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红色记忆 赓续革命精神
——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百年时空铸就及其新时代现实启示

2022-11-22张明纲中国计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浙江档案 2022年6期
关键词:西南浙江革命

张明纲/中国计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杨艳频/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孕育发展,形成了以全国性叙事和地方性叙事、理论性叙事与故事性叙事、共同精神信念与地域文化相统一的精神文化谱系。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整体性目标部署是党的革命精神赓续的历史基础,同样各个地方革命举措、优秀党员模范、先进事例也支撑起各地地方性革命精神的孕育发展,二者共同构成了全国革命精神文化“众星拱月、欣欣向荣”的发展格局[1]。浙西南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地域化发展的典范性代表,它诞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战火纷争的斗争实践中,成长于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浙江实践中,成熟于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的伟大实践中。本文以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百年发展为理论背景,聚焦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时代化、在地化、群众化的时空铸就逻辑,阐释其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现实意义,以期拓展党的革命精神的研究视域,丰富革命精神研究的内容向度。

1 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内涵阐释

地方革命精神是党在长期领导地方人民群众开展革命工作、推进革命事业过程中所产生的先进理念、优秀做法和典范成绩的抽象表达,它见证了各个地方革命事业的伟大实践和生动事迹。2016年,浙江省将“忠诚使命、求是挺进、植根人民”十二字确定为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内涵,以此总结阐释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浙江人民在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精神品格。“忠诚使命”突出浙江人民对党中央领导权威的忠心维护以及对履行使命责任的高度责任感;“求是挺进”是以土地革命时期挺进师入浙开展斗争、艰苦斗争为蓝本,彰显浙江人民在长期斗争实践、改革建设中敢于争先、勇立潮头、争当弄潮儿的开拓进取品质;“植根人民”表征了浙西南革命精神价值追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即始终以人民立场、人民利益和人民原则约束和开展工作、推进事业。

近年来,学界围绕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源流、发展和形态功能逐步形成了一些关键概念和学术成果。在问题意识层面现有研究主要就时代价值[2]、初心与使命[3]、融入问题[4]、历史底蕴[5]、大众化[6]等问题展开研究。聂庆艳指出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核心关键词是奋斗、集体主义、尖刀精神、革命英雄主义[7]。王闰吉立足浙江大历史视野、结合详尽的历史资料,阐明了浙西南革命精神孕育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8]。总体而言,围绕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各类研究呈现持续走热的趋势,但是在地方革命精神的问题困境、功能指向、研究话语拓展方面仍有进一步思考空间。地方革命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话语内涵的丰富拓展。不同于强调逻辑概念和宏大历史叙事的话语特征,地方革命精神更彰显特定革命事迹经验的历史记忆、嵌入地方人民生活的精神文化联系、新时代教育教化功能发挥等发展特征。总体上看,浙西南革命精神与临沂精神、井冈山精神、大别山精神等地方革命精神一道,共同谱写了党的革命精神的地方性典范篇章。

2 时间维度的赓续:百年以来以革命斗争、自我革命、社会革命为线索的精神淬炼

浙西南革命精神发展成熟需要着眼于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的历史逻辑进行考察,需要在与党的革命精神的“主干与枝叶”的关系体中审视。追溯这一历史进程,可以总结出浙西南革命精神发展的四个阶段分期,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前、党的十八大至今。

2.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紧密围绕革命斗争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浙西南革命精神孕育和发展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浙西南革命精神主要围绕浙江革命斗争实践凝炼而成。一是军事斗争中坚决执行党的命令。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粟裕、刘英奉命率领由红七军改建成的抗日先遣队挺进浙江,打击、吸引和牵制敌人,有力策应了中央红军的长征。期间先遣队克服各类艰难困苦、坚决斗争的大无畏精神熔铸成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核心主旨。二是革命斗争中忠诚履行使命职责。早在1930年5月,永嘉县诞生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同年8月红十三军攻占了缙云县城。此后红十三军长期活跃在浙江反帝、反封建、反官僚主义的革命斗争战线上,为浙江开展革命斗争树立了先进榜样、奠定了社会基础、积累了斗争经验。三是誓死捍卫理想信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浙江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誓死捍卫理想信念、对党忠诚的楷模,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浙西南革命精神中的坚毅与忠诚。中共浙西南特委书记宗孟平、黄富武、许信焜、张麒麟和副书记杨干凡先后在大革命时期英勇就义;1942年浙江第一书记刘英被捕就义,参加革命时所写的诗句“幼时不知路,今日上坦途。赤心献革命,决然无反顾”是他捍卫理想信念的鲜明写照。23年的革命斗争历程凝聚起浙西南革命精神一座座丰碑,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浙江省重要红色文化资源。

