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陆梁油田底水油藏高含水期提液方法研究

2022-11-21吴丛文马艳清范赛华武洪菊

关键词:提液底水采出程度

吴丛文,马艳清,范赛华,武洪菊,谢 辉

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陆梁油田作业区,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

引言

陆梁油田底水油藏是具有基本统一油水界面的薄层、低幅度、高渗透油藏,其中,最为主要的特点是由于受低幅度构造影响,成藏过程中薄(单)层未被充满。油藏沉积时期发生了初次水退,工区内同时发育三角洲前缘和滨浅湖两种亚相,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席状砂、水下分流河道间和砂泥坪5种微相,且以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微相为主,此期间砂坝微相不发育。

油藏的岩石成分以岩屑为主,砂岩类型可定为长石质岩屑砂岩。砂岩填隙物主要由杂基和胶结物两部分组成。本砂组储层的岩石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都比较低,反映储层具有距物源较近且沉积速度较快的性质。

本区孔隙度值6.2%~34.1%,平均孔隙度为28.8%,表现出高孔隙度的特征;渗透率值在0.2~5 000.0 mD,平均渗透率为1 684.2 mD,其中,绝大多数样品的渗透率都大于100.0 mD,具有高渗透率的特征;陆梁油田底水油藏砂层中孔隙度大于32.0% 占69.23%,渗透率大于2 000.0 mD 占43.96%。根据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结果,该区各砂层组储层总体表现为弱非均质性,储集空间类型以原生粒间孔隙为主,孔隙结构以大孔隙、粗喉道为主,整体上属于高孔、高渗型弱非均质性储层。

该油藏目前采出程度22.5%,可采储量采出程度68.6%,累积注采比0.87;综合含水92.4%;采液速度12.3%,采油速度1.3%;月注采比0.55。受底水锥进影响,水驱效果一般,驱替存在不均匀性,目前,油藏已处于中高含水阶段,采出程度在15 a 的开发周期中不到23%。为此,对提液方法进行了研究,以期提高开发效果。

1 理论提液能力评价

根据油水运动方程[1-3],考虑油相渗流存在启动压力梯度时,无因次采油、无因次采液指数可由下列方程计算,无因次采油指数为

无因次采液指数为

式中:Jo—无因次采油指数;

Kro—油相相对渗透率,%;

Sw—含水饱和度,%;

Scw— 束缚水饱和度,%;

JL—无因次采液指数;

Krw—水相相对渗透率,%;

M--油水黏度比,该值增大将导致水相比例增大,无因次。

在已知油水相渗曲线的条件下,就可以根据以上关系式计算出无因次采液、无因次采油指数,进而绘图分析。分别根据陆梁油田底水油藏的归一化相渗曲线(图1),计算得到目标油藏的无因次生产指数变化规律(图2),并逐一进行分析。

图1 陆梁油田底水油藏归一化相渗曲线Fig.1 Normalized relative permeability curve of bottom water reservoir in Luliang Oilfield

图2 陆梁油田底水油藏理论无因次采液、无因次采油指数Fig.2 Variation curve of theoretical liquid production and production index of bottom water reservoir in Luliang Oilfield

从相渗曲线上看,陆梁油田底水油藏束缚水饱和度为37.8%,残余油饱和度为25.0%,两相共渗区间为37.2%,等渗点含水饱和度为59.0%,残余油点水相相对渗透率为25.0%,计算出驱油效率最大值为60.0%。

从无因次生产指数变化规律来看,可以划分为3 个阶段:

(1)低含水(含水<20%)阶段:无因次采液、无因次采油指数均呈下降趋势,且无因次采油指数下降较快;

(2)中高含水(20%≤含水≤80%)阶段:无因次采油指数下降变缓,无因次采液指数开始缓慢上升;

