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洱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2022-11-21吕素芬

创造 2022年7期
关键词:普洱高质量绿色

吕素芬 韩 博

普洱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发展,以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为总平台,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把普洱建设成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团结进步跨越发展的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和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前沿窗口,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

一、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的发展。普洱市正逐步走出一条“好生态换来好生活、好环境支撑好发展”具有时代特征的绿色经济发展新路子。

(一)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2020年普洱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市森林面积达330.4万公顷,森林蓄积量3亿立方米,两项指标均居全省第一,森林覆盖率74.6%,居全省第四。共有各类自然保护地33个,保护地批复面积241906.4公顷,占国土面积的5.5%。有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5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4个、森林公园3个、湿地公园1个。三大水系中,红河和澜沧江流域水质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类标准的比例为100%和95%,怒江流域水质符合Ⅱ类标准。24个河流断面中,23个符合Ⅰ-Ⅱ类标准,湖(库)水质均符合Ⅱ类标准。在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变化排名前30位的城市中,排名第13位。空气优良率达98.1%,中心城区负氧离子含量高出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清新空气”标准12倍多。成功创建为国家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再次上榜中国康养城市50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为87.3,如今的普洱大地,呈现出一幅天蓝、地绿、水清、气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秀美画卷。

(二)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

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延续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22830元增加到2020年的32658元,年均增长7.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7914元增加到2020年的12366元,年均增长9.3%。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2.64,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为25%。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2.3亿元,其中,城镇244.5亿元,乡村47.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1928元,同比增长1.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037元,同比增长6.9%。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教育阶段入学率分别为89.7%、96.6%、90.1%。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99.8%、99.9%、99.2%。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实现全覆盖。城镇登记失业率3.3%。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

(三)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2020年,拥有有效期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5家,有国家级、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82家、353家;获得认定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省级5个;获国家级和省级农业科技园区认定1家和2家;科技部备案星创天地3家,省级10家;建立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户。建立院士工作站18个,专家工作站28个,数量全省排名前列。累计入选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对象18名,入选省千人计划“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1家。2020年,规上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增至37563.5万元,投入强度0.4%。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2.0亿元,研发新产品91个,申请专利85个,其中,发明专利18个,有效发明专利共117个。

(四)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十三五”期间,全市GDP年均增长7.9%,高于全国、全省平均增速。2020年,GDP实现945.4亿元,突破900亿元大关,人均GDP达到39172元,占全省的比重上升至77.9%。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4.87∶24.18∶50.9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15年的47.5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51.3亿元,年均增长1.6%。TEEB达9602亿元,GEP达7581亿元,绿色GDP占比达96.6%,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基本建成。

二、取得相应成绩的主要原因

普洱市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省发展大局,提升发展潜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

(一)严格落实“三大定位”

紧紧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战略机遇,放大区位优势。不断提升出入境大通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能级,完善沿边口岸和边合区功能配套设施,深化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互联互通,高质量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前沿窗口,拓展发展空间。国务院批准勐康口岸为国际性常年开放公路客货运输口岸,孟连(勐阿)边合区建设加快推进,普洱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成为云南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普洱学院入选首批云南省国门大学建设试点高校。

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民族团结工作发扬光大。1951年元旦,26个民族的代表和党政军代表在普洱专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大会上剽牛盟誓,许下“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的铮铮誓言,并立下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从此,普洱各族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践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近年来,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持续巩固民族团结、边疆稳定良好局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实现边疆民族地区和谐稳定及发展。

普洱各族群众自古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守护绿水青山。近年来,全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为己任,推行绿色经济评价考核机制,创新GEP和TEEB评估核算体系,为绿色发展积累经验。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地方立法,《普洱市古茶树资源保护条例》《普洱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景迈山保护条例实施办法》等相继出台,建立“河湖长+检察长”协作机制,牵头与周边州(市)开展跨界河湖联防联治等。绿海明珠的特色和生态屏障的功能越发彰显。

(二)坚定不移抓产业

坚持“存量经济绿色化改造、增量经济绿色化构建”的发展路径,全力推动产业绿色发展,让绿色成为发展基因。以打造“中国有机茶第一强市”为契机,对160多万亩现代茶园进行高标准提升改造,建成普洱茶品质区块链追溯平台,有机茶认证面积、企业、证书数均居全国地级市首位。通过政府引导成立普洱茶投资(集团)公司,打造地域品牌。普洱茶高居全国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产品)第7位,获普洱茶国家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权的企业达65户,占比85.5%。全市咖啡种植面积达78万亩,产量全省第一。成功发布新华·云南(普洱)咖啡价格指数,实施咖啡生豆目标价格保险,“普洱咖啡”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普洱茶和普洱咖啡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首批保护名录。建成全国最大的云茯苓、白芨、林下有机三七种植基地。以水电为主的电力装机规模达到930万千瓦,绿色能源装机达100%,电力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绿色赋能促进文化旅游,思茅、西盟上榜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西盟佤部落成为首个省级旅游度假区,2A级以上旅游景区增至15个,思茅、宁洱、景东、镇沅、澜沧成功创建“中国天然氧吧”。

