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安全治理概论》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践*

2022-11-22孙宝云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网络安全思政案例

李 艳 孙宝云 齐 巍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北京市 100070

引言

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当前,网络安全已成为大国战略博弈的新前沿,如何培养靠得住、本领强、打得赢的网络安全专业人才,已成为维护我国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重大课题。 在此背景下,立足网络安全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量身构建高质量专业课课程思政体系,已成为高校网络安全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 作为北京电子科技学院为保密管理、网络空间安全、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骨干课程,《网络安全治理概论》课程在统合课程知识技能目标与思政教育目标的基础上,立足课程特点精心设计课程思政内容模块,构建了“课上-课下-在线”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实践体系。

1 《网络安全治理概论》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设计思路

《网络安全治理概论》课程的重点在于勾勒网络安全治理的基础理论、典型实践及治理前沿动态,帮助学生认识网络安全隐患、增强网络安全意识,掌握解决网络安全治理实际问题的方法。 其中基础理论部分主要讲授网络安全治理的基本概念、治理理论、指导思想、顶层设计、治理体制和治理机制;典型实践包括个人信息保护、数据安全治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网络安全人才培养;治理前沿包括网络安全形势、网络安全战略、政策与法规。 本课程的特色是关注网络安全治理的政策属性,立足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关注网络安全治理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课程的知识点体系中天然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结合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网络安全治理概论》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定位是:为将来走上密码保密岗位的学生构建网络安全治理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价值体系,培养具有良好国家安全意识和网络安全保密素养与能力的密码保密人才。在统合课程知识技能目标与思政教育目标的基础上,课程在深入梳理课程既有知识点体系的基础上精心提炼了四大课程思政内容模块。

1.1 以习近平总书记网络强国战略思想为内容主线

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思政内容的设计必须与专业知识传授有机契合,实现“基因式”融合。[1]此外,课程思政虽聚焦于政治认同和价值引领,但并不等同于国家大政方针的“传声筒”,碎片化的机械植入会大大削弱“课程思政”的学理内涵。[2]《网络安全治理概论》在课程思政设计过程中,紧密围绕“网络安全治理的指导思想”知识点,系统介绍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论述,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网络安全治理问题,深入理解中国特色治网理念。 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课程紧密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网络强国战略思想的理论逻辑,一并有机巧妙融入了国情教育。 结合网络强国战略思想出台的时代背景,课程紧密联系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有机融入我国世界互联网大会发布的“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精品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的网络安全治理话语体系,坚定“四个自信”。

1.2 开展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

区别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专业课程中的国家安全教育,本课程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的侧重点是立足专业教育目标,让学生在理解总体国家安全观含义的全面性的基础上,运用系统思维和方法理解“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的网络安全作为非传统安全与国家安全的复杂关联。 一方面,教育学生理解网络安全战略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安全战略,网络安全能力建设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国家安全能力,认识和理解国家安全战略需求必须立足于涵盖全球网络空间因素的总体环境。 另一方面,结合课程关注网络安全治理政策属性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融入信息战、政治战、群体极化、后真相时代等大量经典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网络安全防范具有的非技术性特点,全面深入理解“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 此外,在个人信息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等课程内容体系中,围绕敏感信息保护、勒索软件攻击、滴滴下架等前沿网络安全治理案例讲解,通过展现冲突、拓展前沿知识自然带入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尝试通过“两性一度”培养学生在总体国家安全视域下解决复杂网络安全治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1.3 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课程有机融入了国情、世情教育和网络安全形势政策教育,为学生深入介绍了愈演愈烈的战略博弈,通过讲授网络清洁计划、中美科技战、美国对中国的污名化等案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战略全局,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科学认识“时”与“势”之变。 结合美国对我国高科技企业进行的立体打压,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在高科技领域亟需突破创新瓶颈,从而激发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和报国之志。