(3)高含水(含水>80%)阶段:无因次采油指数再次快速下降,无因次采液指数急剧上升。

陆梁油田底水油藏理论和实际采液、采油指数曲线,基本反映了中黏、高渗油藏的变化特征,油藏高含水期有比较充足的供液能力,可以通过提液进行稳产。

2 提液影响因素研究

影响提液开发的因素众多,加之因素之间往往具有相互作用,准确分析其对提液效果的影响难度较大。

通过动态统计和数值模拟进行研究,根据本油藏储层物性特征,利用eclipse 数值模拟软件黑油模拟器建立理论模型。

结合实际挑选出影响陆梁油田底水油藏提液的主要因素,地质因素包括油层厚度、油厚比和避水厚度,开发因素包括提液幅度、提液时含水和提液时采出程度。

利用该理论模型计算对比不同影响因素下含水上升幅度,进而确定该影响因素的合理范围(图3)[4-7]。

图3 典型模型网格示意图Fig.3 Grid diagram of typical model

(1)提液时含水率

含水上升幅度与提液时含水关系动态统计结果见图4,数值模拟结果见图5。可以看出,提液时含水率越高,含水上升幅度呈下降趋势。同时,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提高采收率幅度也呈下降趋势。

图4 含水上升幅度与提液时含水率关系曲线(动态统计)Fig.4 Water cut rising amplitude vs.water cut during liquid extraction(actual dynamic statistics)

图5 提高采收率幅度、含水上升幅度与提液时含水率关系曲线(数值模拟)Fig.5 Amplitude of EOR and water cut rising vs.water cut during liquid extraction(numerical simulation)

含水上升幅度的变化可以通过相渗曲线及含水率理论变化曲线解释。随着油藏含水饱和度的变化,含水率在前期(<20%)的变化速度较慢,进入中高含水期后,含水率变化速度达到最大值,之后随着含水率的上升变化速度也越来越小。

因此,随着提液时机越来越晚即油藏含水率越来越高,含水上升幅度变化减缓。油藏工程统计含水80%以上时,含水上升幅度明显减缓,而决定提液效果的指标(提高采收率幅度)变化则表明了含水70%时提高采收率幅度最大,提液时机存在一个最优值[8-11]。

(2)提液时采出程度

含水上升幅度与采出程度关系动态统计结果见图6,数值模拟结果见图7。从统计结果看,提液时采出程度越高,含水上升幅度呈下降趋势但变化幅度很小;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提高采收率幅度随提液时采出程度呈下降趋势。含水上升幅度随提液时采出程度的变化规律与提液时含水类似。

图6 含水上升幅度与采出程度关系曲线(动态统计)Fig.6 Water cut rising amplitude vs.recovery rate during liquid extraction(actual dynamic statistics)

图7 提高采收率幅度、含水上升幅度与采出程度关系曲线(数值模拟)Fig.7 Amplitude of EOR and water cut rising vs.recovery rate during liquid extraction(numerical simulation)

一般情况下,油藏采出程度和含水率变化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即常见的含水率-采出程度曲线,不同油藏的曲线形式不同。提液时采出程度越高,往往对应的含水率越高,因此,随着提液时单井采出程度的增加,含水上升幅度越小[12-15]。

(3)提液幅度

含水上升幅度与提液幅度关系动态统计结果见图8,数值模拟结果见图9。

图8 含水上升幅度与提液幅度关系曲线(动态统计)Fig.8 Water cut rising amplitude vs.liquid extraction range(actual dynamic statistics)

图9 提高采收率幅度、含水上升幅度与提液幅度关系曲线(数值模拟)Fig.9 Amplitude of EOR and water cut rising vs.liquid extraction range(numerical simulation)

从动态统计上看,含水上升幅度随提液幅度的增大而增大;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提液幅度越大,含水上升幅度越大,而提高采收率幅度先升高后降低。同提液时含水(时机)一样,提液提高采收率幅度随着提液幅度的变化存在一个最优值,这也是在后期制定合理提液方案时重点考虑的问题。提液幅度过小,不能起到明显的增油效果;提液幅度过大,会迅速提高油井含水率,底水突进造成水淹而无法达到提高采收率的效果[16-19]。

(4)油层厚度

含水上升幅度与油层厚度关系动态统计结果见图10,数值模拟结果见图11。

图10 含水上升幅度与油层厚度关系曲线(动态统计)Fig.10 Water cut rising amplitude vs.reservoir thickness(actual dynamic statistics)

