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铁人文精神的内涵及其传递途径研究

2022-11-21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22年9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车站乘客

梁 正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200125, 上海∥高级建筑师)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的轨道交通建设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地铁已经成为市民日常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地铁人文精神建设也已经成为提高地铁建设和运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城市轨道交通的持续快速发展,既是地铁人文精神建设研究的珍贵机遇,更是时代的迫切需求,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时代意义和经济意义。

1 地铁人文精神的概念与沿革

从世界地铁发展史来看,地铁产生于19世纪中下叶至20世纪初,这一时期也正是以工业为背景的现代主义建筑发展时期,地铁设计自然被深深烙下了理性主义和功能主义的烙印。经过近一个半世纪的发展沉淀,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设计领域对人的关注,地铁设计思想也逐渐从理性至上向人文主义演变。人文主义倡导以本体论为哲学的中心,倡导终极关怀和本体追求的精神,是试图为心灵失落的现代人重建安身立命的形而上学。人们逐渐认识到,现代地铁除了要满足它作为一种公共交通工具所具备的快速、安全、便宜、便捷等功能,还应发挥它在人本关怀和文化传播等城市精神文明建设领域的作用。譬如,1935年建成的莫斯科地铁,由于建造之初就强调“不仅应是最方便的,还应是最美丽的,在艺术上也首屈一指”,如今仍以“世界上效率最高、最美丽宏伟的地铁”而闻名,如图1所示。而建于1904年的纽约地铁,在运行70年后,尽管仍然保持着便宜、便捷的特点,但却以“世界上最破烂的地铁”恶名远播,成为“城市枯萎和混乱的象征”,如图2所示。同样70年,纽约地铁难掩疲惫,而莫斯科地铁却历久弥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作为投资甚巨的百年工程,人文精神是地铁全生命周期保持活力的灵魂所在。

图1 莫斯科某地铁站站貌Fig.1 Certain Moscow metro station appearance

我国地铁的发展历史相对较短,自北京于1971年第一条地铁建成运营至今不过50年,但从建设伊始就有比较好的人文主义设计传统。譬如,北京地铁1号线于20世纪80年代建设的车站,其空间设计、设施及其内部的公共艺术品至今仍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见图3)。近年来,地铁设计周期越来越短,站点越来越密,车站规模越来越大,装修越来越华丽,但地铁车站似乎变得更加拥挤、单调、同一和冷漠,地铁人文精神建设与高速的里程增长速度并不匹配。

图3 北京地铁1号线车站空间设计Fig.3 Beijing Metro Line 1 station space design

结合经典“人文精神”概念和地铁自身的特点,地铁人文精神可以概括为: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核心和根本出发点,在地铁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等全过程中对人自身存在进行思考,对人价值和存在意义进行关注的精神。地铁人文精神建设主要需要研究的是地铁规划、设计、建设、运营中,人文意义的塑造途径及其对人的影响,它是现代化城市文明的重要组成与标志之一。

2 地铁人文精神的主要内容

虽然不同城市的地铁具有不同的脉络和风貌,但根据美国著名学者、环境心理学的奠基人A·拉普卜特“意义传递途径”的理论可知,塑造地铁人文精神就是创造出良好的环境,使使用者在身心上得以愉悦、舒适,甚至获得某种感染和激励,其塑造过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地铁车站人文意义的塑造在普遍性上具有相似的内容和模式。以地铁公共空间意义传递的线索和传递途径的共性为依据,地铁人文精神包含人本地铁、文化地铁和人民地铁3种代表性的理解。

“人本”体现在“提供人本服务”,是通过地铁物质层面上空间的人性化设计,产生舒适、亲切、安全的环境和良好的景观,不断提升使用者的体验。地铁无疑是城市中最大的流动空间,便捷的乘降条件、安全的服务设施、合理的运营组织等都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文化”体现在“进行文化濡染”,指在地铁中通过对设计赋予历史、文化、地域、时代等因素,使人产生认同感、归属感,传承和传播时代精神。设置公共艺术品和各类地铁文化设施是最常见的形式,可以充分发挥地铁城市触媒的作用,成为宣传“文化自信”的平台。

“人民”体现在“实现服务大众”。地铁的快速发展源于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迫切诉求,归根到底是为人民服务。地铁是市民接触频率和广度最高的公共建筑,无论选线、建设还是运营阶段都必须要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服务各类人群,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窗口。

3 地铁设计中人文精神体现途径

3.1 建立“人文地铁”建设策略

进行体系化的“人文地铁”建设,首先应当在顶层设计中制定人文化的总体策略,一般包含以下3个方面。

1) 树立人文设计的总体思想。在地铁线路规划之初就重视人文化的思想,不仅有利于地铁全寿命周期的成本控制,也利于地铁线路本身特色的形成。譬如1999年建成的伦敦地铁朱比利延伸线或称银禧延长线(JLE),为了使地铁乘客也能有飞机乘客那样的“地点感、天气感和季节感”,总建筑师鲍莱规定必须尽可能采用天然光(见图4)。JLE线建成后,乘客凭车站的标志或车站的空间特点就能知道自己在哪儿,特色鲜明,为百年伦敦地铁注入了新活力。