(三)一以贯之惠民生

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保持在70%以上,每年办好十件惠民实事,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2020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23.6亿元,其中,教育、卫生健康、社会保障和就业、农林水分别支出49.8亿元、40.9亿元、44.5亿元和63.4亿元,四项支出达61.4%。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47%和71%,特困供养标准提高91%。农村低保人均标准提高到4620元,兜底保障人口实现“应保尽保、应养尽养、应救尽救”。九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验收,学校办学条件全部达到“20条底线”要求,高中阶段提质扩容。加快建设国门医院、市传染病医院,提升县人民医院感染科收治能力和医疗卫生水平,尤其是市、县两级疾控中心核心能力大幅提升。

(四)攻坚克难促基础设施投资

“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47.5亿元。2020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19.7%,居全省第一,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6.8和15.7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比重达58.2%。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增至566公里,五年完成430公里干线公路改造提升,新改建农村公路9521公里,实现建制村道路硬化率100%。景迈机场建成通航,成为全省少数拥有两个机场的地级市,高铁建设稳步推进。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92.6平方公里,新增蓄水库容1.7亿立方米。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提高耕地质量的重要抓手,建成高标准农田63.3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9.4万亩。优化电网主网、配网建设,建成运营电站135座。4G网络和光纤宽带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新建5G基站607座,完成市、县、乡三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全覆盖。

三、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做好一个地方的工作,首先要认识本地区的特点。普洱最大的特点是绿色。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普洱现场办公会指示精神,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奋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全力推进绿色经济示范区建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需要持之以恒坚守。一要继续把普洱融入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守初心、担使命,咬定青山不放松,以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经济发展迈向新阶段。二要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坚定不移走以发展促保护、以保护促发展的道路,保持定力,聚力产业,将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共赢,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三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推进产业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力度,要素向企业集聚,提升创新能力,让企业成为引领绿色发展的核心力量。增加人力资本投入,加大顶尖研发人员引进和培育力度,培养适应创新需求的多层次人才。四要争取国家支持,持续转化GEP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国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继续探寻将GEP转化为发展动能的途径,争创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把“含绿量”点化为“含金量”。五要探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依托普洱茶、普洱咖啡产业标准,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全域生态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发布生态产品目录,做好认证溯源,打造地理标志产品,让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新需求,逐步形成优质优价的标准体系。

(二)全力建设兴边富民示范区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一要胸怀“国之大者”、强化边防责任,坚决推进强边固防与疫情防控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党政军警民作用,构建边境网格化、立体化防控体系,守好国门。二要狠抓云南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推进口岸城市建设,形成口岸、国际大通道、综合保税物流中心和边合区、边境小额贸易叠加的对外开放高地,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三要加快沿边经济发展。以绿色有机为主线,以“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为目标,走有机化、品牌化、特色化发展道路,针对具有地域特色的茶叶、咖啡、肉牛、甘蔗、中药材和果蔬等产业,全域提高基地化层次、全面提升精深加工水平,做好产业稳链、强链、补链、延链工作,推动产业发展。四要围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和高品质生活的需要,聚力补齐边境地区基础设施短板,高质量建设边境小康村,积极推动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均衡配置,提高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

(三)全力打造国际生态旅游胜地

注重凸显自然生态禀赋和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对标国际一流,走出一条具有普洱特色的文旅融合发展之路。一要以国际化的视野谋划推进旅游产品。坚持对标国际一流的要求,用好、用足、用活普洱丰富的生态资源,倾力打造一批高端景区、酒店、田园综合体等;结合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资源,充分发挥民间艺人、匠人的带动作用,开发高端旅游产品;加快国家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产业。二要加快完善旅游标准化体系。对标国际一流标准,实施旅游基础设施国际化提升工程,强化高标准旅游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高质量建设一批“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旅游品牌。三要对标一流的管理,优化营商环境,着力构建安全优质、舒适快捷的旅游服务体系,加快景区景点智慧旅游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旅游的层次、档次和水平。

猜你喜欢

普洱高质量绿色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在普洱半山酒店寻找诗和远方
绿色是普洱的底色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普洱”音义考
2008《普洱》杂志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