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环境下档案文化传播路径研究
——基于《“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的学术考察

2022-11-22赵彦昌宋雪婷辽宁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浙江档案 2022年6期
关键词:档案馆公众文化

赵彦昌 宋雪婷/辽宁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融媒体是把报纸、广播、电视等具有一定的共同点且具有互补性的不同媒体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1],其互动性、及时性、便捷性等特点给档案文化传播带来了巨大变革。近年来,档案学者运用定性分析、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档案文化传播要素、融媒体特点、社交媒体等对融媒体环境下档案文化传播路径提出见解。如郑慧认为档案文化传播是一个融合了多种学科的综合性课题[2];胡琨以“立”与“困”为研究角度,探究目前档案文化传播面临的困境[3];陈菲、李灵风提出新媒体推动档案利用从小众到大众过渡[4]等。这些观点为融媒体环境下进行档案文化传播指明了方向:一方面,档案文化传播要注重发挥档案馆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档案文化传播要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和新媒体平台。但总体上以宏观层面的策略研究和社交媒体的对象研究较多,对具体路径利用的分析较少,并且从已经实践的档案文化传播路径来看,仍存在一些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继续探寻解决之策。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档案文化传播的路径提供顶层设计。笔者结合融媒体特点和《规划》的要求,认为档案文化传播的路径设计必须要顺应时代潮流、遵循用户至上原则、联合“新”“旧”媒体和加强多元合作,从而构建更加立体化、动态化的档案文化传播网络。

1 分析公众需求,提升传播精准度

《规划》提出,开展档案事业要坚持人民立场,建设好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和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5]。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6]。面对档案文化作品易受“热搜”的影响和对档案文化内涵的解读不够深入等现象,档案文化传播要注重分析公众需求,激活档案蕴含的文化属性,推出公众感兴趣的、高质量的档案文化产品。

1.1 坚持用户分层

孙大东提出“用户分层”观点,他认为用户分层的意义在于帮助档案管理人员将不同类型的用户进行分类,进而设计不同的传承活动[7]。融媒体环境下,公众认知水平、职业需求、文化素养等各不相同,档案文化传播呈现更为复杂、多维和动态的特征,这就要求档案馆在实施档案文化传播活动时必须坚持用户分层原则,同时注重考量受众所在区域特征,多维度、多层面地把握用户需求。融媒体环境为档案馆了解公众的兴趣点提供了更多样的途径,档案馆可通过线下问卷和分析公众进馆需求的传统渠道,也可借助融媒体环境,通过线上调差问卷、官方媒体平台后台数据以及大数据分析技术等新型分析方式,打破时空限制,更为便捷和深入地把握个体的具体需求,提升档案文化传播的精准度。此外,档案馆要注重定期收集和分析公众对服务的反馈,线下主动联系公众,线上积极与公众互动,实时把握公众的需求变化。

我国档案文化传播依据用户分层原则已有成功实践,最具代表性的实践当属推出“我是档案迷”丛书。苏州市档案局重点分析青少年心理特点,从青少年的阅读需求出发选取档案内容,增强历史档案的故事性,创新设计“体验式探险活动”。文化性和趣味性兼具的档案文化产品一经推出便受到青少年的关注和业界的广泛好评。

1.2 提升档案文化传播内容的可看性

《规划》提出,推出一批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编研成果[8]。可见,档案文化产品本身的质量高低决定了档案文化传播效能的优劣。所以在分析公众需求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挖掘档案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提升档案文化传播内容的可看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明确档案文化传播主题和挖掘档案文化潜在价值。

1.2.1 明确档案文化传播主题

一个好的档案文化主题有利于走进公众内心,消除档案与公众之间“心理鸿沟”。主题的选取要通俗与严肃兼具,除了选取公众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档案文化现象作为主题,更要以节日、纪念日、著名人物、时事热点等为立意来源。让受众能够看见历史、感悟历史,领会档案中所传递的情感,满足用户需求。黑龙江档案局以全国科普日为契机,开展“宣传档案知识、传播档案文化、提升档案意识”活动[9],对传播档案文化和提高社会公众档案意识有着很好的促进效用。再如中央档案馆抓住庆祝建党百年这一特殊时间节点,推出“三个一百”工作,使社会公众更为全面地把握党的奋斗征程、理解党的相关理论知识,利于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和增强文化自信[10]。

