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贯中名下作品的“内循环”现象*

2022-11-22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演义罗贯中三国志

石 麟

(湖北师范大学文学院,435002,黄石)

在中国通俗文学史上,罗贯中是个特殊人物。他既是元杂剧的殿军,又是章回小说的初祖,真可以算得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那么,署名罗贯中的杂剧、小说作品究竟有多少呢?我们请古人说话。

明初无名氏《录鬼簿续编》著录罗贯中杂剧:“《风云会》(《赵太祖龙虎风云会》)、《蜚虎子》(《三平章死哭蜚虎子》)、《连环谏》(《忠正孝子连环谏》)。”[1]其中,《蜚虎子》《连环谏》我们今天已经看不到了,仅存《风云会》一种,《元曲选外编》题作《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五云:“钱塘罗贯中本者,南宋时人,编撰小说数十种。”[2]然而,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只有以下几种。

一是《三国志通俗演义》,二是《水浒传》。明代高儒《百川书志》卷六载:“三国志通俗演义二百四卷,晋平阳侯陈寿史传,明罗本贯中编次。……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3]比高儒稍早的郎瑛在《七修类稿》卷二十三中的说法略有不同:“《三国》、《宋江》二书乃杭人罗本贯中所编,予意旧必有本,故曰编。”[4]

此外,还有三部章回小说的作者也署名罗贯中:《三遂平妖传》二十回,明刊本,题“东原罗贯中编次”。[5]《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六十回,明刊本,题“贯中罗本编辑”。[6]《隋唐两朝志传》,一百二十二回,万历己未(1619)刊本,题“东原贯中罗本编辑”。[7]

综上所述,现存罗贯中名下的戏剧小说作品共有六部:《宋太祖龙虎风云会》《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三遂平妖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隋唐两朝志传》(又名《隋唐志传通俗演义》)。其中,《宋太祖龙虎风云会》《三国志通俗演义》乃罗贯中著作没有问题;《水浒传》的作者有三种说法:一是施耐庵,二是罗贯中,三是施耐庵作、罗贯中续,罗贯中应该享有全部或部分著作权。而《三遂平妖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隋唐两朝志传》这三部小说,是否为罗贯中所作尚存争议。尽管如此,本文还是发现了不少罗贯中名下这些作品的“内循环”现象,亦即这六部作品内部相互影响的例证,应该可以给《三遂平妖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隋唐两朝志传》这三部作品是否为罗贯中所作提供一点参考资料。

1

署名罗贯中的现存的六部作品有一个共同特点,它们重点描写的都是非常时代的杰出英雄人物。明代王圻《稗史汇编》说罗贯中是“有志图王者”,[8]这是罗贯中塑造非常时代杰出英雄的内在驱动力,而他所处的元末明初那个天崩地裂的时代则是他受环境影响从而喷发的文学创作反作用力。然而,这些并非本文所要讨论的内容。我们在这里重点讨论的是罗贯中名下作品内循环现象的三个方面:一是人物造型,二是情节设置,三是描写语言。本文所谓“内循环”,指的是署名同一作家作品的内部相互影响。

从人物造型的角度出发看问题,《三国志通俗演义》中众多英雄人物给普通读者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张飞,而在罗贯中名下作品中人物造型“内循环”力度最大的也是“张飞类型”。当然,这也有“形似”与“神似”两个层次。

我们先看“形似”的一面,即身材长相、兵器马匹之类。

张飞的身材长相,在《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之一《祭天地桃园结义》中的描写是:“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如巨雷,势如奔马。”[9]《水浒传》中与张飞形似的人物至少有两位,一是第七回写林冲:“那官人生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纪。”[10]二是第三十四回写秦明:“因他性格急躁,声若雷霆,以此人都呼他做霹雳火秦明。”[11]二人相比较,林冲外形是全方位像张飞,而秦明则重在“声响”。在《隋唐志传通俗演义》中形似张飞的则是第二十一回所写之李靖:“忽见一人威风凛凛,厉气昂昂,豹头环眼,虎臂狼腰,径至秦王面前,陈言奇计。众视之,乃京兆三原人也,姓李名靖,字药师,现为右将军之职。”[12]

