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辟拓殖地与日本在巴西的早期移民活动

2022-11-21

关键词:巴西移民土地

杜 娟

开辟拓殖地与日本在巴西的早期移民活动

杜 娟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北京 100101)

购买土地、开垦荒地和创建拓殖地是日本在巴西早期移民活动的一大亮点。为了获得更大的经营自主权和更多的经济收益,在履行完劳动契约后,一部分日本移民离开种植园,在圣保罗市郊、西北铁路沿线等地购买土地开辟拓殖地。最早的拓殖购地行为大多是移民迫于生计、零散的和自发的个体行为。而后,伊瓜佩地区的拓殖地则是由日本政府推动的、有组织的官商合办行为,兼具投资、置地和移民三重作用。

巴西;日本移民;拓殖地;圣保罗州;种植园

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之本,出让土地所有权成为近代多国争抢农业劳动力移民的主要方式,巴西也不例外。早在19世纪20年代,巴西政府就做出承诺,给每一位移居这里的德国农民一块土地“皮卡达”,并辅以10年免税的优惠措施。而当圣保罗州遭遇欧洲移民危机时,1906年出台的《土地所有权法》就做出规定:种植园农工可在完成契约义务后购买土地成为独立小农。这一点与秘鲁形成了鲜明对比,因为秘鲁法律严格禁止外国人取得土地所有权,继而失去了对农业移民的吸引力。其实,日本移民脱离契约劳工身份后购买土地的行为并非只存在于巴西,也常出现在其他移居国,比如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1]57。本文旨在探讨日本移民初期在巴西开辟拓殖地的进程、种类和特征。

一、私人开发的拓殖地

1907年,日本和巴西签订《移民契约》。1908年6月,日本首批781名移民搭载“笠户丸”驶抵巴西桑托斯港。经过最初几年的适应和调整,早期日本契约劳工在巴西的生活逐渐稳定下来,劳资矛盾有所缓和,移民待遇也有所提高。为了获得更大的经营自主权和更多的经济收益,在履行完劳动契约后,一部分日本农工用为数不多的积蓄租种地主的土地,成为收益分成的佃农[2]。另一部分日本农工则选择离开种植园,购买土地开辟拓殖地,摇身一变成为自耕农。根据日本驻圣保罗州总领事松村貞雄1916年1月31日向外务省递交的调查报告,“近年来,我国移民中独立自营的倾向逐渐变强。1915年末,圣保罗州已经有400个日本移民家庭成为自耕农”[3]。据统计,一般在到达巴西4年后,约70% 的日本移民都由契约农工成功地变身为独立小农[4]8。下面仅就早期比较有代表性的日本移民自发开辟的拓殖地进行介绍。

(一)圣保罗市郊的拓殖地

约克利拓殖地位于圣保罗市以北33公里处。早在1911年,乘坐“旅顺丸”来到巴西的日本移民武三就在此地种植马铃薯。1913年10月,9个日本移民家庭联合买下这块地皮,并移居到这里。此后,日本移民在这个拓殖地成立了约克利农业合作社。该合作社就是二战后成立的南巴西农业合作社中央联盟的前身。

科蒂亚拓殖地位于圣保罗市西南27公里处。1913年,一些在圣保罗市做木匠的日本单身青年劳工和离开瓜塔帕拉种植园的家庭移民开始在这里租种土地,这片土地的所有权属于明霍韦柳的一所教堂。尽管这个地方一直是农业用地,但基本都是靠天收,日本人接手经营后,把母国的耕作方法传播到这里,他们对土地施肥以增加产量。土豆种植在科蒂亚拓殖地大获成功,土豆被源源不断地运往圣保罗市的市场上销售。随后,科蒂亚农业合作社在此成立,逐渐发展成为二战期间及战后南美洲最大的农业合作社。

