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媒转型下卫生健康新闻题材的深度挖掘
2022-11-22刘林德
文_刘林德 黄 琪
面对世纪疫情,人们对卫生、健康、医疗类新闻的关注度持续增加,也对这类新闻的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在纸媒融合转型背景下,卫生健康新闻绝不再是单纯的病例报道和科普报道,报道形式也不再单一。纸媒必须与时俱进,进行卫生健康新闻的题材挖掘与表达创新,以凸显主流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与舆论引导力,满足受众对健康信息的需求。
立足时代坐标把握典型人物
在大的历史背景和矛盾冲突中,总会涌现出一些典型人物。卫生健康行业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关联着生老病死,承载着喜怒哀乐,每天都有大量鲜活的故事发生,比较容易挖掘出典型人物。值得注意的是,媒体从业者需要从当前大的时代背景来把握一个人物,找到他可贵的精神特质。
笔者所在的长江日报报业集团,2020年挖掘出“疫情上报第一人”张继先这一典型,报道获湖北新闻奖一等奖。2020年1月中下旬,本报记者采访中获知,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医生张继先是最先上报疫情的人。其时,国际舆论正高度关注湖北武汉是否及时上报疫情,本报记者通过反复核实,最终明确张继先医生早在2019年12月27日就通过正常渠道上报疫情的事实。通过采访张继先与新冠病毒“短兵相接”的亲身经历,2月2日,本报推出人物通讯《最早上报疫情的她 怎样发现这种不一样的肺炎》,微博话题点击量当天达到7.5亿次。2020年3月起,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在接受外媒采访时,引用长江日报报道“张继先于2019年12月27日最先上报疫情”的事实。这篇人物通讯之所以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主要是因为时间节点关键,事件重大,抓住了新闻最核心的要素。
近年来,长江日报报业集团在卫生健康领域推出了不少典型人物,从“疫情上报第一人”张继先、“人民英雄”张定宇,到更早的“小处方医生”王争艳,我们可以发现,每个人均处在独特的时间坐标,富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但典型的发掘并非偶然,需要记者常年如一日辛勤耕耘医疗战线,对战线上的人和事相当熟悉,才能在关键时间节点获得关键信息、找到核心人物。这是对记者“四力”的考验,对记者与战线“黏性”的考验。
持续关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热点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部署,是为了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切实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从卫生健康这条垂直战线的职责来说,做好“医改”报道十分重要。
做好“医改”报道,关键在于吃透政策,找到与百姓息息相关的切入点,用群众能够理解的语言、身边的例子进行阐释解读。在这方面,长江日报健康院作出了许多有益探索。旗下微信公众号“武汉晚报”开设了“胡姐姐说医保”栏目,由战线记者担任栏目主持人,并设计漫画形象,为大家普及医保新政,图文并茂进行解说,获得了不少粉丝关注。栏目推文《紧急通知!下周起暂停这些医保服务》《看病买药到底用什么卡?一次性讲清楚!》等,因与群众十分贴近,阅读量接近10万+。
在日常新闻报道中,长江日报也十分关注国家医改政策变化,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作为曾经的“抗疫主战场”,武汉正在进行公共卫生体系的系统重塑,许多变革在一点点发生。长江日报推出的《打造公共卫生应急“武汉标杆”》《武汉在战疫中绘就公卫应急体系“施工图”》《武汉发热门诊网格化布局经验将向全国推广》等报道,记录了武汉疫后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推进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系列举措,落实了中央要求,回应了群众关切。
2019年是我国启动新一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10周年,长江日报报业集团旗下武汉晚报推出“我亲历的医改十年”特别报道,从医务和医卫行业工作者的视角,讲述和观察新医改,回顾“新医改”10年的变化、收获和不易。特别报道分《在“云端医院”像网购一样选医生》《十年两胎,我从恐惧到享受》等6篇,从医疗资源辐射能力、医疗信息化建设、医疗服务水平提升等不同角度来讲述这10年的就医变化,记录了医务人员和普通市民的切身感受。
深耕战线抢抓重大突发
卫生健康行业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直接相关,这个行业的重大突发事件往往具有普遍关注性。其中一类是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例如2020年初突然出现的新冠肺炎疫情。报道重点在于传递真相、澄清谣言,因此在题材挖掘时应尽量接近核心事件、核心人物,围绕舆论关注焦点进行采访调查。另一类是灾难性事件中医疗救治环节的报道,关键是要体现政府作为,凸显人文关怀。2021年5月14日晚,武汉市蔡甸区突发龙卷风17级,附近部分村湾受灾,长江日报健康院连夜派出8名记者,报道伤员救治情况,及时安抚了读者和网友。还有一类是发生在行业内的突发事件,例如媒体对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护心跑男”的报道,对武汉市急救中心接线员刘清26分钟连线救人一命的报道等。
这三种类别的重大突发在报道侧重点上有所区别,但都要求记者有深厚的卫生、医学素养,做“专家型”记者,尽量接近现场和事实真相,坚持新闻真实,坚守新闻生命;在报道中以人为本,平衡生命伦理与职业要求。此外,记者应尽量掌握全媒体传播手段,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时,让照片、短视频、录音“加持”文字,增强报道的情绪感染力。
从媒体角度来说,可建立一套重大突发事件响应机制,包括信息预警、跨部门合作、专业知识培训等环节。一旦发生重大突发事件,信息获取可以更加畅通,媒体反应可以更加迅速,记者工作也可以更加有序、安全。
用主题报道引导主流舆论
当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信息杂芜、乱云飞渡,让人无所适从,这个时候,党报新闻工作者的头脑要特别清醒,立场要特别坚定,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充分利用主题报道这件利器,树立思想坐标,引领主流舆论。
2021年8月,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报告外地输入性新冠肺炎关联病例,7名外来务工人员核酸检测阳性,全市迅速进入“战时状态”。武汉作为2020年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主战场,备受国内外关注,做好疫情防控相关报道、正确引导舆论十分重要。作为城市党报,长江日报及时推出了《武汉紧急行动:争分夺秒斩断疫情传播》《全市核酸检测马力全开 多个实验室连夜完成样本检测任务》《全员核酸检测从10天到3天 武汉“加速度”检验了什么》等主题报道和重要通讯,正面回应了外界关注。
主题报道是党报的“独门绝技”,越是在众声喧哗的时刻,越是在重大关键节点,越呈现其价值。因此我们在操作主题报道时,要注重把握时机,通过立意高远、采访翔实、文字可亲的作品,来阐明我们想要表达的观点。从医疗卫生战线这一细分领域来讲,也是这样。
2020年疫后重振的关键时刻,长江日报医疗卫生战线推出了《重生》系列主题报道,讲述100名新冠肺炎治愈者的重生故事,彰显共产党“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和价值追求,获得湖北新闻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