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规避传播局限
2022-11-22张海聪
文_张海聪 于 舸
如今,以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平台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但是,随着信息的碎片化、泛娱乐化以及智能信息推送机制给使用者带来信息茧房,用户获取的信息越来越有限。据一项对全国数十所高校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超过80%的高校学生选择将网络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其中,通过“两微一抖”获取信息的人数近90%。大学生群体虽然已经进入成年期,但个人心智与价值观仍未健全,极易受外界影响,又极其依赖社交媒体平台获取信息。如何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帮助大学生群体更好地在社交媒体时代成长,是整个社会应该关注的重大命题。
一、社交媒体平台对大学生获取信息的影响
(一)更多关注娱乐化内容
以“两微一抖”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平台的运营本质是通过吸引大量的活跃用户从而产生价值,基于此,这些平台会更偏重通过内容的趣味性来吸引用户。以微博为例,在其2020年发布的用户调查报告中指出:70后、80后关注领域广泛,呈现“泛社会”特征;而90后、00后对热点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影剧综及游戏领域,体现“泛娱乐”特征,尤其是在以大学生为主要人群的00后中,年度关注的话题榜TOP10里仅有“开学”“高考”为非娱乐话题,其余均为娱乐话题。而在抖音2020年的数据报告中我们也可以看出,00后最爱拍和最爱看的都是动漫。这些都在向我们证明,大学生是抱着一种娱乐的心态在使用这些社交媒体平台。
(二)观点极群化,极易产生对立
信息大爆炸加剧了信息的碎片化,也让许多持有相同观点的人聚集在虚拟世界里。在大量碎片化信息的环境中,越是能调动用户情绪的信息,就越容易引起群体共鸣并被广泛传播。值得注意的是,情绪化的信息往往只是事件真相的一小部分甚至与真相有所出入。在这样的情况下,价值观仍未完全塑造成型的大学生在面对一些热点话题和事件时,容易仅凭一己之见和看到的只言片语就对话题或事件进行评论,在遇到不同观点时无法开展有效的公共讨论,而是攻击对方观点,更有甚者会进行人身攻击。
(三)阅读和表达趋于童稚化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传播的渠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间接影响着所传播的信息内容。越来越快的阅读节奏使得碎片化信息能被广泛传播,陷入这样的循环之后所导致的结果就是信息生产越来越注重短平快,事件报道越来越追求即时性。对于大学生来说,这个阶段本该通过大量阅读学习来获取知识,却被越来越快的信息传播速度和越来越短的信息内容所影响。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每天用于阅读的时间仅占接触电子产品时间的10%。大学生一旦长期沉浸于短平快的信息就很难再去阅读长篇的文字,阅读和表达都会趋向童稚化。
二、导致大学生信息获取片面化的主要成因
(一)新媒介环境泛娱乐化
在传播极度发达的今天,各类信息包括谣言全部都涌入网络,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海量信息其实有一大部分是无用信息,而这些信息又挤占了重要社会事件的传播空间,导致整体的传媒环境中社会属性在下降,再加上大学生群体对娱乐领域关注较多,导致了大学生的信息环境偏向娱乐化。
以微博为例,热搜榜一直是热门话题的聚集地,有人说要想知道今日大事就打开热搜看看,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要想知道整个舆论大环境被什么样的信息占据,也可以从热搜榜中看出来。微博官方发布的2020年用户调查报告显示,全年大事件中社会事件仅占40%,而大学生的社交圈里更是娱乐话题占据大多数,社会事件曝光度寥寥无几,大学生每天沉浸于这样的话题和信息中,在参与社会事件公共讨论时便会出现“泛娱乐化”倾向。
(二)社会事件被碎片化分割
过去,一篇新闻报道可能会占据报纸整版篇幅,也可能是一条几千字的公众号推文,甚至是连续多个小时的电视直播连线。在这个极度追求即时性的媒体时代,能够吸引眼球、成为爆点的往往只是一整个社会事件中极为片面的一部分,真正客观全面有深度的报道正在逐渐变少。在这样的环境下,缺少全面信息的大学生群体往往有一腔热情,却被“带了节奏”。
(三)信息茧房限制信息阅读范围
进入“大数据”信息时代后,每个人都很容易找到与自己见解相符、满足自己喜好的那些碎片信息,利用这种特性设计出来的信息推送机制被称作“信息茧房”,顾名思义,这些同质信息让人受限于自己价值观和思维体系,而越来越多这样的信息又会固化每个人心中已有的成见。而社交媒体平台极具社交性,一群具有相同想法的人就会在虚拟世界聚在一起,彼此之间又不断印证想法、加深成见,让思想更加固化,每一个这样的群体都可以成为极群,过量的、碎片化的信息和日趋智能的推送机制让这样的极群不断细分,个体变得越来越有限,群体变得越来越分裂。
