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科普教育与展览活动融合发展:内在逻辑、基本模式和创新机制
2022-11-22赵立莹王茜
赵立莹,王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5)
一 、引言
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人们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质量大大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人们的精神和文化生活更加丰富[1]。要发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塑造提倡创新的社会氛围。公共图书馆是推行科普教育、开展全民科普活动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进行科普工作的法定主体,其展览活动也应着重关注传播科学意识和技术知识,提倡科学方法和发扬创新精神,便于公众融会贯通,接受和参与进来。面临当前较弱的融合发展程度,资料借阅服务逐渐减少,公共图书馆服务活动化趋向扩大的倾向。科普教育与展览活动的融合发展作为公共图书馆有效进行科普教育的途径,适时探索其发展模式,对进一步推动两者的融合发展,创新融合发展机制,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起着关键作用。
二、科普教育与展览活动融合发展内在逻辑
科普教育为展览活动赋予灵魂,展览活动是科普教育的载体,推动两者融合发展,使公众的基本文化权利有更好的保障,因此,其融合发展的基本逻辑是以公众读者为对象的人本逻辑。在此基础上,公共图书馆两者融合还必须以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为目标,以促进科学文化的传播为使命。
(一)以大众读者为对象的人本逻辑
我国《宪法》第 22条规定“国家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图书馆事业”,根据此条规定,在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中,“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被作为立法目的,这也贯彻了公共图书馆“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2]。我国公共图书馆要充分发挥图书馆教育职能的作用。面向基层的人民群众,在公共图书馆科普推广以及展览研究中,不断地进行宣传和教育,使大众可以足够了解科学技术方法,树立科学的思想。“以人为本”是公共图书馆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也是科普教育与展览活动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在此融合发展背景下,科普教育不再只面向科技爱好读者,融入展览活动中,更是面向广大人民群众,拓宽了受众面,照顾到读者各方面的科学需求。从公众接受科学、公众理解科学到公众参与科学,参与类型也从被动接受型、主动互动型到现在的参与创造型。公共图书馆坚持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理念从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充分满足了社会大众日益增长的科普需求。
(二)以提高科学素养为目标的导向逻辑
公共图书馆是全民科学素养提升的服务平台之一,作为区域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要素,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养是公共图书馆的责任与义务,因此,要通过科普教育与展览融合形式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宗旨。一方面,公共图书馆有多种多样的科普类文献信息资源,如书籍、音频、视频、报纸等。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有充足的空间资源,2019年末公共图书馆实际使用房屋建筑面积1699. 67万平方米,空间不断扩大,为公共图书馆举办展览活动提供了充足的空间资源,也提供给科普展览中的相关人员以及社会大众更方便的交流学习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拓宽了公共图书馆科普展览服务的内涵和外延,对提高全民科学素养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公共图书馆还可以提供专门的科普教育展览,如可在农村地区、街道社区、福利院等一些社会脆弱群体存在的场所举办,组织面向普通市民的科学教育活动,并提供直观、简单的科学技术知识。拓宽科普教育的社会范围。多层次、多样性、多元化的实现提高全民科学素养这一目标。
(三)以科学文化传播为使命的治理逻辑
公共图书馆是科学和文化教育、传播和公众普及的中心,拥有丰富的科普文献信息、人力、空间等资源。“图书馆是持续成长的有机体”,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这样说到[3]。公共图书馆随着时代文化需求的变化积极建设发展,其使命也随着建设不断的转变和发展。公共图书馆要发挥科普教育以及科学文化传播职能,在科普发展中精准定位自身角色,正确理解现代科教观念。公共图书馆是开展科普教育展览活动的理想场所,与科技馆等场馆相比,有着基数庞大的用户群。两者融合发展有助于公共图书馆从收集加工到普及传播科学技术知识,培育新的知识,实现其改进功能和使命。
三、科普教育与展览活动融合发展基本模式
