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岐黄针疗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2-11-21黄志勇阮慧红曹志贤席蕾方勇涛滕秀梅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2年23期
关键词:经筋合谷肩周炎

黄志勇,阮慧红,曹志贤,席蕾,方勇涛,滕秀梅

(1.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广东 广州 511400;2.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东 广州 511400)

肩周炎又称为肩关节周围炎,是由于跌打损伤、感受风寒、气血不足等原因引起肩关节周围的关节囊、肌腱、肌肉等软组织的慢性无菌性炎症[1],临床表现为肩关节疼痛、上举或外展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由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高发,又称“五十肩”[2]。口服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是治疗本病最常规的治疗手段,此类药物使用后容易出现胃肠道损害,有胃肠病史者及老年患者需谨慎使用[3]。近年来,针灸广泛应用于肩周炎患者治疗上,临床实践表明,针灸可以有效地缓解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4]~[5],但由于传统针刺治疗取穴较多,治疗时间长,患者依从性欠佳。岐黄针疗法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振虎教授在20多年针灸临床实践中,在深研《灵枢》九针、五刺法及经筋理论的基础上,参考解剖学和神经病学知识创立的一种新型的针刺疗法[6]。具有操作简便、取穴少、治疗时间短等优点,每次取穴2~3个,治疗时间只需2~3min,无需留针,且能有效的缓解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等症状。本文旨在观察岐黄针疗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探讨岐黄针疗法疗效是否优于常规针刺疗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8月~2021年7月番禺区中心医院老年病科住院和门诊肩周炎患者60例,按照患者进入研究的时间顺序来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将编号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本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审议通过。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拟定的“肩痹”诊断标准[7]中对肩周炎的诊断标准进行拟定。①表现为慢性起病,常有外伤史,体力劳动者多发,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②肩关节周围疼痛,局部压痛明显,受寒或劳累时易诱发,病程迁延不愈者容易出现局部肌肉萎缩;③肩关节活动受限,以上举、后伸、外展、内旋为明显,后期可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④X线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后期或伴有骨质疏松改变。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45~75岁,男女不限,病程在1月以上;依从性好,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肩关节脱位、肿瘤、骨折、结核;拒绝针灸、晕针或进针部位皮肤感染、溃烂;合并肝、肾、造血系统、心血管等严重疾病;合并有精神障碍及严重癫痫等。

1.5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需注意肩部保暖,防止受寒,适当进行肩关节单摆运动、画圈运动等功能锻炼,避免肩关节提拿重物或肩关节背负重物。

1.5.1 治疗组 采用岐黄针疗法。岐黄针疗法是陈振虎教授在五刺法及经筋理论的基础上,自创的一种取穴少、治疗时间短、疗效显著的针刺疗法[8]。岐黄针疗法治疗方案:(1)穴位选择:主穴:肩前、肩髃、肩髎。背伸受限选肩前,外展受限选肩髃,上举受限选肩髎。配穴:前臂疼痛或麻木取手三里,肩颈部疼痛取肩井,以上穴位均取患侧。(2)体位选择:仰卧位或俯卧位。(3)针刺手法:①肩前穴:选用规格为0.5×50mm岐黄针(重庆百笑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渝械注准20202200072),仰卧位,患肢放置身体旁,充分暴露肩部,定位好穴位,安尔碘常规皮肤消毒后,左手拇指和食指放于穴位两侧,右手持针垂直皮肤飞针快速刺入皮下,先行输刺手法,针尖抵达肱骨骨干内缘,得气后,轻摇针柄,稍退出针,沿长骨纵轴方向上下30°行“合谷刺”手法,患者自觉酸胀感明显后出针,用消毒棉签按压针孔0.5~1min;②肩髃穴:选用规格为0.5×50mm岐黄针,仰卧位,充分暴露肩部,患侧肢体外展90°,定位好穴位,安尔碘常规皮肤消毒后,左手拇指和食指放于穴位两侧,右手持针垂直皮肤飞针快速刺入皮下,先行输刺手法,针尖抵达骨面,得气后,轻摇针柄,稍退出针,向肩峰和肱骨头方向行“合谷刺”手法,患者自觉酸胀感明显后出针,用消毒棉签按压针孔0.5~1min;③选用规格为0.5×50mm岐黄针,俯卧位,患侧肢体外展90°,定位好穴位,安尔碘常规皮肤消毒后,左手拇指和食指放于穴位两侧,右手持针垂直皮肤飞针快速刺入皮下,先行输刺手法,针尖抵达骨面,得气后,轻摇针柄,稍退出针,向身体纵轴上下方向30°行“合谷刺”手法,患者自觉酸胀感明显后出针,用消毒棉签按压针孔0.5~1min;④手三里穴、肩井穴操作同肩前穴。每周3次,每次间隔1天,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

