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四五”中医护理发展规划》解读
2022-11-22徐京巾
唐 玲,郭 红,祝 静,张 敬,李 野,徐京巾
(1.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护理部,北京,100078;2.北京市中医护理能力提升工程办公室,北京,100078;3.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北京,100029;4.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医政处,北京,100053)
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医药发展的部署,促进中医护理高质量发展,更好地为建设健康中国服务,依据《“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北京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文件要求,在北京市中医管理局领导下,北京市中医护理能力提升工程办公室组织专家组,经过调研、起草、研讨、专家论证、听取各方意见建议等阶段,结合“十四五”时期所要面临的新形势与新要求,制定了《北京市“十四五”中医护理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期间首都中医护理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设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等内容,是“十四五”时期首都中医护理发展的蓝图和纲领性文件,为全市传承好、发展好中医护理作出整体部署,为谱写中医护理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指明方向。为便于理解《规划》内容,做好贯彻实施工作,现就相关内容解读如下。
1 《规划》制定的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对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对于坚持中西医并重、打造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模式,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推动我国生命科学实现创新突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中医护理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三五”时期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高度重视而获得快速发展。“十三五”期间,首都中医护理发展取得显著成效。采取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中医护理人才队伍得到持续壮大。依托重点专科建设,深化优质护理服务,中医护理服务可及性得以不断提升。构筑学术传播平台,拓宽中医护理交流领域,推进国际化发展进程。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医护理全程参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充分发挥了医护协同的作用。
在国家大健康和人口老龄化战略方针和政策形势下,中医护理服务需求大幅增加,但当前中医护理服务供给能力与社会日益释放的健康需求之间的矛盾仍显突出,存在中医护理队伍总量不足、中医护理资源配置不均衡、中医护理专科建设能力薄弱、中医护理学术传播平台有待国际化等问题。“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对中医护理事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护理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中医护理事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技术为中医护理事业发展创造了新条件。
2 《规划》的总体方向及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北京市中医护理高质量发展岗位荣誉工程为着力点,进一步加强中医护理队伍建设,均衡中医护理资源配置,提升中医护理专科建设能力,努力让人民群众享有全方位全周期的护理服务。
《规划》提出到2025年,实现首都中医护理“四个领先”,即:中医护理人才培养领先、中医护理服务模式领先、中医护理科研创新领先、中医护理国际传播领先的总目标。《规划》目标的设立,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下各项任务部署的必然要求,是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也是更好地服务百姓健康的必然需要,更是立足“十三五”时期所取得的一系列成绩下所预期的必然愿景。
3 《规划》的主要任务实施
《规划》为达到“十四五”时期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和护理事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为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中医护理事业发展的新要求,聚焦临床需求和健康保障,从人才、服务、学术传播、科研创新方面提出全面推进“两工程”、“两体系”、“一平台”,实现首都中医护理高质量发展。
两工程:一是中医护理“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包括中医护理卓越人才和普惠人才两大人才培养项目。二是中医护理高质量发展岗位荣誉工程,建立岗位荣誉树,推选出中医“十最”护士和中医护理榜样人物。
