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学全教授针灸治疗急症九大法则*

2022-11-21钟坚娥冯雯雯孙红兵马良志魏书俊指导孙学全

中国中医急症 2022年9期
关键词:流行性针灸急性

钟坚娥 冯雯雯 孙红兵 马良志 魏书俊 指导 孙学全

(山东省日照市中医医院,山东 日照 276800)

孙学全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孙学全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被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遴选为“国际医学名人”。孙老从事针灸临床60余年,曾长期在缺医少药的沂蒙山区行医,为了减轻患者的负担,免费为老百姓治病,逢病先针;并多次公派援非,先后任中国驻塞舌尔共和国医疗队长、中国驻西萨摩亚共和国医疗专家组组长,凡遇急症和传染病即用针灸治疗,为此获得了大量真实的临床资料,积累了丰富的针灸治疗急症和传染病的临床经验。孙老边临证边总结,先后编辑出版了《孙学全针灸治疗手册》《孙学全针灸临证经验集》《针灸临证集验》等10余部针灸著作,其中《针灸临证集验》多次再版并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在海外出版。孙老在著作中记载了针灸治疗流感、破伤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虫蛇咬伤等近百余种急症、传染病的临证经验。笔者有幸跟师学习3年,获益匪浅,现将孙老运用孙氏针法治疗急症的九大治疗法则进行介绍。

1 针灸治疗急症九大法则

1.1 疏风解表法 本法疏风解表、宣肺止咳定喘。主要用于外邪袭表所致疾病,如肺气失宣的感冒、时行感冒、百日咳、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等。孙老治疗感冒及时行感冒常选用大椎、风门、风池、曲池、肺俞。咽喉痛配三商穴[1]、天容、合谷,头痛配太阳,鼻塞配迎香,中耳炎配下关、翳风。百日咳选身柱刺络拔罐。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选风门透厥阴俞。另外孙老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常选用背部阳性反应区。处方释义:感冒及时行感冒多因感受温邪,叶天士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吴鞠通认为治当“轻而扬之”,主穴多取大椎、风门、曲池、合谷、风池、太阳等,以达解表清热之目的。大椎系诸阳之会,通阳主表,故凡外感六淫之在表者,皆可疏解;风门又名热府,古代医家认为此穴是风寒湿热等致病因素入侵体内之门户,有疏散风寒,调理肺气的作用;风池为手足少阳及阳维脉之交会穴,能平肝泻火、清热散风;肺俞系肺之俞穴,为肺气聚集转输之处,曲池可清血散热,合谷为大肠经原穴,可解表祛风清热。三商穴为孙老延用河北赵子川医师治疗感冒的经验穴,常采用刺血疗法以疏风泄热。身柱属于督脉穴,具有补虚损、解疔毒、宁神志之功效,临床可治疗感冒、咳喘、癫痫等多种疾病,被认为是“通治儿科百病”的要穴[2]。厥阴俞为心包经俞穴,与风门、肺俞相合能豁痰宽胸、宣肺解表、降气平喘。孙老认为人体背部(两肩胛骨之间)为呼吸系统疾病的阳性反应区,此处较其他部位易出汗,感冒患者此处常有一阵阵冷感;支气管哮喘患者常自觉该部酸沉重胀、局部有冷感、肺俞或其他穴部位有压痛点、距脊椎两侧0.3~0.5 cm处有条索状结节物[3],因此孙老常在此部位视反应特点相应的采用针刺、刮治、挑刺、拔罐、艾灸等方法治疗呼吸系统疾病。