公共图书馆科普教育与展览活动融合发展常见的模式有两种,分别是线下和线上的科普教育主题展览活动,而线下的科普教育展览活动还可以分为科普教育展览以及其他展览活动中嵌入科普教育内容。
(一)线下科普教育主题展览活动
当前,常见且首要的发展模式是线下科普教育主题展览模式。实物实景的展览给读者以及参观者提供的感受最为直接与真实,内容展示更加浅显易懂,是最受欢迎以及最普遍的一种模式。线下科普教育主题展览活动开展主要是以公共图书馆内科普文献资料资源为基础的,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利用时下前沿科学知识、社会科普主题热点、时政等,在社会公共场所或者公共图书馆等固定地点举办的展览或者举办巡回展览,进行的同时还要使科教知识及时宣传普及,努力照顾到读者方方面面的科学需求。在展览过程当中,还可以利用多样化技术手段,如虚拟现实、3D摄影等技术,从从平面图形到立体三维的展示方式,“静”到“动”的展览模式,从文本图像到综合声光电的展示形态,都提高了展览会的参与度和可视性。
实践中,国内外一些公共图书馆都特别重视科普教育与展览活动的融合发展。位于美国的旧金山公共图书馆举办了“Life Got Wider”展览,主要将影响美国公众日常生活、改变生活方式的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发展情况对外进行展示。国家图书馆开展“全国科技活动周”,在展示区集中展示科技创新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天津图书馆开展科普体验活动,对“互动拍照”数字体验设备进行科普展览,并让读者们有切身的体验,增加了专业科普性和互动趣味性,激发了读者们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珠海市图书馆开展“中国空间站科普图展”,以图文形式介绍了中国空间站的基本组成、建立的作用和意义、发展历程和未来目标,展示了我国载人航天前沿科技领域的重大成果。发挥公共图书馆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提升公众科学文化素养的重要作用。
(二)线上科普教育展览活动
展览活动形式多样化的支撑点是现代化的展示技术,其尤为重要的平台是网络,能够实现展览范围的扩大。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读者更是能在网络中看到被推送的展览,使随时随地观展成为可能。线上的科普教育展览也成为公共图书馆科普教育与展览活动融合的潜在模式。这种模式为科普教育工作带来了多样化,生动化的科学知识,科学知识的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也能鲜明地呈现出来。公共图书馆的智慧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线上的科普教育展览活动打破了展览活动的时空限制,展览的内容可供读者们随时随地观赏学习,浏览和下载,不需要占用公共图书馆的空间或者公众场所来开展展览活动,是公共图书馆开展科普服务与展览活动的有效途径。
实践中,国内外都在积极推动公共图书馆科普教育与展览活动线上模式的融合发展。2019 年3 月至8 月,为了纪念剑桥哲学学会成立 200 周年,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为此举办了“Discovery:200 Years of the Cambridge Philosophical Society”展览,以“促进科学研究,促进哲学进展相关事实的普及与传播”为宗旨,定期召开聚会,交流各自学术思想,通过演讲或者演示实验的方式展示成果[4]。此次展览同步推出了网上展厅,通过提供若干历史文献,相关视频和图文资料,供公众在线浏览,向读者展现近代以来科技发展的重大成果。青岛市图书馆推出“云科普”系列活动,通过微信公众号陆续推出,举办科普云展览,展出馆藏的科技文献书单等资料,向读者传播科普书香、普及社会科学知识。
(三)其他展览活动中嵌入科普教育内容
公共图书馆展览活动主题大致划分为科技类、历史类、文化类、艺术类、政治类、建筑类、重要活动类、宗教类等类别展览活动。科技类展览对科技成果以及科普教育等进行宣传展示,其他类别的展览中可以适当融入与科普教育相关的内容。在这种模式下,其他展览活动中潜入科普教育内容,可以在进行一些主题展览时,利用宣传板来引导读者以及参观者潜移默化地接受科普教育内容。同时,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新技术的支撑,在其他主题展会举办时,可以将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科普教育数字资源与可穿戴的智能设备结合,使得科普设施和数字资源能够纳入其他展览活动中[5]。
实践中,公共图书馆通过在其他主题展览中嵌入科普教育内容,促进科普教育与展览活动融合发展,提升公众的多方面文化知识素养。成都高新区图书馆开展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知识科普公益展览,为群众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华文化的窗口,了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和表现形式。2019年 1月至3月,在纽约表演艺术公共图书馆举办的“Sounding Circuits:Audible Histories”科普教育展览,在这个展览上,声音被作为主要展示媒介使用,传统展览上的视觉表现形式被跨越,纽约表演艺术公共图书馆的馆藏声音资源被数字化,音律的历史发展通过先进的影音科学技术展示给观众们[6]。
四、科普教育与展览活动融合发展创新机制