张飞的兵器,据《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之一《祭天地桃园结义》所写,是“丈八点钢矛”。[13]该书卷之二《赵子龙磐河大战》中又称为丈八蛇矛:“下首挺丈八蛇矛的是张益德。”[14]《水浒传》中用这种兵器的有林冲,如第五十回:“林冲挺起丈八蛇矛,和祝龙交战,连斗到三十余合,不分胜负。”[15]而在《隋唐志传通俗演义》第六十二回中写到用这种兵器的则是我们意想不到的一个特殊人物——秦王李世民:“秦王闻知,亦披挂飞身上马,绰丈八点钢蛇矛,纵马而出。”[16]

张飞的坐骑在元代马致远散曲[般涉调·耍孩儿套]《借马》中就被定格为“益德乌骓”。[17]《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之十三《张益德义释严颜》中的描写是:“为首一员大将,豹头环眼,燕项虎须,使丈八矛,骑深乌马,乃是燕人张飞。”[18]由张飞的乌骓马,又引出“内循环”中的几位英雄人物的坐骑。一位是《隋唐志传通俗演义》第三十九回的尉迟恭:“此人姓尉迟名恭,字敬德,朔州善阳人也。应武举出身,使一杆虎根竹节鞭,重计八十二斤。常跨一匹踢雪乌骓马,上下驰骤,奔走如飞,有万夫不当之勇。”[19]一位是《水浒传》第五十七回的呼延灼:“呼延灼全身披挂,骑了踢雪乌骓马,仗着双鞭,大驱军马杀奔梁山泊来。”[20]

尉迟恭、呼延灼二位至少有两大共同点:骑乌骓马,会使“鞭”。骑乌骓马当然是从张飞那儿传过来的,但会使“鞭”却又“循环”到《水浒传》第四十九回所写的另一位英雄人物孙立身上:“姓孙,名立,绰号病尉迟;射得硬弓,骑得劣马;使一管长枪,腕上悬一条虎眼竹节钢鞭,海边人见了,望风而降。”[21]

我们再看神似张飞的“循环”,即性格特征所造成的影响。

在上面对秦明的介绍中,我们已经看到了这个问题,因为秦明和张飞一样“性格急躁”。而在《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第二折中,我们看到郑恩也是个急性子,面对“陈桥让位”时双方在那儿“礼貌言行”的时候,这位黑汉子早就忍不住了,大叫:“哥哥,我一发都杀了,恰不伶俐!”[22]像秦明、郑恩这种急性子英雄人物,在罗贯中的作品中还可以找到若干位。

更妙的是,张飞不仅只有性格暴躁这一面,他还有自作聪明甚至粗人弄细的一面。而这种带有浓烈喜剧色彩的性格特征,却也在罗贯中名下作品中“内循环”得惟妙惟肖。

《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之九《张益德据水断桥》写张飞在当阳桥大喊,曹军暂时退却之后,为了让曹操不能渡河追赶过来,张三爷居然自作聪明地命令军士“拆断桥梁”。不料却犯了兵家之大忌,诚如刘备所言:“若不断桥,彼将恐有埋伏,持疑而不敢进追;今若拆之,彼必料我无军,怯而断桥矣。”[23]

《水浒传》第三十八回写李逵更绝,与宋江初次见面,得到十两银子的见面礼,他却想到了一种奇特的报恩方式:

只说李逵得了这个银子,寻思道:“难得宋江哥哥,又不曾和我深交,便借我十两银子。果然仗义疏财,名不虚传。如今来到这里,却恨我这几日赌输了,没一文做好汉请他。如今得他这十两银子,且将去赌一赌。倘或赢得几贯钱来,请他一请也好看。”[24]

结果,黑旋风却输了个一塌糊涂。而他却又强抢赌资,大闹赌场,最终在宋江面前出尽了洋相。像张飞、李逵这样自作聪明、粗人弄细的喜剧人物的精彩表演,在署名罗贯中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大家只要关注一下胡敬德、郑子明、鲁智深等英雄的表演就可得到一种特殊的审美享受。

