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拓新
——评《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发展史研究》
2022-11-21黎昔柒李诗芹
黎昔柒 ,李诗芹
(1.长沙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100;2.长沙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4)
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1]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形成发展是历史与逻辑的有机统一。彭曼丽的《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发展史研究》一书从历史线条出发,系统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生态经济思想、生态政治思想、生态社会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揭示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与逻辑。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形成发展是历史与逻辑的有机统一,这对于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及与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传承创新关系十分重要,对实现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揭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形成、发展与深化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内涵经历了一个由生态哲学思想到生态经济思想、生态政治思想再到生态社会学思想逐步拓展与深化的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形成主要体现在哲学层面。从马克思1835年中学毕业到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这段时期,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最伟大的理论成就是创立了唯物史观。伴随唯物史观的形成,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基本观点形成。在唯物史观系列观点形成过程中,以人与自然关系为逻辑起点,形成了以生态哲学思想为主体内容的生态思想。在中学毕业论文中,马克思开始思考人与动物的区别,触及到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在其题为《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之间的差别》博士论文(以下简称“博士论文”)中,马克思通过对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进行比较研究,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认识上升到哲学高度。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阐释了劳动是人与自然的中介的观点。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是异化劳动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异化,从劳动视角出发形成了“人化自然”概念,“人化自然”概念的形成确立起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的“人化自然”本体论。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梳理英法唯物主义的起源和发展,评判黑格尔自然哲学以及青年黑格尔派对黑格尔自然哲学批判的片面性,确立起实践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重要地位。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开始确立起科学实践观,科学实践观的确立使自然与社会联系起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形成了“历史是自然史与人类史相统一”的观点,这一观点揭示了人的自然性与自然的社会历史性相统一原理,进一步阐明了自然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客观评价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人与自然关系历史发展中的双重作用,展望了人与自然关系在共产主义社会的应然状态。在这一时期,恩格斯在《伍珀河谷来信》《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用非常直观的语言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自然生态、人的生态、社会生态的破坏,初步形成生态政治思想的基本立场。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恩格斯阐述了人口与经济社会应该协调发展的观点,这一观点与现代生态经济学原理高度契合。以上内容相互支撑、相得益彰,一起构成了唯物史观形成时期以生态哲学思想为主体的生态思想体系。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表明了他们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基本哲学立场:人化自然的本体论;自然价值与人的价值相统一的价值论;超越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自然社会发展趋势论;坚持从自然到社会的认识论[2](P75)。生态哲学基本立场的确立奠定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向经济、政治、社会历史领域拓展的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也确立起他们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伦理原则,生态哲学思想成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发展的指南。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由生态哲学思想向生态经济、生态政治领域的拓展。从1848年到1878年前后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考察以英国为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现了剩余价值理论。这一时期的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主要体现在《资本论》《论土地国有化》《论住宅问题》《反杜林论》等著作及其相关文献中。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以生态哲学思想为基点,由生态哲学思想向生态经济、生态政治领域拓展。在经济学领域,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了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的影响以及自然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制约,确立起一系列与现代生态经济学相吻合的原则,如:商品价格应该体现自然价值;经济应该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循环发展;技术与自然、社会应当协调发展;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要相适应;城乡实现融合发展;土地等自然资源应当实现国有化;资本创新生态化;等等。在政治学领域,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态批判的基础上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生态批判,进而提出要建立符合自然、社会发展规律的新的社会制度,即共产主义社会,在这个制度里,人与自然实现和谐共生。以上这些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2](P121-123)。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深化主要体现在生态哲学思想向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从1878年前后到1894年,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伴随着对唯物史观认识的深化而进一步拓深。在这一时期,马克思写了一系列自然科学笔记、一部数学手稿和《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形成了《人类学笔记》与《历史学笔记》。这些笔记与手稿为唯物史观提供了自然科学与史料依据,同时也把唯物史观关注的领域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拓展到整个人类社会与历史。恩格斯则完成了《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著作。在这些著作中,恩格斯深入阐释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在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在生态文明领域的成就之一是运用当时新的科学发现与考古学成果实现了对自然与人类起源发展关系的科学论证。与此同时,恩格斯系统阐述了自然对人类思维的重要作用。这样一来,生态哲学思想实现了向社会历史领域的拓展,自然、人、社会在实践基础上相统一的生态思想得到了科学论证[2](P154-157)。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伦理思想贯穿于其生态思想形成、发展、深化全过程,它规定了人类对自然的道德义务、道德范围、道德标准等,与生态思想其他组成部分相互交织,一起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提到人追求实现在自然面前的自由,但这种自由应该要符合自然的要求,人类的实践活动不能超越自然的界限,初步认识到人类应承担不破坏自然的责任。