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渭南地区黄芩种植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2-11-22李红芳郑军明赵晓民

辽宁农业科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渭南黄芩药材

李红芳郑军明赵晓民

(1.咸阳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2000; 2.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渭南 714000; 3.陕西医药控股集团山林中药科技有限公司,陕西 澄城 715299; 4.渭南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陕西 渭南 714000)

黄芩(ScutellariabaicalensisGeorgi)别名山茶根、土金茶根,为唇形科(Labiatae)黄芩属(Scutellaria Linn.),多年生草本植物,药用部位为根,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1]。黄芩药用历史悠久,如今在中成药、中药饮片以及制药和化妆品等方面需求量巨大。野生黄芩主要分布于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甘肃、陕西、山西、山东、四川等地[1],是我国的三级保护野生药材物种[3]。现人工栽培的黄芩已成为商品黄芩的主要来源,主产于山东、山西、陕西、甘肃。黄芩耐旱怕涝,适合生长于壤土和沙质壤土,中性和微碱性土壤生长良好,对土壤肥力要求不高;喜温耐寒,-35 ℃低温下地下部分仍能安全越冬。2020年黄芩入选陕西大宗道地中药材。渭南市位于陕西省东部,其气候和土壤条件非常适于黄芩的栽培,是黄芩主要产区之一,主要分布于澄城、富平、蒲城、合阳四县。近年来,渭南地区黄芩栽培面积不断扩大,现栽培面积已达24 000 hm2。种植黄芩已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增加收入助力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栽培管理不规范

多数农民对黄芩的栽培管理不规范,对《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不了解,基本采用传统农作物的种植方式和粗放式管理。

种植密度过大。渭南当地农民普遍采用机械播种,为了保证机播出苗率,大多增加了播种量,导致出苗密度过大。黄芩地上部的茎叶与根部在生长发育中相互竞争又相互依赖,不同种植密度会影响地上部分生长,从而影响黄芩干物质的积累。如果种植密度过大,会使根变细,影响黄芩的产量和质量[4~5]。

施肥不合理。没有按相关规定合理施肥。《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GAP)明确规定:“施用肥料的种类以有机肥为主,根据不同药用植物物种生长发育的需要有限度的使用化学肥料。” 但由于购买有机肥较化学肥料价格高,而施用农家肥过程中又会增加人工和运输成本,且没有黄芩专用肥,因此,农民在种植过程中完全不施用有机肥或农家肥,只施用化学肥料。这种情况在渭南的黄芩种植中比较普遍[6]。

栽培管理粗放。留种地块与收药材的地块采用同样的管理方式。研究表明,对黄芩进行剪花枝和蹲苗,可以显著和极显著地提高黄芩的产量[4]。对收药材的黄芩,在生长季节不进行摘花(蕾)去顶,地上部分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过于旺盛,会严重影响黄芩根部生长与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

除草剂和农药使用不当。为了减少人工成本,农民在黄芩地块喷施大量大田除草剂进行除草,对中药材的质量造成安全隐患[7]。进行病虫害防治时,也没有按相关要求选择低毒无残留农药,可能造成药材中的农药残留超标[8]。

1.2 专业技术人员不足

国家、地方扶持中药材产业政策的相继出台,让许多农民、社会资本都看到了商机,开始种植中药材。而中药材种植与一般农作物种植规律并不一样,要求也不相同。中药材种类繁多,植物类药材近万种,栽培品种也有上千种,栽培方法各有不同;且中药材种植方面研究起步较晚,专业人员较少。因此,黄芩的栽培,面临着懂栽培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渭南虽然陆续开展了部分培训,但专业技术人员缺口仍然很大。

1.3 对药材质量重视不足

渭南多采用“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模式。这种模式下,合作社负责播种和采收,农户负责田间管理。采收时,合作社根据黄芩生长状况来确定价格,造成种植户不关心药材的质量和根系生长的状况,只注重地上部分生长。如果植株生长得好,密度大,他们的收益就高。种植密度大小、是否摘蕾打顶并不影响地上部分的生长,这些问题便在栽培管理中被忽略或省略。至于重金属残留、能否使用除草剂、农药残留是否超标这些问题,更加不被重视。因此,造成了农民不按照规范种植,不重视药材质量。