图4 伦敦地铁JLE线金丝雀码头站采光设计

2) 重视以地铁站点为核心的综合换乘与一体化开发。地铁不仅能够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还扩大了城市空间范围,使城市各区域之间的联系更加便捷、快速;同时也引导了城市空间形态转变和布局发展,进而促进了城市繁荣。重视构建以地铁为核心的综合换乘系统,以及以线路为轴、以站点为核心的交通引导发展(TOD)开发,这本身就是服务人民、创造人本空间的基础手段。

3) 塑造人文化的线路色彩和名称。网络化是地铁发展的必由之路,突出的标志色有利于乘客快速识别线路,合适的车站命名法则也有利于城市的记忆延续。此外,车站的标志系统越来越受到重视,除了考虑良好的视觉区分度外,还应当与区域文脉联系起来,赋予更多的文化色彩。譬如西安地铁的车站名称,每个站名都有对应的图形图案,极具文化特色,如图5所示的龙首原站站标设计。

图5 西安地铁极具文化特色的站名与站标设计示例

3.2 基于建筑方法创造人性化室内外空间环境

地铁建筑被称为“空间中的空间”,车站的土建设计为地铁提供了一个物质的人性化舞台,同时其本身也是体现人性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人性化的流线设计。地铁作为一种大运量的交通建筑,客流流线的组织是设计的重点,解决客流问题就是地铁最大的人性化。人性化的流线绝不能靠主观臆想,必须以初期、近期和远期的客流数据和运营组织需求为基础。譬如对于换乘车站,并不是换乘距离越短越人性化,相反过于便捷的换乘可能造成严重安全隐患。随着车站深度的不断增加,换乘关系愈加多样,流线设计也更加复杂,应用计算机模拟客流的手段是未来的必由之路。

2) 美好的室内空间感受。地铁并不是“运送乘客的机器”,也需要塑造美好的建筑空间感受,创造“流动的空间诗意”。首先,应当突出交通建筑的空间特点,塑造足够尺度的空间容量(见图6);其次,也可以引入和模拟自然因素,模糊地上、地下的空间感受(见图7),或者根据客流组织塑造更加流动、清晰的室内空间,打破人们对地下空间封闭隔绝、空间单一、视觉信息缺乏等的刻板印象。此外,可通过设计充分展示结构自身美感,如采用无吊顶装修手段,可体现空间、管线自身的趣味性(见图8)。

图6 空间高敞和流线动感的国外地铁车站空间设计示例

3) 人文化的外部空间环境。一方面,风井、冷却塔等设施是地铁必有的地面设施,它们体量大、数量多,不但位置敏感,对城市景观也会造成影响,因此可以在重点位置采用主动的景观化手法,赋予

图7 用灯光和庭院模拟室外环境的法国地铁站

图8 采用中庭和无吊顶设计地铁车站Fig.8 Metro station adopting design of atrium and no ceiling

其文化或艺术内涵(见图9)。另一方面,出入口是乘客进出地铁的必经之地,也是人们对地铁形成的第一印象,优秀的地铁出入口设计都表现出人文化的特征,体现文化性、强调安全性和标示性,以及环境友好、构造精巧等,如图10所示的车站出入口设计。

3.3 室内装修体现人文关怀

地铁是市民接触频率最高的公共建筑之一,也是城市中最大的地下空间,其室内装修在地铁人文精神传递中的作用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在设计

图9 某地铁风井艺术化处理Fig.9 Artistic treatment of certain metro air shaft

图10 东京地铁饭田桥站出入口设计Fig.10 Entry/exit design of Iidabashi Station of metro in Tokyo

中通常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利用车站公共艺术作品传播区域文化和进行艺术熏陶。借助地铁搭建的交通网络,车站公共艺术在完善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等层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与车站装修设计融为一体的公共艺术品,不仅可以对市民进行潜移默化的精神熏陶、传承区域文化,也为外来的游客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纵观国外的优秀案例,车站内公共艺术作品多设在视觉焦点(如进出站闸机对面的墙体、自动扶梯周边、空间节点等)或候车空间周围(见图11)。近年来,我国地铁公共艺术品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北京、上海、成都、南京等城市的地铁车站中设有公共艺术品的车站比例均超过了20%,艺术形式也更加丰富,文化墙、立体雕塑、艺术装置、空间涂鸦等异彩纷呈,内容上也更加活泼和亲民(见图12),体现了地铁行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

2) 使人具有良好的识别性和方位感。相关调查中发现,由于车站内部空间形式和尺度几乎相同,乘客除了通过标志辨认外,与周边有明显对比且在人的视觉敏锐区中的设计实体(如壁画、广告、柱、楼梯等)都能起到一定的标志作用,光线的强弱也可使原来均质的空间形成变化。因此,可以利用差异化的“表皮”(地面、墙面、顶棚等)设计、与车站所在环境有关的装饰主题、楼扶梯等实体元素的诱导传达,以及通过色彩、光线变化等途径实现方位感和识别性的良好。譬如,莫斯科地铁门捷列站采用化学元素形状的灯饰,北京地铁回龙观站采用斗拱元素和坡屋顶,香港地铁迪士尼站采用立柱和灯具体现站点特征,成都地铁武侯祠站采用“羽扇纶巾”作为装修主题(见图13)。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地铁站为了给乘客方位感以建立与地面的联系,还在车站内设置了指北针(见图14)。

