“照顾青年特点”的原则,适应青少年生理、心理、思想特点的活动不断开展,使青少年个性得到充分展现,为青年成才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在领导和推进青年工作与青年事业的实践中,准确把握新时代青年和青年工作的新特点,注重通过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青年组织教育等多种途径与方法开展青年工作,并力求为青年成才提供更为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历史文化来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青年观

文化是一个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华民族经过漫长悠久的沧桑岁月的洗礼,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其中不乏丰富的青年成才思想。习近平多次强调广大青年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以天下为己任、自强不息、尚仁重德、博学笃行、革故鼎新等仍然是推动当代中国青年成才的重要思想力量,这些内容也成为了习近平关于青年成才重要论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以天下为己任”思想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以天下为己任”的优秀传统文化观念,这是值得每一个青年终身践行的价值观和人生追求。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虽然在思想上有所不同、在政见上有所差异,但他们却共同拥有“为天下苍生谋幸福”的情怀。出自《孟子·万章下》的“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是孟子对伊尹的评价,这也是“以天下为己任”思想所能追溯到的最早出处,表达了青年要自觉承担治理国家重任的基本理念。正是这些理念滋养了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家国情怀,使中华文化的基因里流淌着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和报效祖国的忠贞。同时,这一价值理念也被中国古代文人所接受,成为历代儒家学者的抱负与追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现了中国古代仁人志士将自身价值观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的重大责任。习近平在同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也引用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鼓励青年要有家国情怀,要将自己的人生理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之中[32]。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而生生不息,正是因为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作指引,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为支撑,每当国家面临危亡之际,青年一代总会显示出强大的力量,迎难而上。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反映了民族危难时期中国青年的责任和义务,这种意识品质已经成为中国人民抵御风浪、克服困难的精神内核。习近平深受“以天下为己任”思想的影响,注重培育青年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在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同学的回信中,他强调“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肯定青年学生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理想和追求,勉励当代青年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6]。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立德树人”思想

中华民族一直有重视青年道德修养的优良传统。青年时期是个人成长的黄金时期,青年时期的思想道德建设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还关系到青年人生道路的选择以及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中华民族历来重视道德建设,《礼记·大学》中所提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对“大学之道”的高度概括,其中体现了如何养成高尚的品德和人格,如何成为造福世人的人才,既把家庭作为提升个人道德修养的最基本单元,又强调把提升道德修养和平治天下紧密联系起来,因此被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所推崇。同时,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学说深深影响了中国人民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儒家文化所推崇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被儒家视为人生的基本道德准则,常常用于协调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张以伦理道德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与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对于青年的道德养成和行为自律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立德树人”思想是引导新时代青年成才的不竭动力和精神财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尊师重教、孝子顺孙、与邻为善、诚信友爱等美德,已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得到社会成员的广泛认同,并作为一种价值观念被推崇。习近平说:“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33]。在日常生活中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对青年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塑造青年的良好品行。习近平关于青年成才重要论述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同时结合新时代的新需要,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和发展,引导新时代青年筑牢道德根基。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力学笃行,躬行实践”思想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勤劳、勇敢、不畏艰难险阻等优秀品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生命线,蕴含着丰富的“力学笃行,躬行实践”思想。具体表现为:一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国古代的“愚公移山”“精卫填海”“水滴石穿”“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等思想广为世人传诵,集中反映和体现了中华民族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习近平深受坚持不懈的“自强不息”精神的影响,身体力行始终坚持和实践这种精神品质。在与社会各界杰出青年代表座谈时,他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等话语勉励青年踏实认真,一步步实现梦想。二是“知行合一”的学习理念。“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哲学的重要思想之一,强调在学习之后要不断地加以实践,才能达到对事物及其规律的真正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明德至善,博学笃行”等思想,都是“知行合一”理念的重要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青年人要做到知识与行动的统一,要求青年人加强理论学习,结合实践,在摸爬滚打中增长才干。三是“革故鼎新”的创新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与时俱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强调了个体在学习时要及时反思、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习近平深受这一思想的影响,高度重视培养青年人的创新意识,指出青年是社会中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应该走在创新创造的前列,鼓励青年勇于创新[33]。

四、结语

青年既是推动国家不断进步的力量源泉,也是引领时代未来的不竭动力。只有青年一代成才,方能在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引领国家走向繁荣富强。对于当代青年而言,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接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既是时代赋予青年的历史使命,也是青年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最好途径。广大青年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百年党史中探寻成才“密钥”,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茁壮成长。立足新时代,习近平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青年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青年观中啜英咀华,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青年成才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青年成才提供了根本的理论遵循。深入挖掘习近平关于青年成才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不仅有助于加深对习近平关于青年成才重要论述的理解与把握,还有利于找到新时代青年成才的现实方向,从而为当代青年成长成才提供理论指导。

猜你喜欢

成才劳动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双减”助力均小学子成才之“四个词语”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热爱劳动
做合格母亲 教子女成才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