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氮肥和栽植密度对超级稻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2022-11-21邹积祥伍龙梅陆秀明包晓哲杨陶陶陈青春

广东农业科学 2022年9期
关键词:分蘖期晚稻氮量

张 悦 ,邹积祥,张 彬,伍龙梅,黄 庆,陆秀明,包晓哲,杨陶陶,陈青春

(1.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广东省水稻育种新技术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水稻工程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华南优质稻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640;2.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农业与生物学院,广东 广州 510225)

【研究意义】氮素是水稻生长发育所须的关键营养元素[1-2],种植密度是影响水稻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素,二者作为水稻生产的主要栽培措施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一直都是研究的热点。生产中科学运筹肥水、控制磷肥投入有利于氮高效型水稻品种发挥高产特性,获得较优品质[3-4]。然而在生产上,常出现盲目投入氮肥而导致施用量大、利用效率低的问题[5]。目前我国稻田施氮量普遍超过180 kg/hm2,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105 kg/hm2;氮肥利用率仅为34%,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6%,这不但增加了生产的成本,且降低了稻米品质,加剧了环境污染,因此研究水稻减氮增产的栽培方法显得尤为迫切[6-11]。同时,合理密植是实现水稻高产的重要栽培措施,自超级杂交稻问世以来,便不再盲目追求密植,合理密植成了发展趋势[12-13]。密度能调节植株个体与群体间的矛盾,合理密植利于水稻植株个体发育,预防倒伏,提高产量[14]。研究施氮量及栽植密度对水稻植株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以及不同品种对氮密互作的响应,有利于构建合理的群体结构,为确定合适的氮肥管理措施、保证水稻高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前人研究进展】石爱龙等研究发现,随着施氮量和移栽密度的增加,产量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15];邓中华等研究认为在低密度时水稻基本苗数低限制产量,在高密度时穴内竞争限制产量,群体结构受种植密度的影响较大,适宜的种植密度有利于水稻对资源的利用,可以根据土壤供氮能力选择插植密度,供氮能力低时密植,供氮能力较强时稀植[16-17]。董士琦研究发现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直播杂交水稻产量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适度增加移栽密度,能够提高水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保证个体生长发育,保证群体数量,提高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增加产量[18]。同时也有人根据各稻作区生态条件及品质特性确定了不同模式的栽培方式,如吴培等研究发现在常规田块,施氮量为300 kg/hm2易获得高产,但结合稻田绿色生产和节本高效,施氮量为225 kg/hm2、栽植密度为基本苗180×104株/hm2时效果最佳[19];吴子帅等研究发现在常规田块,施氮量为150 kg/hm2、栽植密度为30 万蔸/hm2时稻米品质最佳[20];董士琦发现在盐碱滩涂地种植淮稻5 号施氮肥为300 kg/hm2、栽插密度为33.4 万穴/hm2时水稻高产[18]。严凯研究发现在盐碱地施氮量为300 kg/hm2、栽植密度为25 cm×12 cm 时有利于水稻高产的形成[21]。【本研究切入点】虽然氮密互作试验前人已有研究,但在广东省相关研究还相对较少,同时适宜的栽培措施还应根据不同品种特性及稻作区的生态条件具体分析。【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本试验结合品种特性,通过密度和氮肥施用量处理,研究不同栽插密度条件下施氮量对水稻生长发育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旨在为超极稻合理密植、降低氮肥施用量以及超级稻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于2015 年早晚稻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白云基地进行,早稻于3 月5 日播种,4 月6 日插秧,7 月1 日收割;晚稻于7 月18 日播种,8 月4 日插秧,11 月7 日收割。供试品种为植株较高、穗大粒多、米质优、丰产性突出的杂交稻深优9516,株型适中、穗粒数多、结实率较高的杂交稻荣优225。试验以尿素为氮源。