除张飞外,罗贯中作品中从人物造型的角度“内循环”力度最大的恐怕就是关羽了。《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之一《祭天地桃园结义》描写关羽身材长相:“身长九尺三寸,髯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唇若抹朱,丹凤眼,卧蚕眉。”[25]直接受其影响的是《水浒传》中的两位英雄人物。一是第六十三回写关胜:“此人乃是汉末三分义勇武安王嫡派子孙,姓关名胜,生的规模与祖上云长相似,使一口青龙偃月刀,人称为大刀关胜。”[26]二是第十三回写朱仝:“这马兵都头姓朱名仝,身长八尺四五,有一部虎须髯,长一尺五寸,面如重枣,目若朗星,似关云长模样,满县人都称他做美髯公。”[27]此外,还有《宋太祖龙虎风云会》中的赵匡胤。该剧本的楔子中提到“独行千里”,[28]因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和《风云会》这两部作品不知究竟孰先孰后,故而关、赵之间究竟谁影响谁无法判断。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赵大郎的“独行千里”当然不会是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的千里独行,而应该指的是“千里送京娘”的故事。虽然在《风云会》中没有展开这个故事,也没有写赵匡胤是如同关羽那样的“红脸大汉”,但在明代的话本小说集《警世通言》中却有《赵太祖千里送京娘》一篇。有趣的是,该篇介绍赵匡胤的长相却与关羽有些相似:“生得面如噀血,目若曙星,力敌万人,气吞四海。”[29]“京娘骑马回来,后面有一红脸大汉,手执杆棒跟随。”[30]

除了个体英雄人物的造型之外,还有英雄人物的“集体造型”,而且是动态的,那就是“英雄相遇”的描写。先看《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之一《祭天地桃园结义》一段:

中平元年,涿郡招军。此时玄德年二十八岁,立于榜下,长叹一声而回。随后一人厉声言曰:“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苦长叹?”玄德回顾,见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玄德见此人形貌异常,遂与同入村中,问其姓名。其人曰:“某姓张,名飞,字益德。世居涿郡,颇有庄田,卖酒屠猪,专好结交天下壮士。却才见公看榜,缘何长叹?”玄德曰:“我本汉室宗亲,姓刘,名备,字玄德。今闻黄巾贼起,劫掠州县,有心待扫荡中原,匡扶社稷,恨力不能耳!”飞曰:“正和吾机。吾有庄客数人,同举大事,若何?”玄德甚喜留饮。酒间,见一大汉推一辆小车,到店门外歇下车子,入来饮酒,坐在桑木凳上,唤酒保:“即酾酒来,我待赶入城去充军,怕迟了。”玄德看其人,身长九尺三寸,髯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唇若抹朱;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玄德就邀同坐,问及姓名。其人言曰:“吾姓关,名羽,字长生,其后改为云长,乃河东解良人也。因本处豪霸倚势欺人,关某杀之,逃难江湖五六年矣。今闻招募义士破黄巾贼,欲往应募。”玄德遂以己志告之。三人大喜。[31]

在《隋唐志传通俗演义》中,模仿《三国志通俗演义》这段“英雄相遇”的描写却“跨”了第五回和第六回两回:

大业八年,各郡招军,翟让年二十八岁,与雄信立于榜下,长叹一声而回。有一人厉声而言曰:“汝不能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耶?”让回头,见其人身长八尺,面如傅粉,碧眼浓眉,声若洪钟。年方十七,深有勇略。让见此人异常,遂与同入村。问其姓名,其人云:“姓徐名世绩,字茂功。不务家人生业,专好结义天下壮土。却才见汝二人看榜,何故长叹?”雄信默然,未及回答,让曰:“实不相瞒,我本东都法曹,姓翟名让。闻盗贼蜂起,各据地方,欲谋讨之。不意主上信谗,连罪当斩,感得黄君汉为曹主,怜我有心扫荡中原,匡扶杜稷,即为破械杻出之,吾遂亡命于瓦冈。此兄姓单名雄信,亦当世杰士,与吾同乡之人。幸感不弃,特相从之。今虽有志举事,恨力不能,故发叹耳。”[32]

当日三人正饮酒间,见二大汉入店饮酒,坐在凳上,唤酒保筛酒来。让等见上首坐者,其人身长九尺,赤发红须,面如活獬,虎体狼腰,威风凛凛,相貌堂堂。让就邀同坐,问其姓名。其人曰:“吾姓王名伯当,济阳人也。因本处豪霸倚势欺人,伯当杀之,逃难江湖,五六年矣。”又下首坐者,其人身长一丈,腰大十围,眉清目秀,虬发长髯。其人自言:“吾亦姓王,名当仁,外黄人也。今闻召募义士,前征辽东,欲往应募。路逢此兄,认是同宗,相随到此。”遂以己志告之,五人大喜。[33]

这样一些描写,从身材长相、脾气性格乃至人生志向等众多层面一次性凸显了若干位英雄人物的风姿秉性。虽然《隋唐志传通俗演义》所写的英雄人物更多一些,但其基本路数却毫无疑问是仿照《三国志通俗演义》的。