1.2 泻火解毒法 本法泻火解毒、祛瘀生新,主要用于火热毒邪上攻清窍、蕴积于肌表、脏腑,气血壅滞所致病症。如急性结膜炎、腮腺炎、白喉、急性淋巴管炎、急性乳腺炎、麻疹、水痘、食物中毒、钩端螺旋体病、虫蛇咬伤等。孙老治疗火热毒邪阻滞之症多选用阿是穴放血疗法,再根据不同的病症辨证选用不同的主穴。急性结膜炎选太阳、睛明、耳垂。腮腺炎并发睾丸炎配太冲、大敦。白喉选少商、三轮[4],或翳风、头顶心、足心。急性淋巴管炎用针于红线尽处挑断出血水。急性乳腺炎主穴为肩井、少泽。麻疹主穴为足太阳膀胱经在腰背部的俞穴线(从第一胸椎两侧至尾骶骨两侧)。食物中毒取腘窝、肘弯、金津、玉液。钩端螺旋体病及虫蛇咬伤多以局部及邻近取穴为主。火热毒邪伤人多伴高热,可配大椎、曲池、合谷、少商、尺泽、十二井等。处方释义:火热毒邪上攻清窍、郁阻肌肤、脏腑致气血壅滞,多表现为高热、局部红肿热痛,《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提出了治疗火郁证的重要法则“火郁发之”,即顺应火热之势,因势利导采用放血疗法以调畅气机、泻火解毒,使邪有出路。正如徐灵胎所云“邪气因血以泄,病乃无也”。张景岳亦指出“三棱针出血,以泄诸阳热气”。孟英等指出刺血疗法局部点效应机制研究以局部微循环为主,炎性物质变化、症状的改善均为继发性变化;远隔部位的点对点效应可从经络脏腑相关的神经节段学说进行研究;特殊点对面效应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多重机制[5]。白喉为热毒结于咽喉所致,手阳明大肠经循行咽喉上至头面,肺经与之相表里,少商为肺经井穴,故白喉刺少商出血以泻热解毒。三轮穴[3]为孙老治疗咽喉肿痛经验穴(耳廓上尖为轮1,耳阔横折耳轮边缘中点为轮2,耳垂端为轮3),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刺头顶、足心出血可祛邪毒。急性乳腺炎主穴肩井系手足少阳经、足阳明经与阳维脉之交会穴,有疏肝泻胆、通经活血、散瘀破结之功效,少泽系小肠经之井穴,能清泻胃肠积热、活血散结,钟志鸾等研究表明刺血疗法能有效减轻乳腺炎症状,可能与下调IL-6及TNF-α水平、提升IFN-γ水平有关[6]。因麻疹为麻毒时邪所致,病“先起于阳,后起于阴”,临床治疗以外透为顺,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故刮治足太阳膀胱经在腰背部的俞穴线,以阳从阳,斡旋营卫,可解表透疹。食物中毒取腘窝、肘弯浅静脉放血,可清阳明腑热而解毒;金津、玉液点刺出血,是安胃降逆而止呕的有效验穴。刺少商、尺泽、十二井等穴出血,能祛火邪清血热而退高热。虫蛇咬伤以局部取穴为主,张新等研究表明针刺放血结合扩创术可显著改善蝮蛇咬伤后患者伤肢肿胀及心肝肾损伤情况[7]。

1.3 通腑导滞法 本法通腑导滞、泻热解毒,主治阳明腑实,湿热内阻,肠胃积滞之急性胃肠炎、急性胰腺炎、痢疾、胆道蛔虫等。孙老治疗急性胃肠炎以中脘、天枢、足三里为主穴;或取肘弯、腘窝。急性胰腺炎主穴分两组,胰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脊背压痛点为1组;脘腹部胰腺压痛点,中脘、内关、公孙、足三里、阴陵泉为2组。细菌性痢疾取穴:神阙。中毒性菌痢取穴:十宣、委中、尺泽、天枢、大肠俞、足三里、中脘。胆道蛔虫取穴:鸠尾穴或耳穴胰胆、迷根、交感、神门、肝、胃。处方释义:急性胃肠炎、急性胰腺炎、痢疾、胆道蛔虫等病位在腑,“腑以通为用”,腑气不通,运化受阻而致腹痛不舒。中脘系胃之募穴,又是六腑之会,此穴能泻六腑之积滞,有帮助消化,促进食欲之功用;天枢为大肠之募穴,有分理水谷糟粕,清湿热,导浊滞之功能;足三里系胃经合穴,“合治内府”,能升清降浊,清热导滞,为调理胃肠功能之要穴;肝俞、胆俞、章门、脾俞、阳陵泉等疏泄肝胆,健脾化湿;胃俞、三阴交、阴陵泉等既可调理脾胃功能,以升清降浊,又能清泄阳明腑热,通里攻下;崔瑛等通过脐贴外敷神阙治疗细菌性痢疾危险性小,可加速病患康复的速度,改善其日常生活质量[8]。腘窝、肘弯静脉放血、十宣、委中、尺泽点刺出血,更奏清热泻火、通里攻下之功。《灵枢·口问》“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手足少阳经循行于耳,耳穴有疏肝利胆、抗炎止痛作用,能促进胆汁的正常排泄,消除黄疸症状。赖洪荣认为用针灸配合耳穴贴压法,治疗胆囊炎、胆石症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9]。

