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西北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内涵、特质及作用
2022-11-21黄蜺,薛伟
黄 蜺 ,薛 伟
(长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061)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弘扬伟大的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了鲜明的政治品格。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中共中央西北局在边区政府建设、党的建设、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民主主义政治实践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历史地位,对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提供了实践范式,对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共产党人在经济建设、政权建设、文化建设、军事斗争、群众运动、统一战线、民族工作等领域开展工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革命精神,其中以延安精神为核心,同时孕育了南泥湾精神、张思德精神、白求恩精神、实事求是精神。
一、中共中央西北局历史考析
在中共党史上,从1935—1966年曾有过四个西北局,分别始于1935、1936、1941和1960年。本文所研究的中共中央西北局是指1941年5月至1954年12月期间的西北局,其前身是陕甘宁边区中央局和中共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共同组成陕甘宁边区党委,分为延安时期的西北局(1941年5月至1949年6月)和西安时期的西北局(1946年6月至1954年12月)(1)参见《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4卷(上),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121页。。研究中共中央西北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就要梳理清楚中共中央西北局与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关系。1941年5月13日,中央决定将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与陕甘宁边区中央局整合并成立中共中央西北局,负责统一领导陕甘宁边区、西北国民党统治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日常工作(2)参见《中共中央书记处关于成立西北中央局的通知》 (1941年5月13日) 。。中共中央西北局在陕甘宁边区建立革命根据地,并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把陕甘宁边区建设成为全国最先进的边区,这是党的政权建设最全面和最丰富的试验田,在此期间造就了一系列革命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二、中共中央西北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核心内涵
中共中央西北局时期形成了一系列革命精神,以延安精神为主线的南泥湾精神、张思德精神、白求恩精神、实事求是精神,内涵丰富,各具特色。
(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延安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形成了伟大的延安精神。”[1]391935年,党中央领导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建立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形成了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1]98为核心内涵的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既是中共中央西北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灵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精神特质。该时期国内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矛盾,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当时的主要任务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求得民族解放和独立,因此爱国主义就成为延安精神的旨归。作为以地名命名的延安精神,不是对某一事件或某一人物的具体描述,而是对该时期延安地区的人、事、物的总体性概括,其核心是爱国主义。延安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和精神状态,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一并形塑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的形态。延安精神是全党、全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以艰苦奋斗为核心的南泥湾精神
南泥湾精神是我们党战胜各种艰难困苦的强大精神武器和力量源泉,其内核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担当、敢于创造;同心同德、同甘共苦;听党指挥、官兵一致。
1941年,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对陕甘宁边区的“扫荡”、国民党顽固派对陕甘宁边区的财政封锁及自然灾害造成的困难,三五九旅坚决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重大战略方针,王震率领三五九旅到南泥湾开荒。南泥湾自然环境比较恶劣,生产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是全旅上下发扬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王震号召全体官兵拿出“扎死寨,打硬仗”的劲头,“不让一个人站在生产战线之外”,上自旅长下至勤务员、炊事员,一律参加生产劳动。据不完全统计,三五九旅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垦荒约26万亩、产粮3.7万石,挖了一千多孔窑洞,盖起了六百多间土房,粮食不仅实现全部自给,还向边区政府上交公粮1万石,用自己的双手实现了丰衣足食。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胜利,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的胜利[2]。
(三)以无私奉献为核心的张思德精神
张思德精神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党的宗旨的生动诠释,其要义是“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利益不怕牺牲”[3],这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崇高精神。
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是身边人对张思德的一致评价。1940年7月,组织安排张思德带领一个班的战士到延安南边的土黄沟烧制木炭,面对烧木炭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张思德对班里的战士说,困难不要紧,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克服苦难。在烧炭过程中,张思德赤膊上阵、苦活累活抢着干,当时生活条件艰苦,吃饭没有菜,他就对战友说: “现在的生活比长征时候好多了,长征时候我们只能吃树皮和草根”[4]。每次吃饭时,张思德都会主动把自己的食物分一部分给班里年龄比他小的战士,从这些细节中可见张思德所具有的乐于奉献的革命精神。早在长征时期,张思德自己身负重伤,而面对上级交付的通信任务,他总是身先士卒抢先出发。在过草地时,野菜和草就是大家的食物,由于部分野菜和草有毒性,张思德要求班里战友每次找到野菜时让他先尝,他因此几次中毒。到葛曲河时,水深有蛇,他就把女同志和童子军背过河,如此等等,这种身先士卒的高尚品质形塑了张思德精神。
