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背景下高职学前专业教育工作优化与改进思路
2022-11-21孙锋锋
孙锋锋
(漳州理工职业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对学前教育目标进行明确界定,高职院校要加强对相关文件的深入解读,基于素质教育发展需求培养复合型学前教育人才,既有利于学前教育发展,也能快速提升学前专业教育工作质量与效率,助推高职院校迈向新的发展阶段。目前高职院校应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己任,在学前专业教育工作发展过程中,需强化对学习者个性特点的全方位分析,构建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才能完善教育架构,创新教育格局。
一、教育改革背景下高职学前专业教育工作改进原则
教育改革背景下高职学前专业教育工作发展与创新过程中,应基于选择性、专业性、灵活性、实效性等原则,推动教育持续性优化。基于选择性原则推动教育改革与创新,并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尊重学习者的可塑性特点,构建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以此助力学生个性化成长。基于选择性原则推动高职学前专业教育工作优化时,教育工作者需加强对学生的科学化引导,赋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权利,才能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增强,并为终身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奠定良好基础;遵循专业性原则推动学前专业教育工作优化时需将专业教育与就业教育有机融合,强化对学生专业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满足学生就业需求的基础上优化课程体系;遵循灵活性原则,推动学前专业教育工作发展时需增强教育的灵活性,既要基于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构建灵活化教育模式,也应完善教育资源,创新教育途径,丰富教学形态,才能推动学前专业教育工作持续性优化;遵循时效性原则,旨在打破传统教育观念与评价观念,期望基于学生发展需要,构建与学生需求相符的课程内容与教育体系,以此实现学前专业教育工作的内涵式发展,助推高职教育优化与创新,进而优化教育环境,完善教育格局,助力人才健康成长[1]。
二、教育改革背景下高职学前专业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缺少实践性
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和实训基地未能及时随着扩招而优化与创新,这是导致课程体系缺少实践性的主因。由于高职院校较为重视书本知识,实践比例不足,无法体现学前专业教育工作优势,不利于学习者在未来就业时加强对儿童行为的针对性分析。由此可见,教育改革背景下高职学前专业教育工作优化与创新迫在眉睫,只有高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提升学前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综合素养,增强教育水平,才能推动高职教育科学化发展。
(二)教学模式缺少创新性
传统灌输式教育不利于学习者全面发展。由于社会需要较多幼师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教育改革过程中不断扩招,但教学创新性不足,导致无法因材施教。教育工作者借助流水线模式培养学生,单一统一化的教育方法,导致学生无法基于个性特点加强针对性学习,因此创新力不足,不利于学前教育的发展。教育模式缺少创新性是无法科学培养教育人才的主因,虽然现阶段部分学校已认知自身不足,但学前专业教育工作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2]。
(三)评估体系缺少多元性
人才评价体系是了解人才培养质量的中坚环节,但目前教育改革阶段高职学前专业教育工作发展过程中缺少多元化评价体系,没有基于教学效果进行系统性评价,很多学校仍习惯基于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了解学生的实操能力,这导致部分教师以分数评价人才,不利于人才的个性化成长。经过对学前专业教育工作进行系统性了解,发现评估体系的单一化不仅会影响教学发展,更会影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提升。学习者和教育者在沟通与互动过程中共同完善教育体系,为教育评估优化与创新提供系统性参考,有利于高职院校领导加强对教育评估的进一步认知,也能基于宏观政策指导,构建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评价模式,进而确保及时发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三、高职学前专业教育工作优化与改进思路
(一)创新教学目标,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我国正处于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此时期明确教育目的,优化人才培养目标,有利于学前专业教育工作的持续性发展。教育发展过程中应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既要强化对人才的阶段性培养,也应基于幼儿教育发展标准,推动学前专业教育工作规范化发展,才能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并基于社会需求制定教学目标,培养高素质幼儿教师。一方面,学前专业教育工作创新时应更新教育理念,基于学科发展前景优化人才培养目标。例如,高职院校应致力于培养具有责任心的教育人才。学前专业学生既要了解学前教育发展规律,也应具备课程开发能力,才能推动学前教育持续性优化。虽然学前专业教育属于启蒙教育,但学前专业教育工作需要培养精通演、唱、弹等多项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人才需系统性掌握教育知识与教育技能,既要在从事教育工作时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和指导能力,也要掌握全新教育方法,基于学前幼儿需求推动教育持续性创新。为提升人才培养准确性,高职学前专业教育工作发展过程中可强化对人才基础理论知识结构的完善,培养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并基于社会变化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以此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另一方面,基于教育目标明确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过程中明确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能基于学前专业教育工作发展需求培养复合型人才,也能在学前教育工作发展时助推高职教育迈向新的发展台阶。知识目标是指引导学前专业学生了解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并拥有正确的育儿观念和教育观念。能力目标是指学前专业学生需具备基本的教育技能,既要有教学研究兴趣,也要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素质目标是指推动学前专业学生发展时需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其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提升其沟通能力,才能使其更好地与幼儿沟通。学前教育发展旨在明确人才培养规则,高职院校可加强对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了解与认知,分析不同工作岗位需求,以此完善人才知识架构,强化对人才复合能力的培养,进而使学前专业教育工作迈向新的发展台阶,培养一大批幼儿园需要的教育人才,助推幼儿教育持续性创新与发展[3]。
(二)优化课程体系,实现课程证书融合
