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全面提升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路径研究
2022-11-21凌启飞周义李科
文/凌启飞 周义 李科
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1-2]。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指出,要坚持把数字经济作为全省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本文通过深入调研,系统梳理和分析江苏省数字经济的发展现状和问题,提出全面提升江苏省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路径和对策,为新时期江苏省推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一、江苏省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实践与成效
(一)强化政策引领,数字经济规模加速壮大
“十三五”以来,江苏省政府先后出台《关于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意见》《江苏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关于全面提升江苏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政策,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取得良好成效。2022(第九届)江苏互联网大会发布的《2022数字江苏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底,江苏数字经济规模超5.1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二,占全国的11.8%,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0.6%。数字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引领性作用日益凸显。
(二)注重科技创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速发展
江苏作为科教大省,始终将创新放在经济发展全局的首要位置[3]。在数字经济领域,先后建设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信息高铁综合试验设施、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科技设施和科研平台,数字技术供给水平显著提升。同时,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提速发展,集成电路、网络设备、新型显示器件等领域累计新开工项目达到103个,年度投资项目数量由2016年的9个提升至2020年的36个,呈现良好增长势头。2021年,全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两大优势产业规模分别达到3.56万亿元和1.15万亿元,同比增速分别达到24%和6.5%,物联网产业业务收入达6600亿元,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三)加强数字化改造,“江苏制造”加速转向“江苏智造”
江苏作为全国第一制造大省,相较其他省市更有基础、更加需要推动数字化转型。目前,全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为64.8,4654家企业成功开展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均居全国首位。同时,据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统计,全省累计建成135家省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138家省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639个省智能制造示范车间,13292家省星级上云企业,23家省“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基地,苏州工业园区、苏州相城区成功入选国家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
(四)建设数字基础设施,数字经济发展基座不断夯实
网络基础设施方面,截至2021年,全省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量达到7464.3万个,10G-PON端 口 达84.8万 个,全国排名第一。5G网络覆盖全省乡镇镇区以上区域,累计建设5G基站13.1万座,全省5G用户规模达到3500万。IPv6活跃用户数达4327万,南京市、无锡市入选IPv6技术创新和融合应用国家试点。存算基础设施方面,建成国家超级计算昆山中心,南京、扬州、苏州、无锡、南通等地被纳入“东数西算”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长三角国家枢纽节点集群,大数据中心集约化、规模化、绿色化发展态势初显。
二、江苏省数字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江苏省在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取得良好成效的同时,也呈现出数字科技创新能力仍待增强,平台型数字经济企业有待培育,智慧化数字产品供给不足,数字经济发展环境仍需改善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数字科技创新方面
虽然江苏省高校院所集聚,年度R&D经费投入位居全国前列,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不足,数字科技创新能力有待增强。如2020年江苏省R&D经费投入位居全国第二,仅与广东省相差474亿元,但基础研究经费和应用研究经费分别仅为84.02亿 元、190.17亿 元,远低于广东省的204.10亿元和319.89亿元,见图1。同时,全省数字经济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产品“卡脖子”现象较为明显,5G通信、光通信用高端芯片基本依赖进口,物联网和人工智能领域90%以上高性能先进传感器和70%以上工业机器人关键零部件依靠进口。
图1 2020年R&D经费1000亿元以上省市投入及强度
(二)平台企业培育方面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全省数字经济领域企业发展数量多,但竞争实力不强,缺乏产业影响力大、创新能力强的本土领军型、平台型龙头企业,难以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动、融通发展,“有高原无高峰”现象明显。如信息通信、高端软件、互联网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领域均缺少像华为、腾讯、阿里等具有产业生态圈构建能力的“巨无霸”企业。根据相关行业机构发布的信息显示,全国互联网百强(2021)、电子信息百强(2021)企业中江苏省企业数量均少于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
(三)数字产品供给方面
对比深圳、北京等先进地区,江苏省在智慧零售领域产品供给不足。根据2020年电商直播行业发展报告显示,全国短视频、直播带货等网络文娱相关市场规模突破2万亿元,涌现了抖音、快手、西瓜视频、美拍、秒拍等一批特色企业和智慧产品,但江苏省企业涉足较少,短板凸显。疫情期间,全省有超过2300余家工业企业借助华为云(Welink)推进复工复产,超过7成的企业通过微信、钉钉、腾讯会议等办公软件进行线上办公、居家办公,同样说明江苏省在远程办公等领域缺乏布局。
(四)发展环境营造方面
对比浙江省2003年启动“数字浙江”建设,2017年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江苏省数字经济政策时效性略显滞后,针对具体产业的专项政策偏少,行业部门之间缺乏统筹。在政府投入方面,尚未设立数字经济专项基金,“真金白银”支持力度有待增强。如浙江省早在2019年就专门设立了首期规模100~150亿元的数字经济产业投资基金,2020年财政安排60亿元支持数字经济发展。在政策保障方面,国家层面的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相继出台,浙江、广东两省先后出台了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天津、上海、深圳等城市专门制定了数据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而江苏省相关法规实施进度明显偏缓。