(四)以国际主义为核心的白求恩精神
白求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指出:“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5]。
1938年元旦刚过,白求恩率领一支由几位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并携带不少医疗器材来到中国,他拒绝了国民党的邀请来到延安,受到毛泽东的热情接见。在党中央的安排下,白求恩去了晋察冀边区,毛泽东专门发电报给聂荣臻让务必照顾好白求恩,并建议每月发100元边区币的津贴,对于党中央和毛主席安排的特殊照顾,白求恩谢绝并说道:“作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不应该享受特殊津贴”(3)参见崔苗《白求恩精神及其时代价值》,刊载于《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年第2期。。1939年10月,在涞源县摩天岭战役中,白求恩在救助伤员时不幸感染,医治无效,以身殉职。白求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集中体现,也是医疗卫生战线职业精神的真实体现,更是国际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五)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核心的实事求是精神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精髓。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实事求是就是‘有的放矢’。‘矢’就是箭,‘的’就是靶,放箭要对准靶。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箭,必须用了去射中国革命之的”[6]819-820。
“实事求是”是党在延安时期确立的思想路线和工作作风,其核心是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精神内涵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实事求是精神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态度的体现,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并进行科学决策的前提和基础,主张对真理和科学的追求,批判迷信和盲从;另一方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乃实事求是精神的价值指向,是科学精神和实践精神的统一,是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三、中共中央西北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共生特质
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是该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奋勇前进的精神写照。聚焦中共中央西北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共生特质,从爱国主义情怀、艰苦奋斗品质、统一战线力量、实践与理论相统一的科学理论特质、开放包容的胸襟等不同视域深度挖掘。
(一)以救亡图存为使命的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主义情怀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始终秉持的核心要义,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所肩负的时代使命。陕甘宁边区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大后方,当时中共中央西北局就设在延安,对于执行党的抗日战争决策和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同全体人民一道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爱国情怀。中国共产党人本着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积极谋求和平,在和平建国谈判破裂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三年的解放战争,终于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了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党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领域作出了一系列决策,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独创性理论。中国共产党人顶住巨大的国际压力与国内困难,独立自主地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成为这一时期爱国情怀的鲜明体现[7]。
(二)以自主创业为核心的艰苦奋斗品质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人非常艰难的时期,正是这种艰难困苦锻炼了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品质,“艰难困苦给共产党人以锻炼本领的机会……艰难困苦能使我们的事业成功”[8]。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延安面临的形势和处境越来越严峻。由于降水少,部分地区连年歉收,粮食短缺,加之经常发生自然灾害,人民群众基本生存受到威胁,边区财政收入状况恶化。1942年,陕甘宁边区粮食损失79 720石,受灾人口352 922人(4)参见《延安时期党的廉政建设与启示》载于《法制博览》2020第19期。。随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巩固已有的侵华成果以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个革命根据地进行疯狂的“扫荡”,主要目标是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如此严峻的形势使陕甘宁根据地人口数量锐减。为了克服困难、求得生存,中国共产党人号召陕甘宁边区群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节衣缩食、“过紧日子”,以艰苦奋斗的昂扬姿态铸就了摆脱生存困境的伟大革命精神,终于度过了难关,为最终赢得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因此,艰苦奋斗就成为该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的核心特质。
(三)以团结凝聚为内涵的统一战线力量
1935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路线。1936年,在“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民族独立,抵御外敌侵略,抛弃前嫌毅然与中国国民党开展了第二次合作,并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范围最广的统一战线,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这种以团结凝聚为内涵的统一战线也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主要构成元素。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确定为中国共产党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后来毛泽东又指出团结和批评是统一战线的核心原则。尤其在抗日战争胜利后至新中国成立初期,习仲勋同志担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期间,把中央政策和地区实际有效结合,为西北地区统一战线工作开创新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9]。统一战线策略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重要特质,成为中国革命最终取得胜利的法宝。
(四)以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科学理论特质
