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卡尔·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观点

2022-11-22考夫曼

现代哲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著作马克思规律

[俄]伊·伊·考夫曼/著 张 静/译

1859年,马克思出版了一本小册子,标题是《政治经济学批判》,该书恰恰是这本大部头著作的开端。由于疾病的困扰,马克思在中断八年后完成了这一工作,1871年秋出版了完整的著作,即《资本论》第1卷(2)考夫曼指的是《资本论》德文第1卷第1版。但是《资本论》第1卷第1版德文版的出版时间是1867年,不是1871年秋。——译者注。马克思的目标是——批判地研究资产阶级社会的经济基础,或者按他的表述,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但是他不满足于把这本著作称为经济学文献。他批判地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生活的规律,探究资本主义经济的原则,在这个过程中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他批判地考察以前的学者对现代经济规律的研究,严格地审视以往的研究,有时使用一些比较尖锐的、严厉的、甚至有点粗鲁的和不太准确的词汇,但是大量详细的注释足以说明他的博学。马克思的这本著作具有三个方面的价值:第一,研究了以前的学者根本没有涉及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独立的结论;第二,对现代经济制度的主要原则做出了系统的批判;第三,具有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学和文化学知识,非常准确地描述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征。

在这部以批判为主要内容的著作中,首要的问题是如何产生批判的观点。在大多数情况下,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任意和偏见是进行批判的前提。如果批判具有自身的思考对象和研究对象,那么只有准确的研究方法可以保障它的科学性。如果不是批判某个学者的思想,而是批判那些产生思想的现象呢?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找到公认的标准确定哪些现象是正确的或者哪些现象是错误的呢?有时可以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例如把人的需求作为标准。根据这个标准,与人的需求相符合的就是正确的,与人的需求相矛盾的则是错误的。但是如果批判涉及的是需求本身,这种情况该如何呢?

如果从外在的叙述形式来判断,那么最初看来,马克思是最大的唯心主义(идеалист)哲学家,而且是德国“极坏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而实际上,在经济学的批判方面,他是他的所有前辈都无法比拟的实在论者(реалист)。这就是为什么他从来没有提出过这样的问题,即他所研究的现象的标准是什么。根据他的观点,这个问题只有在科学研究中才能得到解决。在他看来,只有一件事情是重要的,那就是发现他所研究的那些现象的规律。他认为重要的不仅仅是那些规律,即那些在现象具有某种形式的时候以及在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互联系的时候支配它们的规律。(3)此系据俄文原文译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2版《跋》中援引了考夫曼的这段话,中译文表述为“他认为重要的,不仅是在这些现象具有完成形式和处于一定时期内可见到的联系中的时候支配着它们的那个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0页。)——译者注除此而外,在他看来,最重要的是这些现象变化的规律,这些现象发展的规律,即它们由一种形式过渡到另一种形式,由一种联系秩序过渡到另一种联系秩序的规律。他一发现了这个规律,就详细地来考察这个规律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各种现象。这些现象不仅对于以前的大多数人而言具有进步的特征,而且是更加理想和更加有意义的进步。

在这种情况下,批判不是任意选择,而是对以前的和以后的发展阶段进行科学比较,简单地说明和确定这些发展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现象。

所以马克思竭力去做的只是一件事:通过准确的科学研究来证明社会关系的一定秩序的必然性,同时尽可能完善地指出那些作为他的出发点和根据的事实。为了这个目的,只要证明现有秩序的必然性,同时证明这种秩序不可避免地要过渡到另一种秩序的必然性就完全够了,而不管人们相信或不相信,意识到或没有意识到这种过渡。马克思把社会运动看做受一定规律支配的自然史过程,这些规律不仅不以人的意志、意识和意图为转移,反而决定人的意志、意识和意图。

我们看一看马克思本人是如何论述的,他的观点是如何形成的。我们援引他在1859年出版的小册子《〈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为了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我写的第一部著作(4)即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译者注是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的分析。这部著作使我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像政治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法的和政治的基础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物质生产中发生一定的相互关系,即同他们的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因此,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冲突,便同生产关系的法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生产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和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在这些形式中存在着人的意识之间的冲突以及隐藏在其中的人的意识之间的斗争。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大体来说,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5)考夫曼根据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德文版把这段话译成俄文。考夫曼的这段俄文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2版第13卷第5-9页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略有不同。译者在翻译这段话时根据考夫曼文章的俄文,同时参考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对这篇序言的翻译。(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1-592页。)——译者注

