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域下课程思政的传播路径设计

2022-11-21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思政育人课程

张 媛

(闽南师范大学,福建 漳州 363000)

新媒体时代下,随着网络技术和传统行业的深入结合,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积极影响,进一步推动各个领域产生新的增长点。在教育领域改革中,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构建可以将积极的观念基础、实践基础、技术基础作用发挥出来,推动课程思政理念和育人工作的全面发展。

一、新媒体视域下课程思政的传播可能性

目前新媒体角度下课程思政传播可能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强化新媒体时代下的课程思政传播效果成为时代的必然性。近几年的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召开,国家结合新形势对思政工作提出建设性指导意见,一些文件和内容给增强新形势背景下的思政课时效性带来许多积极作用。新媒体时代下,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和普及,教育部门鼓励学校和教师运用互联网信息化优势,优化和完善原有的教学课堂,这也是推动思政课程教育改革的主要路径。课程思政采用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科教学结合方法,培养新时代下创新型人才,新媒体带给课程思政传播无限的可能性以及挑战。合理将新媒体对于课程思政的传播优势发挥出来,其教师应该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禁锢,运用学生乐于接受、教师方便授课的育人方法,增强教育吸引力和创造力,进而在新媒体时代和平台中构成互联网+课程思政的合理机制,该方法也是当前促进课程思政有效传播需要关注和探讨的理论联系实际问题。其次,课程思政改革理念和探索成果的不断优化,给互联网时代的课程思政传播带来很大机遇。目前教师和相关思政工作者可以构建网络化的课程思政模式,为原有课堂教学内容传播提供基础和成果支持,而且原有的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思政传播形式局限在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等方面,未能从实践教学的角度对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进行传播。而在新媒体时代下的课程思政传播中,可以将各方和各学科优势融入思政课堂中,达到全方位育人目的。当然学科和思政课程的多元化融合也能将时代、实际发展情况反映出来,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学科知识,通过网络平台的课程思政熏陶、引导,形成正确价值观。最后,新媒体时代下的课程思政传播符合当代大学生成长特点。现阶段的大学生不仅是网络时代原住民,更是活跃于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之中,容易受到许多诱惑,并且存在较多困惑。在有效教育当代大学生的过程中,其教学应该坚持传统内容,但是也应该根据现代形势,全面发挥现代育人工作对大学生教育和引导的优势。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逐渐改变原有教学现状,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在网络化学习中提升学习效果,但不良的信息也会给学生思想观念带来很大影响与冲击。在引导教育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教育教学应该满足和符合学生发展的需求,进而从多方面达到网络化教育和传统教育主动融合目的,增强学生学习质量。课程思政的新媒体传播形式符合现代化教育发展需要,也可以辅助和帮助教师进行授课,通过网络化的传播形式,令当代大学生充分感受课程思政知识,并在其知识引导和带动下提升正确的学习观、价值观、人生观[1]。

二、新媒体视域下课程思政的传播现状

第一,未能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和构建育人与传播的队伍。新媒体时代大背景下,学校应该合理担负百年育人重任,还要结合教育信息化优势,增强教育质量。然而在现如今的大学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教师对互联网环境发展特点了解不足,未能结合学生学习非线性快速访问、信息获取网络化的优势,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的包容性。在育人中还是以传统教育观念为主,忽略教学理念上的更新,进而很难开展新媒体环境下的课程思政传播工作。课程思政传播和发展课堂是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的主渠道,但是,网络化的课程思政传播方式应该结合网络课堂、平台优势,向学生合理渗透和传播与学科、思政有关的知识内容。当前部分学校存在缺乏课程思政育人和知识传播队伍的情况,由于课程思政传播和教育的实施队伍有限,所以教师在传授课程思政或者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将其停留在课堂,未能将新媒体技术和优势作用发挥出来,不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导致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未能有效完成[2]。