两体系:一是“两示范、两旗舰、三中心”新型中医护理健康服务体系,即设立50个示范中医护理门诊,建设50个“一证一品”特色护理专科示范病房,打造10个旗舰中医特色护理中西医结合医院和10个旗舰中医特色护理基层医疗机构,建立3个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中心。二是国际化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传播体系,即实施“蒲公英”学术传播工程,推进中西医结合护理“两刊一本一库”学术传播体系建设,形成开放获取的英文期刊Journal of Integrative Nursing(JIN)、中文期刊《中西医结合护理》(CJIN)、中西医结合护理预印本网络首发平台NursRxiv、中西医结合临床案例库体系。
一平台:中西医结合护理科研创新平台,即借助首都科技资源丰富优势,打造多学科交叉、多资源共享、中西医协同的护理科研创新平台,运用现代医学的研究手段逐步完善中西医结合护理的科研体系。
4 《规划》的亮点
《规划》的亮点围绕首都中医药发展的五篇文章展开,可概括为“六新”:创建服务新品牌、推进服务新业态、拓展服务新范畴、形成人才培养新模式、铺设科研新思路、搭建传播新平台。
4.1 创建服务新品牌
回归中医健康理念,提供基于“健康中国”需求的中医护理服务。“健康中国”发展战略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两个着力点,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实现更高水平的全民健康[1]。《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将“护理内涵外延进一步丰富和拓展,老年、中医、社区和居家护理服务供给显著增加”列为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目标之一[2]。“十三五”期间,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启动了“一证一品”特色护理专科示范病房建设项目,开展辨证施护和中医特色专科护理,建立了“中医医护一体化”及“中医人文关怀”的服务模式,形成脑病、风湿、骨伤、眼科、脾胃、皮肤疮疡等14个中医护理品牌,实现“病与证”、“施治与施护”、“中医药与中医护理”的有机结合[3]。《规划》顺应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护理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以患者需求为导向,提出继续推进一证一品特色护理示范病房建设,最终形成专业化的、具有中医特色的护理服务品牌。以“品牌连锁化、服务专业化、专科特色化、管理集约化”为目标,通过品牌输出、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管理跟进的形式与医院共建共治共享,成为中医护理走出去的一张亮丽的“名片”[4-5]。
4.2 推进服务新业态
“互联网+中医护理”相结合是中西医结合护理服务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我国护理工作快速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卫生健康服务深度融合,为推动护理服务发展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带来机遇。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推进“互联网+”人工智能应用服务,支持中医辨证论治智能辅助系统应用,提升基层中医诊疗服务能力[6]。十三五期间,通过开发智能辅诊系统深入建设中医护理门诊信息系统并将其应用于中医护理门诊的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完成了“互联网+”技术与中医护理贯通融合的初步探索[7]。《规划》深度融合“互联网+中医护理”,加快中、西医协同发展。一是依据《中医护理门诊建设方案》[8],打造智慧型中西医结合护理门诊,提升慢性病管理的连续性、精准性,为患者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线上护理服务。二是在中医护理技术培训中运用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充分利用模拟、虚拟、网络化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重点培训中医护理技术、中医辨证思维,培养临床实用型中医护理人才,提高临床综合服务技能。
4.3 拓展服务新范畴
《国家“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提出要进一步健全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不断提高中西医结合服务水平,彰显中医药在健康服务中的特色优势[9]。《规划》在“十三五”期间创建的“特色护理专科示范病房-中医护理门诊”健康服务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优化,提出建成“两示范、两旗舰、三中心”的新型中医护理健康服务体系。全面推进示范中医护理门诊及“一证一品”特色护理专科示范病房建设,拓展服务范畴;下沉中医护理优质资源,建立旗舰中医特色护理中西医结合医院和旗舰中医特色护理基层医疗机构,发挥中医护理服务品牌效应,提升其在基层、社区中的辨识度,打造“示范病区-特色门诊-旗舰医院”一体化服务新模式,努力提升中医护理服务能级;依托中西医结合护理会诊中心、中医护理技术培训中心、中西医结合疫病防治护理中心建设,提升专科护理服务能力,提高中医疫病防护能力,并切实发挥大型中医医院优质护理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建立护理专科联盟、专家联合团队等,通过下沉或输出管理、培训、技术支持等方式,使中医优质护理服务覆盖门诊、病房、社区、机构、家庭等,通过树立示范典型,发挥品牌效应,形成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打造中医护理服务新高地。
4.4 形成人才培养新模式