一个好的档案文化主题还应具备正向的情感价值导向,注重发挥档案文化传播的情感价值。档案文化传播者应牢牢把握档案文化中蕴含的历史记忆,契合人性中共有的怀旧和寻求归属的心理这一特点,选用当地的老照片、遗闻轶事等,以充盈文化底蕴的历史感触动人们的心弦,在引起民众共鸣的同时增强民族文化认同,从而更好地诠释相关档案文化主题。如潍坊市档案馆利用馆藏风筝档案,在“潍坊档案”公众号推送《老电影里的首届潍坊国际风筝会》,还利用音像档案使民众感受首次风筝节的魅力[11]。此举受到国内外民众的广泛好评,形成强烈的情感依赖和情感链接。选择具有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的文化主题也十分有必要,不仅能使档案文化在市场中有更多的话语权和选择权,彰显档案文化魅力,还能扩大受众范围。但是,档案文化传播者要时刻提醒自己把档案文化传播质量放第一位,始终坚持“内容为王”的传播理念,防止因过度追逐热点而使档案文化形成泛娱乐化传播。

1.2.2 挖掘档案文化潜在价值

融媒体环境下,知识蕴含的场景越丰富,越能够更好地表现知识的多维度情境。档案文化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重要的社会教育价值。但档案内容具有较强的分散性,且条理性不强,若不对其进行有序的整合和开发,会大大降低档案文化传播质量。在进行档案文化挖掘时,注重引入其它文化开发理念和方式,更好地挖掘档案的历史价值和现实功能,把好东西“晒出来”,让“死资料”活起来,实现档案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1.3 打造档案文化品牌

《规划》强调,加强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探索产业化路径[12]。笔者认为打造产业化路径的关键是打造品牌。《浙江省档案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强调推出具有辨识度的系列档案文化品牌[13]。文化品牌的打造需要丰厚人文历史底蕴支撑、多样信息技术支持、多元主体配合和多媒体平台宣传。档案文化作为彰显当地特色文化的有效载体,为特色文化品牌的打造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为特色文化品牌的打造提供“血液”保障。

档案文化品牌是一种重要的城市文化资产,打造档案文化品牌有利于塑造城市记忆,增强民众对当地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展示和宣传当地文化。如杭州市成立以“共谋理念、共商发展、共创品牌、共享资源、共推项目、共赢成果、共育人才、共建高地”为目标的档案文化联盟[14],丰富了杭州文化特色品牌,深化了杭州“城市记忆”品牌建设,提升了全市档案文化工作水平。再如沈阳市档案馆出品的《印象沈阳》,梳理沈阳发展历史,深入挖掘沈阳档案文史资源,配备电子图书、音频和影像,向社会提供一个了解沈阳、认识沈阳的窗口[15]。

档案文化品牌打造成功后,档案馆要更为注重对品牌的维护和宣传。福建省泉州市档案局、档案馆打造的“五南”文化档案品牌[16],可对现在的文化品牌建设提供借鉴。在内容上,运用数据挖掘、文本分析等信息技术进行内容挖掘,联合博物馆等文化机构丰富文化品牌内容。在形式上,运用图形捕捉、3D虚拟影像等数据技术创新呈现方式,建设档案特藏室和专题展览厅、开展专题图册汇编等展示文化精品,利用线下展览、社交媒体等增强档案文化品牌的辐射力、影响力。这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公众认可和信任档案文化内容,增强档案与公众的“黏度”。

2 联合“新”“旧”媒体,打造立体交叉的传播网络

《规划》提出,通过展览陈列、新媒体传播、编研出版、影视制作、公益讲座等方式,不断推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档案文化精品[17]。可见档案文化资源传播并非随意地传播档案文化,而是要依据档案的不同价值、传播的不同主题和传播目的,审慎地选择传播方式。