1.4 连作问题较重

中药材大多忌连作,黄芩也不例外。连作不但会使土壤微生物发生变化[9],病虫害严重,产量和质量也会降低。农户在承包地块连续种植几年后,需要倒换别的地块,造成生产成本增加;而在自有土地上栽种的农民,为保证收益的连续性,也会进行连续栽种,影响黄芩的产量和品质,对合作社的经营也会产生一定影响。解决黄芩的连续种植问题,是广大种植户和合作社共同的愿望,也是中药材种植中的一个难题,制约着黄芩的发展。

1.5 优良的种质资源不足

目前,黄芩的品种仍然为传统品种,种质资源在自繁的过程中,退化现象严重,使黄芩的抗逆性降低,产量、质量下降,成为制约黄芩产业发展的一个因素。同时,渭南当地没有大的种质资源繁育基地,主要从外省(如甘肃、山西等)购买种子,进一步增加了黄芩在当地的适应性风险。

2 对策与建议

2.1 改进栽培管理模式,推广黄芩的规范化种植

政府应加大中药材种植的扶持力度,对黄芩的规范化种植和《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进行培训,使农民熟悉规范化种植规程和黄芩的质量管理规范,改变传统落后的栽培方式。

种植密度过大,会使黄芩根变细,并影响有效成分的积累,因此,采用机械播种,保证出苗率的基础上,不宜密度过大,应进行适当的间苗定苗;同时,密度过小会导致根部分叉增加,根的外观品质变差[4],因此,种植密度也不宜过小,控制在7万株/667m2左右为宜[4~5,10]。

同一地块种植3茬后,须进行适时的轮作,以免影响产量和质量。

留种地块和收药材地块应采用不同的管理措施。对于留种地块的黄芩,减少氮肥使用,增加磷、钾肥,促花促果。对收药材地块,在夏季植株生长繁茂时,应对黄芩进行摘除花蕾和摘心打顶,以促进根部生长,增加黄芩产量,同时可增加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提高黄芩质量。

合理施肥与使用农药。根据黄芩对养分需求的特点和土壤的状况,使用有机肥做基肥,采用恰当的施肥方案,氮、磷、钾合理配比[11~12]。N1P3K3(N 53.13、P2O5224.89、K2O 224.89 kg/hm2)与N3P3K1(N 149.93、P2O5224.89、K2O 79.70 kg/hm2)为较优的两个施肥处理[13~14]。采用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方法进行病虫的综合防治[15]。相关部门应进行培训和引导,指导农民正确的施肥,合理合规的使用农药和除草剂,既保证黄芩的产量,也要保证药材的质量与安全。

2.2 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

针对中药材种植人才缺乏的问题,相关部门应加大中药材栽培的培训支持力度,对农业技术人员与种植户分别培训,增加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类别,提高专业技术人员质量,建立健全黄芩栽培技术推广体系。

2.3 重视药材质量,增加农民的质量意识

种植是中药材生产的“第一工厂”,是中药材质量的基础保障。合作社应在采收时关注黄芩药材的质量,必要时可进行委托检验。将药材的质量与收购价格挂钩,促使农民规范地使用化肥与农药、进行规范化栽培管理,重视药材品质,提高质量意识。

2.4 加强研究,解决黄芩的连作问题

连续种植是包括黄芩在内的大多数中药种植中的一个难题,制约着中药种植产业的发展,应加强此方面的研究,寻找其他作物与黄芩的合理轮作方式,探索黄芩套种技术,缓解连作障碍,减轻因土壤、病虫害严重而造成的产量和质量降低的问题。

2.5 积极开展种质资源的研究

中药材种质资源和优良品种是中药材种植发展的基础。目前,黄芩的品种仍为传统品种,应积极开展种质资源调查研究与品种选育,积极培育抗逆性好、适应强的高产优质新品种;加强对老品种的提纯复壮;建立良种繁殖基地,为当地提供优质种苗。同时,应重视外地优良品种的引进,做好品种比较试验和适应性试验,为黄芩栽培储备品种资源。

猜你喜欢

渭南黄芩药材
道地药材变成致富“金叶子”
陕西渭南蒲城县:拓展宣传路径 擦亮西甜瓜品牌
山西晋城启动黄芩示范项目
黄芩的药理分析及临床应用探讨
黄芩的药理分析及临床应用探讨
“生态疤痕”能否修复——渭南为矿山创面“疗伤”
像办企业一样搞扶贫——国企合力在渭南脱贫上的公司化手法
全国三大药材市场近期行情
全国三大药材市场近
黄芩悬浮细胞培养过程中黄芩苷含量与POD活性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