教育改革背景下优化课程体系,有利于学前专业教育工作的优化和创新。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其在重塑课程体系时应优化教学架构,基于职业导向完善课程模块,借助人文素质模块、职业技能模块、实践模块等强化对人才的科学化培养,以此形成层次分明的课程体系。一方面,高职学前专业教育工作发展时,可加强对实践课程的重视与关注,均衡理论与实践课程比例,借助顶岗实习、认知实习等实习模式,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养。例如,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高职学前专业教育工作应以实用性为原则,优化课程内容,加强课程整合。基于实用性原则,强化对教学资源的深入挖掘,构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线上教育模块,助推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育融入于学前专业教育工作,构建现代化、信息化、数字化教育体系,创设多元教育情景,助力学前专业教育工作持续性创新。创新课程体系时,可借助教学大纲优化契机,助推学前专业教育工作规范化发展,基于学生能力需求明确相关技能选修项目,以此实现人本化教育模式。以教材选用为例,教材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可基于学前专业教育工作发展情况,了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此对教育内容进行整合或补充,确保完善教育内容,符合不同学习者发展需求,强化对学生的针对性指导;另外,当前学前专业教育工作需将提升学生职业核心素养为己任。教育工作者需优化思政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推动课程与证书有机融合,才能培养复合型人才。思政教育的发展与优化有利于学前专业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认识。而心理健康教育隶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内,因此素质教育优化与创新应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完善育人体系,提升育人比例,确保增强学生专业能力时实现课程与证书的有机融合,才能培养一专多能人才。课程与证书有机融合是指将“1+X”教育融入高职学前专业教育工作中,借助多证融通契机提升学前专业人才含金量,确保其完成学习过后达到国家职业标准进而提升就业能力。高职院校将专业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进行有机融合,能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实现学校与产业的深入合作,更能将职业训导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以此为幼儿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人才基础[4]。
(三)革新教育模式,助推学校企业合作
教育改革背景下教育模式的优化和创新,有利于学前专业教育工作发展。首先,学前专业教育工作,发展过程中应增加实践教学比例,优化实践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实训与实习了解岗位需求,进而成长为合格的幼师人才。而教育工作者需制定与人才培养模式相匹配的实训与实习环节,既要依据人才的个性特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也应完善实训实习体系,借助实训实习模块引导学生强化对理论知识的全方位了解,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助力学习者成长为复合型教育人才。其次,借助灵活性教学方法,打破传统单一化教学模式。例如,可借助讨论法、小组教育法、探究式教育法、问题教育法、模拟训练法,引导学生强化对抽象知识的具体了解。信息化时代教育可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改革,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以及针对性,以此突破教学限制,确保学生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加强自主学习。例如,高职院校可加强对线上教育模块的构建,既要完善相关教育内容,也要引导人才自主学习才能方便其加强对碎片化时间的利用。最后,借助校企合作契机实现产学研的有机融合。学校和企业合作可共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也能使企业参与教育,确保加强对人才实践能力和实操能力的科学化培养。例如,高职院校可构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订单式人才培养有利于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均衡理论与实践教育比例,也能引导学习者提前了解行业发展方向,进而强化针对性学习,为学前教育发展贡献力量。学校可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与企业共同强化课程开发,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深入合作。学校与企业深入合作时可构建校外实训基地,为学习者提供更多实训机会,使其在了解教学发展过程中提升专业技能。学前专业教育工作发展时,教育工作者可与企业员工进行互动,通过互动了解行业需求,革新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进而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协同发展。
(四)完善评估体系,强化教学质量监控
学前专业教育工作发展与优化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教学监控,助推学前专业教育工作改革,完善评估体系,才能推动学生自主成长。例如,高职院校应基于教学文件强化对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综合评价,切实了解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学习情况,以此了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基于教育目标强化对相关问题的针对性化解,有利于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的革新,也能帮助教育工作者及时优化教学方式。一方面,可借助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学生可基于理论与实践考核加强反思,优化教育方法,创新教育理念。校企合作过程中,在校内对学生进行考核时,也需在校外对学生进行考核,引导学生在工作中进行学习,构建开放化评估体系,才能在高等教育发展时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提升学生就业能力,进而使学生对教育的满意度逐渐提升。与此同时,高职院校需加强自我评价,既要在自我评价过程中加强教育体系评估,也应构建科学化教学监察机制,强化对教学工作的系统性督导,对教育工作者的备课情况和教学理念进行全方位了解,以此及时发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另一方面,教学监控时,高职院校需制定相关教师制度,既要优化教师职业培训机会,也应以用人单位评价为主要参考意见,对现有教育人才进行科学化培训,才能为学前专业教育工作发展积蓄力量。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评价关乎高职教育办学质量,能反映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因此学校需积极与幼儿园进行互动与沟通,既要借助沟通,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也要借助行业评价明确学校学前专业教育发展方向,优化教育格局,提升教育质量,才能助推教育改革,实现教学的科学化发展。评估体系的完善需要企业的支持,也需要行政部门的支持,教育部门可积极加强对学前专业教育工作的科学化评价,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等文件加强对学前专业教育工作的系统性了解和深入认知,并收集学前教育专业相关工作数据,以此优化宏观调控,进而在实现教育改革时,优化政府评价,从而加强对高职院校的有效监督,确保学前专业教育工作的持续性发展[5]。
四、结语
教育改革背景下高职学前专业教育工作发展,需强化对岗位需求的科学性了解,确保在产教融合过程中优化实践教学比例。并且,要立足于职业教育长期发展需要审视教育价值,优化人才培养标准,才能完善教学体系,助力学生成长为复合型教育人才。当前,高职学前专业教育工作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借助优化与改革契机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教育模式与教育方针,可实现我国学前教育的科学化发展,助力学习者教育能力和知识掌握能力系统性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