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蜜蜂”做阳城产业扶贫“大文章”

2022-11-21茹贺军刘国信张虎社张国兵

蜜蜂杂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中蜂阳城县蜂箱

茹贺军,刘国信,张虎社,张国兵

(山西省阳城县畜牧局,山西 阳城 048100)

蜜蜂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仅能为人类提供蜂蜜、蜂花粉等多种营养丰富的天然保健食品,而且被称为“农业之翼”,对促进农业增产增收意义重大,更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生态友好型产业。

近年来,山西省阳城县在脱贫攻坚战中,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大力扶持山区贫困农民发展中蜂养殖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全县养蜂场户达到450 多个,成立养蜂农民专业合作社十多个,养蜂2 万多箱,年产优质蜂蜜450 余吨,仅销售蜂蜜等蜂产品实现收益超过3 000 万元,很多农民因此摆脱贫困,走上致富奔小康之路。

1 自然资源优势明显

阳城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地处太岳山脉东支,中条山东北,太行山以西,沁河中游的西岸,总人口近40 万。全县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环境优美,年平均气温11.7 ℃。无霜期因地区差异而有不同,一般为170~180 d。年降水量平均在659 mm。全县总面积1 930.7 km2,其中山地面积1 082.4 km2,占总面积的55%,森林覆盖率为36%,全县南北部高而中间低,构成了较为丰富的高中低山地和丘陵、河谷盆地等多元地貌。

阳城县境内森林面积广阔,植被好,蜜源植物分布广泛,品种多样,丰富的森林资源,湿润的季风气候,独特的自然条件,为阳城中蜂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根据调查,全县有蜜粉资源百余种,蜜源面积在7.3 万hm2左右,从理论上计算,全县至少可养蜜蜂5 万群以上。

阳城县境内,山大坡广,蜜源资源极为丰富,特别是南部山区很多农民素有养蜂习惯。境内保存有大量的中蜂原生态蜂群,主要分布在灌木丛生的山区和半山区,仅东冶镇的高石、孤山、窑头,横河镇的桑园、银河、愚公、马炼、水头,董封乡的人参埌、次滩等几个自然村的山谷里、房檐下、石岩下、草丛中,处处可见原始蜂桶饲养的中蜂蜂群,蔚为壮观,被专家考察组誉为“全国少见的原始中蜂资源保存库”。多数贫困人口分布在山区,而山区植物种类繁多、蜜源和蜂种资源丰富,贫困户在庭院、荒坡、房前屋后、楼道等处都能饲养,规模在10 群以上就能脱贫,部分掌握技术后还可致富。

2 产业扶持政策到位

2016 年,阳城县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为937户2 693 人。南部山区植被丰富多样,养殖中蜂条件得天独厚,贫困人口多集中于此。阳城县委、县政府将中蜂养殖作为精准脱贫的特色农业产业项目之一。县政府出台阳政办发(2016) 34 号文件,制定了《中蜂养殖扶贫项目扶持办法》,每户贫困户养殖中蜂在10 箱以内,给予每箱200 元的补助政策,扶持办法连续5 年。同时,阳城县慈善协会以及部分包村单位跟进,纷纷制定扶持措施,确保贫困户养蜂受益。

2016 年,全县5 个乡镇,18 个村的43 户蜂农领购蜂箱286 套;2017 年,6 个乡镇,22个村的57 户蜂农领购蜂箱473 套;2018 年,全县23 个村的75 户领购蜂箱547 套。2016-2018 年全县7 个乡镇175 户共领购蜂箱1306 套。另外阳城县慈善协会2016—2018年在全县7 个乡镇20 个村80 户下发格式蜂箱740 套。全县7 个乡镇255 户格式蜂箱领购数量达到2 046 套。2019~2020 年仍有一部分蜂农领购到所需蜂箱。

3 技术成熟保障有力

养蜂具有投资少、风险低、价值高、效益好、劳动强度低的特点,是助农增收的一个短、平、快项目,也是脱贫攻坚的有力抓手。阳城县畜牧中心技术人员和县蜂业协会经过几年的考察、引进试验,根据中蜂的生物学特征,设计出了集功能性、观赏性、科学性、实用性为一体的格式生态养蜂新蜂箱。通过数年示范蜂场的实践,具有提高蜂蜜产量和成熟度,减轻劳动强度,防止盗蜂的优点。

同时,使用格式生态新蜂箱,对调整蜂群蜂量大小、处理“失王”现象,方便直接观察蜂群内部情况,及时采取防病投药或改变饲养措施等方面都比传统桶式饲养法有独特的优势。这样,销售蜂蜜时能够实现分层取蜜,消费者可以亲眼看见、亲自品尝的方式体验现榨现卖的休闲式消费,买到干净、卫生、放心的原生态中蜂蜜。

