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棉花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022-11-21玲,孙

纺织报告 2022年8期
关键词:机采棉花新疆

江 玲,孙 雷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纤维质量监测中心,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不断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积极发展不同形式的规模经营”以后[1],新疆也开始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元融合发展,为棉花生产提供了基础条件。种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和命脉,棉花是新疆主要的经济作物,新疆农业发展正在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方向实施延伸。此时需要立足实际,在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的基础上打破传统农业生产面貌,保证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2]。从本质上看,新疆不仅是我国优质棉生产基地,同时也是唯一的长绒棉产区。2021年,全疆播种面积约为2.51万km²,新疆地方皮棉总产量达到了512.9万t,占全国棉花产量近90.00%,原棉年产值超过950亿元[3]。新疆2021年棉花总产、单产主体呈增长趋势,部分棉田受病害影响,造成减产。新疆2021年棉花质量较2020年度有所下降,这些问题都与众多因素存在较大关联。棉花的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当地的就业和农业增效,尤其随着新疆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新疆棉花生产机械化程度逐渐提升。棉花产业由产量效益型向着质量效益型反向实施延伸。此时,相关人员需要结合新疆棉花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根据问题合理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措施。

1 新疆棉花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如何改变新疆棉花发展现状与新疆植棉地位不匹配的问题,需要从不同视角分析棉花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1 生产环境方面的问题

首先,棉田土壤环境的改变造成了肥力下降以及土壤表层盐渍化严重,棉田土壤板结严重,北疆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处于1.29%~1.35%,南疆更低,处于0.85%~0.89%,钾、钼、铜、锌等营养成分不足,表层盐渍化的问题显现,这也是导致2021年棉花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4]。其次,棉田残膜污染严重。从当前的形势来看,棉花的覆盖面积较大,所以需要的地膜量较多,进而导致残膜量较大[5],棉田土壤的物理性状也因此发生改变,不仅不利于根系正常发育,对产业大规模生产也造成了较大影响。最后,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严重。一般情况下,肥料都是以重茬(连作)、化肥为主,基本上不会使用有机肥,土壤质地较差。棉花的种植基本是以灌溉的方式为主。在新疆地区,水资源确实存在一定的限制性,不仅水资源浪费严重,还存在流失、蒸发、渗漏的问题。

1.2 品种的问题

新疆棉花的品种较多,主要包括:(1)长绒棉,纤维较长,无论是用来做衣服还是被子,都非常保暖透气,并且需求量较大,而新疆是我国长绒棉的唯一产区。(2)军海1号,纤维长度为38.00~39.70 mm,重3.00 g左右。(3)新海绵,纤维长度为34.37 mm,细度为7 080 m/g,强度为4.84 g。(4)混选2号,纤维长度为38.00~39.70 mm,细度为7 510 m/g,强度为4.44 g。(5)新陆早41号,平均长度为31.67 mm,断裂强度为30.58 cN/tex。(6)新陆早50号,短绒灰白色、绒少、种子呈梨形稍圆。(7)新陆早57号,5.80~6.00 g,衣分在42%~44%[6]。

首先,品种布局混乱。有时在同一个区域需要种植的品种有10多个。在这些评价和规划的内容中,很难达到较高的公平性,这些“多”“乱”“杂”的问题一直存在。其次,品种多。有许多优良的品种很难发挥自己的优势。虽然新疆棉花接受的光照充足,可以达到良好的品质,但是很多种植棉花的人员都是按照自己的习惯种植,技术部门也很难加强技术的针对性,不仅影响增产效果,还会降低棉花种植的效益。最后,品质差。增产不增收,品种混杂,棉花混收、混加工。从一定程度上看,不仅降低了棉农植棉的效益,还影响了加工、纺织企业的效益和产品质量。

1.3 生产、收购、加工及产业化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理念下的生产、收购、加工等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实发展需要。在种植时,大部分都是以散户种植为主,这些散户种植小作坊式的生产模式基本上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无法保证棉花的质量。

1.4 植棉效益的问题

残膜污染防控难度加大,过量使用农药化肥容易造成土壤板结。果棉间作导致果棉争地矛盾显著。棉花水资源消耗巨大,生态压力加重,抗虫棉生产存在潜在危害。这些问题都是影响棉花生产质量的因素。随着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的提高,田间管理的人工成本增加,这些都会导致新疆棉花种植的成本提升。20世纪80~90年代,由于小麦的种植效益较高,很多棉花种植人员转变了种植理念,影响了棉花的生产数量。

1.5 机采棉品种少,农机和农艺不匹配的问题

新疆棉花生产正处于我国棉花产业发展的战略转折期,需要科技创新的驱动,逐步实现棉种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首先,适宜机采的品种匮乏,突破性品种少。目前,新疆还没有培育出较为稳定和高产的机采品种。其次,存在机采棉脱叶、化控、打顶等技术问题,虽然技术较多,但大多不能合理配置,导致脱叶效果差,机采棉品质低。最后,种植模式存在问题。新疆棉花一直采用“小个体、大群体”的生产方式,利用66 cm+10 cm、63 cm+12 cm宽窄行高密度植棉模式进行稳定生产,但是机采棉密度过大,导致叶片挂枝率过高。

