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阶思维导向下的英语写作深度学习路径探究
——以2022 年1 月浙江卷应用文写作为例

2022-11-21浙江王建菊

教学考试(高考英语) 2022年5期
关键词:应用文高阶语篇

浙江 王建菊 沈 奥

应用文写作是高考英语的必考题型。应用文写作要求学生基于某一特定的生活化主题进行语言输出,其重点关注语篇要点的全面性、语言的丰富性、语法的准确性、衔接的连贯性以及交际的得体性。

在进行英语应用文写作的复习备考时,多数一线教师会通过呈现高考英语应用文写作的真题及范文,组织学生采用范文抄默、结构背诵的形式“整进整出”,在短期内这种方法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的得分,但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切实提升裨益不大。原因在于,采用上述方式的目的是“为考试而写”,是机械性的抄默与背诵,教师缺乏对于写作过程的引领和学法指导,学生也缺乏对主题的深入理解和讨论。这种方式导致课堂中互动交流的机会丧失,学生无法对问题进行发散性思考,学生的思维品质难以得到提升。事实上,高考英语应用文写作的指导和教学应该以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为导向,立足学生的深度学习开展一系列丰富的课堂语言教学活动。

布鲁姆提出,应将思辨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的重要目的,并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为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级。识记、理解和运用关注信息检索、记忆、回忆、领会、解释、辨析和运用,属于低阶思维;分析、综合和评价关注推理、判断、迁移、重组、创造、批判和评价,属于高阶思维。

而深度学习是相对于浅层学习而言的概念,浅层学习意味着学习者死记硬背、孤立和被动地进行学习,而深度学习是指学习者在理解的基础上开展批判、联系、建构、迁移、应用等一系列学习活动。深度学习强调学生通过体验参与意义建构,将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学生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

以高阶思维为导向,立足深度学习的高考英语应用文写作指导注重引导学生经过推理与判断得出结论(分析),在迁移、重组的基础上应用所学知识(综合),并有理有据地反思和批判(评价)。相关的语言教学活动聚焦于写作主题,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核心语料,促进其思维品质的发展,提升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本文以2022 年1 月高考英语浙江卷应用文写作试题为例,探究高阶思维引领下深度学习在应用文写作指导、提升学生写作能力方面的价值。真题内容及要求如下:

一、分析:围绕意义探究的语言建构

(一)话题导入,铺垫高阶思维

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不能一蹴而就。培养高阶思维能力的设问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展示型、参阅型和评估型问题的比例应该恰当。充分的展示型问题能为学生解答参阅型和评估型问题奠定坚实的思维基础,铺垫高阶思维。

在进行高考英语应用文写作指导时,教师可以设置导入环节。呈现学生熟悉的图片、视频等,并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与写作主题相关的思考与讨论中。

例如,教师可以呈现校园文化节的相关图片,并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Q1: What happened in these pictures?

Q2: How did people celebrate the activity in these pictures?

Q3: How did people feel in these pictures?

上述问题均属于展示型问题,难度较低。这些展示型问题能充分唤醒学生大脑中已有的图式,从其个人经验出发激活其写作创意。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回忆文化节的相关活动,建立经验与知识间的联系,并为新知识结构的输入和转化做好铺垫。

在开展高考英语应用文写作指导时,教师需要优化不同问题类型的比重和顺序,使三类问题层次分明、分配合理。为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课堂设问应符合最佳的序列组合,即展示型问题构成根基,参阅型问题置于中部,评估型问题位于顶端。

(二)主题探讨,促成意义建构

为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问题的设置需要具备适切性,即符合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分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设问的难度系数平稳上升。同时,深度学习的目标不是学习者对事实的简单记忆和背诵,而是对所学事物本质的把握及学生个人价值意义的建构。

在进行应用文写作时,学生围绕“文化”主题,对事实性知识进行深度加工,通过概括、对比等活动来理解作者真实的写作意图,从而建构意义。例如,题干中的中国—爱尔兰文化节(Sino-Ireland Culture Festival)仅仅是一个文化符号,学生需要立足深度学习,从符号学习走向意义学习,获得“符号背后”的知识。教师结合“中国—爱尔兰文化节”设计如下问题供学生思考:

Q1: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ulture festival and other activities?

Q2: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our culture festival and Sino-Ireland Culture Festival?