2

罗贯中名下的作品,除了在人物造型方面“内循环”之外,在情节设置方面也相互模仿借鉴。由于罗氏的作品所反映的都是金戈铁马或血溅火燃的战斗生活,因此那些相互借鉴的情节内容也具有几个特点:大起大落,夸张渲染,充满豪气,令人读过之后产生审美快感。在“内循环”的过程中,既有模仿,也有变异,我们且以几个著名的片段为例略谈一二。

英雄故事中,被广大读者深深喜爱的一种类型就是“突袭敌营”。《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之十四《甘宁骑劫曹营》堪称典范:“约有二更时候,取白鹅翎一百根插于盔上为号,都披甲上马,到于曹操寨边,拔开鹿角,马上敲锣击鼓,杀入寨中来,径奔中军来杀曹操。原来中军人马,以车仗伏路,穿连不断,围得铁桶相似,不能得进。甘宁只将百骑在马上遥呼,往来敲锣击鼓,在于中军冲突。营中人马惊慌,自家相杀,各寨攘乱。那甘宁百骑在营内纵横驰骤,逢者便杀。各营鼓噪,举火如星,喊声大震。甘宁从南门杀出,无人敢当。孙权令周泰引一枝军来接应。甘宁将百骑回到濡须。操兵恐有埋伏,不敢追袭。”[34]直接模仿这一段的有《残唐五代史演义传》第二十九回的李存孝突袭敌营:“夜将三鼓,众将披挂上马,来至敌寨,直杀人王重荣寨中,奔中军而来。原来王重荣寨中,以车仗穿连不断,周围绕定,不能前进,只凭十八骑左冲右突,往来驰骤,如入无人之境,逢者便杀。各寨尽皆鼓哨,烽火烛天,喊声大振。存孝望南杀出,敌军莫敢抵对。晋王使人引军接应,存孝十八骑人马,早已回至林墩口,五路兵见是存孝,莫敢追袭。”[35]这样的描写,就连《残唐五代史演义传》旋即所引逸狂诗都承认其渊源:“甘宁百骑劫曹营,威振东吴至此称。曾似勇南兵十八,五侯破胆尽皆惊。”[36]

除了“突袭敌营”这样激动人心的场面之外,还有《三遂平妖传》第十九回令人纠结的“苦肉计”描写:

马遂直走到文招讨身边,附耳低言说道:“小人去如此,如此,必斩王则。”文招讨听罢大怒,喝交:“左右拿下!叵耐这厮,我奉朝延命领十万大军为招讨使,尚且无计克复贝州,你是何等人,辄敢多言乱我军法!不斩你首,难以伏众!”刀斧手把马遂捉下,众将官都跪下告道:“马遂罪合当诛,但于军不利,望招讨宽恕,权且寄罪。待破了王则,问罪未迟。”文招讨忿气不息,众将官苦苦哀告。文招讨道:“若不看众将面皮,决斩你首。既犯吾令,难以全免!”令左右杖一伯,以正其罪。左右拖翻马遂,打了五十棍,众将官又告饶,文招讨起身道:“且寄下五十!”恨声不绝,怒入帐中。[37]

李遂之“苦肉计”,让人想起“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歇后语。不过这里是临时定计,连读者都瞒过,只是在事后才交代是“苦肉计”,而且并没有成功,只是打伤了王则而已。因此,其效果远不及《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苦肉计”那么云谲波诡,错综复杂。

更妙的是,《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关羽“温酒斩华雄”,居然在《残唐五代史演义传》第十一回也有略带变异的“内循环”模拟:

忽报辕门外有一支兵来索战,存孝曰:“父王且留杯中酒,待儿去拿一将来才饮。”言毕飞身上马,出营大叫:“来将何人?”二人答曰:“吾乃飞虎山大将安休休、薛阿檀是也!”存孝更不答话,拍马向前,二将一齐迎敌,被存孝大喝一声,把二将活擒过来,勒马回营,其时酒尚未寒。[38]

李存孝温酒擒二将虽然在消灭敌人的数量上超出关羽,但是这段描写却远远比不上《三国志通俗演义》。其间,所缺乏的正是该书卷之一《曹操举兵伐董卓》所写之气势:“众诸侯听得寨外鼓声大震,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39]那真正是一种无比生动而令人震撼的环境气氛烘托。