1.4 清热利湿法 本法清利湿热,用于肝胆湿热所致急性中耳炎,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脾胃湿热所致的流行性腹泻、肠伤寒;湿热下注膀胱,气化不利所致的非淋菌性尿道炎、淋病等。孙老治疗湿热为患疾病均选用足三里,再根据不同的病症选取不同的主穴,急性中耳炎选耳门透听宫、翳风、中渚、足临泣;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选肝俞、胆俞、期门;流行性腹泻选中脘、天枢、内关;肠伤寒选神阙、中脘、天枢、合谷。非淋菌性尿道炎分2组取穴,中极、足三里、三阴交、太冲为1组;膀胱俞、秩边为2组。淋病选膀胱俞、中极、阴陵泉。处方释义:《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脾为胃行其津液,脾虚失运,水湿内生,郁久化热,湿热之邪循肝胆经上蒸则耳内流脓,下迫大肠则出现腹痛腹泻,蕴结膀胱则出现尿频尿急等淋证表现,治疗以健脾胃助中州运化为本,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故选足三里健脾祛湿,升清降浊。研究表明电针“足三里”可抑制脓毒症肠、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黏膜淋巴细胞凋亡,保护肠黏膜免疫屏障功能,防止细菌和内毒素入血,减轻炎症反应[10-11]。大量实验结果证实针刺足三里穴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多个脑区形成复杂协调的功能网络达到治疗效果;针刺足三里穴在改善认知功能、镇痛、调节胃肠道疾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2]。手足少阳及手太阳经循行于耳,故中耳炎可远取手足少阳和手太阳经穴中渚、足临泣以清肝胆湿热。急性黄疸型肝炎多由肝失疏泄,湿与热结迫使胆汁外溢所致,肝俞、胆俞分别为肝、胆之俞穴,能舒肝利胆、清热化湿,合肝之募穴期门理气活血。流行性腹泻属“胃脘痛”“疫泻”范畴,取脾俞、胃俞、中脘和胃健脾;三阴交、阴陵泉化湿清热;内关和胃降逆而止呕吐;合谷、天枢分别是大肠之原穴、募穴,原募相合能调理肠胃功能而止泻。肠伤寒治疗当以清热解毒,镇肝育阴和健脾化湿为治法,中脘、天枢、大肠俞、足三里能健脾益肠化湿而清中焦瘀热;太冲为足厥阴肝经原穴,厥阴之脉上循阴器抵少腹,专司开关利机窍而清利下焦湿;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之穴,补中益气、育阴清热。淋证取膀胱俞和中极,俞募相配以利膀胱气机,通利小便。

1.5 醒脑开窍法 本法开窍醒神,主要用于风、火、痰闭阻经脉,蒙蔽清窍或肝阳上亢,气机逆乱致神昏、谵语、厥逆等症,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休克、中暑、日射病、电击伤、一氧化碳中毒、农药中毒、青霉素过敏、输液反应等。孙老主要选人中、内关、百会、印堂、十二井(放血)、十宣(放血)、十趾端(放血)、委中、尺泽、涌泉等。处方释义:人中又称“水沟”,为手足阴阳经之交会穴,具有通调督脉、开窍醒神之功,为神昏急救之要穴,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别走三焦经,通于阴维,有宁心安神之功。研究表明电针“水沟”“百会”穴可能通过抑制海马神经元自噬水平,缓解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I/R损伤,减轻神经受损程度[13]。印堂、百会益脑醒神,助阳通表;李鹏飞等研究表明百会、神庭电针干预可改善脑卒中大鼠认知功能,加快脑血流速度,缓解脑水肿,减轻海马区病理变化,促进血管新生[14]。十二井、十宣、十趾端、尺泽等穴放血,能散邪热清血热;委中系膀胱经合穴,是四总穴之一,有舒筋活络、清血泄热之功;涌泉清胃散热,引热下行。