三、全面提升江苏省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建议
数字经济发展已迎来爆发期,机遇往往稍纵即逝[3]。新时期江苏省要抢抓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战略机遇,以数字经济赋能全面绿色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网络强省、数字江苏、智慧江苏。
(一)系统构建全省数字经济发展体系
瞄准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和数据价值化四大核心领域,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锻长板,系统构建数字经济的四梁八柱。其中,数字产业发展要充分发挥江苏省产业基础优势,夯实高端软件和智能硬件两大优势产业,壮大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产业,培育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未来网络等未来产业,加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产业数字化要以场景应用为牵引,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数字管理、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新业态,引领带动江苏石化、钢铁、有色、建材、能源、装备制造等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焕发产业发展生机和活力。数字化治理积极借鉴广东等省市“管运分离、政企合作”模式,加快智能化城市运行管理、公共卫生安全防护和网络信息安全态势感知,全面提升数字政务服务和城乡数字化、精细化治理水平。数据要素市场培育加快推进公共数据归集和治理,深化教育、医疗、公共信用、交通等重点领域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和开发利用。
(二)全面提升数字科技创新能力
经济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良好生态和“气候土壤”。为此,江苏省要全面提升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需将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4]。加快未来网络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紫金山实验室,以及开源软件、生物医学大数据、信息高铁综合试验装置、空间信息综合应用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打造数字科技创新硬实力。全面统筹省重点研发计划、数字科技前沿引领技术基础研究专项等重大项目,综合运用“揭榜挂帅”“赛马制”等组织方式,聚力攻坚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物联网、半导体等前沿基础领域“卡脖子”技术和重大科学问题。探索建立企业出题、政产学研用共同参与的项目凝练机制,鼓励产学研联合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等国家科学计划,加速数字科技创新成果落地转化。鼓励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科技保险等方式,推动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三)加快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串企成链,聚链成群”是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也是区域经济发展与国际经济竞争的战略性力量[5]。全省要聚力实施“百企引航”“千企升级”行动、专精特新“小巨人”成长计划等专项行动,着力培育一批创新型数字领军企业、平台企业,带动中小微企业积极参与数字化创新活动。深入实施“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引导资源向链主企业及其上下游核心企业集聚,推进产业链共享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着力培育车联网、工业互联网、传感器、集成电路、大数据+、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工业软件、5G、人工智能、新型显示等数字经济产业链。支持中国(南京)软件谷、苏州软件园等数字经济特色产业园区率先开展新型产业用地(M0)、财税、金融、社保等结构化支持政策试点,建设数字经济全产业链支持区。支持开展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试点,鼓励省级以上开发区瞄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北斗卫星等新兴产业以及未来网络、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柔性电子、元宇宙等未来产业,建设数字经济特色产业园、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数据)等重点产业载体。
(四)加快打造高质量数字人才梯队
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牢牢抓住人才这一核心要素,打造天下英才荟萃地,建设一支强大的“数字苏军”。
一是加快引培数字经济领军人才,全面开展数字经济人才需求问卷调研,制定数字经济领域“高精尖缺”人才目录,统筹省科技计划专项资金(创新支撑计划科技人才)项目、青年科技创新专题系列项目、省政府特殊津贴、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推荐选拔等专项人才政策对数字经济高层次人才支持力度。
二是支持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在苏“双一流”高校加快建设数字经济相关一流学科,开设一批数字经济产教融合课程,培养一批数字经济专业人才。
三是鼓励全省技工院校在专业设置、师资培养、招生规模等方面向数字人才倾斜,联合数字经济企业共建数字技能实习实训基地,积极举办高水平数字技能大赛,培育更多“数字工匠”、专业技师。
同时,全面落实各级人才按规定享受入户、住房、子女教育等优惠待遇,完善职业技能认定、职称评审等相关标准,加强数字经济人才服务。
(五)建强数字经济发展保障体系
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必须久久为功。建立健全系统性推进机制,持续完善省级数字经济工作领导机制,积极落实数字经济发展专项行动,建强数字经济智库,形成“领导统筹+专项推进+智力引航”的链式推进机制,建立全面动员、全局部署、全程推动、全民参与的“江苏模式”。加快建设专项支持政策体系,全面统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业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科技成果转化等专项资金,明确年度资金支持数字经济重大产业项目比例。加快设立省级数字经济产业引导基金,探索通过直投方式支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项目建设。统筹安排数字经济重大项目用能、用地等要素供给服务,以项目促发展。全面加强数字经济发展效果评价,推动建立数字经济统计指标、评估监测体系,强化对数字经济发展的动态监测分析,定期发布年度数字经济发展报告。
四、结束语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当前,热潮涌动的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江苏省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动能。放眼未来,坚持数字经济作为江苏省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着力将发展优势转为发展胜势,已是全省上下推进经济发展的一道“必答题”,需要紧紧围绕系统构建发展体系、强化创新能力、建设产业集群、打造人才梯队、建强保障体系,选准赛道、创新解法、精准发力,全方位推动数字化建设,高质量服务江苏省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