传统的档案文化传播方式以报纸、著作、讲座和档案展览为主,内容呈现的视觉元素较为单一。融媒体环境下,档案文化传播方式得以创新,各类社交媒体、档案官方微博及微信、移动客户端等平台的应用增强了档案文化传播活力。融媒体环境下,档案文化传播应注重联合“新”“旧”媒体,线下与传统媒体合作打造现场文化观赏氛围,线上与社交媒体合作打造立体交叉的传播网络。

2.1 创新传统媒体传播路径

就档案实体展览来看,目前档案展览虽注重运用网络媒介和信息技术,但其固有的举办范围小、展期短和宣传力度不大等缺点依然存在,还存在强调视觉的传播而忽视受众其他感官享受的问题,难以满足参展者的感官体验和情感体验。档案馆要巧用信息技术和增加一些多媒体互动设备,使展览不再是枯燥的文字形态,而是融合音像等形式。如在参展档案下方粘贴二维码,参展者扫描二维码就能自动获取此件档案的音频和视频讲解;在档案展览现场播放相关主题的纪录片和红色歌曲等。也可以根据档案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开发相应的文创产品。这不仅利于提升展览的趣味性和提高受众获取档案信息的主动性,更利于增强参展人员的体验感,全方位、多层次提升传播效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档案馆还可用沉浸媒介思维方式挖掘更多的媒介可供性,实现档案文化传播效果的整体性提升。比如使用AR、VR、3D等技术,给予公众沉浸式体验,让公众感受历史人物的人格魄力与情感变化,感受深刻的文化内涵。

档案编研作品也要注重用户的观看体验,可采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的模式。如在作品封底增加二维码,手机一扫便能获取电子版本、有声读物和视频内容。同时,要注重电子资源的美观性。如沈阳市档案馆推出了《沈阳抗战文化旅游指南》,其与沈阳市档案馆打造的“印象沈阳全媒体平台”实现了无缝链接,利用者可以使用手机扫描《指南》上的二维码播放市档案馆馆藏的抗战音视频资料[18]。

2.2 开发“互联网+社交媒体平台”新路径

《规划》指出,要创新档案工作理念、方法、模式,加快全面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19]。档案文化传播必须基于新媒体环境,借助新技术,创新传播方式,注入时代发展动力。

目前,基于融媒体环境的我国档案文化传播已有不错的实践,标题包含“档案”的微信公众号超过400个,绝大部分档案馆建设了自己的官方网站和微博平台,并且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媒体平台突破档案文化传播的时空限制。如部分档案馆利用VR全景线上虚拟技术开设VR全景网上展厅,给予受众新的观展体验,极大地提升了受众的观看热情。故宫博物院推出“谜宫·如意琳琅图籍”游戏的成功,启发档案馆可将馆藏档案作为游戏原型,融入档案的历史文化价值,利用Unity3D等工具开发一系列游戏。将档案元素融于游戏可以更高效地激活档案资源的文化价值和提升公众探索档案资源的兴趣,在“寓档于乐”中提升档案文化传播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但是档案网站功能设置不合理、微信公众号更新频率低、微博受众少、自媒体宣传力度小、技术难度高等,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部分质量高的档案文化平台又因缺乏宣传,常有“酒虽香但巷子深”的遗憾。在平台建设方面。首先,档案工作者要完善平台功能模块,增加“档案文化”“档案传话厅”等专栏,吸引社会公众浏览,提高受众的参与感。其次,档案工作者要创新平台服务,强化档案网络平台的信息检索功能,注重专栏内容的分类和资源的整合,提高用户检索信息的效率和质量,增强用户对平台的信任度和依赖感。对平台的网页设计也要进行美化,使用户在查阅档案和史料的同时获得娱乐的享受。另外,还可以开发档案App,通过移动终端进行档案文化传播。在内容发布方面,首先,档案工作者要提高微信、微博等平台的内容更新速度,提升平台内容的阅读量。其次,档案工作者要主动选取档案文化方面的专题,抓住公众兴趣点,积极分析档案在时事热点中的价值与应用,扩大档案文化的受众面。对已发布内容的管理与维护也十分重要,档案工作者要对平台内容进行及时分类,对失效链接进行及时更新。在文化宣传方面,档案馆要注重引入信息营销理念,加强平台宣传,在知名网站、电视等媒体上发布公益广告,并与点击率较高的网站建立链接。还要注重将档案信息分时段错峰、分层次递进展现在各个宣传平台上,形成层次配合的传播力,潜移默化地感染公众内心。

