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痘病的防控要点
2022-11-21马立勇
马立勇
(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畜牧兽医事业发展中心 252300)
2018 年我国发生非洲猪瘟后,因死淘量大,导致生猪存栏量大幅减少,猪肉价格迅猛上涨,造成社会热资大量转入养猪业,一些中、小型养殖场养猪技术匮乏,尤其是猪病防控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实际经验更是知之甚少,一些致死率低,但潜在危害大的疾病往往不能被重视,给养猪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猪痘病是猪养殖产业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性疾病,对仔猪致死率较高,成年猪感染后其生产性能会受到严重影响,降低经营者的经济收益。因此,加强饲养管理措施,提高本病防治工作,对健康养殖非常重要。
1 流行病学
1.1 病原
猪痘病毒是该病的主要致病原,属于痘病毒科,通常呈卵圆形且有囊膜,病毒颗粒的大小约为300nm×250nm×200nm。本病病毒只能在同源细胞的培养物中繁殖,并引起细胞病变效应,在细胞核内形成包涵体;不能在异源细胞的培养物中生长,也不能引起细胞病变效应。本病毒在自然环境中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尤其对低温和干燥环境抵抗力较强,如痘痂中的病毒可以在0℃以下的环境中存活很长时间。但在阳光下可以很快失去活性,在58℃的环境下持续5min 即可将其杀灭,在37℃的环境中可存活24h 左右。对一些消毒药物比较敏感,常用的消毒制剂如浓度为0.1%的碘酒或浓度为0.5%的福尔马林溶液均可将其杀灭。生产中经常选择热火碱对猪舍内外环境进行消毒处理,可以起到很好的消毒效果。
本病毒不仅能感染不同品种和年龄的猪群,还可感染牛、羊等动物,这也是本病广泛流行的主要原因。另外,接种痘病毒疫苗的人群可向环境中排放病毒,猪群摄入病毒后可以感染发病,只是人类痘病毒的抗原性和猪痘病毒有差异,二者均会出现相似的临床表现。
1.2 发病特点
成年猪具有较强的抵抗力,能抵抗住痘病毒的入侵,一般不会发病,断奶仔猪由于体质弱小,各种器官和组织发育不完善,免疫力和抵抗力相对低下,容易感染本病。尤其是4~6 周龄的哺乳仔猪如果生活在痘病毒存活的环境中更易感染本病。在临床方面,不同品种、年龄的猪群均能发生本病,一旦猪只发病后可以在全群中快速传播,往往呈广泛流行状况。
生活环境中老鼠、猪虱、蚊子、苍蝇等有害动物均可成为痘病毒的传播媒介,所以在夏季和秋季猪群容易感染发病。虽然猪群发病率高达50%以上,但一般经过一段时间可以自愈,因此,死亡率非常低,一般不超6%,死亡猪只多由继发感染其他疾病致使病情恶化引起的死亡。
2 临床症状
猪群感染本病后通常表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甚至停止采食,体温突然升高,有的体温高达41℃以上,眼结膜红肿、发生炎症,眼睑粘连,影响采食和饮水。鼻腔流出鼻液,一些被毛较少的皮肤处发生丘疹和红斑,病情严重的猪只在背部和颈部均可以看到红斑或丘疹,随后丘疹出现脓液变成水疱,并且破溃、发痒。病猪奇痒难耐会到墙壁或围栏处蹭痒,促使水疱破裂,最后形成结痂,致使皮肤增厚或龟裂,经过3 周时间痂皮脱落后形成瘢痕。
刚开始发病时,在病猪呼吸道黏膜处可出现丘疹,如果环境条件较差,温度变化异常,空气中氨气或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浓度超标,都会对呼吸道黏膜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诱发病猪感染肺炎或败血症等,最后衰竭死亡[1]。
3 鉴别症状
3.1 体外寄生虫病
猪只感染体表寄生虫后,疥螨类寄生虫也会对体表皮肤造成损害,不同年龄和品种的猪群均可感染体表寄生虫病,5 月龄内的猪易感。体外寄生虫病主要表现皮肤发炎,奇痒难受,病猪发病后也会发生摩擦皮肤现象,但会将皮肤上面的猪毛蹭掉,皮肤呈角质化、增厚,随着病情的延长,病猪机体逐渐消瘦、体质下降明显。可以刮取病猪患部皮屑在化验室通过镜检进行区别[2]。
3.2 细菌性皮肤病
一般是指猪感染渗出性皮炎,通常由于猪只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而发病,体质弱小的仔猪容易发病。病猪体表潮湿油腻、皮肤上面有红斑,随着病情加重,红斑转变成水疱或脓疱,并且由体表局部向全身逐渐蔓延,致使整个体表都出现上述症状。在无菌条件下采集丘疹病料,在实验室经过细菌培养,可以在显微镜下看到金黄色葡萄球菌。
3.3 真菌性皮肤病
猪群感染矮小孢子菌后就可以发生真菌性皮炎,不同品种、年龄、性别、用途的猪均可感染这种皮肤病。病猪皮肤上面有红点,逐渐发生圆形病变,最后形成褐色结痂,病猪感染真菌性皮炎后一般不会奇痒难受,没有摩擦墙壁的症状。同时可以通过实验室进行鉴别诊断。
3.4 猪水疱病