1.5.2 对照组 采用常规针刺疗法。参考第十版《针灸学》中肩痹[9]的治疗方案:(1)穴位选择:①主穴:肩髃、臂臑、肩前、肩髎、天宗、曲池、阿是穴;②配穴:手阳明经证取手三里,手少阳经证取外关,手太阳经证取后溪。(2)体位选择:侧卧位或坐位。(3)针刺手法:选用规格为0.25×40mm毫针(华佗牌),充分暴露腰部,75%酒精常规皮肤消毒后,快速进针,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min,每10min运针1次,每天1次,每周5次,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

1.6 观察指标

1.6.1 视觉模拟评分(VAS)[11]将疼痛的程度用0至10共11个数字表示,0表示无痛,10代表最痛,病人根据自身疼痛程度在这11个数字中挑选一个数字代表疼痛程度。0分为无疼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重度疼痛。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评估,评分越高,疼痛越明显。

1.6.2 肩关节功能评定量表[12]根据患者肩关节疼痛、关节活动范围、肌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局部形态等五方面进行评定。疼痛(P)为0~30分,活动范围(R)为0~25分,肌力(M)为0~5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为0~35分,局部形态(F)为0~5分,总分100分。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评估,分值越高,肩关节的功能越好。

1.6.3 疗效标准 治疗1周后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肩周炎[10]疗效标准制订:(1)痊愈:疼痛完全消失,肩关节活动功能正常;(2)显效:肩关节疼痛明显减轻,肩关节活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3)有效:肩关节疼痛减轻,肩关节活动功能有改善;(4)无效:症状及体征较治疗前无变化,甚至加重。治疗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7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t′检验,自身前后对照均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无序计数资料以频数(f)、构成比(P)表示,采用χ2检验;均由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两样本等级资料比较,采用Ridit分析,由DPS 7.05进行数据处理。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疗效 治疗组总有效率96.66%,对照组总有效率70.00%,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ƒ,-R,P)

2.2 VAS评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差值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比较,②P<0.05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例数30 30治疗前6.57±1.52 6.53±1.31治疗后2.47±1.81①②3.67±1.67①差值4.10±1.63②2.83±1.60

2.3 肩关节功能评定量表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肩关节疼痛、活动范围、肌力、日常生活能力、局部形态5个项目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肩关节疼痛、活动范围、肌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局部形态评分均显著上升(P<0.05),而治疗组上升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功能评定量表比较(±s,分)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功能评定量表比较(±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比较,②P<0.05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例数30 30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疼痛8.67±5.86 20.17±6.09①②8.33±5.62 14.50±7.23①活动范围7.60±3.82 16.80±4.37①②7.00±3.61 13.20±4.27①肌力3.93±0.69 4.60±0.56①②3.87±0.68 4.17±0.65①生活能力18.67±6.43 26.40±7.10①②19.42±6.70 21.50±5.88①局部形态3.37±1.25 4.47±1.01①②3.53±1.28 3.87±1.11①

3 讨论

肩周炎属于“痹证”、“肩痹”的范畴。中医对于肩周炎病因病机的认识源远流长。《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说明风寒湿三邪侵袭机体易致本病。肩周炎的病因病机多为机体正气亏虚,卫外不固,风寒湿邪趁虚侵袭,易客肌表经脉,气血凝滞不通而为痹[13]。其治疗原则以祛风散寒、益气活血、祛湿止痛为主[14]。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肩关节周围的肌腱、肌肉、滑囊、关节囊等发生的无菌性炎症,关节内滑膜炎性渗出,引起肩关节内粘连,导致盂肱关节运动受限[15]。

针剌治疗多采用病变局部选穴与辨证选穴相配合,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局部选穴治疗本病有改善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改善组织代谢的作用,有助于病变组织炎症、水肿等病理产物的消除或减轻,从而改善患者的肩部疼痛症状;而远端与辨证取穴相配合可通过经络循行作用,有效的加强针刺止痛效果,改善全身症状。现代医学表明,针灸可刺激周围神经组织,减轻疼痛感觉神经敏感性[16]。常规针刺疗法虽然疗效显著,但由于针刺治疗时取穴较多(多为十个以上),治疗时间在30min左右,容易引起患者对针剌的恐惧,同时也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降低治疗效率。岐黄针疗法具有“轻”、“快”、“高效”等特点,是一种取穴少、操作简便、疗效显著的针刺疗法,弥补了常规针刺疗法的不足。