1.2 试验方法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3.1 生长指标 株高的测定:分别于分蘖期(早稻4 月2 日,晚稻8 月10 日)、幼穗分化期(早稻4 月29 日,晚稻9 月2 日)、齐穗期(早稻6 月24 日,晚稻10 月26 日)测量。其中分蘖期、幼穗分化期测量至叶尖,齐穗期测量至穗顶。

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量的测定:测定时期为分蘖期、幼穗分化期、齐穗期。各时期每小区根据平均茎蘖数取代表性植株5 穴,分茎鞘、叶、穗(抽穗后),测定叶面积,计算叶面积指数,然后105 ℃杀青30 min,70 ℃烘干至恒重,称重,计算干物质积累量。

1.3.2 产量及其构成因子 成熟期每小区取代表性植株5 穴,测定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计算理论产量。

试验数据采用Excel 进行处理,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 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氮肥和栽植密度对水稻植株生长特性的影响

2.1.1 氮肥和栽植密度对水稻株高的影响 不同施氮量和栽植密度处理水稻株高指标如图1 所示。深优9516 株高早稻分蘖期、幼穗分化期、齐穗期分别在N3D3、N3D3、N1D1 处理,晚稻分别在N3D2、N3D3、N2D1 处理最高;荣优225 株高早稻分别在N2D3、N3D3、N2D1 处理,晚稻分别在N3D3、N2D3、N3D2 处理最高。深优9516 株高大于荣优225,其中在齐穗期差值最大。

从施氮水平看,水稻株高在分蘖期、幼穗分化期、齐穗期呈N3>N2>N1>N0 的趋势(除深优9516 在分蘖期呈N2>N3>N1>N0 趋势外)。施氮处理对关键生育时期株高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且施氮水平与株高呈正相关关系,说明株高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增施氮肥能显著增加水稻株高。从栽植密度来看,密度处理对各个时期株高的影响均不显著,说明本试验中栽植密度对水稻株高的影响不大(表1)。

从氮肥与密度的互作效应看,氮密互作对关键生育时期的株高均存在极显著的交互效应。通过比较氮密互作(N×D)的F值,可知各个时期不同处理对水稻株高的影响程度为齐穗期>分蘖期>幼穗分化期(FN×D=0.176>0.075>0.027),说明交互作用对水稻株高的影响在生育后期较大。

为本课题自主开发的软件还能够分析长期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专家之贡献度、各类期刊对该领域的关注度,这些数据可以帮助科研人员迅速了解和掌握行业研究现状,具有高效性。如今,知识数据库还有很多数据不能被批量下载,故还有很多数据分析设想尚未实现。大数据分析方法的应用依赖数据来源的开放性,在2017年12月8日习近平主席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重要方针之后,整个社会数据平台的对接应会更加顺畅,进而能为科研工作的数据化提供更加丰富的土壤。

2.1.2 氮肥和栽植密度对水稻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不同施氮量和栽植密度处理LAI 指标如图2所示。深优9516 LAI 早稻分蘖期、幼穗分化期、齐穗期分别在N2D3、N3D3、N3D3 处理,晚稻分别在N1D3、N3D2、N3D3 处理最高;荣优225 LAI 早稻分别在N3D3、N1D3、N3D2 处理,晚稻分别在N2D3、N3D3、N3D3 处理最高。

从施氮水平看,水稻LAI 在分蘖期、幼穗分化期、齐穗期呈N3>N2>N1>N0 的趋势(除早稻在分蘖期、齐穗期呈N2>N3>N1>N0 趋势外)。施氮处理对关键生育时期LAI 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且施氮水平与LAI 呈正相关关系,说明增加施氮量能显著提高水稻LAI(表1)。

表1 早晚稻不同处理水稻各性状的相关性分析Table 1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rice characteristics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in early and late rice

从栽植密度来看,水稻LAI 在关键生育时期呈D3>D2>D1 的趋势,且密度与LAI 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除早稻齐穗期、晚稻幼穗分化期不显著外),说明栽植密度对水稻LAI 有显著影响(表1)。

