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022-11-22娜荷雅赵红霞
娜荷雅,赵红霞
(内蒙古农业大学,呼和浩特 010000)
1 前言
乡村景观的建设不能照搬照抄,要打造乡村特色的景观,使之符合当地的地理、气候、地域、风土人情、生活方式、劳动方式,因地制宜。按照国家现有的政策与对农村发展的前景,农村现有的风貌已远远落后,在保留农村地貌、传统等方面的情况下,大力改造农村景观,利用当地的传统手艺,结合新兴的方法,为农村设计合适的景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村民的文明建设,使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农村经济效益,从而实现乡村振兴,打造符合乡村地域文化的特色乡村景观[1]。
2 乡村景观设计研究概况
2.1 展示地域文化特色
对于贫穷的山村来说,村民认为柏油马路才是富有和美丽的象征,导致设计人员完全按照城市的标准去审视和建设农村,这样只会丢失农村的特色和优势[2]。乡村的自然地貌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恢复,因此要对景观设计加以保护。利用当地的乡土文化景观特色来吸引不同地方的游客,提高景观的欣赏价值,增强地域的文化特点,实现可持续发展。地域文化是人们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世代耕耘经营、创造、演变的结果。由于视角标准不同,地域文化特点有所不同,或具历史性,或具人文性等。乡村的景观规划可以以地域文化的应用作为实施方式,而这也能够更好地跨越因为经济情况处于劣势而不能很好地开展景观规划的问题。
2.2 乡村的经济和生态共发展
乡村的生态环境问题是目前人们最为重视的问题,只有达到环境效益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经济效益,使之达到共同发展的趋势。对原有乡村的景观设计进行合理保留并融合新的设计理念,充分满足村民的生产生活需求,使生态环境保持和谐发展。对景观设计进行分区规划,不仅仅是单一的景观设计,更要合理地搭配植物的造景原理,使环境系统得到有序稳定的发展。目前的乡村有了打造景观意识,但受到文化程度的限制,思想水平的落后和政府的资金支持不能及时到位等一些因素的阻碍,因此,应严格制定保护与处罚机制,提高人们的思想素质,使生态发展得到更好的保护从而支持经济效益的提升。
3 乡村景观建设存在问题
3.1 乡村的生活景观留存度严重不足
大部分乡村由于其生产能力的落后,产业链也有很多缺陷和不足,使得乡村能够带给居民的收益并不理想。一旦居民们的生活无法得到保障或满足,他们就会外出寻找工作机会,这就使得乡村中原本正常的生活景观因为无人维护保养而出现荒废,降低了其留存度[3]。
3.2 乡村的地域文化缺失
历史文化能够如此杰出并且源远流长,地域文化是其中必不可少且极为关键的一环。城市用地的无节制扩张,乡村人口的流失,都对乡村地域文化造成了影响。其中最严重的便是对于乡村古建筑的破坏,对于这些承载着一方水土的历史文化的建筑物,不但不加以维护反倒扩张破坏,让这些历史文化流失。
3.3 乡村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对于一些乡村来说,村内的卫生情况非常差,导致一些村庄的小溪等原生态风景受到破坏。近些年来,通过国家的整治,大部分村庄的面貌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农村的景观建设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进一步去开发,以使得农民的精神文明提高,农村的经济也会被带动起来,实现共同富裕。
4 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的影响
4.1 地域风情的空间布局
乡村有着天然的优势,在生态环境与空间结构上,与城市有着天然的不同。乡村景观设计应该树立自己独特的标签,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发挥乡土材料作用,与城市建设产生不同的景观风貌,保留自己的风土人情,吸引更多的外来游客,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在乡村景观设计中,要将本地乡土资源提炼出来,并加以运用,促使其成为独有的景观,有利于实现乡土文化的复兴,不断为当地居民带来经济效益,从而促使乡土文化得到有效传承[4]。
4.2 地域特色风貌
从乡村整体规划结构上看,生产生活空间是景观设计的重点内容。大的生产空间需要形成农耕体验区或当地特色公园等类型的开放景点;而生活空间则需要为村民打造舒适的娱乐休息场所,从而提高乡村环境品质,有利于优化整体空间设计,形成区域空间共享[5]。华腾猪舍田中央图书馆就是个很好的例子,200平方米的图书馆建成后,安安静静地躺卧在田中央,成“一”字形,在旷野之中就像一座与世无争遗世独立的农家谷仓。
4.3 以人为本的地域文化
在乡村景观设计中,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设计规划过程中应该最大限度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需求,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安逸的居住场所。人是景观的使用者,在设计中应该借鉴当地居民的建议或想法,注重当地村民的风俗习惯,使景观设计符合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减少矛盾。
5 乡村景观设计中的地域化表达措施
5.1 要发挥自身优势,打造适合农村的乡村景观
利用农村的地域特点、生产方式等,打造与农民息息相关,又能引人瞩目的景观,多一些田园、农家、水土的思想。农村可以在果园的基础上美化风景,形成特色的采摘园,供大家的欣赏和采摘,这样不仅能提升农民的收入还能美化风景;也可以开一个浪漫的花园,在休闲之余,相信很多人会带着家人来乡下体验一番自然的美。当然,结合现在人们对健康的诉求,也可以开一些农家乐的饭店,使用自己种植的菜,打造农村无公害饭店,结合风土人情浓郁的民宿,真正做到吸人眼球[6]。