岐黄针疗法选穴出自经筋理论,手法源于“五剌”法,强调“轻”和“快”,针具设计思路源于黄帝内经的“九针”。岐黄针(一次性无菌穴位针)参考传统九针的“圆利针”而研发,具有针尖圆弧、身稍大而中空、韧性好等特点[17]。《黄帝内经·灵枢经·卫气失常》曰:“筋部无阴无阳,无左无右,候病所在”。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岐黄针疗法以辩经选穴为前提,以经筋为理论基础。对于经筋病变的治疗强调“以知为用,以痛为腧”,治疗上以解结、通调气血为主。手阳明之筋“上臑,结于髃,其支者,经肩胛……其直者,从肩髃上颈。”故肩关节外展受限者,病变为手阳明经筋,选用肩髃穴;手少阳三焦经“循臑外上肩”,循经病变可表现为肩、臑、肘、臂外皆痛。故疼痛部位位于肩峰后下方、上臂后外侧,可归属于手少阳三焦经病变,手少阳之筋循行“上绕臑外廉,上肩走颈”。故上举受限者,病变为手少阳三焦经筋,选用肩髎穴;肩前穴位于肩关节前部,属于手太阴经筋循行之处,“上臑内廉,入腋下,出缺盆,结肩前髃”,故背伸受限者,病变为手太阴经筋,选用肩前穴[17]。岐黄针手法源于“五剌”法,肩周炎病变部位在骨肉之间,刺法以输刺、合谷刺为主。《灵枢·官针》指出:“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输刺是指针刺时直入直出,深刺至骨的刺法,输刺与肾气相对应,肾主骨,故而能补益肾气,从而治疗骨痹。《灵枢·官针》指出:“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18]。合谷刺是指针刺时先直刺入深层,然后退至皮下,再分别向经络循行两旁斜刺,形如鸡足,有调和分肉之间经气。脾主肌肉,肌痹病位在脾,合谷刺应合了脾气,可达到祛肌痹、缓拘挛的目的。故岐黄针疗法注重通过病变部位辨别经络所在,根据经筋循行以及筋结所在局部选穴,应用输刺、合谷刺,以补益脾肾之气,从而达至“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的针刺治疗效果。

现代医学表明针刺能够提高人的痛阈,达到镇痛效果,而使用粗针针刺的镇痛疗效明显比细针针刺的疗效更好[19]。岐黄针(一次性无菌穴位针)参考传统九针的“圆利针”而研发,具有针尖圆弧、身稍大而中空、韧性好等特点。进针操作时借助于飞针手法,可快速刺入穴位皮肤,针刺过程无明显的刺痛感,达到无痛的效果,更容易被患者接受。中空针身设计,可以更好的观察针刺过程不慎刺伤血管引起的出血情况。岐黄针疗法所采用的“输刺”及“合谷刺”手法,既顺应了肌纤维走向,又不损伤肌肉,实现了“治分肉间气滞,不伤肌肉”的效果。因此,岐黄针治疗手法运用输刺直达骨面,再以合谷刺手法,既可有效扩大针刺范围,又可达到松解病涉经筋,疏通经筋之气血的作用,从而恢复经筋的正常生理功能。

本研究结果表明,岐黄针疗法和常规针刺疗法均能显著缓解肩周炎患者肩部疼痛及提高肩关节活动功能。两者对比,岐黄针疗法组从临床疗效、VAS评分、肩关节功能评分均优于常规针刺疗法组,且岐黄针疗法具有取穴少、不留针、安全性高、见效快等特点,是一种操作简便、疗效显著的针刺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由于时间有限,本研究还不足以涵盖更多的病例,今后将扩大研究样本量,完善追踪随访。目前岐黄针疗法多用于痛症,今后在临床上可进一步拓展其适应症范围,将岐黄针疗法的优势更好得发挥出来。

猜你喜欢

经筋合谷肩周炎
腰痛的“经脉病”与“经筋病”辨析*
运用经筋理论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不是所有的肩痛都是肩周炎
超级秀场 肩周炎复发
捋顺生命通道的保护神
经筋理论在临床治疗膝骨关节炎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你的肩膀担着你的健康
合谷三阴交合用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