中共中央西北局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重要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执政理念上,敢于冲破“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指示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思想束缚,使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实践。这一时期,毛泽东发表《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都在阐明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问题,为确立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理念作了理论论证,为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中国共产党人注重调查研究,坚持真理,纠正错误,开展了延安整风运动,收到了良好成效。
(五)以本土与国际相统一的广泛传播场域
面对国民党在舆论层面的封锁以及负面宣传,中国共产党积极调整外交政策,建立了对外宣传报道机构,加强培养对外宣传人才,构筑起对外宣传工作体系,包括创建报刊、建立广播电台,通过无线电客观地向外界宣传陕甘宁边区的革命和建设情况,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传播到世界各地。中国共产党借助外部力量包括外国记者、国际组织和海外华侨等,不断增强对外宣传的整体效果。通过接待埃德加·斯诺等国际友人和国际团体、组织,教育日本士兵成为反战勇士的“民间外交”,以及接待美军观察组派驻延安的“半官方外交”践行了国际统一战线战略。为了争取国际的支援、形成最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人积极邀请国民党记者团、美军观察组在延安进行考察,苏联也多次派代表团到延安考察中国共产党和边区建设情况,海外的相关考察很好地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有利于赢得国际上的支持与援助[10]。
四、中共中央西北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历史作用
中共中央西北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形成的一系列革命精神为完成时代使命、推进自身建设、积累执政经验、培养领导干部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系列革命精神是党的宝贵财富,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精神营养与精神动力。
(一)为中国共产党完成时代使命提供精神支撑
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建立了以陕甘宁边区为核心的根据地,与日本侵略者、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不懈斗争。我们党制定和坚持统一战线策略,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的封锁,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由弱变强的精神动力,也为中国共产党完成时代使命提供了精神支撑。在这种革命精神的激励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日益壮大并成为抗日战争胜利的中流砥柱。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赢得了中国人民的普遍支持与认可,带领人民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任务,肩负起了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二)为中国共产党推进自身先进性建设注入活力
中共中央西北局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形成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熟时期。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动推动自身建设,从而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政权建设方面,中国共产党实行一元化领导,陕甘宁边区政府实际上是共产党领导下的自治政府,在边区各级政府和机构中都相应地建立了党组织并发挥主导作用。在法制建设方面,中国共产党很注重法制建设,先后颁布了宪法、刑法、民法等64个类别上千件,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该时期的政策和主张的法律法规[11]。在理论建设方面,毛泽东相继发表了《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党中央适时提出了“精兵简政”“三三制”等具体政策,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一系列举措推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先进性建设,这是党成熟的表现。
(三)为中国共产党向全国执政提供范式
中共中央西北局时期,党根据自身历史地位和中心任务的变化,在领导人民抗战和开展边区治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比较成熟完整的组织体系、管理模式、用人方式等,对于解放战争后的全国执政提供了重要借鉴。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这13年中,在党的自身建设、制度建设、依法依规管理干部队伍等方面,获得了丰富的局部执政经验,在民主选举和民主监督制度上有一定探索[12]。为新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纲领和政策奠定了基础,尤其为新中国建立后的全国执政培养了大批干部,做好了人才准备。
(四)为中国共产党培育优秀干部提供有力保障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培养了一大批领导干部,形成了成熟的、稳定的领导集体。这与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及其优秀品质密不可分。1945年4月,中共中央决定从西北局政府各级机关部门选派一千多名干部前往我国东北地区开展工作;同年6月,中共中央西北局又抽调大批干部前往晋西北、华北地区开展工作;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西北局完成了中央交付的抽调400名干部前往东北和冀辽热地区工作的任务;解放战争后期,中共中央西北局先后完成了中央分别下发的抽调支援南方的3 000名干部和支援四川的1 000名干部的任务,据统计,在这一时期中共中央西北局约有40%的干部被抽调外派,这些领导干部大多是革命根据地培养出来的人才,都是党内工作的领导骨干,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卓越的领导才能[13]。
综上所述,中共中央西北局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成长壮大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并最终取得胜利,同时成功地进行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铸造了一系列的革命精神,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共中央西北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作为百年大党精神谱系的有机组织部分,不仅对于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升华思想、锤炼党性、增强素质、提升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而且对于推进党的自身建设和自我革命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为我们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为开展伟大斗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更为强大的精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