档案工作者作为档案文化的传播主体,对专业知识的运用和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也起着关键作用。首先,档案馆应加强对原有工作人员的信息素养培训,提高档案工作者的信息意识和技术运用能力,并进行定期考核。其次,应引进信息技术相关的专业人才,档案馆要增强信息人才储备,从根本上提高档案文化传播的专业性。

3 加强多元合作,增强文化凝聚力

《规划》指出,推动档案工作走向依法治理、走向开放、走向现代化[20]。现代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推动档案文化传播走向现代化不仅要使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更多元,传播主体也需要加以丰富。多元主体参与档案文化传播不仅有利于对档案文化价值进行深层次挖掘,还利于营造良好的档案文化的传播环境。

目前,档案文化传播主体以档案馆为主,相对单一的传播主体仅能满足档案界或相关领域受众的需求,传播范围不大。博物馆、图书馆与档案馆的馆藏资源具有相关性、交叉性特点,资源关联性强。三馆间相互合作不仅有利于扩展传播渠道和扩大受众面,更有利于丰富档案文化传播内容、提升传播质量,起到“1+1>2”的传播效果。目前,档案馆与博物馆协同合作的实践较多,如《哈尔滨“五四”运动》即是黑龙江省档案馆以其馆藏为主,辅以黑龙江浩源地方文献博物馆内容进行的创作[21],既丰富了档案文化内涵,又让民众深刻感受到档案中蕴含的红色精神。三馆虽均为公共文化事业机构,但承担的使命不同,其工作制度和工作模式有很大不同,对深入合作造成一定阻碍。三馆合作阻碍大致为三方面,即对合作共性认识不足,主观上合作意愿薄弱;政策法规仅简单提及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跨界合作,缺乏具体战略规划和制度保障;合作的经济支持主要源于政府拨款,合作资金来源渠道较少。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三馆合作可在以下方面进行加强。第一,加强馆员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使馆员深入了解各馆馆藏资源和服务模式。还要发挥三馆间行业协会或区域性联盟的倡导作用,增强三馆间合作意愿和凝聚力。第二,进行三馆合作的政策法规和战略规划制定。鼓励三馆相关专业协会组织对合作基础进行调研,提出建议,提高政策法规的可行性。第三,寻求三馆馆藏资源相似点,进行资源融合,提高三馆合作可能性。第四,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可从政府加大公共投入、寻求企业、相关组织和个人资助、开发文创产品获取经济收入三方面入手。

档案馆还要与高校、学术研究者、科技公司、普通公众等进行合作,提高社会公众参与感,推动档案文化“大众化”传播。如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期间,“上饶记忆”联合市文联、《上饶晚报》,用不同年代的老照片配以诗歌的形式,持续推送宣传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市取得巨大成就的文艺作品[22]。高校学生作为档案文化的重要受众群体,有助于推动档案文化传播。要注重“档案文化进校园”,将档案文化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校园内组织学生了解和掌握档案文化价值,校园外与当地档案馆合作,使学生深入实践,真实地感受档案文化的魅力。此外,档案文化传播者也要时刻关注并学习国外档案文化传播利用方式,如美国“开箱即用”项目利用社交媒体Facebooklive、TikTok发布基于馆藏文件或图片档案中的犹太故事的视频,将犹太文化带给新的受众群体。

猜你喜欢

档案馆公众文化
袁方:让公众更早地用得起好药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关于智慧档案馆与数字档案馆的关系探讨
古代诗人玩转公众号
谁远谁近?
追踪潮流前线,一定不能错过这几个公众号
魔镜告诉我,你缺少时髦的APP公众号
when与while档案馆
北京市第三届“档案馆日”活动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