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宋韵如何“活”起来?
——浙江新闻奖获奖作品“寻宋解韵”系列报道解读
2022-11-22李娇俨
文_李娇俨
宋韵文化,历史悠久,作为浙江文化的独特标识,它也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富矿”。如何在当代发挥千年宋韵的价值,让宋韵重新“流动”起来,传承下去?“寻宋解韵”系列报道在《浙江日报》亲历版推出,从思想、制度、经济、社会、文学艺术等方面,展示多元包容、百工竞巧、追求卓越、风雅精致的宋韵文化气象。可以说,一共十篇报道,始终在用当代方式与传统相遇,用厚重历史去碰撞现代生活,让人感觉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可爱可亲。
找到新视角
2021年浙江省委文化工作会议上推出“宋韵文化传世工程”,这是浙江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举措,这也是最初的选题来源。从新闻的角度写宋韵,我们必须先想清楚,宋韵对于当前的价值是什么?大家在前期准备时发现,“宋韵”的学术研究多集中于两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在艺术领域则更多关注宋画宋诗宋版书等。宋朝,在世人眼中,是文学艺术的风雅、是街坊里巷的热闹,还有南宋王朝的“偏安一隅”。通过新闻报道进入两宋时代,似乎有无数条通道,但对于《浙江日报》的报道来说,找到一个能帮助大众理解宋韵关键的起点,才是最重要的。
从这个角度出发,由浙江日报全媒体文化新闻部全体小伙伴构成的采访团队,借阅了大量关于宋朝的书籍,同时采访了多位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涵盖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逐渐形成一个共识,那就是两宋时期成形的基于华夏认同的民族精神、基于家国情怀的爱国精神,至今仍然具有时代意义;千年宋韵中蕴含的多元包容、人文关怀、开放自信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软实力的综合呈现;宋韵文化背后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审美情趣,可以让世界感知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中的独特风采。
我们走出了对于宋的狭隘理解,它不只是风花雪月、诗词雅集,摆在眼前的,是一个非常广阔的新闻选题。文化新闻部的小伙伴们走入岳飞庙,在翠微亭中追思。历史已经过去,但我们还是被昔日的景象震撼:临安城内,凤凰山大殿上,南宋君臣一次次因外敌入侵陷入焦灼,朝廷之外,却有南宋军民进行着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抵抗与斗争,一大批爱国将领、仁人志士不惜穷尽一生报效国家……爱国、正气、奋斗、奉献,都属于宋。在系列报道开栏语中,有这样一段话,总结了我们所寻到的“起点”的意义:“家与国的一体,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的相依。这个情感的共鸣点,为宋代着上了精神的底色,让相隔数百年的我们激动不已。重新认识宋,这是一个饱含家国情怀、充满创新活力、崇尚文明交融的时代。”“寻宋解韵”系列报道由此从民族精神、爱国精神出发,开启了一次次寻宋之旅,并在其中思考个人、社会、国家的关系。宋韵也从看似很“虚”的题材,转化为一个个非常实在的内容。比如爱国志士的精忠报国、丰富多元的市民生活、经世致用的“浙学”思想、放眼全球的海外贸易、改变世界的硬核科技、影响甚远的文化艺术等等,用多种角度展现全面的宋朝。
创造新坐标
在策划和采写中,有一个问题需要考虑,那就是怎样让宋韵报道更有辨识度?这是中国的宋韵、浙江的宋韵,它面向大众,也面向世界和未来。所以,宋韵报道需要找到一个新的坐标。
实际上,宋代不可能脱离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史独立存在,因此在报道的过程中,采访团队并没有局限在一个地方、一个时期,而是把时空背景尽量放大,以跳脱的视野,把饱含家国情怀、独具匠心、充满创新活力、崇尚开放与文明的宋韵特质挖掘出来。
《行走宁波,重温千年航海史诗》这篇报道中,记者去探索了宁波人是如何把生意做到全世界的,实际讲述的正是当年海运蓬勃的盛世繁华。这个角度颇有深意,报道着笔于放眼天下的海外贸易,记者的眼光随着两宋时期无数载满商货的船只,延展到了东亚、东南亚,航至阿拉伯半岛、非洲东海岸,讲述当时文明交流与互鉴的故事,这与当下“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了呼应,凸显了时代特色。此外,系列报道中大师云集的浙学争鸣、陆游笔下的南宋乡村、南宋都城临安的城市格局、宋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等其他角度,也与当下社会紧密关联,体现了传承中不断向前的大趋势。
为了让宋韵与更多人产生共鸣,我们在内容方面尽量跳出专业的学术研究。不得不说,学界对于两宋的研究成果实在太丰富,尤其是浙江实施的文化建设工程中,已出版过大量的系列丛书。可惜的是,这些书籍只有少数进入了大众的视线,但它们依然没有把专业研究转化为大众对宋韵的关注。在策划时,我们就着重将专业研究和新闻眼光融合起来,不仅可以让学术与大众勾连,还能让优质内容得到更好的传播。令人欣慰的是,报道刊出后,几乎每一篇都有很高的浏览量。用大众化的方式解读宋韵,也为文史哲研究提供了一片能被更广泛关注和发挥的天地。
使用新表达
我们还要破解的一个问题是,在当下,如何让更多的人对宋韵感兴趣?宋韵题材相比新闻事件来说,并不“发生”在当下,主要人物更不在“现场”。从采写的角度来说,可谓颇具挑战性。但最终我们还是采用了看似无法完成的“亲历”这一形式,用创新的表现方式和写作手法来突出宋韵文化的普遍价值。
“寻宋解韵”,第一步当然是突出“寻”。既然新闻现场无法还原,采访团队就在浙江全省范围内,分别寻找到了能展示十个主题的地方。我们来到了历史事件曾经发生过的地方,如绍兴的宋六陵,宁波的三江口,杭州的河坊街、皋亭山、凤凰山,衢州的孔庙等等。我们从眼前的历史古迹回溯当年曾发生的真实情景,为了让故事更加生动,我们还把历史人物从古书中“带回”现场。
现在,人物、地点已经齐全,下一步就是“解”了。可以看到,每一篇报道的采访,我们有请包伟民、范立舟、社正贤、陈野、郑嘉励、李晖达等颇有名望的学者专家共同“亲历”。专家学者不仅作为人物出现在报道中,也为报道的专业性、权威性把关。例如,在笔者参与的首篇《大宋风骨,激荡家国情怀》中出现的宋史专家龚延明,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官制史与科举制度,他尤其专注对岳飞的研究。首篇报道就是以他的一次寻访岳庙的经历为主线,向读者展现南宋军民的爱国之情与赤胆之心。对岳飞人物的定位和把握,对历史细节的处理等,龚延明都以学术的标准进行确认复核,确保了稿件的准确度。在移动端上,我们还用了视频、长图、H5等多样化的产品来呈现南宋各个层面的景象。十篇报道和一批新媒体产品,有古今的对话和传承,有历史人物与事件的交织融合,还有记者与专家的互动交流。在“寻”和“解”中,有故事,有记录,有观察,有新知,让宋韵真正走近身边、走进生活。
(浙江日报“寻宋解韵”系列报道获2021年度浙江新闻奖报刊类系列(连续、组合)报道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