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桑基塘鱼:古法养殖似野味
2022-11-21吴宝宏庞勇强楼黎静王勤李家芳
| 文/吴宝宏 庞勇强 楼黎静 王勤 李家芳
“池塘水里飘白云,桃花柳絮映倒影。近山青,溪水流,芦苇水边悬钓钩,心静乐悠悠……”这是《到荻港去旅游》歌曲对荻港美景的描写。荻港也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湖州桑基鱼塘系统”核心区的所在地。
湖州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邦”美誉,盛产鲜而肥美的淡水鱼,而鲜香的鱼汤饭更是凝聚着代代湖州人小时候的舌尖记忆。
“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形成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吴越春秋》有载,越国大臣范蠡在山阴、会稽一带推行养鱼的富国政策,后人还以他的养鱼法为基础编纂了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养鱼的著作《陶朱公养鱼经》。
2020年4月30日,农业农村部正式批准对“湖州桑基塘鱼”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独特自然生态环境
湖州市地处浙江北部,太湖南岸,是一座有着百万年人类活动史、23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个河流成网、交通方便、土壤肥沃、气候温暖、雨量充沛,适宜发展作物种植和水产养殖等综合性农业生产的地区。全市地势大致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西部多山,东部为平原水网区。独特的水网区域和水陆交接环境,给桑基塘鱼生产提供了优越的环境条件,同时也为形成独特的“桑基鱼塘”模式创造了条件。
湖州市的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性气候,为中国典型江南水乡特征。湖州山水清丽、生态环境优美,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诞生地、中国美丽乡村的发源地。独特的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非常适合种桑、养蚕和养鱼,养殖与种植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桑基塘鱼的特色。
湖州桑基鱼塘被誉为“世间少有美景、良性循环典范”。千百年来,区域内劳动人民因地制宜修筑“纵浦(溇港)横塘”水利排灌工程,将地势低下、常年积水的洼地挖深变成鱼塘,挖出的塘泥则用于堆放在水塘的四周作为塘基。独特的地形地貌、气候生态和水利系统,为桑基塘鱼的养殖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
特定的生产方式
桑基塘鱼的产地选择为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生态环境好、周边无污染的生产养殖基地。此外,要求交通便利,电力供应充足,无自然灾害风险;水陆交接,可布局鱼塘和桑地。面积以2亩~10亩为宜,鱼塘与桑地面积比一般为7∶3~5∶5。塘深一般2米以上,水深1.5米以上。塘底淤泥深度10~20厘米为宜。塘堤和桑地上可种植青饲料等。
桑基塘鱼在放养前需清除过多的淤泥,底泥暴晒,用生石灰清塘处理。借鉴古法放养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鲫鱼,适当套养白鱼、鳜鱼、黄颡鱼等。鱼的饵料以谷物(大麦、小麦等)胚芽和青饲料(黑麦草、苏丹草等)为主,辅以蚕沙、桑叶、螺蛳等。养殖池塘保持水质“肥、活、嫩、爽”,透明度30厘米左右。由于采用生态循环养殖模式,整个养殖生产过程中以补充新水为主,一般不排放养殖尾水。
桑基塘鱼的品质特征
桑基塘鱼养殖不仅借鉴古法养殖模式,且融合了现代科学养殖技术,生产的桑基塘鱼近似野生鱼口感,腥味淡,无土腥味。
青鱼:体形修长,近圆筒形;体色呈青灰色,背部较深,腹部灰白色;鳞片较大。
草鱼:体形修长,近圆筒形;体色淡黄或茶黄色,腹部略显灰白色。
鲢鱼:体形侧扁,稍高;背部青灰色,鳍灰白,两侧及腹部白色;鳞片细小。
鳙鱼:头大而宽,头长约为体长的1/3。口亦宽大,稍上翘,背呈暗黑色,并有不规则黑点;鳞片小。
鲫鱼:体形较瘦长或稍高,体色银黑色,背面较深,腹面较浅;鳞片紧密,不易脱鳞。
近年来,“桑基鱼塘”已逐渐成为南浔区乡村生态旅游的重要品牌。成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后,南浔区和孚镇始终遵循“保护优先、适度利用,多方参与、惠益共享”的原则,将保护开发“桑基鱼塘系统”与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农民创业创新融为一体。先后开发农遗系列食品十几个品种,建设完成以桑基塘鱼为品牌的农遗食(产)品一条街、食品加工厂、机械化养蚕基地、旅游4A景区等项目,助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推动传统农耕文化在高质量发展中更好地传承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