恩格斯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提出由于土地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生活资料,因此,买卖土地是不道德的行为,从土地对人类生存发展意义的角度强调了人类对土地的责任。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人与自然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出发强调人对自然的高度依附关系,认为人的本质与自然的本质相统一,人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复活相统一,这确定了人类对自然的基本道德立场。在随后一系列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以很大篇幅论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造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以及自然对人类的反作用,为生态伦理思想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形成了以人类对自然的责任为基本原则的生态伦理思想[2](P24-32)。
二、阐明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形成、发展、深化的历史,既是实践发展的历史,也是理论发展的历史,是实践发展与理论发展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恩格斯面临的时代课题是他们生态思想形成发展的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文明上升的年代。这一年代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机器化大生产开始改变在农业文明时期人对自然的高度依赖,人类开始大力改造与征服自然。
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文明的兴起使人对自然的主体意识大幅提升。这主要表现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广泛利用自然力以及人们对人类自身与自然界其他动物的区别的思考等方面。马克思、恩格斯曾在《共产党宣言》中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自然力的使用高度赞扬。这时,人们也认识到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有意识、能思考、能创造、会劳动,具有理性精神。这一时期的理性主义直接影响到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就认为人的本质是理性的,正因为人有理性,所以“人是目的”。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论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著作中,都对人的本质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运用达尔文的进化论详细说明了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进一步阐明了人与动物有区别。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给环境带来污染、对工人身体健康造成伤害。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都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环境污染与损害工人身体健康的问题进行了描述。他们认为,随着人在自然面前主体意识的提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业化大生产带来巨大的工业污染。狄更斯笔下的“雾都”伦敦举世闻名,除了因为伦敦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以外,18、19世纪工业化过程中大量使用煤炭是导致浓雾弥漫的重要原因。煤炭的大量消费造成空气污染,因此引发的呼吸系统疾病在当时成为英国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二是城市化带来巨大的生活污染。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其环境污染程度在当时也最为严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城市迅速扩张,随之带来大量生活垃圾,而这些生活垃圾经常得不到较好处理,便造成严重的生活污染。工业化大生产及城市化造成的环境污染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副产品,但资本家由于只关注利润的最大化,全然没有考虑它的严重后果。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当中,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的主要任务是领导无产阶段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他们也不可能不关注到当时已经存在的环境问题。
理论是对实践的反映。在深入考察实际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始终致力于寻求理论解答,因此,在继承和超越德国古典自然哲学基础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进而形成了一系列生态思想。德国古典哲学自然观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是对德国古典哲学自然观的继承与超越。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其自然观最突出的有两点:一是“人为自然立法”,自然是人的认识中的自然;二是主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然。康德的辩证自然观打开了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第一个缺口。康德唯心主义有机论自然观将人与自然紧密联系,既强调人在自然面前的主体性,又注意到人在自然面前的道德责任与人类对自然的依附性,克服了近代自然观将人排除在自然之外的缺陷,同时还把自然看成是人类认识中的自然以及认为人对自然存在不可知的局限性。
谢林发展了康德自然观中的辩证法因素。谢林的自然观主要有两点:一是“自然应该是可见的精神,精神应该是不可见的自然”[3]。自然界是精神的客观化,是精神无意识发展的产物,这种无意识的精神则始于主客体的绝对同一性。二是自然界是一个辩证发展的生成过程,其演变历程也是精神无意识的发展过程。谢林认为,对立是自然事物运动的最终根据,进一步说明自然界处于不断运动变化过程中的道理,这为马克思、恩格斯把自然看成辩证运动的过程提供了方法论启示。
黑格尔自然观主要有三点:一是自然是“绝对精神”外化的结果。二是自然是有机整体,为精神活动所渗透。自然的一切过程都应当用精神的内在活动来解释而不应该用物质的外在运动来解释。三是人的主观因素对自然有重要作用。虽然黑格尔的自然哲学是唯心主义的,但其中所包含的合理而丰富的辩证法因素使德国古典哲学自然观向前迈进了一步。
整体来说,德国古典哲学自然观是唯心主义有机论自然观。唯心主义有机论自然观克服了近代机械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尤其是黑格尔第一次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描述成一种辩证运动的过程,这为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提供了启示,但这种唯心主义自然哲学不能达到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只有在此基础上汲取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核,才能彻底实现对德国古典哲学自然观的超越。
费尔巴哈对黑格尔自然观展开了批判。费尔巴哈认为,黑格尔自然观颠倒了存在与思维的关系,应该以自然为一切科学的基础,把人和自然界作为哲学的最高研究对象。这样,不但确立了自然在哲学研究中的基础地位,还确立了自然在一切科学中的基础地位。从唯物主义自然观出发,费尔巴哈认为近代哲学的任务是研究现实的自然界和现实的人。人通过揭示自然界的本来面目来表现自己的本质。但是,费尔巴哈以直观的方式来理解人和自然,不能认识到实践对于理解人和自然的重要性,存在旧唯物主义的各种缺陷,他的自然观依然具有感性直观性、机械性、抽象性特征,但他坚持唯物主义立场,主张按事物本来面目来认识事物,这是对包括黑格尔在内的德国古典哲学唯心主义有机论自然观的超越。
德国古典哲学自然观极大地体现了人的主体能动性,但这种自然观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盲目自大。费尔巴哈对黑格尔以至全部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自然观的批判,是马克思、恩格斯之前自然哲学的最重要发展。他提出要从感性的、物质的人和自然界出发来认识周围世界,把上帝、绝对精神归结为感性的人的本质的异化,但他在高扬“自然”物质第一性与“复辟”唯物论的同时,却抛弃了德国古典哲学中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的思想,世界成了直观的、抽象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是在超越整个古典哲学自然观基础上形成的,这种超越不是简单地把唯物论与辩证法相结合,而是把旧自然哲学上升到唯心主义的最高层次而后又恢复到唯物主义,是在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的创新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在汲取德国古典哲学自然观合理因素的基础上,在领导全世界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压迫的革命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他们生态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形成发展是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的统一[4]。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与逻辑,对于我们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角度考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进而正确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特征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具有指导意义。