1.6 息风止痉法 本法养阴柔肝以熄风止痉,凡因阴阳失调、水不涵木,阳化风动或肝郁气遏失于疏泄,或外感风邪高热不解引动内风出现的筋脉拘挛、抽搐等症。临床用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破伤风见上症者。孙老常选百会、人中、印堂、风府、大椎、身柱、陶道、命门、腰俞。抽搐、角弓反张配后溪、承山;口噤不语配下关、合谷、颊车;呼吸不利配内关、膻中;上肢抽搐配手三里、后溪、肩髃;下肢抽搐配足三里、阳陵泉、然谷、京骨、承山;高热配八风、八邪。处方释义:孙老认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破伤风等为疫疠之气侵袭人体,全身经络均可受病,但多见于督脉和手足三阳经。督脉为诸阳之海,《素问·骨空论》载“督脉上额交巅上,入络脑”“督脉为病,脊强反折”,《素问·阳明脉解篇》载“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支实”。取穴以督脉及阳经俞穴为主。故在脊柱部位或刮治、或用皮肤针叩打、或针刺人中、印堂、百会等益脑醒神、助阳通表、镇静解痉。大椎为督脉与诸阳经交会穴,刺之可清泻诸阳经之邪热而疏风止痉。《针灸甲乙经》云“狂走,谵语见鬼,瘛瘲,身柱主之”。《针灸大成》“陶道主洒淅脊强……瘛疭”。故刺身柱、陶道可息风止痉。刺阳明经穴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足三里、后溪能凉血泻火,升清降浊。承山、京骨、然谷可镇痉止抽搐;下关、颊车可缓痉开噤;阳陵泉为筋之会穴,又系胆经合穴,有疏泄风热,强健筋骨之作用。

1.7 行气止痛法 本法活血行气通络止痛。疼痛为一种临床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凡是风寒、湿热、燥火、虫积、食滞及情志抑郁使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不荣则痛”。针灸治疗痛症多数立竿见影,本节仅介绍胃痉挛、胆道蛔虫、急性胃肠炎、急性阑尾炎等。孙老治疗胃痉挛主穴为梁丘、中脘、内关、足三里。胆道蛔虫取鸠尾、右上腹压痛点、阳陵泉、耳穴。急性阑尾炎取小腿前外侧中、上段、阑尾穴。处方释义:孙老擅长阿是穴、耳穴及郄穴治疗急性痛症。如梁丘为胃经郄穴,有调达气机,缓急止痛的功能,治疗胃痉挛效佳;在痛源局部“梁丘”Tc强度的TEAS和不同强度的电针均可以减轻炎性痛模型大鼠疼痛行为[15]。用耳穴治疗胆道蛔虫引起的疼痛,效果明显。揿针埋针联合耳穴压豆对老年患者THA术后镇痛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血清炎症因子的表达,维持患者Th1/Th2细胞的动态平衡,值得临床推广[16]。阑尾穴在小腿前外侧中、上段,耿坚等运用磁共振观察受试者针刺阑尾穴后脑功能图像上出现的脑皮质激活区域,发现针刺阑尾穴后能激活相应的脑功能区,从而增强阑尾的蠕动、排空[17]。孙老认为针灸治疗阑尾炎的疗效(包括远期疗效)与针刺深度、选穴和手法均有直接关系。