通过分析了公共图书馆科普教育与展览活动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以及基本模式后,如何在适当融合的基础上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是公共图书馆需要面临的问题。需要将科普展览活动与科协工作联动发展,筛选和优化科普教育展览内容,深度挖掘网络科普教育展览的优势,最后更是离不开社会大众的参与互动体验。
(一)科普教育展览活动与科协工作协同发展机制
公共图书馆品牌形象的最好体现是科普教育宣传活动能够持续地进行,其社会覆盖面较广,除了开展科普教育展览活动以外,还可以选择更多样的方式来展现科技知识,提高公众获得并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公共图书馆作为科普展览的重要提供者,进行科普展览时的选书和荐书至关重要,这是沟通读者与书籍的纽带,因此,进行科普展览荐书环节时,最好和相关单位合作沟通。可以和科学技术协会、科技企业、出版社等合作,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持续推出科普展览,创建区域公共图书馆特色科普品牌。同时,公共图书馆活动策划、举办、队伍建设是举办科普展览的弱点,所以需要科学技术协会的指导,与公共图书馆服务有效衔接,增强联动作用。公共图书馆应构建包含资源、设施和服务的“三位一体”科普教育和展览活动融合发展立体分析框架[7],加强与科学技术协会合作进而共同探索适合的科教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图书馆科技知识资源优势,形成科普教育区域联盟,实现优势资源互补,提升利用的有效性。加快与全民科普与展览融合发展,探索科普教育活动化发展新模式。
(二)科普教育展览内容优化机制
公共图书馆应将科普展览与人们的生活相融合,在规划和实施科普展览时,提高内容的选择性和优化性。了解读者当前的知识需求,聚焦社会科技发展热点,及时进行解读、宣传、展览。公共图书馆应时刻把握公共科学事件的动向并合理利用,筹备科普展览时,提前做好工作,科普展览的方案制定有针对性的依据热点事件、科学类纪念日以及重大科学事件进展等,吸引人们的关注,调动大众学习科普教育知识的热情[8]。同时,还要使科普展览的资源类型多样化呈现,如引入科技游戏类以及戏剧文艺类等多媒体形式科普资源,增加活动乐趣,扩大科普教育的宣传范围,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权威性、参与性和群众性。
(三)线上科普教育展览潜力发掘机制
我国现阶段科普主要形式之一是公共图书馆的科普教育展览,要做到更好的传播科普知识,达到良好的效果,从互联网时代的读者特征角度切入,分析读者们的需求是十分必要的。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电子商务技术渐渐成熟,全民大众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国内会展产业竞争逐渐加剧,公共图书馆的展览无疑将走现场展览和线上展览相结合的途径[9]。目前,公共图书馆的互联网线上展览还不够普及,但是其发展的趋势不可低估。一方面,公共图书馆可以在本馆的微信公众号上设置网络展览专项,将近期的科普展览活动预告内容、以及宣传性的软文发布在公众号上,在本馆微博上,进行“线上科普展厅”咨询宣传、内容的介绍等,利用微博内容实时更新的特点,通过这种灵活便利的交流方式,达到宣传目的。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线上展厅不能仅仅在网站上放几张图片和简单的说明文字,若只是简单的文字图片罗列,读者很难从科普展览中收获有用的信息,要经常更新线上展厅的内容,做出更多原创性的内容,增加读者的体验感。公共图书馆还可以在线上展厅中开设评论、科技论坛等交流区,方便读者进行科技知识探讨,参与到一些热门话题的讨论,引发读者的访问兴趣,促进用户群体的体验感和互动性。
(四)科普教育展览活动与社会大众互动体验机制
公共图书馆科普教育与展览活动融合发展出发点和落脚点要落实到“人”上,因此,让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的活动建设中也是融合发展的基本理念。目前社会大众基本是以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图书馆的各种展览中,只能被动的接受公共图书馆所提供出来的科普知识,而当社会大众能够参与到科普展览活动的策划以及设计中时,就不单只是浏览参观展览,更能够通过这些环节来实现自我知识需要的满足。将“普及科学知识”转变为“让公众理解科学技术”,创造沉浸式场景与多媒体体验感,让观众在实际情况下体验科学原理和技术过程[10]。总之,科普教育与展览活动融合发展和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以及社会大众的利益密切相关。因此,必须鼓励和引领社会群众力量积极参与文化资源的传递、宣传和共享,通过科普教育展览活动为公共图书馆发展提供高质量的资源要素。
五、结语
公共图书馆科普教育与展览活动的融合,是对公共图书馆资源创新性地发展和创造性地变革,能够有效提高科学知识普及水平,是传播科学思想、推动科学精神发展的重要手段。充实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内容,强化其服务能力,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重要因素。融合发展要借力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度挖掘融合发展新模式,走社会化合作之路,实现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的多元化,改善服务效能,提高服务质量,创新服务手段,这也是对以社会化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动力号召的积极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