第二,现有课程思政传播中,并未将新媒体传播的优势发挥出来。课程思政的传播还是以教师、书本为主体,教师结合课堂教学的载体,运用板书、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手段增强学生对课程思政理念和知识的认知。由于这种模式在高校延续了几十年,所以很多教师习惯运用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模式育人。这种方式在应用过程中,即使完成了知识的传承任务,但是教育方法相对落后、形式呆板,难以培养学生在课程思政中的自主学习能力,部分教师未能很好地关注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大数据、新媒体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教师应该运用新媒体下新的教学方式有效推动教育教学课堂发展。然而,部分教师在课程思政的传播中却忽略对各种技术、网络平台的运用,还是沿用一刀切教学模式,导致课程思政传播跟不上时代发展,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向数字化新媒体教学转型的效果不佳。

第三,课程思政育人工作开展中,缺乏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活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灌输,在结合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优势,开展教学工作等方面存在问题,课程思政传播未能结合教学受众喜爱的数字化课堂教学手段、方法,向学生传递知识,从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网络化学习的能力和素养,而且注重理论知识灌输的教育方法也会缺乏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

三、新媒体视域下课程思政的传播策略

第一,构建育人与传播的队伍。学校需要以党委为主体、以思政课教师和学生管理人员为羽翼,构成完善的教育合力,不断将教书育人和服务学生成长的工作落实到位,达到教育和管理协同发展的目的[3]。一方面,学校可以健全课程思政传播的队伍培养体系,积极完善育人队伍培训规划,通过有重点、分层次的培训体系,加大教育管理和辅导人员的重点课程、能力培训力度,或者通过先培训后上岗的方式,全面增强课程思政育人队伍专业能力和新媒体传播的职业胜任力。学校可以结合教务处、科研处组织教育的优势,对专业课教师和课程思政传播工作队伍进行常态化教育理念培训,提高育人队伍对课程思政传播和发展的理念认同感。学校可以要求教师和学生管理的教育辅导人员积极在日常工作中宣传课程思政理念,并且将课程思政贯穿到学生学习的教育教学主线和生活中。学校积极强化育人者的综合素养和新媒体传播能力,也可以将相关工作者的工作能力、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增强教育教学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可以组建一支专业课教师加上辅导员的课程思政传播队伍,令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之间相互学习,积极探索新媒体时代下的课程思政传播方式。

第二,发挥新媒体传播的优势。新时期下的课程思政传播工作要因时而异、因势而动,达到刚柔并济的工作目标,进而将相关思想和教育内容全面融入学生思想和生活中。刚柔并济中的刚性理念主要指的是教学中突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柔性理念指的是课程思政传播要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和载体,不断关注学生在良好学习环境和氛围中接受正确价值观现状。教师可以让教育教学工作和网络化的课程思政传播体系融合,在向学生灌输课程思政理论知识的同时,运用网络向学生传递各种素材和资源,达到各种学习资源有效调配、融合的目的,真正在课程思政传播中取得较好成效。思政课教师和专业教师应该相互交流,前者需要充分掌握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和实际情况,从而才能在政治理论讲授和网络传播中符合学生专业背景知识,满足学生认知和接受需求。专业课教师需要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根据新媒体时代下的课程思政融合构建思维,在专业课堂中时效性地融入和渗透思政元素,其融入的内容不牵强附会也不矫揉造作,从而才能更好地让学生与所学知识产生共鸣。总之,运用育人语言和思政学术话语相互影响、建立依存的方式可以向学生传递相关知识,与此同时,也能增强师生的精神境界[4]。

第三,组织三位一体实践教学。学校需要以活动为主导开展课程思政传播和宣传的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通过课堂、校园、社会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课程思政学习和认知能力。学校可以运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优势作用,积极发挥校企共同传播课堂思政理念的优势,提升学生课程思政学习质量。比如,校企可以组建模拟职业团队,企业管理人员可以参与到学生课程思政传播和职业素养培养中,学生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参与到企业实际工作岗位中,让学生学习技能与企业接轨,不断培育学生企业管理思想和管理思维。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活动在开展中,学校应积极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优秀师生校园分享等活动,积极对大国工匠、高素质劳动者的事迹和形象进行宣传,当然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开展课程思政传播和学习的活动,要求学生通过QQ、微博、微信等平台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内容,或者学习最新提出的思政教育会议精神、党的指导方针、政策等。从多方面提升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令学生在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播中,提升学习效果。教师也可以将与学生专业有关的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享给学生,要求学生对其专业进行学习和思政精神的传递。