Q3: Why is the Sino-Ireland Culture Festival organized?

Q4: What can the visitors get by participating in the Sino-Ireland Culture Festival?

上述设问均为参阅型问题,在展示型问题的铺垫下进行了设问难度的提升,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问题链中的Q1 和Q2 突出对比,旨在引导学生关注“文化节”及“中国—爱尔兰文化节”的特点,进而将其与一般的活动进行区分,避免学生在写作中谈及“参观校园、听课交流”等活动,同时帮助学生增强语篇整体意识,避免学生在写作时只描绘中国文化活动或爱尔兰文化活动,而忽视了其他方面。问题链中的Q3 和Q4 紧密围绕活动价值,其中Q3 侧重宏观的社会价值,以此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爱尔兰文化节的举办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促进中爱交流、提升中爱友谊的重要活动;而Q4 侧重微观的个人收获,学生可以从视觉(painting exhibition)、听觉(Peking Opera performance,Irish poetry reciting)、味觉(local cuisine)等多感官角度出发,进行意义建构。

解答基于主题意义设置的问题使学生围绕应用文写作的探讨和挖掘不仅仅停留在事实层面,而且还更能关注和揭示事实背后的意义,有益于学生从符号学习过渡到意义学习,深入了解“中国—爱尔兰文化节”的意义及价值。

(三)话题整合,更新语言图式

为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活动与设问也需要具有关联性,即在内容、意义和形式等维度上有一定的关联性,确保学生在应用文写作的过程中习得的知识不是孤立零散的。教师应指导学生遵循一定的话题逻辑,对已学习的语言知识进行整合,将零散的信息整合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该试题以文化为主题,强调中国和爱尔兰的文化交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归教材,在主题意义的引领下梳理教材的文化类语篇,整合文化类的语言表达。据此,教师设置如下的问题链:

Q1: Can you list some passages connected with the topic“Chinese culture” from the textbooks?

Q2: Can you list some passages connected with the topic“Western culture” from the textbooks?

Q3: What chunks and sentence patterns can you get from these passages?

上述问题链中的Q1 和Q2 属于展示型问题,再次铺垫高阶思维。Q3 则属于参阅型问题,需要学生检索现有知识,构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例如,2019 年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一Unit 5 的主题为Languages around the World,其Reading and Thinking 板块的阅读语篇为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 Connecting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重点介绍了中国书法。该语篇与2022 年1 月高考英语浙江卷应用文写作试题的主题贴合度较高,学生可以从该语篇中获得助力提升语言的表达。

上述语段选自2019 年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一Unit 5 Languages around the World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 Connecting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语篇的第五段,其中有不少针对中国书法的地道表达,学生可以加以整理,并借助思维导图(图1),利用视觉模态予以直观呈现。这些由学生自主整理的语料便是其描绘中国文化活动时所需要的语言素材。

图1 针对中国书法的地道表达

教师可以用相同的方式组织学生整合教材中其他涉及爱尔兰或其他英语国家的文化类语篇并梳理相关语言表达,以此为契机为学生搭建写作的语言素材支架,帮助学生更新语言知识体系。

二、综合:基于过程发展的语言产出

(一)要点梳理,增强整体意识

语言学习是一个由语言输入转化为语言输出的过程。学生围绕主题进行相关话题探究和语言知识学习后,教师应引导他们开展过程性写作。首先,教师应帮助学生对应用文写作的要点进行梳理,使其充分理解写作的任务要求和内容,树立写作的整体意识。

结合2022 年1 月高考英语浙江卷应用文写作的内容要求,教师设置如下的问题供学生思考:

Q1: How many paragraphs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passage?

Q2: What is the key point of each paragraph?

Q3: How to add details to each paragraph?