1.8 行气止血法 本法行气活血凉血止血,《寿世保元》指出“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适用于气滞血热妄行、气虚不能摄血、血瘀阻络所致的咯血、吐血、尿血、便血、流行性出血热等。取穴:咯血、吐血取孔最、郄门、涌泉穴,便血、尿血取膈俞、孔最。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急性传染性出血性疾病,孙老擅长用针灸治疗此病。取穴:主穴为大椎、曲池、合谷、内关、足三里、阴陵泉。头痛、眼痛加印堂、太阳、风池;胸痛加膻中、太溪、太冲;腹痛加中脘、天枢、公孙;腰背痛加肺俞、心俞、肾俞、大肠俞、委中等;低血压加人中、涌泉、百会;少尿期和多尿期,配气海、中极、三阴交;尿血、便血、咯血及鼻出血配膈俞、孔最。处方释义:阴经郄穴治疗血证,孔最为手太阴肺经郄穴,《普济方》指出孔最穴“治吐血失音,肿痛恶血”,《针灸资生经》中指出孔最“疗唾血”。郄门为心包经之郄穴,《针灸甲乙经》指出郄门治疗“衄,哕,呕血”,心为火脏,火能克金,刺郄门能泻心火而清肺金,涌泉为肾经之井穴,肾为水火之脏,若阴不足则不敛阳,虚火浮越于上,致肺阴被灼,络脉受损,血逆于上,发生咯血,故刺涌泉以引火归原,与孔最、郄门上下呼应,治疗咯血有良效。冷安明临床应用中加用穴位注射孔最穴治疗中小量咯血时多可缩短咯血时间[18]。膈俞理气宽胸、活血通脉为八会穴的血会,可治疗一切血症。流行性出血热属于中医学瘟疫范畴,孙老认为针灸适用于各期的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可以阻断流行性出血热5个阶段与时期的“传变”过程,如发热期被有效控制,以后的低血压期或少尿期等各个传变环节可不出现或减轻。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急,传变快,纯实无虚,故针刺治疗,取穴宜多,针刺宜深,手法宜重,视病情轻重,一天可针灸2~3次。实践证明针灸对低血压期、少尿期和多尿期,有着重要的治疗调节作用,特别是针刺放血对发热和低血压有着即日疗效,其急救作用可谓立竿见影,效如桴鼓[19]。

1.9 培元固本法 本法益气养血温阳固本,适用于正气亏虚感受外邪之肺结核、艾滋病等,或元阳衰微,生命危笃之脱证、大汗、大泻、大失血等病证。孙老治疗肺结核主穴分2组,大椎、风门、肺俞、四花穴为1组,足三里、三阴交为2组,并辅以阿是穴(胸部或肩胛部位出现的疼痛反应点)。艾滋病主穴亦分为两组,即肺俞、心俞、脾俞、肝俞、胃俞、肾俞、大肠俞为1组;曲池、足三里、三阴交为2组。处方释义:“损者益之”“劳者温之”和“形不足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是虚损性疾病的治疗大法。肺结核病标本皆虚,治疗以滋阴宣肺,补中益气,健脾和胃为主。大椎为诸阳之会穴,既能退热,又能疗五劳七伤,《医学纲目》载“骨蒸劳热,不可治者,取大椎”。《神农经》载“风门……治咳嗽吐血,颧红、骨蒸虚”。四花是中医古代文献记载的治疗“虚劳”“虚损”的经验取穴,能强身健体,治一切虚损疾病;足三里、三阴交能补中健脾,助消化,固后天之本。结核病患者针灸治疗后,食欲可显著增加,盗汗、胸痛、咯痰、吐血等症状,可很快减轻或消失,但要彻底治愈,应坚持较长时间的治疗。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性疾病,中医辨证为气血阴阳亏虚,治疗当以益气固本为治法,背俞穴为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有固本培元的作用,故方1选取背俞穴为主。而调补脾肾又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所在,方2曲池为大肠经合穴,阴陵泉为脾经合穴,合治内腑,能健运脾土,足三里为强壮要穴,能改善胃肠系统的生理状态,旺盛其消化吸收的机能,既能补气又能生血。

2 小结

急症、传染病病势凶险、易于传变,若不及时救治,常危及生命。孙老强调在临证处置上需要根据辨证,审因度势灵活选穴,选用针刺、拔罐、刺血、刮痧等治疗手段迅速祛除病邪,才能收获益彰。因其简便不受时间、地点、设备、药物等条件的限制,随时随地应急,恰好应对了急症病势急、变化快的特点,且费用低、适应证广、安全有效,故治疗很多急症、传染病独具特效。孙老认为随着预防医学的发展,某些急性传染性疾病在未发病之前已经通过防疫措施加以阻断,但是新的传染性疾病不断出现,某些旧的传染性疾病有卷土重来的趋势,这就对现代医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研究针灸治疗急症、传染病是当务之急。2022年3月1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将针灸治疗纳入新冠肺炎患者的常规治疗当中,充分反映了针灸抗疫的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流行性针灸急性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急性心包炎1例
大学生流行性感冒防治知识、行为及中医知识调查研究
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有何不同
流行性感冒
针灸
兴国县2007~2011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分析
针灸围刺治疗带状疱疹56例
《中国针灸》杂志2000年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