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志丹革命精神论析

2022-11-21李智利

现代交际 2022年8期
关键词:刘志丹根据地革命

□李智利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 桂林 54100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1]土地革命时期,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创建的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后来党中央和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以及这一时期全国“硕果仅存”的完整革命根据地。在长期革命斗争中,以刘志丹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渐培育和形成了以“面向群众、坚守信念、顾全大局、求实开拓”为核心的南梁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刘志丹作为西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为我国革命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36年4月中旬,刘志丹率军攻占三交镇,在侦察敌情时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3岁。毛泽东题碑称他为“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周恩来也为其题词:“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2]122刘志丹革命精神作为南梁精神的鲜明写照,展示了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质和精神风貌,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大力弘扬的伟大革命精神。

一、刘志丹革命精神的丰富内涵

1926年,刘志丹从黄埔军校毕业后正式开启了十年的军事生涯,也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在当时异常艰难的战争环境和党内错误路线的巨大压力下,刘志丹表现出了共产主义者坚贞不屈、无私无畏的精神品格,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革命精神。

1.坚守信念、矢志不渝的奉献精神

刘志丹是坚定信念最杰出的代表,坚守信念、矢志不渝的奉献精神是刘志丹革命精神的核心和基石。1925年,刘志丹在入党那一刻就坚定地表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就要为共产主义信仰奋斗到死。在多年革命生涯中,刘志丹始终坚守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和对“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追求,坚信革命必定胜利。虽然经历了70多次兵运斗争失败、寺村塬和照金根据地丢失、红二十六军南下渭华兵败,屡次遭受党内“左”倾错误路线执行者的排挤、打压、诬陷、迫害、降职、撤职甚至关押,但是刘志丹的革命理想和信念丝毫没有动摇过。他还不断鼓励革命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展现出了不惧艰难、乐于奉献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刘志丹为代表的陕甘边共产党人正是凭借这种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奠定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两点一存”的重要地位,同时也铸就了刘志丹革命精神的信仰之魂。朱德后来评价说:“刘志丹从大革命起直至为党牺牲……虽屡经失败,但他百折不回,至死不变,垮了再来,再垮再来,这种精神和毅力是建军的基本条件。”[3]可以说,刘志丹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对革命信念的忠贞不渝,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敢于牺牲的英勇气概和奉献精神。

2.对党忠诚、顾全大局的担当精神

刘志丹被称为“模范共产党员”,不仅因为他在战场上的不屈不挠和奋不顾身,还因为他对党的绝对忠诚和顾全大局的担当意识,这也是刘志丹革命精神的重要特质。刘志丹参加革命后,国民党反动派恨之入骨,不仅抄了他的家,烧了他的房子,还掘了他家的祖坟,使其一家老小迫不得已四处流浪。尽管如此,刘志丹始终忍辱负重、顾全大局、相忍为党,他对亲人说:“我们要革命,就难免受迫害。”[4]1935年10月,在“肃反”运动期间,刘志丹因公前往瓦窑堡,半路收到要逮捕他的信息。为保护更多同志,他坚持以大局为重,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奔赴瓦窑堡,最终虽被关押,却维护了革命利益。出狱后,刘志丹还多次告诫蒙受冤屈的同志:凡事要以革命利益为重,从革命全局出发,识大体顾大局。正是靠着刘志丹等同志对党忠诚、敢于担当、心胸博大的高尚品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才经受住了重重考验,得以“硕果仅存”。后来,毛泽东在给刘志丹的题词中深切回忆道:“他的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精神,永远留在党与人民中间,不会磨灭的。”[2]122周恩来也说:“刘志丹同志对党忠贞不二,很谦虚,最守纪律,他是一个真正具有共产主义品质的党员。”[5]这些评价既是对刘志丹烈士的高度褒扬,也是对刘志丹革命精神的最好诠释。

