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话与唤醒:教师角色的再思考
——基于课程思政角度的教学课例反思

2022-11-21杨艳涛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教师职业专业教育

杨艳涛

(安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安阳 456150)

“科学技术无论多么发达,都难以替代教师职业。”这是2022 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学》科目中的一道辨析题。巧合的是,笔者在参加2021 年一项教学技能比赛中,上述的论点也是在导入新课环节作为学生思考的话题,这种“不谋而合”看似巧合,却存在必然性,这种必然是时代发展提出的社会问题,这种必然也是技术更新提出的教育问题,而教师更是应答者中难以回避的重要主体。此外,正在寻求专业发展,处在专业积累关键求学阶段的师范生对教师角色的认识,对其未来的成长更加具有重要的意义。

“难以替代”,“难”在哪里?这是作为教师,我们应对时代话题的重点,只有弄明白“难”在何处,才能应付自如,才能不被人工智能助手、繁多的互联网+教育APP 所取代。弄清楚这一点,也是师范生明确发展方向,树立职业理想的关键。而破解“难”点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引导学生合理认识教师职业的角色。因此,本文借以教育学课程中《教师的概念及角色》一节的教学反思重新梳理教师的角色。

一、对话与唤醒:教师角色基于“教”与“学”的背景分析

“真正的教育不提倡死记硬背,但也不能期望每个人都成为富有真知灼见的思想家。教育的过程是让学习者在实践中自我操练、自我学习和成长”。而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唤醒人的潜在本质,使他认识世界的同时认识自我,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探索道德[1]。因此,教育的过程,不仅是“育才”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还应深入探索教育教学过程中“育人”的价值。在教师职业漫长的发展历史中,教师的角色也是逐渐从“知识的传递者”“教学的组织者”向着“学生的引导者”“学生的关怀者”等角色不断丰富的过程。这一发展过程背后深刻隐含了对教师角色深入挖掘与融入“思政元素”的内在职责要求。

实践中,笔者结合日常教学活动,从目标设计挑起“思政担”、课堂教学上出“思政味”、学生收获绽放“思政彩”这三方面下功夫。在小学实践中,小学教师有着自己独特的概念定位、角色、专业素养要求,因此围绕《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文件要求,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强化实践环节,加强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训练,着力培养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2]。

《教师的概念及角色》是教育学中的重要内容,它上承课程、教学的理论知识,下启班主任及班级管理的实践性内容。教师的概念及角色是对教师职业及劳动的抽象概括,是学生认识教师的一扇窗户,为学生树立科学的教师观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挖掘教师角色的内在意义,使学生对教师的角色产生认同,为接下来理解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为学生努力成为“四有”好教师指明方向和具体的奋斗目标。

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课程相关理论,理解了课程改革与开发中教师发挥的重要作用,并从教学一章中结合一线实际的教学活动案例理解了小学教师常用教学原则与方法及有效教学的理论内容,对在此基础上建立教师的概念、把握教师的角色会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学生对教师的认知还停留在经验层面,缺乏对教师劳动的实践经验,因此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注重“对话”教学,重在“唤醒”学生潜在的想法。例如,“如何理解教师是专业人员呢?”“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与其他行业的专业人员的区别在哪里呢?”在“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的信息化时代,“‘教师是传递者’的角色还有存在的时代价值吗,为什么?”在对话中,引导学生理解教师多种角色的内在含义与时代价值,掌握从具体到抽象的分析与归纳方法,提升对教师是关怀者、引路人等角色的认同感,使学生明确自己在成为一名小学教师路上的努力方向。

二、对话与唤醒:教师角色需内化,思政元素重挖掘

运用信息化平台和手段,结合课前点赞活动,课中分享交流、课后反思与评价,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教师及教师的角色。