(二)西北铁路沿线的拓殖地

松村貞雄主张日本移民购买和经营土地,这既能转移大种植园内的劳资矛盾,又能为更多的日本移民提供经济发展机会[3]。平野運平很好地践行了松村貞雄的思想。他是第一批日本移民5位翻译中的一个,由于工作出色,成为瓜塔帕拉种植园的副经理,管理这个拥有500个移民家庭(其中200个是日本移民家庭)和200万株咖啡树的大型庄园。但平野運平的“野心”不止于此,他希望在周边开辟一个属于日本移民的拓殖地。他募得200个日本移民家庭,购买了彭纳总统车站13公里处1 620英亩(3 920公顷)的原始森林,这片林地距离西北铁路包鲁车站125公里。这里属于印第安人的领地,被视为圣保罗州咖啡生产的“新边疆”。1915年12月,首批82个日本家庭进驻平野拓殖地。早期的拓殖生活是艰苦的,疟疾、蝗灾和霜冻相继在平野拓殖地暴发。1919年2月,平野運平死于“1918年大流感”。然而,日侨并未放弃这块拓殖地,而是排除万难,把它建设成重要的咖啡和棉花产地,继而成为西北铁路沿线最大的日本人拓殖地[5]。1930年,该拓殖地的咖啡年产量突破5万袋。日后,它发展成日本侨民社区的教育和商务中心[6]44-45。

1913年,圣保罗土地开采殖民公司对比里吉车站附近的荒地进行开垦,该地距离西北铁路线包鲁车站约260公里。1915年,第一位日本移民入驻比里吉拓殖地。1916年,宫崎八郎被聘为该公司日本移民部门的代理人。在他的帮助下,越来越多的日本移民来此定居。1923年,比里吉拓殖地共吸纳了296个日本移民家庭。

巴西第一份日文报纸《南美周刊》的创办人保科健一郎分别于1917年和1918年创建了巴伊贝拓殖地和布雷让拓殖地。这两个拓殖地都在索罗卡巴纳铁路沿线。为了吸引日本移民,他在《南美周刊》上发布广告。在布雷让拓殖地,许多人因为营养不良和过度劳累而患上地方性流行病和肺结核,不少人为此丧命。

1918年,皇国殖民会社的海外代理人上塚修平在伊塔克罗米地区购买了1 400英亩(3 388公顷)土地,建立第一个上塚拓殖地。该拓殖地位于埃托尔勒格鲁车站4公里、林斯西北部的地方。1922年,他又在林斯以西建立了第二个上塚拓殖地。

(三)圣保罗州以外的拓殖地

除了圣保罗州,早期日本移民还在巴西的其他州开辟拓殖地。比如,他们在圣保罗州北部、米纳斯吉拉斯州接壤和里奥格兰德河畔的米内罗三角地带栽培水稻。1919年,约有410个日本移民家庭在这个拓殖地生活劳作。但一战后,由于经济萧条、土地肥力下降等因素,不少拓殖者离开了米内罗三角区。

在南马托格罗索州首府大坎普城则聚居着很多来自冲绳县的日本移民。在明治晚期和大正时期,为了修建西北铁路,秘鲁、玻利维亚和阿根廷的冲绳移民被召集到拉普拉塔河沿岸地带。随后,越来越多的冲绳移民聚集于此,这里逐渐发展成冲绳人在巴西的一个主要据点。

二、有日本官方背景的拓殖地

如果说上述拓殖地是巴西的日本早期移民为谋生计的一种应激式反应,那么伊瓜佩地区的拓殖地则出于日本政府的顶层设计,是官方在海外建立拓殖地的尝试。

在向巴西输送契约劳工的同时,日本政府内部也就在巴西建立“殖民地”(拓殖地)进行讨论。1910年,在日本内阁农商务大臣大浦兼武的资助下,青柳郁太郎一行人到巴西圣保罗州及其他三个南部州进行考察。经过比对,他们最终选定圣保罗市以西160公里、距离桑托斯港220公里、里贝拉河流域的伊瓜佩地区[7]。而后,青柳郁太郎便同圣保罗州政府交涉买地事宜,并表达了要在这片地区成立联合合作社——“东京辛迪加”。

1912年3月8日,圣保罗州政府(甲方)和“东京辛迪加”(乙方)正式签订协议。主要内容包括:甲方为乙方拓殖者提供在伊瓜佩地区未开垦土地,乙方将于2年内向该拓殖地迁移2 000户日本移民家庭(可延期),甲方将建设从拓殖地到通商口岸之道路及铁路并附属道路,甲方须提供给拓殖民用于农业实验及畜牧实验场所的种苗和牲畜,甲方建设学校配置教室教授巴西语,甲方承担每位移民的船费,乙方将赫克托雷斯的内外划分为25块做殖民地提供给拓殖民,乙方若已将移民全部移入须归还多余土地等[8]。