3.面向群众、勤政为民的公仆精神

生而益民是刘志丹青年时期就树立的人生理想,面向群众、勤政为民的公仆精神是刘志丹革命精神的根基和底气。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刘志丹坚定地表示要“不怕牺牲,杀开血路”“决心为民要共产”[2]14-18。在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刘志丹始终将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心系群众、关心群众、爱护群众,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挨家挨户访贫问苦,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除恶霸,带领群众进行分地、分粮、分牛羊的“三分”和抗粮、抗款、抗捐、抗债、抗税的“五抗”斗争,切实维护了劳苦大众的根本利益,为扩大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刘志丹也由此成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光辉典范,成为人民群众广为传唱的陕北民歌中的革命英雄。由于非常熟悉陕甘边的一山一水,他被人们称为“活地图”;由于平易近人,跟群众和战士都非常亲近,他被亲切地称呼为“老刘”;他从不拿群众一分一毫,还总是将所有好的东西首先分给劳苦大众,故而在他牺牲后,陕北人民群众悲痛万分。毛泽东说:“一个人死了我们开追悼会,群众的反应怎么样,这就是衡量他的一个标准。刘志丹同志牺牲后,陕北的老百姓伤心得很,这说明他是真正的群众领袖。”[6]这些都不仅展现了刘志丹对群众的真挚情怀,同时也反映了他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崇高地位。

4.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

刘志丹是一位极具拼搏精神和顽强意志的优秀战士,勇于拼搏、坚忍不拔的斗争精神是刘志丹革命精神的支柱。1926年初,刘志丹从黄埔军校毕业后便开始参加东征,在大革命中顽强斗争,屡立战功。尤其1927年春,面对企图收买他的军阀刘镇华,刘志丹立场坚定、斗争坚决,最终使其就范,答应改编。后来按照党的指示,刘志丹将主要精力投入兵运工作,虽多次失败,却毫不气馁,愈挫愈勇。1932年后,刘志丹又根据兵运工作总结出的经验,领导陕甘、陕北进行武装斗争,将重点放在发动农民群众、建立革命根据地上。无论根据地遇到什么艰难险阻,他始终坚持“重新干起来,前途是光明的”[5]。经过多年浴血奋战、艰难斗争,刘志丹等人最终成功开辟了以照金、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把陕北、陕甘边两块苏区连成一片,组成了陕甘边根据地,为红军长征提供了落脚点,为八路军抗日提供了出发点。1936年4月,刘志丹率部东征,在中阳县三交镇战斗中不幸左胸中弹,壮烈牺牲。回顾过往,刘志丹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在战场上英勇作战,洒尽了最后一滴鲜血。这种不畏艰险、顽强奋斗、不屈不饶的斗争精神是支撑刘志丹奋斗到死的精神力量,也成为刘志丹革命精神的重要内核。

5.锐意进取、求实开拓的创新精神

刘志丹之所以能带领人民建成当时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的根据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具有敢于创新的魄力和勇于开拓的作风,这也是刘志丹革命精神的精髓所在。1929年,在清涧起义、渭华起义、旬邑起义等几十次武装起义失败后,刘志丹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陕甘边区革命斗争实际相结合,积极探索,开拓创新,创造性地提出了“变敌人的武装为革命的武装”的思想和用“红色”“白色”“灰色”三种方式创建西北红军的构想,成功创建了陕甘边革命武装,开创了西北红军的新局面。1933年秋,当照金在国民党重兵围剿下失守时,刘志丹又提出以“狡兔三窟”方法建立革命根据地的设想,并将这一方法成功运用于革命实践,最终赢得了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创建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走出了一条适合陕甘边特点的革命道路,在党的革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理论后来得到毛泽东的高度认可和称赞。毛泽东说,刘志丹创建的根据地,用了“狡兔三窟”的办法,创出了局面,这很高明。[7]刘志丹革命精神彰显了刘志丹求实开拓、敢为人先、锐意进取的精神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付诸陕甘边革命斗争实践的理论结晶。

刘志丹在艰苦革命岁月中形成的革命精神,是克敌制胜的精神武器,也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高尚的革命品质和高度的革命自觉。

二、刘志丹革命精神的主要特征

刘志丹革命精神以刘志丹的精神为基础,具有丰富内涵和多层次境界的精神追求,是其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展现出的政治品格和优良作风的高度凝练,具有革命精神的普遍特征,同时又有符合自身特点的独有特性。