从氮肥与密度的互作效应看,氮密互作对关键生育时期LAI 均存在极显著的交互效应。通过氮密互作(N×D)的F值比较,可知不同处理对水稻LAI 的影响程度为分蘖期>幼穗分化期>齐穗期(FN×D=0.268>0.197>0.194),说明交互作用对水稻LAI 的影响在生育前期较大。

2.1.3 氮肥和栽植密度对水稻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不同施氮量和栽植密度处理下的水稻干物质积累量指标如图3 所示。深优9516 干物质积累量早稻分蘖期、幼穗分化期、齐穗期分别在N2D3、N3D3、N2D3 处理下,晚稻分别在N3D2、N3D3、N3D3 处理下最高;荣优225 干物质积累量早稻分别在N3D3、N1D3、N2D3 处理下,晚稻分别在N3D2、N2D3、N3D3 处理下最高。

从施氮水平看,水稻干物质积累量在分蘖期、幼穗分化期、齐穗期呈N3>N2>N1>N0 的趋势(除早稻在分蘖期呈N2>N3>N1>N0 趋势外),施氮处理对各个关键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且施氮水平与干物质积累量呈正相关关系,说明增施氮肥能显著增加水稻干物质积累量(表1)。

从栽植密度来看,水稻干物质积累量在关键生育时期呈D3>D2>D1 的趋势,各个时期栽植密度与干物质积累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除早稻齐穗期、晚稻幼穗分化期不显著外),说明栽植密度对水稻干物质积累有显著影响(表1)。

从氮肥与密度的互作效应看,氮密互作对关键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量均存在极显著的交互效应。通过氮密互作(N×D)的F值比较,可知不同处理对水稻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程度为分蘖期>齐穗期>幼穗分化期(FN×D=0.220>0.131>0.072),说明交互作用对水稻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在生育前期较大。

2.2 氮肥和栽植密度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增施氮肥和合理密植是水稻高产栽培的调控措施,试验结果(表2、表3、表4)表明,氮肥施用量及栽植密度对水稻产量有显著影响。

表2 氮肥和密度处理对早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Table 2 Effects of nitrogen fertilizer and density on yield and its components of early rice

表3 氮肥和密度处理对晚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Table 3 Effects of nitrogen fertilizer and density on yield and its components of late rice

表4 早晚稻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相关性分析Table 4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on rice yield and its components

早稻以深优9516 经N1D3 处理及荣优225 经N3D3 处理产量最高,分别为8 053.3、7 833.3 kg/hm2;晚稻以深优9516 经N3D1 处理及荣优225 经N2D3 处理产量最高,分别为7 730.0、8 336.7 kg/hm2。不同品种在不同时期对氮的需求及栽培密度的选择存在显著差异。单从施氮水平分析,早稻以深优9516 施120 kg/hm2、荣 优225 施180 kg/hm2,晚稻以深优9516 施180 kg/hm2、荣优225 施150 kg/hm2产量最高,均显著高于N0 处理。且分析两个品种在早、晚稻的氮肥处理,发现产量与氮肥施用量呈正相关或显著正相关。

从栽植密度分析,早稻以深优9516 经D3 处理及荣优225 经D3 处理产量最高,晚稻以深优9516 经D1 处理及荣优225 经D3 处理产量最高。在一定氮水平下深优9516 产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荣优225 产量随密度增加而降低,但总体分析密度处理对两个品种在早、晚稻的产量影响不显著。

在一定氮水平下,深优9516 产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荣优225 产量随密度增加而降低,但密度处理对两个品种早、晚稻的产量影响不显著。分析氮密互作对产量的影响,发现均呈显著正相关。施氮量与有效穗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且两个品种在不同时期表现一致,同样氮密互作与有效穗数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氮肥用量增加会增加水稻有效穗数,结合密度处理构建合理的群体结构利于提高产量。结实率与施氮量呈负相关关系,且与氮密互作呈负相关,说明结实率随氮肥用量的增加有下降的趋势。比较其他产量构成因子,深优9516 早、晚稻千粒重与氮处理、氮密互作呈

