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政策背景下中学生音乐素养教育的思考

2022-11-22何佳润李国超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美育双减中学生

何佳润 李国超

(厦门大学,福建厦门,361005)

一、引言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明确提出要“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1]同时提出要“科学利用课余时间”,引导学生“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开展阅读和文艺活动”。[2]“双减”政策的实施,为我国中小学教育发展带来巨大的改变,也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为音乐素养等素质教育项目带来实实在在的利好。

二、“双减”政策对中学生音乐素养教育的促进

“双减”政策出台后,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中解放出来,有了更多时间精力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艺、体育等活动。在无学科学习压力的环境下,学生与家长可以自主安排音乐艺术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真正享受到音乐艺术的美好,更有利于学生拥有快乐的童年、创新思维。

(一)推动音乐素养教育扎根校园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2年,学校美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美育课程全面开齐开足,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资源配置不断优化,评价体系逐步健全,管理机制更加完善,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明显提升。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3]意见还指出:“学校美育课程以艺术课程为主体,主要包括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课程”,[4]可见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音乐可以带给人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是铸造灵魂的工程。随着“双减”政策落地,音乐素养教育在加强校园美育建设中可以大放异彩,各学校用更加系统、有力的举措探索音乐扎根校园,在最能汲取养分的学生时代,音乐的种子种在学生心里,将来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对润泽学生的精神世界将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满足中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个体差异,以满足个性化发展为需求。“双减”政策的总体目标就是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减重减负的一方面可以减轻升学压力带给学生的课业负担和竞争压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学习其他知识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音乐素养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助于开发智力,对青少年个性发展、能力形成有着良好的催化作用。

三、“双减”政策下中学生音乐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学生音乐素养教育受到多重限制,制约着其健康可持续发展,既有教育大环境的问题,也有教师和学生的个人问题,急需引起重视解决。

(一)中学生音乐素养课程的边缘化

受到整个教育大环境的影响,在中学阶段,由于音乐课成绩好坏对升学没有决定意义,学校领导及教师思想上不太重视音乐课,音乐课很多时候被视为所谓的“副科”,安排比例比较低,基本是一周一节还常常被“主科”替代,变得可有可无。音乐教学设施简陋,没有像样的多媒体设施,很多学校甚至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教学乐器品种较少。校园音乐活动更是少之又少,艺术节、音乐节、合唱节往往也会被其他教学活动影响,无法正常开展。

(二)中学生音乐素养教师水平有限

很多时候中学生音乐课上,教师在实施教学的时候方法比较古板,大部分选用课本上的歌曲,没有深入分析作品,没有教授基础的音乐知识,学生只会机械地跟唱,甚至没有音高的概念。上课就是科任教师顺口唱几句,教学简单生硬,基本是简谱教学,五线谱鲜少学生了解。

(三)中学生个人素养的限制

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大部分学生音乐素养比较薄弱。如很多中学生受到个人观念、理解力的影响,认为音乐一定要带有歌词,没有歌词的古典乐、传统戏曲等觉得离自己太远,不愿意去理解。受台湾、香港等地区流行音乐环境的影响,大部分中学生熟知的是流行乐,对音乐本身的旋律高低、变奏技巧不得而知。

四、“双减”政策背景下中学生音乐素养培养路径

中学时期是各方面素养养成的关键时期,在此时形成的一些习惯将会影响一生。把音乐教育的美感艺术和常规教育有效结合起来,形成常态化的教育氛围,把音乐素养教育渗透到学习生活中。

(一)课堂教学音乐素养形成

音乐课堂是音乐素养形成的主要途径,“双减”政策下,音乐课堂必有保证。音乐课堂首先培养的是音乐鉴赏能力,学生在教师有针对性的音乐作品选择中,逐渐培养最基础的音乐鉴赏能力,在听的过程中,逐渐学会分析作品旋律、情感以及曲调曲式的运用,了解作者作曲的基本背景,发自内心地领悟音乐鉴赏的魅力。在欣赏的基础上学习模唱基本旋律,培养调式音高的记忆里,理解作品的情感。同时在音乐课堂中,可以激发学生音乐的创造力。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一些即兴伴奏即兴演唱的活动,同时可累积一些必要的音乐知识。

(二)综合活动音乐素养形成

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余音乐活动也是中学生音乐素养形成重要途径。研究发现,越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越能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兴趣和爱好,学生离开单一重复的课堂教学形式,更能最大限度地解放天性,通过参与或观摩都能够带领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音乐的多样性。同时潜移默化启迪音乐的智慧和表现力,激发学生追求音乐探索音乐的健康积极的兴趣爱好。例如各省举办的传统艺术文化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有的省会举办中小学生艺术节现场展演活动,也是中小学的一次美育盛会。中学生在这样的集中活动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不由自主地参与其中,学会欣赏、学会鉴别、学会模仿、学会享受,音乐的素养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三)中考改革促进音乐素养形成

随着音乐纳入中考政策的实施,家长学生也开始重视艺术培养,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也逐渐意识到音乐素养的教育,可以提升孩子的艺术气质,甚至有的学习了某种乐器,也可以养成一个良好联系音乐技能的习惯,学会专注,学会坚持,受益一生。

(四)加强多元素的音乐素养教育

很多人认为音乐素养教育就是学唱歌,其实不然,中学生的接受能力模仿能力特别强,在这个阶段增加音乐多元素的训练,对提高音乐素养是很有帮助的。多元素的音乐素养教育涵盖了古典音乐、宗教音乐、流行乐、摇滚乐、电子乐、爵士乐等多种风格的音乐,涵盖了琵琶、筝、扬琴、七弦琴等民族乐器以及钢琴、小提琴、长笛、圆号等西洋乐器的乐曲。从表演方式又可以分为独唱、合唱、音乐剧、乐队、交响乐等多种类型的音乐表演形式。中学生若能广泛地接触到其中一些元素的音乐,对其音乐素养的形成也是大有收益。

五、结语

音乐可以开发心智、净化心灵、美化情操,可以激发学生的感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在音乐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高。

聚力“双减”政策目标,发挥学校主阵地的作用,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将音乐素质教育落在实处,带给新时代中学生全新的音乐教育体系。同时,转变家庭教育观念,调整优化中学生的学习结构,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家校共同合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美育双减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