1.4 开展职业伦理与科技伦理教育

课程思政的整体设计必须“因生制宜”、“因课制宜”。 一方面,课程思政需紧密对接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聚焦于学院培养具有良好国家安全意识和网络安全保密素养与能力的密码保密专业人才的定位,《网络安全治理概论》课程在教学内容中穿插介绍经典网络失窃密案例,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国内外网络安全形势,提高网络安全素养和反间防谍的能力,树立正确的职业伦理观念。 另一方面,基于网络安全动态发展的学科属性和课程关注网络安全治理政策属性的特点,课程有机融入了科技伦理教育。 针对新兴网络安全技术具有的“使能”“赋能”和风险“不确定”特性对国家安全、大国战略博弈和社会秩序带来的双刃剑效应,课程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理性认识“克林格里奇困境”,构建健康的科技伦理观。 例如,围绕个人信息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国际网络空间治理等知识点,课程为学生讲解大数据杀熟、爬虫技术、网络武器库管理、深度伪造、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治理焦点案例,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科学技术和伦理秩序之间的复杂关系。

2 《网络安全治理概论》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网络安全治理概论》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主要包括课上、课下和在线三种渠道,旨在聚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通过加强师生互动实现全过程育人。 课上以多元化案例教学为抓手实施启发式教学,借助多媒体优势实现价值观有机融入;课下通过“研究型小组宣讲”强化师生交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在线则设置“引领式读书讨论”、综合视频和热点话题交流专题模块,拓展课程思政的广度和深度。

2.1 以多元化案例教学为抓手,借助多媒体技术优势实现价值观有机融入

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的主渠道。 在不影响课程自身知识图谱、逻辑体系和内在有机结构的前提基础上,课程立足知识点遴选经典案例素材搭建课程思政案例库。 除文本案例外,主讲教师在长期教学积累的基础上,精心搜集视频案例资源剪辑成小视频案例组建视频案例库,借助多媒体手段的教学优势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到课程的知识点讲解过程。 此外,通过采用导入案例、知识点案例、综合案例分析等多元化的案例教学形式,课程深入开展启发式案例教学,通过将立场融入案例,以互动讨论引导学生自然形成理论认知。 例如,在讲述主权在网络时代面临的挑战时,以震网病毒视频案例作为导入案例,并提出思考问题:在网络空间权力大的国家倾向于权力受到限制还是不受限制? 在讲解有关网络主权的概念争议时,借助颜色革命与美国互联网自由战略的视频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美国在战略层面主张全球公域的实质是什么? 通过讲解维基解密、棱镜门事件,帮助学生理解美国在网络主权问题上采取双重标准的实质是护持网络霸权。视频案例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无形中让学生深入理解网络空间是现实空间国家主权在网络空间的延申,增强了网络主权对国家安全重要意义的感知。 灵活、充分的课堂讨论,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美国网络霸权的傲慢和互联网自由说的虚伪,自然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2.2 通过“研究型小组宣讲”强化师生交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课程思政要求通过言传知识与默会知识、知识传授与心灵成长的互动,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3]为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课程基于“研究型教学模式”,摸索形成了一套操作规范可行、模式易复制推广的“研究型”小组宣讲考核方法。 其运行模式是按照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要求,在借鉴学年论文指导方式的基础上,由教师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研究课题作业,要求学生组建团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开题审核、阅读文献、课后调研等过程,在限定时间内反复修改作业,最终通过撰写报告、制作微课、汇报答辩的形式完成作业。