人才是中医护理发展的第一资源。“十三五”期间,试点开展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建立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培养、中医专科护士培养、中医护理传承人才培养、中医护理专家培养等多元化培养模式,初步形成了夯基础、强专科、重临床、钻科研的复合型中医护理人才培养体系[10-13]。“十四五”期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将“中医护理人才”定为新时期中医药的急需紧缺人才,“加强中医护理人才队伍建设”成为统筹推进中医药重点领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意见》提出要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有利于中医药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着力强化“顶天立地”的人才队伍建设等要求[14]。《规划》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创建以学科稳健发展为目标的人才培养体系。从“顶天”到“立地”,将“高精尖”与“普适”相结合,提出推进“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开展中医护理引领人才、中医护理精锐人才、中西医结合专科护士在内的中医护理卓越人才培养项目和中医护理专项技术人才、社区基层中医护理人才、中医健康养老护理人才在内的普惠人才培养项目,探索建立符合中医护理发展规律的多维人才培养与评价体系。为打造有利于中医药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规划》提出推进中医护理高质量发展岗位荣誉工程,培养和树立中医护理人员高尚的思想品德、良好的职业道德,激发广大中医护理工作者“我在岗、我光荣”的职业自豪感和荣誉感,激励广大护理工作者争当爱岗敬业、技术精湛、勇于创新、贡献突出的榜样,成为服务、技能、学术、创新、素养、教学的“六全型”中医护理人才,促进行业发展。
4.5 铺设科研新思路
打破中医护理科研方向的固化,推进临床科研一体化。《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要坚持继承创新、突出特色,把继承创新贯穿中医药发展一切工作,正确把握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坚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坚持中医药原创思维,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推动中医药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在创新中不断形成新特色、新优势,永葆中医药薪火相传[15]。学科的发展必须依靠科学,中西医结合护理也应从经验型转向科学型领域,将临床专业知识与技能,同现存的护理科学研究结合起来综合考虑,深化中医护理内涵,拓展中医护理外延,运用循证方法学、病例报告、质性研究等现代医学的研究手段逐步完善中西医结合护理的科研体系,推动中西医结合护理向纵深方向发展[16-17]。《规划》提出将建成中西医结合护理科研创新平台,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健康服务领域重大科学问题,注重平台建设和学科交叉,制定护理实践规范和循证指南,形成一批中国护理标准,提升中医护理的国际话语权。一是开展突出中医特色的临床护理技术与方案研究、老年人群护理相关研究、护理人文理论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向的中医护理科学研究。二是深入开展中医护理标准化建设工作,基于循证基础和临床需求,制定中西医结合护理实践指南、中医护理技术标准、中医护理质量评价标准。三是促进中医护理科研成果转化,塑造2~4个中医护理科技成果转化典型,进一步推动中医护理科技成果转化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升级发展。
4.6 搭建传播新平台
拓展中医护理学术空间,构建传播体系,打造中医护理交流与传播平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新时代,振兴中医药文化的前提是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中医药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形成了人文与生命科学相融合的系统整体的医学知识体系,升华并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展现出鲜明的中医药文化特色。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是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之一,以中医文化来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振奋中国精神,提升软实力。《规划》坚定不移走好振兴传承发展中医文化道路,多举措、多方向、全方面提升中医护理、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海外传播能力和国际影响力。《规划》在促进学术传播方面,提出实施“蒲公英”学术传播工程,即遵循特色化、数字化、国际化、精品化发展策略,进一步推进由Jour⁃nal of Integrative Nursing(JIN)、《中西医结合护理》(CJIN)、中西医结合护理预印本网络首发平台NursRxiv、中西医结合临床案例库等构成的中西医结合护理国际化学术传播体系建设。在加强学术交流方面,深化中医护理对外交流合作,紧跟国际护理行业发展新进展新动向,举办中医护理国际化推进会。在促进成果国际化方面,积极实施国际合作专项,制定中医护理国际标准,扩大中医护理推广与应用路径;搭建信息化平台,宣传推广中医护理文化内涵、技术方法。通过上述举措促进中西医结合护理学科发展和学术成果国际化,树立中西医结合护理在世界舞台中的学术地位和国际形象,助力中医护理“走出去”,提升中医护理国际影响力。
5 展望
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十四五”期间持续赋能医护人员,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深化优质护理,丰富和拓展护理服务的广度和内涵,以健康为主线,以惠民为导向,围绕积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加强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中医护理服务水平、提升中医护理服务能力等重点工作,从管理创新、模式创新等层面推动护理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为百姓健康护航,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