5.2 要保持自身特色,也就是乡村自身的地域文化
首先要保持村庄的地域文化。例如使用乡村主题,利用一些传统的磨盘等道具提升乡村的文化气息,体现乡村的特点,同时为乡村景观带来乐趣。其次要秉持创新的原则,争取做到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创新,要深入到村内的村史,挖掘村内的特点和传统,增添一些经过时间打磨的文化传承和特色景观[7]。
5.3 融入乡愁
在乡村整体景观规划布局中,道路景观不仅具备划分道路边界、勾勒乡村轮廓的功能性作用,还具备丰富村民、游客感官体验、营造精神生活环境的艺术作用。因此,游客在乡村景观的功能和审美之外,还可以体会地域精神文化内核,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在乡村景观设计时,设计者既要考虑道路景观作为乡村建设的基础性设施,对乡村扩建和发展的引导作用,又要考虑其作为人民评价乡村环境的主要途径,对乡村地域文化和民族风格的传播作用。因此,在注重功能性提升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地域文化的深入感悟。
5.4 融入人文元素,传承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能够使现代化景观元素与历史性人文元素更好地凝聚,既能使人们从现代化艺术设计中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内涵,又能使人们在传统文化中发现更多新的表现形式。传承民俗风情是地域文化的重要内容,民俗风情不仅是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还是人们获得情感认同和精神归属的重要媒介。民俗风情能够反映在人们的审美标准、生活习惯、思想表达等多个层面。总之,乡土风情与地域文化也是令人向往的乡村景致,古往今来,多少人向往田园生活,古有陶渊明,今有李子柒。城市化是因为人们追求方便和发达,只要为乡村打造出自己的节奏和风景,乡村也能像城市一样闪闪发光。
6 乡村景观设计措施
6.1 乡村道路设计
乡村的道路应当具有乡土气息,使用一些特制路牌,并为路牌设计乡村特色的内容。保持整洁,设立垃圾桶,垃圾桶的外观设计成特色的乡村风格,大街小巷的风格也可以有所不同,增加其整体的趣味性。街道和居民房屋的外表的设计应统一,但又不同于城市的繁华色调,应用一些自然的颜色,使乡村的感觉明朗而富有朝气[8]。如河北昌黎碣石山深处的西山场村顺着山路用青石板进行铺路,由于游客量的增多,青石板出现了破裂,政府就重新为村民铺上了水泥路,路两边的随处可摘的葡萄藤,使山路成为令人叹为观止的“葡萄路”,村民们的生活积极性也越来越高。
6.2 增设文化建筑
一些村庄内有流传下来的庙宇祠堂或是自然打造的山水等,可对其进行扩充或美化,以突出村庄的地域文化,作为村庄的标志性建筑,彰显村庄的传统文化,传承村庄的古老建筑。如果没有这些特色,也可以制造一些人造的标志,作为村庄的核心景观,牢牢锁住村庄景观的灵魂。如山西省沁源县韩洪沟老村整体复兴计划一部分,基地是一个三合院,位于韩洪沟老村中部,地势较高,院落中有一个处空置的三孔窑洞,现状保持较好。场地中最为重要的元素是院外的大槐树,已经有数百年的树龄,但仍然枝繁叶茂,如同神灵般守护着村庄。
6.3 文化特征的小物件
根据村庄地域文化景观的风格增设一些吸人眼球的小物件,在农家乐前增加古老的磨盘等厨房工具,给游客带来沉浸式体验。又或者在瓜果园的入口处设立特色门匾,增加一些瓜果模型或是箩筐等,亦可以直接用箩筐计价。还可以将村内的垃圾桶等物品设计为符合乡土气息的,为大树进行装饰,将乡土气息升华为浪漫气息。
6.4 提升村庄意境
村庄的路边,可以栽植各色树种花卉,提高乡村的色彩,村庄的路牌等均可以利用藤蔓植物作为装饰,使其生机盎然,这种返璞归真、纯净自然的气息,自然会吸引人们前来。如江山市蓬江区大雁山脚下一个僻静的村子旁,设计者利用场地中丰富的水体及原生植被资源,大面积采取轻度维护的原则和理念,从山林、河塘、湿地、路径等四个方面着笔,体现对原生态的延续。
6.5 防止污染
街巷设立垃圾桶且定期清理,在排污方面,要为村民建设下水道等排水措施,农村的厕所也需要统一整治,建立环保厕所,增强排污能力,建立沼气池[9]。
6.6 乡村景观设计中乡土植物的运用
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做到基本的实用功能外,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和艺术特色,合理进行植物搭配和造景,做到四季有景[10]。乡土植物具有较高的成活率和较低的维护成本,同时,采用乡土植物减少了运输、采买和后期维护的成本,并且乡土植物是这一地区气候的典型代表,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行道树多为国槐、旱柳和榆树等,这些植物不仅增添了乡村景观魅力,也成了一张具有自然气息的乡村名片,为整个乡村的景观印象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
7 结论
乡村地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传承和保护乡村地域文化有利于提升乡村建设的内涵,为其注入灵魂。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工业化进程导致自然环境被破坏,给人类敲响了保护环境的警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在乡村振兴的大环境大背景下,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将会走上更高的台阶,地域文化也得到了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