2.2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服务社会主义建设

新中国建立初期,保障政权稳定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无疑是国家发展的当务之急。在党中央推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设背景下,浙西南革命精神紧紧围绕在支持和服务党中央的各项战略部署中,并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升华发展。一是高度弘扬爱国主义和为革命献身的主题。这一时期国家面临诸多困难,需要全国上下发扬同心同德、爱国奉献的精神。浙西南革命精神立足浙江,将爱国精神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力支持了这一时期国家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以抗美援朝为例,战争期间,浙江全省人民爱国增产捐献的款项达到3390多万元,可买战斗机226架,超过原定计划的77%,居全国各省捐献数的第一位。二是融合了这一时期艰苦奋斗、自主创新、无私奉献的革命奋斗内涵,突出了人民主体的精神意向。为了改变国家“一穷二白”的落后现状,国家积极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浙西南革命精神同样确立起艰苦奋斗的精神主旨,起着引领和鼓舞浙江人民投身国家建设的作用。

2.3 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前:革命与改革的逻辑贯通

改革开放之后,社会主义建设的主题逐步从革命语境转移到了改革语境,但是革命与改革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命题。“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从精神文化属性上看,革命精神与改革所要求的文化理念是同宗同源、一脉相承的。一是牢记老一辈革命家、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伟大的革命斗争精神,二是革命精神逐步拓展了反映新时期改革创新的新内容。在这一理论背景下,浙西南革命精神同样经历革命与改革的逻辑贯通的转型发展。浙西南革命精神逐步支撑起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浙江改革创新、发展争先的文化品质,并与这一时期浙江的典范性精神相互映衬融合,例如反映温州创业潮的“四千精神”、以“民本、求实、批判、兼容、创新”为要义的“浙学”精神、反映网络时代下的互联网创业精神等。总体而言,浙西南革命精神围绕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发挥精神引领的文化功能,服务浙江人民的改革创业浪潮,突出革命先进与人民主题相统一。在革命与改革的逻辑理念贯通之下,浙西南革命精神不断向着更深层次创新发展。

2.4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自我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共向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励精图治、砥砺奋斗,不断推进各项改革措施,将党的自我革命与社会发展的革命性变化衔接起来,促成了党的革命精神的新发展。在这一理论背景下,浙西南革命精神同样实现了内涵功能的质的提升。具体而言: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创新党的领导制度、党的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举措,浙西南革命精神更加突出了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内涵立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我们党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9]新时代,浙西南革命精神更加凸显各级党组织统筹领导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壮士断腕”的决心;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的姿态;在创业发展中敢蹚别人没走过的路、敢拓前人没垦过的荒,体现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精神。二是浙西南革命精神一方面主动响应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号召,以崇高理想信念和使命责任意识引领鼓舞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投身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实践中;另一方面主动对接浙江省“八八战略”和“重要窗口”建设,以及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战略定位,极大彰显了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在地性、时代性、群众性。

3 空间维度的赓续:以党史资源、党群关系、地域特色保障为核心的精神铸就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地方革命文化建设时,专门指出地方革命精神发展的关键是“‘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关系和军民关系”。从空间维度看,革命精神是活在当下的历史,是跨越时空阻隔,能持续升华社会价值观念、加强人民文化认同、坚定党员理想信念的鲜活精神财富。结合近年来浙江省红色文化建设的具体举措,可见党史资源、党群关系、地域特色保障的“三位一体”机制共同打造了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空间铸就机理。