该病主要由猪水疱病病毒引起,该病毒属于肠道病毒属,对环境的抵抗能力较低,一般情况下,在60℃的温度下经过30min 即可将其灭活,80℃的温度下仅需1min 可将其杀灭,但在低温环境中可以长期存活。该病的发病率较高,传播速度很快。猪水疱病主要对猪易感,其他动物不易发生,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及损伤皮肤进行传播,感染猪只通常情况下具有2~7d 的潜伏期,患猪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到42℃,精神及食欲无明显变化,在蹄冠、蹄叉及蹄部等处可见水疱出现,有的患猪口腔黏膜处也会出现水疱,患猪跛行严重,病程在3 周左右即可逐渐恢复。也可将水疱结痂处分离得到的病毒接种给1~2d 的乳鼠,如果乳鼠发生死亡也可诊断为猪水疱病。
3.5 猪口蹄疫病
该病主要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主要对偶蹄类动物易感,有时人也可能被传染,是一种急性热性传染性疾病。该病毒的血清型众多,至今仍在不断出现新亚型。口蹄疫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但对酸性或碱性制剂较为敏感,紫外线也可将其杀灭,但常用的乙醚和氯仿等消毒制剂对其无明显杀灭效果。该病传播速度快,主要集中在寒冷的季节,发病患猪主要是蹄部水疱明显,其次在鼻镜、乳房等部位也会出现水疱。患猪通常不能站立,仔猪感染本病后往往会诱发肠胃炎和心肌炎等疾病,死亡率较高,可达80%左右,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可与猪痘病进行区分。也可通过动物实验进行区分,将患猪病料使用pH3~5 的酸性溶液处理后,分别对1~2 日龄及7~9 日龄的小白鼠接种,若接种过后的小鼠全部死亡,则可确诊为猪口蹄疫病。
3.6 猪丹毒病
该病主要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对猪易感,尤其对3 月龄以内的仔猪危害严重。患猪会出现皮肤红斑,且患处皮肤表面隆起,一般会突出皮肤2~3cm,直径在1cm 左右,有的患猪病灶部位更大,在临床上俗称“打火印”。猪丹毒导致的红斑主要出现在患猪胸、背及颈部等部位,指压红斑会褪色。此外,患猪还会伴有精神萎靡和体温升高等情况,通常急性型患猪的死亡率较高,可达80%左右,不同病型的致死率不相同,亚急性和慢性型患猪的死亡率较低。通过患猪皮肤病变情况可与猪痘病进行区分诊断。
4 治疗方法
4.1 西药
猪群感染本病后均可自愈,如果在管理不善,卫生环境较差的情况下,病情严重时需进行治疗。如果病情较轻时可以使用1%的龙胆紫溶液或5%的碘甘油对患处丘疹进行涂抹,一直到病猪痊愈为止。病情严重时除了对症治疗外,还需要给病猪致使抗生素药物来预防继发感染。
4.2 中药治疗
4.2.1 外敷
方案一:艾草、花椒各15g,适量大蒜,加水煎煮后用药液清洗患部。
方案二:枯矾10g,雄黄、冰片各5g,研磨成细粉后加适量的菜油,搅拌均匀后涂抹在患处,每天1 次,连续用药3d即可痊愈。
4.2.2 内服
方案:将生石膏15g、竹叶6g、枇杷叶8 片混合在一起,然后加水进行煎煮,给3 头仔猪灌服,或者给1 头成年猪灌服,每天灌服1 次,连续灌服5d,猪群不会再出现感染本病情况,且病猪症状明显好转,基本可以痊愈[3]。
5 预防措施
首先,规模化猪场应采取自繁自养、全进全出模式,这样可以防止从其他种猪场引进猪病;如果确需从其他种猪场引入种猪,必须了解种猪场的免疫接种程序、猪场内猪病流行情况及猪只健康状况,并经兽医监管部门检验检疫合格后才能购入;购买的猪只入场后必须隔离饲养,饲养人员需精细化管理,认真仔细观察猪只生活情况,确定猪群没有感染任何疾病,检疫合格后才能放入大群饲养。
加强日常管理,所喂饲料应符合不同阶段猪的营养需求,各种营养成分含量充足且比例合适,不能将发霉变质甚至是有毒有害的饲料饲喂给猪,以免给猪只带来隐患,降低猪只抗逆能力,使其体质降低,容易发生疾病。猪舍每天清理粪便且集中堆积发酵。同时,每周对猪舍及其四周进行消毒工作,有条件的可以使用火焰喷灯对猪舍墙壁和地面进行消毒,保证消杀效果[4]。当养殖场内出现患病猪只时,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对患猪活动过的区域、使用过的器具及周围环境等进行彻底消毒,常用的消毒制剂有2%的氢氧化钠溶液、3%的石炭酸及浓度为3%的来苏儿溶液等。饲养人员还应定期开展灭鼠、杀虫、杀蚊蝇等工作,防止这些动物传播致病原。
6 小结
总之,猪痘病是猪养殖过程中的一种较为常见的皮肤性传染疾病,发病后可对患猪生产性能造成严重影响,且仔猪患病后还可导致较高的死亡率,给饲养者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将猪痘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类型鉴别等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希望管理人员正确掌握上述技术要点,提高猪场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