这种模式在课程思政实践过程中具有三大优势:一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彰显“隐性”的价值观教育。 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主要体现在自主组建团队、自主选择主题、自主选择团队合作方式等诸多层面,教师的引领作用则体现在学生选题方向的把控审核、知识内容层面的查漏补缺和研究方法层面的反馈、点拨与辅导。 通过给予个性化的开题辅导,可以引导学生主动追踪了解信息疫情、瑞典监听门等热点案例,通过中外典型案例的分析比较掌握中国特色的治网理念和实践,厚植爱国情怀,坚定“四个自信”。 二是有助于刺激学生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主动进行知识迁移,探索新知。 在考核标准的建构过程中,“研究型”小组宣讲模式嵌入了与研究特色和创新意识相关的考核指标。 在重点考量学生将课程中的知识点转化为技能要求的程度的基础上,大胆突破了教师讲什么考什么的传统考核方式,关注对学生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的考核。 在合理增负的基础上,激励学有余力的同学主动查阅专业资料,培育学生的创新志趣与科研能力。 此外,指导老师个性化的答疑辅导,可牵引学生关注最新的中外网络安全治理法律法规、战略发展态势和新兴技术治理等学科前沿动态,通过“隐性”的方式帮助学生形塑健康的职业伦理和科技伦理观。 三是关注学生“自我教育”,引导、促进学生形成团队学习和朋辈学习的良好氛围。 由于允许学生在限定时间反复修改完善作业,这种模式可让学生能可视化的见证自己在知识能力获取和思想观念上的进步,突出考核评价的正向激励与反馈功能。 通过建立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催化“朋辈学业帮扶”和“团队先锋引领”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实现“自我教育”,促进良好学风、团队协作精神的养成,潜移默化的彰显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属性。 以2020-2021 学年第二学期《网络安全治理概论》课程教学为例,任课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开展课外开题指导活动4次,累计8 学时;开展课堂宣讲展示活动2 次,累计4 学时;总计指导36 个微课小组,其中10 组被评为优秀作业,在线上学习通教学平台上进行了专题展示。

2.3 通过设置读书、综合视频和热点话题交流模块,拓展课程思政的广度和深度

在线讨论是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全面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由于课程思政对教师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而课程的课内学时受限于刚性时间约束,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在线资源和工具巧妙联通课程思政的“最后一公里”。[4]为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实现显性与隐形教育的有机结合,必须将课程思政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线上渠道。 课程为学生精选《大数据时代》、中央电视台《互联网时代》纪录片、《新闻面对面》志愿者汪勇报道视频等图书资料和视频资料作为课外拓展学习材料,要求学生阅读、观看后在泛雅平台设立读书或视频讨论话题专区发布话题贴交流读后感和观后感。 此外,还围绕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的网络安全、网络强国战略思想、“棱镜门”与网络监控、网络安全如何影响政治安全、网络舆情应对、互联网政务发展等多个主题开辟了在线讨论阵地,激励学生通过在线观点争鸣和思维碰撞开拓视野。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开展在线实时交流,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课上所学知识内容的深入理解,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和独立思考精神,另一方面,通过与学生的在线讨论和反馈可以实现激励、纠偏、引导与争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隐性”课程思政教育实现价值塑造。 以2020-2021年第二学期《网络安全治理概论》课程的在线热点话题学生参与情况为例,累计形成热点讨论帖字数近10 万字,学生参与的网络在线讨论热点主题近10 项,是最受欢迎的在线学习板块。

3 结语

课程思政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思维方式、教育实践,更是一个系统工程。[5]概言之,课程思政一要讲求“道”,即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二要重视“法”,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结合课程特点精心设计思政内容,力求实现课程思政的“因课制宜”和“因生制宜”;三要创新“术”,优化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一方面,课程思政需紧密围绕人才培养定位,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化;另一方面,课程思政需立足课程特点,通过精心教学设计实现“思政”与“课程”的有机融合。 此外,课程思政虽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改革,但同样需借力现代教育观念、技术与方法,创新“思政”有效落地的途径。 本文以《网络安全治理概论》课程思政的建设为例,围绕课程思政设计和实践层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构建了以多元化案例教学、研究型小组宣讲、在线话题讨论为特色抓手的“课上-课下-在线”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实践体系。 事实上,本模式不仅适应于本课程,也可经过适当调整应用于其他管理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可推广性。

猜你喜欢

网络安全思政案例
云计算环境下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的实现途径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样板案例
TWO VILLAS IN ONE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Bespoke Art Deco Media Room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新量子通信线路保障网络安全
维护网络安全 筑牢网络强省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