1.相对的独立性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奋斗中,形成了包括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和焦裕禄精神等在内的革命精神谱系。这些精神之间既具有相通性和继承性,又具有各自的独特性和独立性。尤其是以党史人物命名的精神,更是以其个人为主体,以其精神为内核,因而指向更为明确、内容更为具体、个性更为突出,更具有个体上的独立性。刘志丹革命精神,顾名思义是刘志丹个人在艰辛的革命斗争中,为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用坚定的信念和担当不断推进革命事业的一种崇高精神。它以刘志丹为核心、以他的精神为内涵,所呈现的也是刘志丹在革命战争实践中的自主意识、精神特质和革命风范。在一定意义上说,刘志丹的革命精神就是刘志丹作为个体所特有的精神,与其他以会议、事件、地点、时代主题等命名的革命精神有着一定区别。它是刘志丹主体性意识的结晶,既不能与同一时期其他个人或群体的精神相混淆,也不能与同一地区的其他精神相混合,其独立性尤为凸显。就此而言,相对的独立性是刘志丹革命精神的一大特征,没有独立性的体现,就没有刘志丹的革命历程,也就没有刘志丹的革命精神。

2.内在的先进性

刘志丹革命精神最突出的特征就在于其思想的先进性,主要反映在刘志丹对科学真理和理想目标的坚守和追求上。具体来说,刘志丹革命精神的先进性首先表现为刘志丹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追求。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最强大的思想武器。刘志丹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同我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指导和推进我国革命斗争,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战略和战术,粉碎了敌人的多次“进剿”“会剿”和“围剿”,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先进性、指导力和生命力。此外,刘志丹革命精神的先进性还表现为刘志丹坚守理想信念的先进性。刘志丹在进行革命斗争实践的一开始和全过程都始终将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坚定信仰和远大理想,并为之确立其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回首刘志丹的十年斗争历程,他为实现救国救民理想奋斗拼搏,倾尽毕生心血,甚至不惜流血牺牲也要坚守理想,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坚持不懈追求崇高理想目标的精神境界。这种内在的先进性使刘志丹精神虽源于革命战争年代,但其意义和影响远远超越了其所处的时代,显示出超越时空、经久不衰的魅力。

3.鲜明的政治性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和修身之要,是刘志丹革命精神政治性的显著表现,也是刘志丹革命精神的灵魂所在。刘志丹22岁入党宣誓时就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立场: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对于刘志丹来说,这样的誓言不是停留于口头的言语,更是体现在为党和国家无私奉献的行动中。不论是在职位的调动上,还是在革命的路线上,刘志丹都坚决听从党的指挥,服从大局,将严守党的政治纪律真正落到了实处。在大是大非面前,刘志丹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同党内错误思想做坚决斗争。尽管因此遭遇了多次污蔑和监禁,他仍以革命为重,以人民为先,时刻坚守正确的政治原则,保持坚定的政治定力。回顾刘志丹的革命征程可以发现,他把所有的时光和心血都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甚至为此牺牲了宝贵的生命,用一生向人们诠释了什么叫中国革命精神。实践证明,刘志丹以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党的忠贞不渝和对人民的炙热情怀,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将共产党人的政治素养展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鲜明的政治性是刘志丹革命精神最本质的特征。

4.广泛的群众性

刘志丹革命精神的群众性集中反映在其平凡性和群体性上,也就是刘志丹的亲民爱民作风和强大感染力。革命时期,刘志丹担任过师长、军长和参谋长等重要职务,但并未以此居功自傲。他不摆架子、不搞特殊,将自己看作普普通通的一名士兵,与战士们的关系如同亲人。他在生活中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总是穿着粗布衣服,吃着粗茶淡饭。他牺牲时,身上也只有几份文件、半截铅笔和几支香烟。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扎根群众、廉洁奉公的优良品格。同时,刘志丹深知人民群众的疾苦。在开展农民运动时,除了时常为他们答疑解惑、排忧解难外,还积极开展群众工作,在根据地发展经济、教育等事业,保障群众的各项利益,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他也因此得到了广大群众的高度信任和极力拥护。很快,他就以强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进行革命战争,极大促进了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壮大。刘志丹是从群众中涌现出来的领袖,刘志丹革命精神是极具群众性的革命精神,必然能够传承至当代社会,成为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学习的楷模。