图11 提高采收率幅度、含水上升幅度与油层厚度关系曲线(数值模拟)Fig.11 Amplitude of EOR and water cut rising vs.reservoir thickness(numerical simulation)

从动态统计上看,油层厚度越大,提液后含水上升幅度越小,跟数值模拟结果相一致;此外油层厚度越大,提液后采收率增加幅度越大,但在油层厚度大于4 m 之后上升趋势变缓。油层厚度越大,单井控制储量潜力越大,液量变化的影响程度相对变弱,因此含水上升速度变慢。油层厚度大于4 m后,含水上升幅度明显变小;而提液提高采收率增幅在油层厚度大于6 m 后,增幅减小[20-21]。陆梁油田底水油藏主力层发育稳定,油层厚度等参数变化不大(平均油层厚度4~6 m)。故该因素不是影响陆梁油田底水油藏提液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

(5)油厚比

含水上升幅度与油厚比关系动态统计结果见图12,数值模拟结果见图13。从现场统计结果来看,油厚比越大,提液后含水上升幅度越小,这也跟数值模拟结果相吻合;此外油厚比越大,提液后采收率增加幅度越大,但上升趋势在油厚比大于50%之后变缓。

图12 含水上升幅度与油厚比关系曲线(动态统计)Fig.12 Water cut rising amplitude vs.oil thickness ratio(actual dynamic statistics)

图13 提高采收率幅度、含水上升幅度与油厚比关系曲线(数值模拟)Fig.13 Amplitude of EOR and water cut rising vs.oil thickness ratio(numerical simulation)

同油层厚度类似,油厚比越大,原油储量潜力越大,单井控制储量潜力随之增大,液量变化影响程度相对变弱,因此含水上升速度变慢、上升幅度变小,提液提高采收率增幅变大[22-25]。

(6)避水厚度

含水上升幅度与避水厚度关系动态统计结果见图14,数值模拟结果见图15。从结果来看,避水厚度越大,提液后含水上升幅度越小,数值模拟呈现相同的变化规律;此外随着避水厚度越大,提液后采收率增加幅度也越大。

图14 含水上升幅度与避水厚度关系曲线(动态统计)Fig.14 Water cut rising amplitude vs.water avoiding thickness(actual dynamic statistics)

图15 提高采收率幅度、含水上升幅度与避水厚度关系曲线(数值模拟)Fig.15 Amplitude of EOR and water cut rising vs.water avoiding thickness(numerical simulation)

受储层非均质性、注水开发等影响,实际动态统计与数值模拟结果的略有差异,但总体规律一致。

3 现场应用

根据提液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寻找适合提液井,最终确定8 口井可以提液,可增油51 t/d。其中,3口井已经提液,未完全达到提液要求情况下,增油量已经到达预期。根据提液井效果预测,呼图壁河组底水油藏水平井提液后,平均井组提高采收率10.3%。

八面河油田莱5–4 块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对不同井型进行了提液时机与提液幅度的对比研究,给出了最佳提液方案[26],在现场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 结论

(1)影响提液开发效果的因素包括油层厚度、油厚比、避水厚度、提液时机、提液幅度和提液时单井采出程度。

(2)对于底水油藏,避水厚度对最大采液速度的限制更为重要,对提高排液量的影响不太明显。

(3)提液效果一方面受地质、流体客观因素控制,另一方面注采参数配置、提液技术政策也会产生较大影响。

猜你喜欢

提液底水采出程度
延长油田南部长8致密油藏注CO2吞吐实验
底水厚度影响下的水平井开发规律研究
断块油藏水平井提液参数优化
渤海Q油田提液井生产规律分析
青葙叶水浸提液对豆科植物种子发芽化感作用研究
基于均匀设计法的稠油底水油藏提液研究
强底水礁灰岩油藏水驱采收率表征模型
采出程度对内源微生物驱油效果的影响研究
聚合物驱油田交替注聚参数优化研究
一种新的底水油藏鱼骨分支水平井耦合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