问题链中的Q1 侧重语篇的段落布局。结合应用文的写作规范,学生应知道应用文写作需要包括“introduction,body,ending”三个部分,Q1 难度较低,属于展示型问题。Q2 和Q3 则难度相对较高,属于参阅型问题,从what 和how 的维度进行设问帮助学生正确把握写作主题和写作意图。

学生基于对问题的解答自主设计写作框架图,如图2。

图2 写作框架图

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应用文写作指导是实现思维可视化的有效手段,有助于学生提纲挈领地掌握写作的结构和内容。图2 所示的写作框架图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梳理并覆盖所有的写作要点。写作框架的建构降低了写作难度,学生能够借助框架图把在“话题整合,更新语言知识”这一环节所整合的语料有逻辑地填充进文章中。

(二)整体产出,反思写作焦点

在初稿阶段,学生只需将构思时的腹稿用文字表达出来,不需要过度纠结选词是否合理、语言是否精炼以及句法是否正确,而应把注意力聚焦在对写作方向的把握、写作思路的梳理、写作内容的表达和行文的流畅度上。在撰写初稿时,若学生遭遇困难,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将关注点聚焦于语言的表意而非形式,并结合头脑中已有的思维导图形成写作思路。笔者选择某学生的习作进行展示:

学生在完成写作后自主反思以下两个涉及写作焦点的展示型问题,借此检查要点的完整性(即结构框架图的落实情况)及整合的教材语料(即画线短语)的使用情况。

Q1: Does my passage cover all key points?

Q2: Does my passage contain chunks adopted from the textbooks?

(三)聚焦得体,润色语言表达

深度学习要求学生形成高级的社会性情感,而语言就是情感的外显。因此关注交流双方语言的得体性有利于学生情感交流的提升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例如,针对所展示的学生习作教师提问:

Do you think it is appropriate to say“Long time no see.” in this letter? Why?

该问题属于评估型问题,旨在让学生思考在正式写作中使用类似的中式英语表达是否得体。该问题并无标准答案,学生既可以从文化自信的角度出发支持此类用法,也可以从语言规范性的角度出发加以反对。重点是教师应鼓励学生基于某一立场进行思考,形成并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评估型问题能有效启发学生思考,逐步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言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发展,社会性情感得到优化。

在处理好写作语言的得体性问题后,学生需对所写初稿加以润色。学生需要意识到初稿修改不是因为初稿写得不好而施加的惩罚,而是反思写作过程、成为高效的写作者的必经之路。学生可以参阅笔记本上积累的短语,优化初稿的语言表达。优秀的学生习作如下:

(四)关联写作,落实思维迁移

深度学习最明显的标志是促进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即学生思维过程的表现、思维方式的建立、思维品质的发展。主题关联性写作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所学主题的认知。在原有写作任务的基础上,笔者选取围绕相同文化主题的应用文写作真题,组织学生开展第二次关联性写作,让学生在新的语言情境中迁移所学知识。

2021 年6 月高考英语浙江卷应用文写作试题也聚焦于文化主题。真题内容及要求如下:

关联写作可以让学生在脑海中复现前述语言输入及输出的流程及要点,进一步深化思维过程、完善思维方式,从而提升自身的思维品质,促进自身的深度学习。优秀的学生习作如下:

三、评价:立足真实语言的多元评价

评价的主体要多元化,不仅要包括老师,也应该包括学生。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根据相应的评价标准,从内容要求、语言得体性、谋篇布局等多个维度出发进行评价,从而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学生润色完初稿后,笔者引导学生参照评价标准(表1)进行同伴互评。学生从写作的内容、语言以及逻辑三个维度进行评价和改进。

表1 评价标准

学生互为读者阅读作品并进行交流,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与借鉴,还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读者意识,避免学生被动地对待教师的反馈。同伴互评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随后,笔者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评价。当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进行反馈时,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给作文评分的考官,或者对写作思想和看法做出回应的读者等。教师更可以充当助手角色(帮助学生解决语言困难)、资源供给者角色(当学生需要信息或指导时)、评价者角色(评价写作进程是否正确)以及编辑角色(帮助学生决定内容的取舍和顺序安排)对学生的习作进行反馈。

在高阶思维引领下,立足深度学习开展的高考英语应用文写作指导注重知识间的联系和对知识的整合,通过主题的引领,整合教材的相关语料,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突破知识的时间跨度,促成有效连接。同时,立足深度学习的应用文写作指导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深度加工,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发展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及广度。

猜你喜欢

应用文高阶语篇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关于应用文写作能力培养的思考
基于高阶LADRC的V/STOL飞机悬停/平移模式鲁棒协调解耦控制
构建有效的应用文教学课堂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三个高阶微分方程的解法研究
高阶非线性惯性波模型的精确孤立波和周期波解
四种英语常考应用文写作范例
高校大学生应用文写作现状及应对策略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