3.1 党史资源:浙西南革命精神发展铸就的资源基础

党史资源是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物象化载体,是人民群众接触历史、学习历史、深入历史的重要渠道。在革命精神的具体地域环境下,类型丰富的党史资源提供了每一个历史横切面中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和精神追求,为每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成员了解浙西南革命精神提供了“来源去向”知识。新时代浙西南革命精神发展是围绕了解党史、学习党史、理解党史展开的。具体而言,一方面表现为反映浙西南革命精神的重要党史遗址保护工作的提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新时代浙江将革命旧址、革命文物保护工作与爱国主义教育、先进楷模学习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有机融合起来,已然成为浙西南革命精神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目前,遂昌县红色古镇王村口、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中共遂昌支部旧址、富阳县宋殿村侵浙日军投降仪式旧址、南雁荡山浙南抗日根据地旧址、丽水中共浙江省委机关旧址等一批红色革命旧址相继完成保护或建设工作,并与浙江高校达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研究生实习基地等合作机制,为弘扬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功能提升提供了机制保障。另一方面体现为对反映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文字资料进行挖掘整理。浙江省围绕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源流、事迹和发展逐步形成了高质量的文献资料,《浙西南革命遗址》《浙西南革命精神源流论析》《浙西南革命精神学习读本》等一批成熟的研究成果已成为新时代浙西南革命精神发展弘扬的标志。

3.2 党群关系:浙西南革命精神发展铸就的群众基础

浙西南革命精神百年历史演进中,党群关系始终是推动这一精神财富赓续发展的群众基础。在特定时空范围内,党群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现实功能,也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感知评价。新时代浙西南革命精神的铸就发展同样与优质党群关系息息相关,主要表现为将浙西南革命精神在党群关系中践行弘扬。一方面是将浙西南革命精神有机融入新时代党群关系的新发展、新特征与新功能之中。具体而言,在相关革命老区和重点县区围绕党群关系和日常工作,突出了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重要意义,突出了将“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革命基因、“红绿融合”产业体系、红色文化品牌等,为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的赓续助力。另一方面是更加突出党组织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与浙西南革命精神的衔接。浙西南革命精神注重与党组织堡垒建设和党员培养结合起来,并主动对接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四史”学习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努力实现革命精神的动能转化,为发展地域革命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体系品牌注入精神动力。此外,基层党组织堡垒还是浙西南革命精神发展弘扬的组织基础,是有力推进普及浙西南革命精神教育活动的中坚力量。以丽水市为例,2019年全市9600个基层党组织专门开展主题活动,举办线下学习活动1.9万场次、组织各类文化活动6000场次。

3.3 地域特色保障: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弘扬路径

革命文化的地域特色保障是指浙西南革命精神的赓续发展在党中央革命精神谱系下着重围绕浙江的地域性孕育发展,其精神文化特征、历史渊源、人物事迹和发展模式主要围绕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浙江篇章展开。革命精神的地域特色发展丰富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总谱系,共同塑造了标杆性与在地性、价值性与故事性、总体性与具体化的全国革命精神图景。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地域特色突出表现为:一方面是精神内涵发展浙江特色。百年来,浙西南革命精神经历了革命文化、建设文化和改革文化的赓续发展,这些文化成为浙江精神文化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于2016年G20杭州峰会期间对浙江工作提出了“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新要求。新时代浙西南革命精神的赓续发展,是围绕党中央对浙江发展要求和工作部署的精神内涵具体展开的。新时代浙江推进“十四五”规划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定位与战略部署是浙西南革命精神发展的政策支撑。毋庸置疑,这一精神内涵的在地特色和地域要求无疑是浙西南革命精神弘扬发展的内涵保障。另一方面是文化资源保障浙江特色。浙西南革命精神的赓续发展需要遵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发展规律,但在实践层面主要吸收凝炼浙江土地、浙江人民、浙江故事的丰硕文化果实,不断孕育新内涵、引领新实践,开枝散叶、发展繁盛。从地域文化发展成就来看红船精神、大陈岛垦荒精神、海霞精神、四千精神、三板精神、新四千精神以及十二字浙江精神等一系列地域精神是浙西南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浙江精神。

4 新时代浙西南革命精神发展的现实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10]新时代浙西南革命精神发展需要以党中央弘扬革命文化的相关要求为指导,立足浙江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战略设计,更好地发挥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的指引、教育和宣传功能。基于百年来革命精神赓续及其在浙江发展铸就的深层机理,可以得出以下几个层面的现实启示。