显著正相关,荣优225 早、晚稻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与氮处理、密度处理、氮密互作无显著相关,说明不同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对氮肥和密度的响应不同。

3 讨论

3.1 氮肥、栽植密度与水稻生长特性的关系

氮肥施用量不同会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进而影响产量;密度通过影响光照分布改变植物体内激素的活性和分布,进而调控植物生长发育[22]。株型是重要的农艺性状,对作物栽培的适应性、产量及经济效益有巨大的影响,株高、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是衡量水稻生长发育的关键指标[23-24]。本试验主要从株高、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三方面研究氮肥、栽植密度对水稻生长特性的影响。

试验结果显示,氮密互作对水稻株高的影响呈正效应,一定密度处理下增施氮肥会增加植株株高,结合密度处理可以降低株高的相关系数。选择适宜的栽植密度可以在保证水稻植株生长发育最优的情况下改善群体基部的光照条件[25],有利于提高水稻的抗倒伏能力,进而保证产量。同时氮密互作对水稻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量积累量的影响呈正效应,因为氮是植物体内氨基酸、蛋白质、核酸、辅酶及光合色素分子等的组成成分,因此氮影响叶片生理过程[26-27]。通过适宜的氮肥和密度组合能增强水稻群体的光合能力,发挥土壤生产潜力,缓解个体生长与群体生长的矛盾,进而达到高产[28]。结合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综合考量,深优9516 采用施氮量180 kg/hm2(N3)、密度30×104穴/hm2(D3)组合,荣优225 采用施氮量180 kg/hm2(N3)、密度30×104穴/hm2(D3)组合生长特性表现最优。

3.2 氮肥、栽植密度与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关系

氮肥及密度均是重要的水稻栽培调控因子,氮肥施用量、栽植密度及氮密互作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前人研究发现,在高肥条件下氮肥增产效应呈递减趋势,当氮肥用量过高时甚至会降低产量,研究发现是植株营养生长过剩,无效分蘖过多导致水稻病虫害及倒伏情况频发所致[1]。周江明等研究发现,降低氮肥施用量,增加水稻种植密度可以在保证足穗的情况下增加每穗粒数与千粒重,进而在提高氮素利用率的情况下达到高产[12]。本试验发现产量与氮肥施用量呈正相关或显著正相关,但密度处理对两个品种早晚稻的产量影响并不显著。氮密互作对产量的影响均达显著正相关,适宜的氮肥用量结合适宜的栽植密度有利于水稻高产。

综合分析氮密互作处理对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发现氮密处理对水稻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效应最大的是有效穗数。增加氮肥施用量可以增加水稻的分蘖数,合理的密度有利于茎蘖的生长,因此促进了有效穗数的增加。同样千粒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单个籽粒过分生长不利于群体的协调生长,因此结实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深优9516 的产量采用施氮量180 kg/hm2(N3)、密度27×104穴/hm2(D2)处理,荣优225采用施氮量180 kg/hm2(N3)、密度30×104穴/hm2(D3)处理表现最优。

4 结论

要提高水稻产量,需要结合各个产量构成因子综合考量,特别是要综合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这些生长指标。综合产量因素及生长特性选择高产处理为:深优9516 采用施氮量180 kg/hm2、密度27×104穴/hm2处理,荣优225采用施氮量180 kg/hm2、密度30×104穴/hm2处理,在产量构成因子方面表现突出,且拥有较高的生产潜力,产量表现稳定。

猜你喜欢

分蘖期晚稻氮量
不同施氮量下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特点
不同降雨年型下施氮量对夏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
香稻分蘖期减氮侧深施液体肥对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晚稻帖(外一首)
氮肥施用对不同燕麦品种生长发育的影响
小麦氮肥用量试验
浅谈施用镁肥对晚稻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广州乘车海南路上
早稻二化螟的综合防治
浅谈水稻分蘖期和灌浆期的田间管理技术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