当然,署名罗贯中作品中的英雄人物不仅仅是“斗勇”,还有更高层次的“斗智”,这方面的典型故事无过于“草船借箭”了。然而,就是向敌人“借箭”这种奇巧的题材,从历史真实到讲史话本再到章回小说亦可谓被演变得令人目不暇接。历史上的“借箭”者是孙权,“被借箭”者是曹操。《三国志·吴主权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载:“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40]《三国志平话》卷中将孙权改为周瑜,借箭对象不变:“却说周瑜用帐幕船只,曹操一发箭,周瑜船射了左面,令扮棹人回船,却射右边。移时,箭满于船。周瑜回,约得数百万只箭。周瑜喜道:‘丞相,谢箭!’”[41]到《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罗贯中却将借箭者改为诸葛亮,被借对象仍然是曹操,那故事就是大家熟悉的“草船借箭”。然而,在此之前,作者于卷之二《孙坚跨江战刘表》又“试笔”写了一个“孙坚借箭”,对象却是黄祖:“黄祖伏弓弩手于江边,布精兵于后,见船傍岸,乱箭俱发。坚令诸军不可乱放一箭,只伏于船中来往诱之。一连三日,船数十次傍岸。黄祖军箭尽,却拔船上所得之箭,十数万枝。”[42]令人想不到的是,“借箭”的故事却又被“内循环”到署名罗贯中的另一部章回小说《隋唐志传通俗演义》第一百五回之中:

巡缚草人三百,并用青布为衣,各执器械,装束宛然活态,安于城上。是夜一更以后,城上擂鼓呐喊,火炬齐明,一带人马摆开。贾贲惊曰:“倘或贼兵扳缘入城,如之奈何?”巡曰:“吾料贼人虽众,有勇无谋,深夜必不敢入。吾等酌酒取乐,万无一失。”却说贼人听得城上擂鼓呐喊,怀仙尽发弓弩手乱箭射之,箭如雨发。巡叫收拾草人,遍身似钉排,以数计之,可得三万余只。比及报知怀仙众贼,时已天明,不见动静。众贼懊悔自责,嗟呀不已。[43]

这一次,改动较大。诸葛亮替换成张巡,曹操替换成李怀仙,就连那位“愚钝”的鲁肃,也换成了贾贲。最妙的是,“借箭”虽然还是利用“草人”,却不是缚在船上“运动式”借箭,而是扎在墙头“静止式”受箭。但万变不离其宗,利用对方的盲目大展己方智慧的“借箭”模式却是坚定不移的。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那些描写金戈铁马战争场面的故事可以在罗贯中名下小说中“内循环”,《水浒传》中那血溅火燃的江湖险恶描写当然也可能被克隆复制。仅以解差在押解路上行凶谋杀犯人的描写为例,就足以扣人心弦了。如《水浒传》中两名“资深”解差董超、薛霸,专门会在树林深处取“犯人”性命,而且所用手法和说话口吻都是固定模式:

薛霸腰里解下索子来,把林冲连手带脚和枷,紧紧的绑在树上。两个跳将起来,转过身来,拿起水火棍,看着林冲,说道:“不是俺要结果你。自是前日来时,有那陆虞候传着高太尉钧旨,教我两个到这里结果你,立等金印回去回话。便多走的几日,也是死数。只今日就这里,倒作成我两个回去快些。休得要怨我弟兄两个。只是上司差遣,不由自己。你须精细着,明年今日是你周年。”[44]

腰间解麻索下来,兜住卢俊义肚皮,去那松树上只一勒,反拽过脚来绑在树上。薛霸对董超道:“大哥,你去林子外立着,若有人来撞着,咳嗽为号。”董超道:“兄弟,放手快些个。”薛霸道:“你放心去看着外面。”说罢,拿起水火棍,看着卢员外道:“你休怪我两个。你家主管李固,教我们路上结果你。便到沙门岛也是死,不如及早打发了。你到阴司地府不要怨我们。明年今日,是你周年!”[45]