三、揭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经典作家生态思想的守正创新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是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结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基于人类特别是中国在21世纪面临的生态问题而形成的。21世纪人与自然的关系状况是它的逻辑起点。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基础之上,逐渐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从习近平个人生活、工作经历等方面进行考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大体经历了陕北梁家河知青时代的萌生时期、河北正定与福建宁德的探索时期、浙沪主政的初步形成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完善发展四个时期。
在梁家河知青时期(1969-1975年),习近平作为梁家河大队支部书记在带领当地农民解决灌溉和饮用水源问题、修建沼气池、学习农业种植、育种制种技术以提高粮食、蔬菜种植产量等过程中,形成其对自然的朴素情感与对人民高度负责的使命感,这可视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萌生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在河北正定当县委书记期间,习近平提出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要有生态战略眼光等观点。在福建宁德当地委书记时期,习近平强调贫困地区要开发好潜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选择主导产业、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的关系等问题。在河北正定时期与福建宁德时期所形成的一系列政策主张得益于习近平在青年时期培养起来的对自然的朴素情感和对人民负责的使命感,得益于其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原则的理解,得益于其对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基本观点与方法的运用,体现了他在执政过程中对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这可视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探索时期。2002-2007年,习近平先后到浙江和上海任职,在浙江任职期间,他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这标志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初步形成。此后,习近平到中央任职,其政策主张开始上升到国家决策层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完善深化。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首次得到系统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表述正式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党的重大实践和理论创新成果,是新时代推动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根本遵循。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伴随着习近平个人的工作生涯而形成、发展和深化,体现了个人命运始终与集体命运、人民命运的相伴相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不仅汲取了中国古代传统生态智慧,广泛借鉴吸收了西方生态文明思想,最主要的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守正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实践的成功证明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符合中国实际,是科学的理论[5]。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性在于它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具体而言:在生态经济建设方面,如果说马克思、恩格斯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态批判,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则是把这种对生产方式的生态批判变成了活生生的生态经济建设实践,真正实现了发展生产力与保护环境的辩证统一,首次揭示了自然与社会协同发展的生产方式[6]。在生态政治建设方面,如果说马克思、恩格斯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现有制度反生态性的批判和对未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好社会的描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则通过明确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两个最严”标准,构建起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探索出实现美好社会的有效现实路径,生态文明制度的完善彰显了新时代生态文明的制度正义[7]。在生态文化建设方面,如果说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人与自然相处的价值目标、价值原则、价值取向等问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则通过大力倡导生态化生活方式,明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相处的伦理原则变成了伟大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践。在生态社会建设方面,如果说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人类历史的人类学、社会学考察确立起生态问题社会化解决和社会问题生态化解决的生态社会学思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则通过不断强调“环境就是民生”,大力推进我国生态治理体系和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社会学视野下的成功生态治理实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创新发展不仅体现在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政治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生态社会建设等具体领域,更主要的是在世界观方法论层面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在哲学本体论上,坚持马克思主义人化自然本体论,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论断。在方法论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唯物辩证法,主张用系统思维的方法推进生态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在认识论上,坚持马克思主义从自然到社会的认识论路线,主张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建设生态文明。在价值论上,坚持马克思主义自然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相统一的价值原则,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目标[8]。正是在世界观方法论上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方法、立场,才实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守正基础上的创新。因此,只有在全面继承创新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基础上,不断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新与我国生态文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才能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践与理论创新。
著者在揭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形成发展的实践逻辑与历史逻辑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发展的实践历史与理论逻辑,阐明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般品格,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守正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