日本首相桂太郎和内相大浦兼武都极力主张在海外建立日本人拓殖地。在他们的推动下,1913年3月,巴西拓殖会社成立,涩泽荣一出任会社主席。巴西拓殖会社接管了“东京辛迪加”和圣保罗州政府签订的购地协议。同年9月,该会社拿到了位于里贝拉河左岸1 400公顷的土地,计划引进30个日本移民家庭,将这块拓殖地取名为“桂拓殖地”。随后,巴西拓殖会社便开始征募工作[9]196。募集条件如下:“移住拓殖地要符合本人意愿,土地转让需提前约定;在缔结占地条款时需先交总地租的四分之一为定金,其余应在5年内按年赋,未缴纳金额以每年6分利息缴纳,拓殖地应以一公顷20-30密尔雷斯,以25公顷左右为准;公司为维持拓殖地秩序或进步,制定相应规定或命令,对违反规定者政府有权力将其驱逐出拓殖地;拓殖地的工资为一日2.5密尔雷斯;从圣保罗到拓殖地的旅费由移民本人承担,对情况属实者可根据其工资扣除,每个大人为25密尔雷斯;需要等借款者,其借款责任由家中2-3人一并承担;大人每人10密尔雷斯的手续费须由本人支付。”[10]1913年11月,首批30个家庭入住桂拓殖地。他们主要种植甘蔗和稻米,收益的25%归巴西拓殖会社所有,剩余的75%归农户自己。桂拓殖地的早期发展还比较顺利,青柳郁太郎在回忆录中写道:“每个人都在用最健康的体魄从事农业劳动,原因在于桥田主任指导恰当,更重要的是,北鸟医生提供了许多预防性的卫生举措……职员间没有误解,全员合作共事,共同造就了拓殖地愉快的生活氛围。”[11]

1916年8月,巴西拓殖会社又在伊瓜佩河流域和桂拓殖地附近购买了9 300公顷土地,建立雷日斯特鲁拓殖地。1917年,募得99户日本移民;翌年,又募得150户家庭[12]。

以伊瓜佩地区为代表的官商合办的拓殖地,往往经日本政府运作、由国内实业家投资、规模大、人员多,开拓那些被当地人“遗弃”的荒地或边远地区,继而形成了以家族为单位、由生存利益联结起来的“协作劳动社会共同体”。这一拓殖模式是巴西日本移民社会特有的经济活动,由于经营得比较成功,后来在墨西哥、巴拉圭和玻利维亚得到复制[13]77。一战后,日本移民公司进入整合期。1918年,海外兴业株式会社成立,并于翌年收购了巴西拓殖会社,接管经营其在伊瓜佩地区的拓殖地,不断完善拓殖地在土地管理、道路建设、农事垦荒、饲养家畜、作物改良、医疗卫生、学校教育等方面的组织管理。

三、拓殖地的分类和异同

由早期赴巴西的日本移民开辟的拓殖地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日本移民在脱离种植园、铁路等契约工作后,自发组合购买土地而建立的拓殖地,如约克利拓殖地、科蒂亚拓殖地、米内罗三角区拓殖地和大坎普城都属于这一类。其特征是土地所有权归日本人,创始人都属于最底层的日本契约劳工移民,拓殖地中的居民相对较少,面积也比较小。第二类是一位日本移民先投资买地,而后主动招募其他日本移民入驻进行垦殖的拓殖地,代表有平野拓殖地、巴伊贝拓殖地、布雷让拓殖地和上塚拓殖地。与第一类一样,此类拓殖地土地所有权也归日本人,都属于移民自己的投资和开发行为,不过创始人并非原先的底层劳工,而是移民中的管理层或本身财力比较雄厚的商人,手上能够支配的移民资源比较丰富,且具有号召力,拓殖地中的居民较多,规模较大。第三类是巴西商业公司招募日本移民开垦荒地,代表是比里吉拓殖地。与前两者不同,这一类拓殖地的土地所有权归巴西本地人,具体经营人为日本移民。

尽管这些拓殖地在土地所有权、创始人类型、人数、规模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但它们之间也有共同之处。一是拓殖地的选址大都在城市周边或内陆地区,土地状况大多是未开发的处女地。二是拓殖地的居民都是以某些共同特征维系的,或是出生地相同,或是乘坐同一艘移民船,或是有相同的宗教信仰,或是曾在同一种植园劳作等,都是已经在巴西生活的日本移民。这一特征最明显的要数大坎普城。1920年,这里有50个日本移民家庭,只有一个不是来自冲绳县的[4]9。三是拓殖的模式都是依托农业,移民们扎根田间,深耕细作,种植稻米、大豆、棉花、土豆等作物,既能满足自身生活需求,也能与周边市场紧密结合。四是拓殖的过程都非常艰辛,大多曾遭受疾病或天灾的沉重打击。