三、媒介素养如何帮助大学生群体理性获取信息
(一)了解事件全貌,提升信息辨识能力
在对公共事件进行讨论评价之前需要对其真实性进行判断,信息的信源、完整性、是否经过核实以及不同的观点和意见都是大学生判断事件真实性时可以考虑的因素。各家媒体在报道时往往会侧重最吸引人的或是最有新闻价值的点,而与之相对的,是那些在海量信息中容易被忽略的信息,补全这部分信息对于提升事件完整度有极大的意义。在如今的网络社会,从海量信息中核实信息是否真实并还原事件真相,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小的考验,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公共讨论。
(二)形成批判性思维,辩证地看待媒体信息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处理方式,并且会影响到大学生相信什么和如何行动。需要说明的是,构建批判性思维的目的不是用来指责别人,而在于构建更具有说服力的论证以及提高自己整体的思维逻辑能力。因此,批判性思维的主要对象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信息,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人。
批判性对待网络信息的前提,是找到其论证,包含了论题、结论和支撑结论的理由。带着一种怀疑的目光去审视网络时代的每一条信息,是建立批判性思维的第一步。以批判性思维审视信息意味着我们要把网络信息区分为基本事实和演绎推论,基本事实的查证即为上文中的信息辨识能力,而批判性思维则主要针对演绎推论的部分。在演绎推论的部分中,要着重注意每一步论证本身的逻辑是否正确以及论证与论证之间的联结是否严谨,这是极易出现问题而又经常会被忽视的部分。自媒体时代,一些网络大V在信息传播时往往会根据自己的主观认知将已有的基本事实进行再加工,推导出自己的结论,而在这些推论中有一些很明显是站不住脚的,面对这样的信息,唯有掌握批判性思维才不会轻易被牵着鼻子走。
(三)避免对立,打破圈层壁垒实现交流融合
在一次事件甚至是随便一条信息的评论区中,我们往往都能看到持不同观点的多方,这样的观点碰撞本应是公共讨论的良好开端,但我们经常看到的却是由观点碰撞而带来的对立和冲突。这些观点和对立本质上是源于对基本事实认识的不同和价值观的不同,固化对立意味着对完整事实和多元价值观的否定。正确应对这种对立的方式应该是展开一场多方的辩论,不断寻找和指出其他人的观点中对事件的缺失或误读和逻辑推导中存在的漏洞,同时也根据其他人指出的自己观点中存在的问题来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观点。
(四)利用专业知识核实信息
细分的学科、专业、方向不仅有利于学术上的研究,也有利于普及科学知识,从而能够在网络环境中贡献出一份自己的专业力量。
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每一次热点话题讨论,参与者少则几万几十万人次,多则几亿十几亿人次,在这样的情况下,讨论参与者数量是十分庞大的,参与人数越多,参与者的所属领域就越广。在传播去中心化的今天,一旦涉及到对于公众来说稍显陌生的专业性知识,有相关专业背景的参与者就可以通过发声迅速成为传播中心,通过科普相关科学知识、纠正误传或谣传的信息,还原事件真相,促进公共讨论通往正确的方向。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这是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五)突破信息茧房
“信息茧房”这个概念是由哈佛大学教授凯斯·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中提出的。以抖音的智能信息推送机制为例,平台可以根据不同用户对不同类型短视频的浏览时长、点赞、关注、评论、转发等行为数据来判断用户是否对这类短视频感兴趣,通过大数据分析后,根据结果将用户感兴趣的短视频推送到视频首页,形成“精准推送”模式。除了推送用户喜爱的短视频外,抖音还有个“不感兴趣”的操作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此功能来屏蔽掉不感兴趣的短视频,抖音平台也可以根据用户的这个操作减少这一类短视频的推送。
现有的建议往往都是指导大学生少用抖音或是建议平台方修改推送机制,然而这也只能降低大学生群体沉迷于娱乐信息的概率。网络是工具,不是目的,利用平台为大学生群体提供帮助其实也很简单,如果大学生在浏览短视频时,能多点赞、关注、评论、转发对自己有帮助的信息,而不仅仅局限于娱乐信息,那么平台就会按照用户的想法推送有益的信息。
四、结语
网络化信息时代、社交化媒体平台让传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传播形式和渠道在不断更新,而且传播的信息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大学生群体在社会上、网络上都属于新生力量,多元化发展、有责任有担当都是大家对于这个群体的期待,因此提升媒介素养不仅是对他们使用社交媒体平台的要求,更是他们自身在网络时代不随波逐流的独家秘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