以上两段,前一段见于《水浒传》第八回,后一段见于同书第六十二回,这就造成了一个小小的问题:董超、薛霸究竟是哪家衙门的解差?怎么一会儿开封府,一会儿大名府?对此,《水浒传》第六十二回自有交代:“原来这董超、薛霸自从开封府做公人,押解林冲去沧州,路上害不得林冲,回来被高太尉寻事刺配北京。梁中书因见他两个能干,就留在留守司勾当。今日又差他两个监押卢俊义。”[46]但是,更令人不解的是,同样是董超、薛霸这样名字的解差,一下子又飞出《水浒传》,跑到《三遂平妖传》第八回中去了:“当时知州将卜吉刺配山东密州牢城营,当厅断了二十脊杖,唤个文字匠人刺了两行金印,押了文牒,差两个防送公人:一个是董超,一个是薛霸。”[47]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在拙著《闲书谜趣》中有一篇《董超、薛霸与差役的“共名”》的小文进行探讨,结论差不多就是那个题目本身。

言归正传,我们还是来看看《三遂平妖传》第八回中的董超、薛霸是怎样谋杀“犯人”卜吉的:

董超将条长索,把卜吉缚在树稍上,提起索头去那边树大枝稍上倒吊起来,手里拿着水火棍道:“卜吉!我们奉知州相公台旨交害你,却不干我们事。明年今月今日今时是你死忌!”[48]

这种描写,基本上就是一种照搬照抄式的克隆。诸如此类的罗著小说情节设置方面的“内循环”片段还有不少,例如:《残唐五代史演义传》第十一回两队夺锦袍一段与《三国志通俗演义》相似,第十五回李存孝擒孟绝海特像小霸王孙策再世。《隋唐志传通俗演义》第五十二回敬德追李世民学马超追曹操,第五十三回李世民“三跳涧”来自刘备“马跃檀溪”。《三遂平妖传》第九回左师戏任千一段与鲁达戏郑屠相近,第十五回王则招供一段与白胜大略相同。篇幅所限,此不赘举。

3

从遣词造句到意象描写,署名罗贯中作品的内部也存在着随处可见的“内循环”。

首先是互相引为典故。《三遂平妖传》第二回:“夏口三江,不弱周郎施妙计。”[49]《残唐五代史演义传》第十七回:“纵有赵云包天大胆。”[50]《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第二折:“可将这《出师表》扭作交天诏。”[51]《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第四折:曹彬平南唐“比王濬更豪杰”。[52]《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第四折嘲笑蜀主孟昶道:“他也合思先主三分业,想武侯八阵机,辱莫杀关羽张飞!”[53]

其次是直接模仿照抄。《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之十五:“刘备进位汉中王”时,“封关、张、马、黄、赵为五虎大将”。[54]《水浒传》第七十一回写宋江分派部下,照葫芦画瓢:“马军五虎将五员:大刀关胜、豹子头林冲、霹雳火秦明、双鞭呼延灼、双枪将董平。”[55]《残唐五代史演义传》第三十回“上首的是神机军师周德威”,[56]“下首是跳涧虎樊达”,[57]这绰号分明来自梁山好汉。《三遂平妖传》第三回“农夫背上添军号,渔父船中插认旗”,[58]直接抄袭《水浒传》第七回“农夫背上添心号,渔父舟中插认旗”。[59]《残唐五代史演义传》第十三回写李晋王河中会兵,众诸侯职务姓名前面有八个字的荣誉称号:“第一镇:簪缨世代,阀阅名家,函国公袁容。……第二十八镇:沉默寡言,孝行著闻,覃州节度使邵升昌。”[60]这种写法,明眼人一下子就看出来自《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之一《曹操起兵伐董卓》曹操会合十七镇诸侯之时:“第一镇,交游豪俊,结纳英雄,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第十七镇,四世三公,门多故吏,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61]

当然,罗贯中名下作品中意象或场面描写也有在“遗传”的过程中稍有“变异”的例证。聊举二例。一是冷处理的“激将法”描写:

却说存孝向前跪曰:“军师分兵已毕,那一路要用我去埋伏?”德威曰:“非是不用将军,恐怕你此去擒不得黄巢。兵法云:将在谋而不在勇。将军平日有勇无谋,故此不敢轻用。”存孝曰:“愿立军令,如此去擒不得黄巢,任斩吾首,以献军前。”[62]

时有秦叔宝在侧,秦王全然不顾。叔宝半晌忍耐不住,乃厉声曰:“殿下何待人薄也?秦琼自从席唐,未有半箭之功,累受厚恩,不得报效。今欲破敌,全不要用,此是何意?”秦王曰:“秦兄勿怪,本欲烦兄一行,争奈有些缘故。”叔宝曰:“有何缘故?愿请见谕。”秦王曰:“金刚令敬德把守关隘,有万人之敌,甚是利害,恐兄不是对手,吾特不言,留汝与开山共击敬德。”叔宝曰;“众夸敬德如天上人,某视之犹土鸡瓦犬,不能鸣吠,无足为用。我随殿下同行,先取刘武周之首,后击敬德二人。”殷开山曰:“军中无戏言,叔宝不可轻也。”叔宝曰:“大丈夫言出如箭,何戏之有?”[63]

