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届全国大选在即,马来西亚政治山雨欲来?
2022-11-21傅聪聪
傅聪聪
2022年10月11日,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左)在布城出席新闻发布会,谈及即将到来的全国大选。
10月10日,马来西亚最高元首苏丹阿卜杜拉启程访问英国当天,正当马社会各界纷纷猜测国会是否还会像近期传闻那样获准解散时,马第九任总理伊斯迈尔发表特别电视讲话,宣布他已于9日中午觐见最高元首,禀奏解散第14届国会,最高元首根据联邦宪法有关条款御准10日解散国会。由于马宪法规定选举委员会须在国会解散后60天内组织大选、选举新一届国会议员,马第15次全國大选也在时隔四年多后再度拉开帷幕。历经2018年至今三次政府更迭对时局深感失望的苏丹阿卜杜拉同时发表声明,强调自己“别无选择”,唯有批准解散国会还政于民,以选举稳定的政府,希望全国大选在季风到来前尽早举行。
马来西亚第14届国会要到2023年年中才告届满,但早在第八任总理穆希丁执政时期,朝野政党便有反对“后门政府”、要求重新举行大选的呼声。新冠疫情暴发后,马政府随时面临失去下议院多数席位而被迫解散国会的压力,步履维艰的穆希丁甚至一度宣布进入“全国紧急状态”,以避免发生“不信任投票”。
紧张局势并未随2021年8月总理变更而得到缓解。新任总理伊斯迈尔在联合政府和巫统党内均处于守势,费尽努力促成跨党派“政治停火”协议,暂时缓解了在野阵线希望联盟等政党的政治压力,赢得了进行政治改革和经济复苏的时间。然而,2021年下半年巫统在“摇摆州”马六甲和“票仓”柔佛州强势赢得州立法议会选举胜利,以党主席扎希德为首的高层继续施压,要求尽快举行全国大选。
伊斯迈尔一度以元首权力不可逾越、党内高层仍待商议等理由阻挡提前大选,以期延长自己的总理任期,但是,随着跨党派协议7月底到期不再续签,在巫统党内仅排名第三的伊斯迈尔开始面临党内外和政府内外的更为沉重的压力。在党内,由于8月底联邦法院终审驳回前总理纳吉布的上诉并判其入狱,党主席等巫统高层通过最高理事会坚决施压,要求提前举行大选。因为只有巫统重新执政,才有可能主导总检察长职务的任免,进而阻止最高检继续指控巫统内涉及腐败的高层人物。同时,巫统基层已对伊斯迈尔表露失望情绪,保守派党员认为其在故意拖延选举并乐见纳吉布入狱。在党外,联合政府内的土著团结党坚决要求伊斯迈尔兑现此前约定的副总理职务,希望联盟则更希望2023年才举行大选,以获得更多备战时间,利用巫统和政府丑闻提高自身支持率。
隶属国民联盟的12名部长则提出,由于年底水患频发,需要集中精力应对可能的灾情,不应解散国会仓促大选。反对党领袖更揭露,国会解散前已有政治人物酝酿联合在野的希望联盟推翻伊斯迈尔政府并重新组阁。面对倒阁风险和党内斗争巨大压力,伊斯迈尔最终选择解散国会,最高元首直接依宪予以批准。如果巫统领导的国民阵线未能在即将举行的第15届全国大选中获胜,或者未推举伊斯迈尔再度出任总理,那么伊斯迈尔将取代穆希丁成为马历史上在任时间最短的总理,其执政期将仅一年零两个月。
当今马来西亚政坛是个自由竞争的赛场,不同族群间的分裂结构和马来族群的内部矛盾塑造了马各大政治势力的角逐格局,并且导致政党体制碎片化,加剧了内部政治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在即将到来的大选中,政党竞争格局、选举规则、选区类型等都呈现不同于以往的特点。
首先,四大联盟将“逐鹿中原”。根据社团注册局10月的记录,马现有69个政党或政党联盟。相比2018年只有国民阵线和希望联盟两个阵营在大选中竞争,本届将首次出现四大联盟角逐的局面,其中包括三个全国性政治联盟。前三个联盟分别是:巫统主导、曾有60年连续执政经验的国民阵线,一度实现政治“变天”、由前副总理安瓦尔领导的希望联盟,由前总理穆希丁所率团结党,以及伊斯兰党联合领导的国民联盟。第四个联盟是曾两度担任总理的马哈蒂尔于2022年8月刚刚组建、以“维护马来人利益”为宗旨的“祖国行动阵线”,该新组织拟上阵全国120个选区。此外,部分新成立不到两年的小党,比如代表青年群体的统民党和倡导“新政治”的全民党,也将竞逐本届大选。