5.深刻的实践性

刘志丹革命精神是刘志丹在长期革命斗争历程中孕育形成的,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产生并作用于社会实践,是一种极具实践性的伟大精神。当时正处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刘志丹结合土地革命路线,吸收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领导创建了西北革命根据地,成为红军长征的归宿及抗日战争的起点,对推进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有极大实践价值。从刘志丹牺牲后的历史来看,他在土地革命战争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尤其是独特的军事思想和高超的指挥艺术,对于此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历史和实践证明,刘志丹在党的领导下所进行的革命斗争实践,是其精神产生的现实基础,决定了刘志丹革命精神拥有深刻的实践性根源。此外,刘志丹革命精神的实践性还体现在言行一致上。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当初立下的铮铮誓言,在实践中将共产主义道德修养与推动革命进程、服务人民群众相结合,是一位敢于拼搏、勇于奋斗的优秀实干家。

6.高度的探索性

高度探索性是刘志丹革命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主要体现在刘志丹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而进行的一系列实践。1926年,刘志丹从大革命的失败中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只有掌握“枪杆子”才能赢得“自主权”,于是他初次尝试发动渭华起义。起义失败后,他积极总结斗争规律,指出要掌握“枪杆子”,必须“把各种民间的武装和敌人的武装变成革命的武装”[2]61。为此,他又开始从事兵运活动,将工农群众、国民党官兵和土匪作为兵运的对象,努力建立一支由党领导的革命武装。但事与愿违,兵运工作多数以失败告终。对此,刘志丹在吸取毛泽东斗争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兵运失败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军事运动没有同农民运动结合起来,没有建立起革命根据地”[2]64。毫无疑问,在远离中央的情况下,建立根据地的认识是刘志丹探索中国革命道路过程中在思想上的一次伟大飞跃。此后,刘志丹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相结合,建立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探索出一条具有“陕甘模式”特点的革命道路。也正是在这样艰辛的探索过程中,刘志丹革命精神孕育产生。

此外,刘志丹革命精神还具有浓厚的民族性、很强的科学性等鲜明特征,这些都是刘志丹革命精神的深刻体现,也是其具有弥足珍贵的时代价值的重要依据。

三、弘扬刘志丹革命精神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党的伟大精神和光荣传统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全党同志要用党在百年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滋养自己、激励自己,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8]刘志丹革命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精神,具有穿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始终是新时代鼓舞我们顽强奋斗、砥砺前行的动力源泉。

1.为引领广大青年奋进新时代提供精神滋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一个民族只有寄望青春、永葆青春,才能兴旺发达……时代总是把历史责任赋予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9]新时代青年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他们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觉悟、道德情操、能力素养如何,直接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刘志丹是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先进青年典型,在青少年时期就萌发了改造社会、复兴中华的宏图大志,树立了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从青年时期起就投身于艰苦革命斗争中,直至33岁不幸牺牲,为党和国家献出了青春和生命。回首过往,刘志丹革命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热血青年在奋斗中激扬青春、砥砺前行。展望未来,弘扬刘志丹胸怀理想、为国奉献、对党忠诚、亲民爱民、迎难而上、敢于斗争、不断探索等高尚品格和伟大精神,能够引领有志向、有抱负的新时代青年担当时代重任,将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作为奋斗目标,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燃烧青春、追逐青年理想、绽放青春之花。

2.为传承党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提供重要途径

革命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百年的艰辛、奋斗与辉煌,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不懈奋斗、开拓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要“赓续党的红色血脉,弘扬党的优良传统”[10]。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继承革命优良传统,弘扬伟大革命精神,时刻激励共产党人坚守初心、不改本色、砥砺奋斗,才能在无数挫折和磨难中屹立不倒,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刘志丹革命精神是刘志丹同志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实践中形成的伟大精神,蕴含着我们党坚定信念、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敢于探索、无私奉献、勇于牺牲、为人民服务、紧密联系群众等优良传统和红色作风,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十年来的历史和实践证明,刘志丹革命精神一直作为我们党赓续不断的优良传统,为党和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不断取得斗争胜利和非凡成就提供了强大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时代弘扬刘志丹革命精神,无疑是进一步发扬党的革命精神、传承党的优良传统的应有之义、必然举措和现实需要。

