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服饰民俗色彩文化在高校美术中的运用
2022-11-21黄斐斐
黄斐斐
(上饶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西 上饶 334000)
传统服饰民俗色彩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历经五千多年的发展和积淀,拥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造型、纹样及色彩等方面也展现出先辈们的思想智慧,对高校美术教育教学有着极高的应用价值。色彩作为服饰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不同时期人们的意识形态与精神内涵。在高校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有效引入我国传统服饰民俗色彩文化,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色彩意识和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进而获得更好的教育成效。
1 我国传统服饰民俗色彩文化分析
我国传统服饰民俗色彩文化具有以艳丽为美的表现特征,自古以来,中国人都非常崇拜自然色,追求吉祥如意的寓意。我国传统服饰具有热烈、明快的色彩风格,不仅注重明暗和强弱的对比,还追求色彩的和谐统一。从整体效果来看,色彩是艳丽明快又赏心悦目、简单大方又热烈火爆的,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中国传统服饰民俗色彩文化具有3个方面的特征。
1.1 以原色表现为主
原色具有饱和、鲜艳的特征,我国传统服饰色彩的基本色调为“五方正色”,主要由红、蓝、黄三原色与黑白两极色组成。例如,我国不同朝代均以一种原色作为代表性色彩,商朝的代表性色彩是白色,周朝是红色,秦代是黑色。在中国的传统色彩观中,五色被定为正色,是权威与尊贵的象征,人们认为只有五色是色彩最为基本的元素,也是最为纯正的颜色。在绚丽多彩的传统服饰中,唯原色独尊,以原色为本源之色,明确正色和间色,既服务于中国古代奴隶阶级、封建阶级的礼制,又反映了色彩科学的基本规律,为我国五色体系与美学思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变迁,颜色来源进一步增加,颜色类型已达数百种,但依然保留着我国传统色彩的基本格调,展现出更为多样化、系统化的色彩表现形式[1]。
1.2 以纯色对比为主
我国传统服饰民俗色彩文化中常常会将互补或对比的纯色搭配使用,以获得明快、对比鲜明的色彩效果。我国民间曾流传着一套配色口诀:“红靠黄,亮晃晃;红搭绿,一块玉;要想精,加点青;红间黄,喜煞娘……”明清以来,皇后的服饰就是以黄、绿、红为主色搭配,尽显霸气和豪华。每逢春节,民间百姓都会穿着以红、绿、黄、蓝为主色搭配的服饰,渲染了节日喜庆、热闹的气氛。在服饰色彩文化方面,我国传统服饰注重强对比与高纯度,西方近代服饰则注重调和之美[2]。
1.3 对比中求和谐
我国传统服饰民俗色彩追求艳丽之美,但“艳”和“丽”是两种不同的概念。“艳”是实现后者的基础,并不等同于“艳”,若纯色搭配效果差,达不到赏心悦目的效果,那么极易产生不和谐、过分刺激的色彩效果,所以我国传统服饰民俗色彩文化非常强调“和谐”,即通过相应的规律和方法,将对比色彩进行有秩序的组合,进而获得一种和谐统一的理想状态。其中,不等值配置就是我国传统服饰民俗色彩的基本配色规律之一,在对多种对比色彩进行组合搭配时,通过色彩面积与形状的大小、聚散的不等值配置,以某一种或是某一组色彩为主,小面积使用与之对比的色彩作为陪衬的点缀色,进而使色彩组合搭配达到调和统一的状态。同时,可通过色彩间隔的方法对多种对比色彩进行组合搭配,也就是将金、白、黑、银等色相嵌入对比色之间,将彩色、光泽色作为缓冲色,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比色直接对比的强度,让整体色彩更加和谐。另外,可通过“退晕”的方式降低色彩对比的强度,以调和色彩。例如,明清的刺绣和织锦中常使用红绿或是蓝绿的退晕手法,按照一定的比例将白色加入两色之中,让红绿或蓝绿的纯度通过“晕”的变化逐渐降低,当两色接触时,对比就非常缓和,进而形成艳丽、柔和的色彩效果[3]。
2 高校美术中我国传统服饰民俗色彩文化的有效运用策略
2.1 加强对我国传统服饰民俗色彩文化的认识
中华民族被称为“衣冠之国”,传统服饰民俗色彩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展现出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弘扬与传承我国传统服饰民俗色彩文化,是现代大学生的使命。在我国传统服饰民俗色彩文化中,色彩色相单一且突出,豪放且大气,拥有泱泱大国之魄;色彩情调积极健康、喜庆吉祥,展现出礼仪之邦的风度;色彩形式赏心悦目、明快艳丽,特色鲜明、奔放,体现了中华之龙的特征。可以说,我国传统服饰民俗色彩文化不仅讲究色彩的象征表意性,还追求色彩情感意念的体现以及审美的愉悦性,通过将色彩的表现形式和内涵意义进行和谐统一,最大限度地实现服饰和自然、社会、人的融合,展现出中华民族美学风格,反映意象统一和情景相融的美。
在高校美术教学中,对于色彩知识的讲解,很多教师只是一带而过,没有详细地讲解色彩的来源、文化内涵及色彩背后的象征意义,导致学生对美术色彩缺乏一个全面、准确的了解,在美术创作过程中无法有效使用色彩,存在较强的主观性,导致美术作品比较空洞,难以获得理想的艺术表现效果。因此,高校美术教师应提高对我国传统服饰民俗色彩文化的重视程度,带领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服饰色彩文化的来源、文化内涵及其意义,让学生可以准确地认识我国色彩文化的特征与内涵,进而在美术创作中融入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增加美术作品的内涵,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色彩运用技巧,提升美术学科素养。此外,高校美术教师应积极转变教育理念,摒弃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我国传统服饰民俗色彩文化知识进行讲解,以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相关知识,即通过网络收集相关图片、视频,然后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制作短小精悍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最后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让学生立体地感受我国传统服饰民俗色彩文化的独特魅力[4]。
2.2 注重中西色彩的融合,提升学生美术创作水平