与之前私人开发的日本移民拓殖地相比较,由巴西拓殖会社主导搭建、具有官方背景的伊瓜佩地区拓殖地既有不同之处,也有相似之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日本政府是否参与其中。前者是巴西境内日本移民的个人行为;后者明显带有日本官方背景,是日本政府积极推动运作的。二,资金来源不同。前者则由旅巴日本移民个人或集体募资;后者的投资方主要是日本国内的实业家。三,居民来源不同。前者完全依赖身在巴西的日本侨民;后者的招募对象不局限于巴西当地的日本移民,也有从日本国内直接征募的。四,组织方式不同。前者大多是移民的自发行为,缺乏有效的防护知识和救治手段,易受传染病侵害。后者则是经过严密的筹备和精心的组织,尤其在卫生防疫方面。伊瓜佩拓殖地都配有日本医生,他们携带充足的药物,“能够处理重病或突发疾病”“每个新加入拓殖地的成员都要先接受健康检查……每年8月会定期为移民进行体检”,拓殖者可以随时接受诊断和药物治疗[14]。这些举措保障了伊瓜佩拓殖地在建设初期免于遭受重大疾病的打击。相似之处在于:两者的选址都在城市周边或内陆地区,且都濒临河流,这为日本移民灌溉农田和种植稻米提供了条件;二者的拓殖模式都以农业为基础,形成了集生产、生活、消费于一体的日本移民社区。1927年,日本政府颁布《海外移住组合法》。同年,在东京成立海外移住组合联合会,推动日本向海外的移民活动和建设拓殖地。1929年,该机构在巴西设立代理机构——巴西拓殖协会,主要负责购买土地,向日本移民出售地块,提供资本借贷,修建拓殖地的基础设施,建造农产品加工厂等,当年就开辟了巴斯图斯、新阿利安萨、帝埃迭和特雷斯巴拉斯四大拓殖地,并接管了中小型拓殖地。在拓殖地建设方面,有负责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用水排水等公益设施,也有制材所、炼瓦所、发电所和服务于农产品加工的精米所、制糖所、制棉所、咖啡精选所等产业设施,还有事务所、车库、旅馆、邮局、墓地等服务机构[15]。

结语

无论是日本移民私人投资经营的拓殖地,还是官商合办建设的拓殖地,都是日本、巴西两国经济发展和人口政策成功对接的表现。日本“人多地少”,亟需向外输出人口,缓解压力,巴西则是“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一直是巴西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大片土地亟待垦殖开发,两者遥相呼应。日本拓殖地的出现更加稳固了这种合作关系,对于解决两国的人口问题而言是一个“完美的方案”[16]6。对于日本而言,拓殖地不仅为日本劳工提供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他们的收入,有效阻止了现有移民回国的步伐,同时吸引日本国内的潜在移民迁往巴西。对于巴西而言,外国投资的拓殖地是一种在农村安置移民的新方法,城市周边聚集的日本移民既可以作为熟练劳动力储备,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日本移民在拓殖地耕种了许多新的农作物,棉花、稻米、烟草、蔬菜、水果等种植面积日益扩大,还发展养殖业,开辟牧场饲养家禽、猪和奶牛。1931-1932年,日侨拓殖地生产的茶叶占圣保罗州总产量的75%,蔬菜产量占70%,生丝产量占57%,棉花产量占46.4%[17]149。1934年,巴西向日本出口的棉花贸易额较前一年增长了20余倍[18]172。此后数十年,日侨拓殖地将对巴西的农产品结构和出口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1] SMITH R J. The ethnic Japanese in Brazil [J]. Journal of Japanese studies,1979(1):53-70.

[2] Becoming a self-employed farmer [EB/OL]. [2018-03-20]. http://www.ndl.go.jp/brasil/e/s3/s3_1.html#se1korono.

[3] 松村貞雄. 大正4年の日本移民概況[A]. 大正四年在伯本邦移民概況[C]. 大正5年(1916年)1月31日. 外務省文书[EB/OL]. [2018-03-21]. http://www.ndl.go.jp/brasil/ text/t029.html.