第四,丰富主流教育内容。现阶段,高校各学科课程教学中面临的主要困境在于,教师认为需要讲解与记忆的重点,学生普遍缺乏兴趣,而教师认为过于娱乐的内容,学生却趋之若鹜,该现象说明高校传统思政教育还存在一定认知偏差问题。思政教育内容并非均是理解难度较大的高深理论,其也需要贴近现实、映射生活实际。另外,在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所蕴藏的主流价值取向面临严峻的信任危机。手机与网络平台所传播的多元化价值取向,在拓展学生群体视野的同时,亦对现行核心价值体系带来较大挑战与冲击。课程思政在建设教育模式与选择教育内容层面,要在保证正能量与主旋律的同时,选择学生群体感兴趣的主流话题甚至争议话题展开教学及探讨,精炼与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其中蕴含的思政基因,而非单纯的灌输与机械化植入。要尽量实现由浅至深,全面呈现微言大义,使课程思政整体题材与内容更加多元化、丰富,唯有如此才能切实发掘学生兴趣点,实现深入思考与学习的目的。教师可以运用互联网技术与传统教育模式结合的方法,推动教学工作转型和升级。运用互联网技术重新构建和优化课程,不断衍生出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还可以树立互联网思维,带给学生较好的学习体验和感受。在新时代下,课程思政传播应该实现课堂教学理念的突破,全面划分课堂和网络的主次关系。所以教师在网络化课堂教学探索中,可以更新原有以自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发挥网络对传统课堂的辅助和补充作用。使教师在课程思政的第一课堂教学中,提升教育质量,又能在网络课程教育为主的第二课堂教学中,增强教学效率。总之,突破原有课堂教学的守旧观念,发挥网络育人优势和作用,才能实现思想价值在网络上的传播和引领。学生在良好的价值观引领下,形成正确的学习意识和观念[5]。

第五,建设线上线下融合的立体化教育体系。教育教学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应该发挥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平台对于教育教学的作用,让相关信息技术和平台更好地服务于线下教育。一方面,线上线下融合的立体化教育体系应确保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充分运用。在传统课程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教学模式普遍脱离学生群体所运用的新媒体,仅仅呈现声光电的简单展示与放映,与新媒体基本属性差距较大。学生在课堂中对于Pad 和手机等设备的应用普遍是体验互动、交流与沟通等功能。对此,教师应把课堂多媒体和移动媒体终端充分对接和联通,借助部分教学课件与软件工具进行问题导入、思考及探讨,并利用手机进行课堂互动,如问卷、投票、选择与答题等形式,使学生的新媒体真正成为课堂与课后教育开展的有效工具,而非限制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洪水猛兽。此外,在教育理念层面,教师要主动由线下教育向线上教育倾斜,摒弃以往固定的理论知识讲解模式,充分发挥新媒体信息传播渠道优势。以网络热点与焦点话题等多样性主流题材为导向,抓住学生兴趣点,由浅至深引发其进行深度思考,触发学生进行积极探讨。教师在传播课程思政理念和知识时,可以根据学生线上新媒体平台的互动、交流情况,与学生共同创建针对课程思政传播和发展的网络平台。也可以利用微信、微博实现相关知识的有效传递,增加学生对学科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了解。换言之,新媒体时代下的微博、抖音、微信等平台逐渐丰富课程思政传播载体,让课程思政教育内容可以通过网络渗透到各方面,从生活角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结语

学校创建一支政治坚定、作风过硬、具有完善教学经验的育人队伍,可以给新媒体时代下的课程思政传播提供有力人才支撑。还要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组织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丰富主流与非主流教育内容,建设线上线下融合的立体化教育体系,全力推动课程思政传播。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课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