(一)情景创设:对“教师”的重新审视

借助机器人与高考状元打擂台,其比赛结果引发网友热论的时事话题,引导学生思考“新的时代已经到来,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时代,需要我们如此急迫地去重新审视教师这一职业。新的时代,我们到底要怎么做教师?我们要成为一名怎样的教师?究竟什么是教师?”运用案例中,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对多种行业的冲击,激发了学生的“危机”意识,使学生明白只有做好本职工作才能应对更多挑战。这都是引导学生成为一名好教师的活教材。通过情境与谈话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奋进意识。其中,“危机”意识可以唤醒学生的奋进意识及对教师职业的向往与敬畏之情。

(二)活动创设:教师是专业人员的概念定位

通过课前活动结果的展示,促进学生的交流与认识,组织学生谈一谈对教师的认识,并给自己赞同的观点点赞。结合智能平台对学生认识中出现的一致观点通过高频标签的形式进行分析统计,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在此基础上结合笔者自身教师与父母的角色经历、“教、育”甲骨词源的分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教师的概念。

通过点赞活动,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设置悬念反复追问,引导学生清晰认识到教师是专业人员,从而使学生明白想成为一名教师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消除学生对教师职业的“经验误区”。

(三)交流共享:以教师角色解读教师是专业人员

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与其他专业人员最大的区别体现在其角色的多样化,而且教师作用的发挥也正是体现在其不同的角色之中,那么,教师具有哪些角色呢?在教师职业漫长的发展史中,“教师是传递者”角色,在社会发展相对缓慢、知识来源相对单一的时代,在“知识就是力量”、在信息需要索取而非选择的时代,当发布的知识具有权威性而无需个人做评判而只需接受的时代,“传递”(甚至只是“灌输”或知识的“平移”)足以应对,而有着实践的合法性基础[3]。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在“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的时代背景下,“知识传递者”角色存在的实践价值是什么呢?这不仅是需要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也是每一位教师在践行角色要求时不可回避的问题。

正如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中指出的一样,“优秀教师教的知识会被淡忘,但其本人的音容却永驻在心,教师的力量能唤醒我们的内心去认识真理,一种多年后回想起教师对我们人生的影响时仍可再次感悟的真理。”[4]

诚然,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在提倡深度学习,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下,教师“知识传递者”的角色似乎遭到太多的“批判”,但是,我们需要、学生更是需要清醒认识到教师角色的多样化是教师职业的显著特点,每一种角色都不是孤立的,因此我们不能走向“非此即彼”的逻辑思考。对于学生来说,传统的优秀文化知识、先进的理论知识毫无疑问都是需要在“传递”过程中掌握的,只是“传递”的过程还要践行教师是“引导者”的角色要求。传递的过程还需注重引导,在对话中不仅传递知识表面的意义和形式,还要注重唤醒学生对知识内在价值和意义的探索,因此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还是“学生的引导者”,更是学生的“引路人”。

为深化学生对教师角色的认识,通过进一步的追问,如何做好“引导者”?除了认识如何“引导”?还要明确“引导的方向”。进一步促进学生认识到教师是“引导者”更是“引路人”,引导学生理解教师的工作在唤醒学生生命意识的内在深意,但是,做好“引路人”并非易事,这就需要正确把握教师还具有的其他角色。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通识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这些知识的习得和运用并非单向的、孤立的,而正是对教育教学问题的深入研究、反思与创新中内化的,而这也是教师是教育研究者、课程开发者、终身学习者角色内在要求的现实表征。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终身教育冲破了职前教育为主旋律的藩篱,从理念逐步走向现实,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浩如烟海且更新速度之快的知识完全地教给学生。因此,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才是教师教育工作的明智选择。只有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学生才能开启终身学习和创新创造之门,才能真正自主地踏上终身学习的征程。由此,教师的角色必须做出适应新的终身教育的转换,变知识的给予者为学习方法的指导者、终身的学习者”[5]。

教师的众多角色中,还具有重要意义的角色,教师是学生的关怀者。教学中,结合实践中一线教师采用的“个性化定制的鼓励方式”引发网友众多共鸣的具体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到这种爱源于关怀,使学生明白教师还是学生的关怀者,唤醒学生潜藏于心地对儿童的“爱”,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这种关怀与“爱”离不开教师的“因材施教”。