同西方色彩文化相比,我国传统服饰民俗色彩文化追求“和谐统一”有余,但在创新求变上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受到上千年封建社会思想的桎梏,我国传统服饰色彩文化主要是为了满足当时政治统治和道德约束的需求,并没有专注于对色彩文化的创新与改变。例如20世纪60年代风靡我国的绿色军装,70年代盛行的灰色中山装、对襟中式便服,这些服饰在色相的使用上都较为简单;而西方色彩文化更加注重多变,主要特点就是创新性、多变性、多样性。因此,要想传承与弘扬我国传统服饰文化,最重要的是汲取西方色彩文化“创新求变”的长处,弥补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短处。纵观我国现代色彩发展史,很多色彩领域的每一次创新,都伴随着西方色彩新思想、新技术对我国传统色彩的启发与冲击。例如20世纪日本“色彩美的创造”“色彩地理学”等新概念传入我国,为中国色彩文化带来了先进的理论,也为今后我国传统服饰民俗色彩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注入了新活力[5]。近年来,我国各大媒体开始发布关于国际时装潮流的信息,突破了传统服饰的设计模式,我国开始追求多样化的服装及色彩。同时,在美术创作层面上,我国传统服饰民俗色彩讲究原色的表现,多以纯色对比为主,推崇单色的美术表现,重视对事物的充分还原,具备鲜明独特的色彩风格;西方服饰色彩则追求色彩的“创新变异”,以多色混合为主,喜欢使用夸张的色彩混合,注重体现创作者的意识,展现出超出事物原本的面貌。
在高校美术教学过程中,由于大学生身处儒家中庸思想的文化环境,在美术创作中过于注重色彩的“和谐统一”,死板地模仿西方美术色彩的运用方式,如同东施效颦,无法体现出本土的文化特色。针对这一情况,高校美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西方美术色彩文化和我国传统服饰民俗色彩文化,取两种文化的长处,去除糟粕,优势互补,在美术创作过程中有效融合中西方色彩,提高作品的色彩表现力和视觉效果。如在绘画课程教学中,涉及“中国画”“水彩画”“油画”等绘画课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可以熟练运用中国画、水彩画、油画的理论技法与工具材料进行美术创作,培养学生中西方绘画表现能力和造型能力,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中西方绘画创作与科研能力以及活跃的艺术思维。结合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将我国壮族传统服饰色彩文化引入绘画教学中。这一传统民族服饰以黑色和蓝色为主,搭配花色或白色、黑色的头巾,头巾、袖口、腰裙等部位缝制以黄色、绿色等明快艳丽色彩为主的各式花边,搭配银制的项圈、耳环等,使整套服装多了一抹亮色,色彩对比鲜明又活泼。中国画的色彩包含我国儒家色彩观,以原色为贵。壮族服饰色彩不仅使用了传统的“五色”,还与道家“尚黑”的美学思想统一,具有民族特色。在美术创作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借鉴壮族服饰色彩文化,以此来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帮助其更好地掌握中国画色彩技巧,增强其民族情感[6]。随后,教师需要指导学生结合蓝色和黑色对现实色彩进行提炼,适当降低色彩的纯度,简化色彩关系,合理调整色彩,再指导学生在油画创作中融入壮族服饰色彩文化,启发学生探究中西服饰色彩文化的相似点和不同点,让学生将西方色彩文化与我国色彩文化相融合,最终让绘画作品呈现出独具一格的魅力。
2.3 加强美术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
我国传统服饰历经五千多年的发展,现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体系,除了端庄、大气的传统服饰以外,还有各式各样的奇装异服,这些服饰的色彩产生了强烈的反差,给人带来了强烈的视觉体验。通过在高校美术教学中融入各式各样的奇装异服,能够更加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这些奇装异服,为学生讲解服饰背后的文化内涵,让其了解到服饰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求变”,待学生对我国服饰发展史有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可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尝试改变原本的色彩组合搭配方式,多学习和探究古往今外优秀的服饰作品,再在课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服饰设计,制作一些独特的民族服饰、帽子、围裙等[7]。
另外,自然色是我国传统服饰色彩文化的基本特征,大自然为人们提供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将自然万物凝结到艺术创作中,可以让艺术灵感始终充沛,进而不间断地进行艺术创作。所以在高校美术教学过程中,为有效提升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教师需多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从大自然中汲取创作灵感。例如,组织学生前往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对这些地区保留下来的传统服饰民俗色彩文化进行深入调研,充分了解和感受少数民族的生活与文化;或带领学生参观相关博物馆,利用馆内展示的传统服饰实物、文献等,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充分地认识我国传统服饰民俗色彩的文化内涵[8]。在参观结束后,教师可鼓励学生书写一份调研或者观察报告,并在此基础上创作一幅美术作品,或制作一件传统民族服饰等,让学生将自己看到的、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中,不断提高其美术核心素养。
3 结语
对于高校美术教育而言,我国传统服饰民俗色彩文化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很高的教育价值。将这一文化有效融入具体教学活动中,不仅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其审美能力和色彩运用能力,还能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因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我国传统服饰民俗色彩文化的应用,结合具体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需求,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使美术专业学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