这两段描写,前一段来自《残唐五代史演义传》第十九回,后一段来自《隋唐志传通俗演义》第五十二回,读者一看就知道二者均源自《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之十《周公瑾赤壁鏖兵》诸葛亮智激关羽那个片段:

时有云长在侧,孔明全然不睬他。云长思之半响,忍耐不住,乃高声曰:“关某自随兄长征战,许多年来未尝相离。今日逢大敌,不肯委用,此是何意?”孔明笑曰:“云长勿怪。某本欲烦足下把一个最紧要的隘口,争奈有些违碍,不敢教去。”云长曰:“有何违碍?愿请见谕。”孔明曰:“昔日曹操待足下甚厚,誓以报之。今日操兵败,必走华容道,若令足下去时,必然放他过去,因此不敢教去。”云长曰:“军师好心多。当初曹操委是重待某,某已杀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已报讫。今日撞见,岂容放免!”孔明曰:“倘若放过了,然后如何?”云长曰:“愿依军法!”孔明曰:“既如此,立下文书。”云长与了军令状。[64]

将三部小说的“激将法”稍作比较,便可看出还是《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描写高出一筹。何以言之?因为周德威激李存孝也罢,李世民激秦叔宝也罢,所用“武器”都是“能力”高低,而诸葛亮激关羽所涉及的却是“人格”高下。更何况,最终,周德威、李世民都如愿以偿,而诸葛亮却“不幸而言中”。因此《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描写相较《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隋唐志传通俗演义》而言,整体格调更高,叙事更曲折婉转。

二是热处理的“打猛虎”描写。《残唐五代史演义传》第十回写李存孝打虎:

忽有一羊窜过,惊醒其人,跳将起来,把眼一揉,见虎正在食羊,其人遂跳下漫汉石,脱了羊皮袄,伸手舒拳,要来打虎。那虎见人欲来打它,便弃了羊,对面扑来。其人躲过,只扑一个空,便倒在地,似一锦袋之状。其人赶上,用手挝住虎项,左胁下便打,右胁下便踢,那消数拳,其虎已死地下。[65]

如此笔墨,显得太过简单,而且不符合生活真实,但《水浒传》写武松打虎就不一样了,那是一段小说史上的经典。可惜文章太长,不方便引用,我们只看看著名评论家金圣叹于该书第二十二回回前一段总批,就知道其中无穷的奥妙了:

读打虎一篇,而叹人是神人,虎是怒虎,固已妙不容说矣。乃其尤妙者,则又如读庙门榜文后,欲待转身回来一段;风过虎来时,叫声阿呀翻下青石来一段;大虫第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时,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一段;寻思要拖死虎下去,原来使尽气力手脚都苏软了,正提不动一段;青石上又坐半歇一段;天色看看黑了,惟恐再跳一只出来,且挣扎下冈子去一段;下冈子走不到半路,枯草丛中钻出两只大虫,叫声阿呀今番罢了一段,皆是写极骇人之事,却尽用极近人之笔。[66]

以上,笔者列举了如此繁琐的例证,并非想说明这六部作品铁定无疑都是罗贯中所作,只是认为这六部作品或多或少都与罗贯中脱不了干系。那么,进一步的问题是:如果六部作品均为罗作,则说明“某一位”作家的创作思维该有多么“模式化”;如果不全都是罗贯中所作,那就说明“某一类”作家的创作思维该有多么“模式化”!再进一步的问题是,一部中国通俗小说史,那一群作家尤其是其中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怪异、侠义公案等类型的小说作家,其创作思维是否也都如此“模式化”?笔者认为,结论不容乐观。不过,那个论题太大,容笔者另行撰文讨论。

猜你喜欢

演义罗贯中三国志
称象
大话三国志
三国演义
《三国志演义》的“知遇”之感
剑胆琴心向《三国》
逐鹰演义之战三英
罗贯中与施耐庵(下)
罗贯中写《三国》趣事多
罗贯中识鸟济贫妪
《三国志》的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