图11 国外地铁车站类型多样的室内艺术设计Fig.11 Various types of foreign metro station interior art design

图12 我国地铁车站公共艺术作品选Fig.12 Public art works in metro stations in China

图13 成都地铁武侯祠站装修设计Fig.13 Interior decoration of Chengdu Wuhouci Station

图14 斯德哥尔摩地铁站地面指北针Fig.14 North compass on ground of Stockholms metro station

3) 设置清晰亲切的标志系统。标志系统在地铁车站中的作用不言而喻,近些年,国内各个城市的地铁都编制了自己的视觉导向手册,有些城市地铁系统还有自己的吉祥物。但是与国外优秀车站相比,目前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一些标示牌设置不当或者寻找困难,提示和标示以“警告”性的文字为主,显得不够亲切和直观等。图15为日本地铁车站的提示性标志,清晰直观。

3.4 人性化设施的设置和应用

设备设施是地铁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地铁人文精神的手段之一。设备设施的人性化与造价昂贵、技术先进并不能等量齐观,关键是满足不同人群的细微需求,一般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图15 日本地铁车站提示标志之一Fig.15 One of the notification signs in Japanese metro station

1) 为大众服务的人性化设施。一方面,许多设施的添置能大大提高使用者的舒适程度、提高地铁的运转效率,能更好地保证乘客的安全,譬如座椅、站台门、自动售票机、乘客信息系统等。近年来,许多城市还探索增加了空气净化器、智能问询机器人、自动售卖机、电子产品充电口等,这些设施解决了乘客的痛点。另一方面,先进的地铁设施不仅是为乘客提供方便的,更应当是令人愉悦的,因此应注重设施摆放的艺术性。譬如,深圳地铁将座椅设计成不同的石质雕塑,即有趣又新颖,大大活化了紧张的地铁气氛(见图16)。

图16 深圳某地铁趣味座椅Fig.16 Playful seating area of certain Shenzhen metro station

2) 关心弱势群体和乘客多样化需求。是否关心弱势群体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主要反映点之一。地铁车站除了必须兼顾残障人士使用方便(如低矮售票机、宽闸机、无障碍电梯、反差色盲道等)之外,还应当关心处于弱势之中的乘客,例如初次到来的游客、带行李的乘客、老人或孩童乘客等。譬如,上海等城市大力推进的地铁车站“第三卫生间”建设,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见图17)。此外,近年来有些城市推出的女性车厢、弱冷车厢、商务车厢等,也是关心乘客多样化需求的表现。

3) 珍视运维人员的感性需求。车站运维人员长期工作在地下,在纯人工环境中从事繁忙而单调

图17 上海某地铁车站的“第三卫生间” Fig.17 ‘Third lavatory’ of certain Shanghai metro station

的工作,还要随时应对突发事故,精神高度紧张却常常被忽略。上海轨道交通13号线三期工程通过对生活、管理设施的“温馨化”设计(见图18),用木色家具、暖光源、齐全的设备设施、艺术化的墙面等塑造舒适、亲切、安全的良好环境,探索设备管理区的人文化环境。

图18 上海某地铁车站设备管理区的人文化设计

3.5 开展充满人情味的文化活动

公共开放空间的人文意义也是在使用者不断参与的时间、事件累积中建立起来的,空间适宜的多样化有助于使用者自身意义的建立,并且空间中使用者恰当的行为有助于人文意义的塑造。因此,地铁人文精神的建设必须延伸到车站的运营之中。这既包括定期(如节假日)或不定期举办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还包括市民参与的各种装饰设计,以及不定期推出的各种差异化优惠政策等,以增加市民的归属感。此外,地铁活动还包括形式多样的抽样调查,及时了解乘客需求,从而进行必要的改造更新等。充满人情味的文化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比建筑空间本身更有意义和活力。

4 结语

人文主义不同于理性主义,归根到底是在于对待人的问题的立场、态度和方法上,人文主义倡导以本体论为哲学的中心,倡导终极关怀和本体追求的精神。地铁人文精神既不抽象也不神秘,它就是地铁功能的一部分;人文化也不是对标准化的否定,推进地铁分级制度,人文化、标准化“双轨并进”是我国地铁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地铁的总里程已经稳居世界第一,但除了物质层面,精神层面的发展还不充分、不平衡,地铁人文精神建设就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载体。地铁人文化的建设,也必然会影响和推动城市地下公共空间、交通空间的人文化,进而大大促进整个城市的精神文明进程,为社会的进步发挥巨大的能量。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车站乘客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车站一角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风的乘客”
汽车顶层上的乘客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在北京,一个车站的治理有多难
地铁车站
咖喱岛(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