4.1 坚持以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观点审视浙西南革命精神

浙西南革命精神自诞生起就与中国追求社会主义制度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密不可分,社会主义的理论主张和价值主旨是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理论底色。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浙西南革命精神无疑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文化底蕴。一百年来浙西南革命精神是遵循社会主义中国自近代以来“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逻辑,不断赓续发展、凝炼新内容、发挥新作用的。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立足浙江社会主义建设实际,浙西南革命精神围绕建设主题、发展主题、改革主题,增加了敢为人先、砥砺奋斗的精神品质,并与新时代红船精神、浙江精神相得益彰、相互借鉴融合,成为新时代浙江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典范。新时代浙西南革命精神需要在党的精神引领下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立场,服务好浙江建设发展,同时为繁荣国家社会主义文化积极奋斗。具体而言:一是要避免采取割裂对立姿态看待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历史情境中的革命精神内涵。二是要防止在革命内涵与建设改革内涵之间采取非此即彼、重此薄彼的“二选一”立场,狭隘地理解浙西南革命精神,而是要站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的统一中辩证理解革命与建设改革之间内在一致性关系。三是要坚持挖掘新时代浙西南革命的文化形式和引领功能,特别是突出党的自我革命精神对于新时代浙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思想文化贡献。

4.2 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实践拓展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文化内涵

浙江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桥头堡”。这一“桥头堡”的定位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的不同阶段也表现为不同的实践举措和制度要求,因此浙西南革命精神必然是一个不断丰富赓续的精神文化脉络,总体上起到了回应和引领浙江贯彻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实践发展的文化功能。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新时代浙江省发展定位为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结合这一政策背景,新时代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内涵拓展需要把握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时间维度上,浙西南革命精神需要立足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十四五”规划、2035年远景目标的三个时间节点来审视考量其文化内涵中积极因素和需要进一步创新的要素,不断将党中央关于新时代文化建设、文化发展和文化自信的要求贯彻到浙西南革命精神中。空间维度上,浙西南革命精神一是需要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内容谱系中发展完善自己,要在同宗同源立场上与党长期以来所形成和坚持的原则理念形成相得益彰、相互匹配、丰富细化的革命文化“主干”与“支流”的文化发展态势。要立足反映和引领浙江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态势、新做法和新成效,特别是围绕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立意定位,浙西南革命精神势必要在劳动观引领、财富观引领、理想信念培育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4.3 保障新时代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发展

任何精神文化的诞生与发展都是社会成员长期共同奋斗、相互认同的结果。浙西南革命精神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历史实践中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水乳与共、生死相依关系为核心主体。一方面党在浙西南革命精神发展中起到了领导、凝炼和升华的作用,特别是党员在生死关头、关键时刻的模范带头作用极大强化了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感召力,提升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另一方面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同样是浙西南革命精神发展的“源头活水”。“首创精神”意味着立足群众、打破束缚、不畏艰险的创业理念,特别是凝聚着人民群众利益期望的创业行动为浙西南革命精神提供了实践基础和文化资源。因此,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首创精神”是新时代浙西南革命精神发展的重要路径。就前者而言,一是需要不断强化对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宣传引领。特别是围绕党的十九大的最新方针、路线政策以及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区”战略定位及“八八战略”“重要窗口”等政策语境,将浙西南革命精神的语言转化到最新政策语境中。二是结合党中央部署开展的“四史”学习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系统梳理反映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党史资料、提炼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内涵,形成以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为逻辑线索的整体性文化脉络。就后者而言,是要不断为人民群众的创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制度基础,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支点,为浙西南革命精神的传承发展提供良好氛围,特别是要以新媒介环境下文化发展为契机,更好地推动浙西南革命精神的传承发展。

5 结语

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相结合,为党的革命精神提供科学理论基础,为成为一百年以来引领中国社会变迁发展的核心文化关键。浙西南革命精神正是这一宏大文化图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展望未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特征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路线图景,都需推进革命精神的赓续发展。新时代以浙江为典范性案例的社会主义实践,更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真抓实干、勇于争先,不断创新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内涵和功能效用。

猜你喜欢

西南浙江革命
“浙”十年:品读浙江文化 见证浙江变迁
古城西南两座桥
“潮”就这么说
Mother
Task 2
传承千年文脉,匠筑美好西南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Country Driving
中国的出行革命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