因此,对于马克思而言,生产力是决定经济现象的主要原因,它在整个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在他看来,生产力的发展——是自然的历史的过程,他研究这个过程,以及这个过程在各个不同时期所表现出来的那些形式。对他而言,生产力的提高主要是机器生产的发展,或者在某些情况下在一定程度上是机器的发展,这种情况可以称之为技术的发展。意识不仅反映这个发展本身,而且反映它的各种现象。这些现象是由以上完全独立的原因产生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产力的主要内容,这个关系的变化是由人与人的经济关系的改变所决定的;这些变化首先引起人们之间法律的、政治的和日常生活的关系的改变。当这些变化在生活中已经发生时,或者在一定程度上在生活中正在发生变化时,人的意识比较容易接受这些变化,反映这些变化,自觉地适应这些变化,然后在语言、形象、习俗和法律中体现这些变化。

既然意识要素在文化史上只起着这种从属作用,那么不言而喻,与任何事情相比,以文化本身为对象的批判更不能以意识的某种形式或某种结果为依据。(6)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2版的《跋》中援引了考夫曼的这段话。“既然意识要素在文化史上只起着这种从属作用,那么不言而喻,以文化本身为对象的批判,比任何事情更不能以意识的某种形式或某种结果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第21页)。本文译者根据俄文原文对这句话进行了重译,译法略有不同。——译者注这就是说,作为这种批判的出发点的不能是观念,而只能是外部的现象。批判将不是把事实和观念比较对照,而是把一种事实同另一种事实比较对照。对这种批判唯一重要的是,对两种事实进行尽量准确的研究,使之真正形成相互不同的发展阶段,但尤其重要的是,对各种秩序的序列、对这些发展阶段所表现出来的顺序和联系进行同样准确的研究。

我们认为有必要阐明马克思的主要观点,以帮助那些刚刚通过他的著作的俄译本了解他的思想的俄国读者消除可能产生的某些误解。第一个误解是马克思在这本著作中没有阐明自己的主要观点。第二个误解是马克思经常严厉地批判很多人。例如,马克思批评孔德(7)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1798-1857),法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实证论的创始人。——译者注“跪在天主教的脚下”,批评孔德的实证体系是不成熟的论断,是对黑格尔式的百科全书的拙劣模仿,除了有利于法国哲学思想的发展之外没有任何意义。但是,不应该由此得出马克思是现实世界的反对者。马克思的这些观点是令人信服的。在任何情况下绝不能把他称为唯心主义者(идеалист)。总而言之,俄国读者可能因此对马克思的叙述方法(不是研究方法)产生了误解。这是辩证的叙述,它似乎源于某个思想,但是严格地说,它实际上始终来自于现象。读者有时很难理解马克思对某些现象的说明。俄国读者还没有习惯德国著作的思维方式,为了完全理解它,不得不从一开始就使用比较容易理解的语言。

由于自身思想本身的特点,马克思在自己的著作中极其重视研究现象。无论在社会学领域,还是在经济学领域,他的著作都比最近二十五年以来系统研究这些领域的成果更为重要。难道可以教条地把马克思的著作与蒲鲁东(8)皮埃尔-约瑟夫·蒲鲁东(Pierre-Joseph Proudhon,1809-1865),法国政论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译者注的著作《贫困的哲学或经济矛盾的体系》相比较?在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渊博的知识方面,马克思可以与罗雪尔(9)威廉·罗雪尔(Wilhelm Roscher,1817-1894),德国经济学家。——译者注相提并论,但是他比罗雪尔更善于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马克思第一个按照以下顺序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他计划在前三项下研究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分成的三大阶级的经济生活条件。现在他略微修改了这个体系。整个著作由三卷组成。现在他的著作是用一个总的标题——“资本论”。第1卷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基础,第2卷分析资本主义的流通过程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普遍基础,第3卷研究资本发展的历史和资本建立的制度。因此,全部现代经济理论都是资本的理论。这个思想与马克思的普遍世界观是密切相关的。因为资本在实际生活中是普遍的现象,因为资本现在是主要的、几乎唯一的财富和财产来源,因为一切经济现象都是从它出发又回到它,就像回到中心点,因为一切经济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实践的生活意义,资本在这个方面的消耗是必须的,在另一个方面的消耗则不是必须的。显然,这个理论试图说明各种现象,试图说明整个现代经济生活,以及它的原因和结果。