第二,选举规则变化导致选民结构巨变。由于前几届政府积极推动修宪,落实“18岁投票”和“选民自动登记”两项改革,相比2018年大选有1490万选民登记的情况,本届大选目前登记选民总数已超2117.3万人,其中627万为新登记选民。新选民多为30岁以下的青年,但也存在两个分层:一部分是21至30岁已有投票经历并初具政治意识的社会群体,另一部分是18至20岁首次拥有投票资格的“首投族”,这一群体约有139万人,占登记选民总数的6.6%。这是马独立以来首次出现巨大的选民结构变化,传统政治联盟尚难把握年轻群体的政治偏好和投票倾向。如果数量庞大的新选民尤其是“首投族”都参与投票,势必对选举结果产生直接影响。
第三,选举形式出现“国州不同选”的重大变化。马历届大选都是联邦下议院选举和州立法议会选举同日举行,好处是节约人力资金,并同时产生新一届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尽管伊斯迈尔在电视讲话中倡议各州解散议会同步举行州选,但目前仅有国阵领导的玻璃市、彭亨、霹雳三州解散了议会。伊斯兰党主政的吉兰丹、登嘉楼、吉打三州和希望联盟执政的槟榔屿、雪兰莪、森美兰三州均宣布不同步选举。而柔佛、马六甲、沙捞越、沙巴四州由于上次州选尚不满两年,无需重复选举。这反映出联邦政府对全国各州的控制力日趋薄弱,长期主导马国内政治的巫统也无力影响各州政治安排。未解散州议会的各州政府一方面可以将州选安排在2023年9月,以免失去近一年的任期,另一方面也确实是因临近季风时节,无多余精力再组织选举。此外,各州政府还会利用全国大选后的“机遇期”,通过数据分析把握选民投票模式,有针对性地调整州选策略。
新一轮全国大选不仅是巫统党内矛盾外溢的表现,更是2018至2022年马来西亚不同族群间社会分裂和马来族群内部政治精英斗争的结果。分裂和斗争形成的不同群体身份认同,导致全国呈现四类不同的“竞技场”。第一类选区是马来半岛的多元族群选区(48个)。在这些混合选区内,马来族选民占比不超过50%。第二类是马来半岛东海岸的选区(22个),伊斯兰党占绝对优势。第三类是马来半岛的马来族群选区(95个),是马来族群政党“角斗场”。第四类是东马沙巴沙捞越选区(57个)。半岛四大联盟和东马三大区域政治集团在竞选四类总计222个议席时,将面对以下关键因素:
第一,马来族群的内部分裂加剧联盟竞争态势。不同于往届,当前的四大联盟代表着不同的马来人群体,缺乏主导型的马来人政党或联盟,选区、选民基本盘重合的“零和”博弈使得各联盟竞争性大于合作面。国阵、国盟已分道扬镳,希盟国盟拒绝了马哈蒂尔伸来的“橄榄枝”,伊斯兰党也未能与巫统合作。马来人分裂引发的选票碎片化或将导致不采取合作策略的联盟难以在下议院独占多数优势。
第二,投票模式与投票率是胜选关键。从上届大选和马六甲、柔佛州的州选可以看出,缺乏马来人支持的联盟难以获胜,低投票率也直接影响选举结果,对上届获胜的希望联盟而言更是如此。由于国阵的支持者并未改变投票模式,如果希望联盟不能开辟新的选民基础,那么在国盟选票更加分散的情况下,低投票率将导致其无法捍卫原来的议席。
第三,年轻选民是重要干预变量。30岁以下选民的投票率和投票倾向将直接影响议席归属。与此相关,社交媒体也将发挥更大作用,如何组建团队开展大数据分析、制定社交媒体和网络战略对各大联盟至关重要。
2022年9月15日,马来西亚总理伊斯迈尔来到英国驻马高级专员官邸,吊唁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第四,季节性水灾因素将影响选举走向。如果水患严重,马国家元首有权宣布实施“紧急状态”并将大选延迟半年,而一旦中间选民、不投票族和新选民被灾情激怒,也可能迁怒政府,投选在野党派。
东马和“领袖光环”两大因素也给大选注入更多不确定性。来自沙巴、沙捞越的三大区域政治集团(沙捞越政党联盟、沙巴人民联盟、民兴党)不隶属于任何马来半岛的政治联盟,具有更强独立性,一旦赢得东马两州多数议席,将在未来政府组建中成为关键势力。鉴此,国民阵线和希望联盟已经拿出各自筹码,许诺胜选后委任东马领袖担任副总理等要职。作为世界上最年长的政治家之一,97岁的马哈蒂尔已宣布第11次参加大选,他也公开表示将秉承“人民名义”率新联盟阻击巫统,拯救国家,防止前总理纳吉布东山再起。而纳吉布尽管已经无法参选助选,其在马来族群聚居的“心脏地带”仍有较大影响力。
马来西亚选举委员会已经宣布11月19日为投票日,近期独立民调显示国民阵线相比希盟和国盟更得民心。然而,另一项媒体与智库的联合民调显示,不同族群选民对各党派联盟的支持度存在明显差异,本届大选很可能出现任何阵营都难获得绝对优势的结果。经历过一党独大和政党轮替的马来西亚仍在寻找恢复政治穩定的良方,未来各党派组建多党联合政府很可能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