[4] CARVALHO D D. Migrants and identity in Japan and Brazil:The Nikkeijin [M]. New York:Routledge,2002.

[5] 松村貞雄. 大正5年の日本移民概況[A]. 大正5年ニ於ケル本邦移民概況報告ノ件[C]. 外務省文書. 大正6年(1917年)1月18日[EB/OL]. [2018-03-22]. http://www. ndl.go.jp/brasil/text/t030.html.

[6] 平野植民地日本人会. 平野植民地入植前後の状況[A]. 平野廿五周年史[C]. 平野植民地日本人会,1941[EB/OL]. [2018-03-22]. http://www.ndl.go.jp/brasil/text/t032.html.

[7] 伯剌西爾開拓事業論見書. 大正元年(1912年)9月[EB/OL]. [2018-03-25]. http://www.ndl.go.jp/brasil/e/data/ R/016/016-002r.html.

[8] 東京シンヂケートとサンパウロ州政府との間で土地無償譲与の契約成立[A]. 橋田正男宛、藤田克己書簡.橋田正男関係資料95-3[C]. 明治45年(1912年)4月15日[EB/OL]. [2018-03-25]. http://www.ndl.go.jp/ brasil/e/data/L/017/017-001l.html.

[9] 入江寅次. 邦人海外発展史(下)[M]. 東京:原書房,1981.

[10] 田口道造宛,青柳郁太郎. 桂植民地への勧誘. 田口道造宛. 青柳郁太郎書簡控. 橋田正男関係資料95-8[EB/OL]. [2018-03-26]. http://www.ndl.go.jp/brasil/data/L/018/018- 001l.html.

[11] 青柳郁太郎. 青柳郁太郎回顧談[A]. ブラジルに於ける日本人発展史(下巻)[C]. ブラジルに於ける日本人発展史刊行会,1953[EB/OL]. [2018-03-26]. http://www. ndl.go.jp/ brasil/text/t036.html.

[12] Establishment of the Registro colony [EB/OL]. [2018-03- 26]. http://www.ndl.go.jp/brasil/e/s3/s3_2.html#se3iguape.

[13] MASTERSON D M. The Japanese in Latin America [M]. 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2004.

[14] 白鳥尭助. イグアペ植民地[N]. 伯剌西爾時報,大正8年(1919年)3月21日、28日[EB/OL]. [2018-03-27]. http://www.ndl.go.jp/brasil/text/t037.html.

[15] 海外移住組合聯合會. 移住地狀況[C]. 昭和十年(1935年)7月制[EB/OL]. [2018-06-03] http://www.ndl.go.jp/ brasil/e/data/L/091/091-001l.html.

[16] LESSER J. Japanese,Brazilians,Nikkei:a short history of identity building and homemaking [C]//Searching for home abroad:Japanese Brazilians and transnationalism. 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2003:5-19.

[17] UEHARA A R. Nikkei presence in Brazil:integration and assimilation [C]//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Brazil and Japan:immigration,history,and language. Kyoto:inter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for Japanese studies,2009:141-154.

[18] ENDOH T. Exporting Japan:politics of emigration to Latin America [M]. 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2009.

Formation of Colonies and Early Japanese Migration in Brazil

DU Juan

(Institute of World History Studies,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101,China)

The purchase of land,the reclamation of wasteland,and the building up of settlements highlighted the early Japanese migration in Brazil. To gain greater autonomy in management and more economic benefits,after fulfilling the labor contract,some Japanese immigrants left the coffee plantations,purchased land in the suburbs of São Paulo,and along the Northwest railway opened up the land for colonies. Most of the earliest colonization were individual behaviors under the pressure of livelihood,scattered and spontaneous. Later,the Iguape colony was supported by Japan and organized by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and business circles. This colony had the functions of investment,land purchase,and immigration.

Brazil,Japanese immigrants,colony,São Paulo,plantation

D523.8

A

1672-4860(2022)01-0001–05

2021-10-26

2021-12-26

杜 娟(1984-),女,汉族,河南许昌人,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拉美史。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巴西的日本移民史研究”,项目编号:19BSS033。

·感谢匿名审稿人对本文的建议,作者文责自负。

猜你喜欢

巴西移民土地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移民火星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12项移民出入境便利政策措施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内陆移民(外二首)
巴西战舞
2014巴西世界杯赛程
分土地
何处得清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