“双减”背景下,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及全面发展的要求下,学生的个性化价值愈加凸显。教育由传统的整齐划一逐步向个性化教育转变,“分层教学”“自选课表”“独特新颖的评价方式”在实践中不断涌现。这无不体现了,教师逐渐从强调统一性的教育者向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者转变。“信息化社会越来越凸显学生个性化价值,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风格、气质类型、个性特征、学习类型综合了解学生的特点,进而可以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布置、针对性地鼓励评价切实促进学生的发展。互联网+教育的技术革新,为教师提供了实施个性化教育、实现因材施教教育理想的现实可行性。由此,教师的角色必须做出适应新的个性化教育的转换,变强调统一性的教育者为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者,从而做好学生的关怀者。[5]”

对教师角色的认识是学生认识教师的窗口,通过鲜活生动不乏趣味性的案例,打通学生知识与经验的障碍,唤醒学生对学科知识背后实践意义和时代价值的认识。学生对教师是“引导者”“关怀者”角色的理解对其树立科学的教师观,树立职业愿景有重要意义,借助生动的案例,启迪学生心弦。另外,通过观摩优秀教师的案例,厚植立德树人的理念,启发学生成为一名“四有”好教师,争做四个“引路人”的向往之情。在小结环节,运用个性化形象的方式,画出教师角色图,运用“画”的形式,激发学生对教师角色“爱”的个性化表达,尊重差异理解,领悟教师角色的意义,从学生的作品中,也能发现突出了教师“爱”的角色内涵,明白了教师应做好学生的关怀者。

(四)课外延伸:前沿研究为资源,话题写作促成长

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位教师。斯霞老师说,教师与学生,就像母亲与孩子,童心母爱。李吉林老师说,教师与学生,就是我变成孩子,和他们共同成长。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对教师的认识以及本节课的收获,课后延伸环节,选用前沿研究成果为资源,通过话题写作的方式巩固所学内容。一方面,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网络资源的信息处理能力和自学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另一方面,有研究指出,“写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写作对于教师专业发展不是外在负担,而是‘教师成为研究者’的一种内在诉求”[6]。“对于师范生的专业成长来看,写作不仅仅是单纯的创作,更是一种教育生活方式,是一种自我存在的彰显、一种思维训练、一种个人知识的管理、一种反思习惯的养成”[7]。在促进其专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价值。因此,在作业设置环节,通过写作的方式,及时延伸与拓展学生对教师职业及角色的认知,以保持其追求专业发展过程中的敏感与活力。

三、对话与唤醒:课程思政搭桥梁,教学重反思,角色需践行

时代呼唤教育的创新,而创新离不开教师的努力,这背后蕴含了随着教育转型带来的教师角色的转换。角色意义的体现离不开教学反思中获得的成长,反思主要围绕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两个方面。教学设计以对话和唤醒为内在价值理念,主要围绕以“学”为中心,注重小组合作讨论,运用主动探究问题的“教”“学”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新的时代,教师不仅仅是教学的组织者、知识的传递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还是终身的学习者、教育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者,更是学生的关怀者和“引路人”。因此,作为教师应正确认识教师的角色,努力践行角色背后的要求,真正为学生提供宽松、愉快、积极向上的舞台,为其指明方向,在其求学的关键时刻,给予指导和支持。

四、结语

本研究的开篇指出,“科学技术无论多么发达,都难以替代教师职业。”“难以替代”,“难”在哪里?就在于机器人或信息化技术手段难以替代教师职业蕴含的关乎“人”的培养的多种角色。但是,不可否认,信息化手段的不断更新,给教师的发展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这就需要教师在育人的过程中,切实履行教师的角色要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教师不会被机器人取代的独有价值和魅力。

猜你喜欢

教师职业专业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高技能人才背景下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成果转化研究
题解教育『三问』
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综述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