3.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提供历史借鉴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不断取得胜利的宝贵经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新时代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永葆党的战斗力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保障,必须长期贯彻执行。在革命斗争中,刘志丹自始至终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摆在首要位置,一心一意依靠群众,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成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光辉典范,也因此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爱戴与拥护。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之所以成为土地革命后期全国“硕果仅存” 的红色革命根据地,与刘志丹等共产党人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是分不开的。从这个层面上讲,刘志丹是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伟大开拓者和坚定践行者,群众路线是刘志丹革命精神的本质体现。新时代更应弘扬刘志丹精神,学习“群众领袖,民族英雄”的为民情怀,以民为本,践行好我们党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为进一步推进党的群众路线建设提供历史借鉴、注入强大动力。

4.为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党员干部队伍提供精神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努力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11]忠诚干净担当是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首要政治品格和核心素养,也是我们党选人用人的前提条件和根本标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是巩固党的建设基础性工程的必然之举,能够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长足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刘志丹在创建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革命历程中,展现出了对党忠诚的政治立场、干净清白的崇高品格和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彰显了一名优秀党员干部应有的政治本色。刘志丹身上忠诚宽厚、相忍为党、廉洁奉公、胸襟坦荡、光明磊落、亲民爱民、严于律己、艰苦奋斗、维护团结等崇高风范和优良作风,为广大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树立了楷模。因此,新时代弘扬刘志丹革命精神,能够为培养和强化广大党员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提供重要精神引领,不断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始终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5.为推动社会形成良好风尚提供丰厚养料

社会风尚是全社会在倡导、推崇和追求某些思想或行为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风貌的综合反映,标志着整个社会精神文明进步的程度。良好的社会风尚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意义,但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人们的社会道德实践逐步形成起来的。在此过程中,为确保社会风尚始终向着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必须充分发挥道德榜样的示范作用和崇高精神的引领作用。刘志丹生前深受百姓喜爱和夸赞,具有非常强的影响力,他就像一团火,总能将身边的干部、战士和群众的心点燃,使其被他高尚的品格所感染。他领导的部队和到过的村庄风气都十分良好,这既得益于他高超的思想政治教育技能,更得益于他以身作则的榜样示范作用。刘志丹牺牲后,他的革命精神仍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仍然能够感染和鼓舞当前社会上的每一个人,成为新时代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针对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兴起的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刘志丹革命精神中蕴含的清正廉洁、公而忘私和艰苦奋斗等精神品格能起到矫正或消除的积极作用,从而有利于促进社会良好风尚的形成。

6.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力量源泉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守初心、践行使命,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前仆后继、顽强拼搏。新时代,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已经迎来了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新时代意味着新任务、新挑战,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不可能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完成,还需要党和人民付出更艰巨的努力,做出更伟大的成就。而在这一过程中,必然离不开强大精神力量的支撑。刘志丹革命精神是革命时期激励人民取得战争胜利的精神力量,同样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激发人们前进的动力,能够助力早日实现中国梦。具体来说,刘志丹为探索正确的革命道路坚持不懈、不辞辛劳的优良品质,有助于增强人民群众走“中国道路”的认同和自信;弘扬刘志丹身上忠诚奉献、胸怀大局、坚忍不拔、勇往直前和求实创新等革命精神是弘扬“中国精神”的突出体现;刘志丹积极动员人民群众为赢得革命胜利而斗争与凝聚“中国力量”具有内在一致性。就此而言,新时代大力弘扬刘志丹革命精神有助于凝聚起广大人民群众的磅礴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刘志丹革命精神就像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成为新时代推动全党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为实现民族复兴砥砺奋斗的强大力量。认真学习和弘扬刘志丹革命精神恰逢其时,必须将之持续性地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刘志丹根据地革命
“东临楼”日常
建立自己的 写作根据地
刘志丹:“奋斗到底就是奋斗到死”
刘志丹:群众领袖,民族英雄
窗台上的妈妈
中国的出行革命
学术研讨会征稿函
刘志丹让大家称自己“老刘”
西安纪念长征胜利结束和刘志丹牺牲八十周年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