2019 年,阳城县政府申请的省级北方中蜂遗传资源保护区项目已通过专家评审验收,在县境南部山区6 个涉贫乡镇(东冶镇、蟒河镇、河北镇、横河镇、驾岭乡、董封乡) 建立中蜂保护区。阳城县畜牧中心和有关技术人员组成技术服务组,承担北方中蜂格式箱养技术扶贫项目承包工作,大力推广格式蜂箱,传播科学饲养方式,为中蜂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组织管理决策精准

在项目实施中,乡镇政府负责宣传发动,组织干部深入到贫困户中反复进行政策宣传,使有条件从事格式箱养中蜂的贫困户都能参与到项目中来。阳城县畜牧中心与阳城县蜂业协会具体负责组织实施与技术培训,通过典型示范引路,从而以点带面,带动了当地中蜂新式养殖业的迅速兴起。

4.1 培训技术,解难释疑

让贫困户选择养蜂产业脱贫,必须让他们掌握饲养技术,确保有收入并且能逐年扩大。为此,他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4.1.1 争取经费,邀请专家授课

组织贫困户参加技术培训,邀请农业大学蜂学系教授亲自授课,会后到实地进行学习观摩,现场解答生产中的疑难问题。

4.1.2 现场培训,实地观摩释疑

以乡镇为单位选择培塑技术好、发展快、效益高的典型示范养蜂贫困户,在他们的蜂场召开现场技术培训会,解答疑难问题,促进经验交流,补齐技术短板。

4.1.3 分片包村,逐场入户指导

包片技术人员到贫困户蜂场实地检查指导,根据各户实际情况提出指导意见,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提高生产效益。特别是中蜂过箱等关键环节的技术要领,逐户指导,并进行回访,确保生产顺利进行。

4.1.4 微信传输,网络解难提效

充分利用微信等现代工具,及时解决蜂农生产中的技术问题或发布近期管理、防治等注意事项,使蜂农感到技术人员时时在身边,生产全程有依靠。

4.2 延伸服务,提质增效

传统中蜂蜂蜜加工方法是上火熬制法,缺点是破坏了蜂蜜中的多种营养成分。格式箱养取蜜,采用物理挤压法加工,保全了蜂蜜中的营养成分,新鲜又健康,卖价高、易销售。但部分养蜂户由于居住偏僻,交通不便,有的缺乏沟通能力,有的残疾等多种因素造成产品销售困难,当地政府部门和技术服务组及时采取措施,帮扶解困。

一是成立养蜂农民专业合作社,一体化管理,全程服务,抱团取暖,形成集团优势;二是利用爱心购买贫困户农产品,助力扶贫的东风主动推销,帮扶脱贫;三是通过本地蜂产业加工企业,统一包装向市场销售或利用电商平台在网上销售,提高了知名度,扩大了销售量。

5 建立长效机制确保收益

在项目实施中,我们发现有的贫困户存在依赖心理,有的对养蜂产业前景认识不足,干劲不大;还有的贫困户年龄偏大,思想保守,接受新技术、新理念的意识较差。同时,中蜂大部分养在山区,长期以来农户只认为是家庭经济的一小部分补充,缺乏长远打算。为建立长效机制,确保收益,实现真脱贫,巩固脱贫成果,我们在以下方面发力使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5.1 强化技术指导,能人引领,合作社带动

阳城县畜牧中心与蜂业协会加强技术培训,培养了一大批养蜂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定期技术指导,并与各养蜂专业合作社强强联合,让真正有技术、善经营、懂管理的养蜂能人发挥才智,起到引领带动作用。如河北镇河北村吴富民蜂场、董封乡次滩村崔国林蜂场、东冶镇孤山村李金龙蜂场、横河镇马炼村牡丹蜂场、驾岭乡蛇凹村张规化蜂场等,近年来崛起了一大批规模示范场,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5.2 强化责任落实,建立责任追究机制

严格落实乡镇政府负责制,对贫困户养蜂项目明确分管领导,形成贫困户、包村单位、第一书记、帮扶干部负责机制,建立责任可追究机制,做到有人问,有人管,聚集各方力量,发展中蜂产业,切实让贫困户得到实惠,真正脱贫,稳定致富。

5.3 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阳城县蜂业协会充分利用“山西省省级北方中蜂遗传资源保护区”这一“金字招牌”,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不断扩展中蜂文化创意产业,全面打造出“阳城土蜂印象”品牌,保护原生态中蜂群,将养蜂与休闲文化有机结合,推动原生态新型蜂箱养殖技术,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打造出特色鲜明、极具地域特色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从而促进了农民就业转移,为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中蜂阳城县蜂箱
环保蜂箱设计
阳城县民间社火舞蹈文化的调查研究
基于RS和GIS的阳城县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阳城县:“一一四四”开展“以案促改三服务”活动
阳城县设施蔬菜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悬崖上的蜂箱
挖潜力 创机制 促脱贫筑就中蜂产业成为脱贫致富甜蜜事业
岫岩中蜂业发展前景
野生中蜂的诱捕
新型蜂箱获国家专利专产高档封盖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