有的读者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什么是科学?在严格的意义上,科学是研究一系列现象的普遍规律吗?科学是对这些现象做出解释吗?这不是科学,而是对科学的实践运用。科学的目标就是运用已经发现的科学规律去解释那些公众还没有理解的现象吗?经济生活的普遍规律就是用于解释现在的或者过去的生活吗?但是马克思不认可这一点。在他看来,那些普遍的经济规律是不存在的。从他的著作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他对经济发展过程的各个不同阶段的经济现象的直接研究导致他否定那些所有发展阶段的普遍的经济规律。根据他的观点,相反,每个重大的历史时期都具有自身的规律,每个历史时期的生活都隶属于它正在经历的这个历史时期。一旦生活经过了这个发展阶段,由这个阶段进入另一个阶段时,它就开始受其他规律支配。总之,经济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呈现出的现象和我们所看到的各种生物现象的发展过程是相似的,正是由于这些现象不得不说一说发展的历史。低等生物在它处于低等阶段时服从自身的结构、生长和饮食的规律。当我们的机体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时,我们将看到更加复杂的生理学和解剖学现象,看到这些现象从量的差别达到质的差别,直到新的本质产生新的规律。这就是对经济过程的研究。深入分析经济生活的内在结构和现象特征使40年代的很多研究者坚信以前的经济学家关于经济规律与物理规律和化学规律在本质上一致的观点是不正确的。相反,他们在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如果进行比较,那么就可以发现社会规律与生理规律是一致的。在社会生活中,在机体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形式和机体形式的不断改变和完善成为现象的最主要的特征。对现象深刻地直接地分析表明,各种社会机体之间是有区别的,这就如同动物和植物之间的区别。在古代民族那里保存下来的亚细亚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制度,以及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这三种制度之间是有根本区别的,根据在它们的普遍特征的基础上建立的规律,无法说明它们在各个方面的特点。由于这些机体的结构、性质和条件不同,它们的职能也就不同,同一个现象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也完全受不同的规律支配。例如,马克思反对那种认为人口增长规律无论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观点。相反,他认为人口增长规律在每个发展阶段都是不同的。因此他没有反对马尔萨斯规律,而是严格确定它的界限,他在这个界限中保留条件,也就是那些决定现象的条件。在经济生活中产生的现象,与经济生产力的发展程度相关,也就是与它们的生产能力相关。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生产结果就不同,与生产力相关的规律以及支配生产力的规律也是不同的。

因此,马克思提出本书的目的是研究和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他严格地科学地对经济生活进行准确的研究。研究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兴趣,也不仅仅是纯粹沉思的智慧,而是对现实生活的研究,是把现实生活作为研究的中心。与此同时,这种研究不仅仅具有普遍的意义。它的科学价值在于阐明社会有机体产生、存在、发展和死亡的规律,以及它被更高的社会有机体代替的规律。这就是马克思的这部著作所具有的价值。

显而易见,作为纯粹的科学著作,这本书预设它的读者不仅知道如何理解新的思想,而且知道如何批判地看待整个研究进程。在这里正如我们已经看到,马克思的著作比其他社会学家的著作更加深奥。它需要读者做好充分的准备,不仅了解文化史和经济史,而且熟悉经济学理论。马克思自己曾说,要考虑到那些仅仅熟悉以前的理论现在想要学习新知识的读者,因为对于他们而言,马克思的理论与以前的政治经济学相比完全是新理论。

现在出版的这一卷是马克思对交换过程的分析。马克思通过分析各种交换形式,各个发展阶段,论证这些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论证一种形式被另一种新的形式代替,这个新的形式包含着新因素的萌芽,这些新因素是由更高级的更复杂的形式产生的。例如,自然经济的简单交换形式包含着复杂的货币交换形式的萌芽,并最终发展成为复杂的货币交换形式。马克思清楚地说明普遍的交换规律,并表明商品交换只有不是表现为产品交换时才能给资本家带来剩余产品。为了生产剩余产品,必须使那些失去经济独立性的人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把普遍的交换规律用于劳动力,使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的买卖使资本家在流通中获得比他的成本更多的利润。问题在于,根据交换规律,商品价格是由生产商品的平均的必要的劳动耗费决定的,也就是由它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劳动力可以生产出比维持它自身所必需的价值(例如食物)更多的价值。因此,劳动工资的标准是根据其他商品的价值确定的,这样资本家就可以在劳动力价值和劳动产品价值之间的差额中获益。马克思把这个差额称为剩余价值。这些超过自身成本的利润以及对这些利润的追逐就构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主要特征。它的行动口号就是获得利润,尽可能少地给工人支付工资,尽可能多地从中获得收入。根据马克思的学说,资本和工资在当今时代具有重要的意义,第1卷的主要内容(第121-489页)(10)第1卷的主要内容(第121-489页)是指1872年出版的《资本论》第1卷第1版俄文版的页码。第1卷的主要内容是指《资本论》第三篇至第七篇(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07-887页)。——译者注是详细描述和分析资本对劳动的剥削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现象,分析这些现象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分析它们在发展中受到阻碍的原因。马克思一开始就揭示了资本家追逐利润和资本的意图,包括通过延长工作日获得剩余价值。然后他阐述了英国关于延长工作日的立法,接着研究了获得劳动力价值和劳动产品价值之间差额的各种主要方法。这些方法包括提高劳动生产力,减少与劳动力生产相关的各种花费。同一工种的大量劳动力的简单协作,劳动分工或者各种劳动力的广泛协作,直到作为主要方式的机器的大规模运用。马克思在后面的章节中分析了资本的积累过程,直观地说明了殖民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猜你喜欢

著作马克思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柴文华著作系列
赵轶峰著作系列
马克思像
杨大春著作系列
李帆著作系列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找规律
巧解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