2 新疆棉花生产发展建设路径

2.1 严格治理种子市场

新疆是中国重要的棉花产区之一,棉花生产可以稳定棉花市场,完善农产品价格和市场调控机制。新疆棉花发展虽然取得了重大进步,但是还存在一定的制约性因素。新疆棉花在提质增效的转型道路中,需要先从治理种子市场开始。随着农业投入与农业用工成本逐渐提高,产生了一些阻碍因素。因此,新疆棉花种植也要依据《种子法》的规范化需求,有效控制假冒伪劣、套牌种子等[7],必须持续性打假,增加侵权的处罚金额。当地的管理部门也需要根据本地的气候或者温度,做好实验和示范相关内容,为机采主栽品种与搭配品种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设立明确的目标,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服务能力,朝着创新方向发展;提高棉种经营的行业标准,增强创新能力;转变品种审定方式,变审定制为登记制;逐步提升我国棉种质量,保持高质形象和信心;育种目标要调整、育种技术要更新,实现大的品种更换;种子生产及加工检测方向朝着种子生产、加工体系的成熟方向发展,最大限度地提升种子质量。

2.2 残膜污染治理

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发展历程中,新疆光热资源丰富,气候条件非常适宜种植棉花。当前,部分新疆棉花的高品质优势逐渐丧失,生产形势不乐观,急需增加地膜生产、销售、使用等,按照真实的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提高执法能力。也就是说,新疆需要结合现实需要,按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田地膜管理条例》的主要内容,以整体为基础,落实0.01 mm标准地膜。在落实这些内容时,可以开展生物降解膜试验,研发棉花无膜栽培技术;以创新为基础,完成机械科技水平的有效提升;提高机械化工作的效率,明确当前的发展路径,探究种植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主体之间的互动性,立足当前经济形势,承担起新型经营主体以及地膜回收的责任,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2.3 加强水资源利用

新疆棉区光热资源丰富,适宜种植长绒棉和陆地棉。这些棉花不仅要求地理位置较好,水资源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水是农业的命脉,在很多时候,需要严格控制水资源的利用,不仅需要解决地下水超采的问题,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解决地下水位下降的问题。在取水时,不仅需要严格按照许可证执行,还需要提高地下水资源的使用效率。

2.4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化经营

此时,新疆需要在“调结构、提品质、去库存、降成本、促融合、补短板”的基础上优化产业结构[8],转变棉花生产方式,在全程机械化、标准化生产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升棉花的根据品质;根据具体要求和发展目标,促进一、二、三产业的发展融合,推动全程机械化。首先,新疆棉花产业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提高品质。在种植时,不仅要加大种植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的合作力度,还要加大集中种植力度。新疆要结合实际、立足实际,种植1~2个品种,倡导“一主两辅”的种植模式。在机采棉过程中,以整体布局为基础,朝着机械化、精准化方向进行延伸。在田间作业的过程中,相关人员还要提高棉花的品质,满足提质增效的基本条件。其次,需要保持规模化发展,达到降本增效的主要目的。在新型主体中,朝着标准化和精确化方向实施延伸,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发挥节地增效的作用。此外,还需要在规模化视野下整合基础,合理采购棉种、肥料以及进行机械耕作等,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条件。

2.5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解决机采棉关键技术问题

2.5.1 加大“一主两辅”推荐力度

在品种推广以及技术的支撑下,新疆要合理选育优良品种。结合早熟、中熟不同的发展区域,加大品种选育的筛选力度。不仅绒长需要大于30 mm,而且纱线强度需要大于30 cN/tex。探索并建立完善的品种推广备案推荐制和品种评价机制,规范品种推广行为,在“一主两辅”推荐的基础上,保证种子质量。

2.5.2 加强“良种+良法”技术的配套设施建设

根据当前的科学化管理需要,新疆应有效优化棉花田间管理技术,提高农机技术的融合效率,方便管理,增强品质,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保持品种优势。

2.5.3 加强推广绿色种植模式

在种植过程中,种植人员还需要合理施肥,加大农药零增长建设力度。不仅需要秸秆还田,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增加腐熟牛羊粪、高磷钾的施肥力度。在实践过程中,还可以大力应用杀虫灯、黄板、捕食螨、寄生蜂等,这些手段相对来说都是物理作用,和生态保护的理念保持了较高的一致性,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农药的使用,朝着绿色化方向发展。

2.5.4 做好水肥化控管理

做好水肥化控管理,需要推广田间管理,要在一体化的基础上完成早中耕、早化控、早打顶、水肥的调控。棉株的营养也需要做好协调工作,合理整合生长、个体、群体之间的逻辑关系,朝着农艺、农机技术的配套方向实施延伸;合理使用光照方式,最大限度地挖掘新疆棉花生产的潜力,实现棉花优质生长和发展,最大限度地提高棉花的整体质量。

2.5.5 做好机采棉的品种选育

新疆地域辽阔,南北疆、各地州之间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农业发展基础也存在较大不同。机采棉品种的特性和生长都需要保持一个合理的种植密度,有效提高脱叶率,也就是说,需要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合理选择棉花的种植品种。北疆区域如果选择新陆早系列进行生产,需要保证生育期在120~125天。但是,南疆区域如果选择新陆中系列进行种植,也需要保证生育期在120~125天。这时的棉田吐絮率需要提高到30.00%以上,生育期需要达到45天,气温也需要保持在20 ℃左右。喷施脱叶剂时,可以在机械化的基础上,使用农业飞机完成。

2.5.6 加强苗期盐碱地改造

立足新疆,最大限度地提高棉苗成活率。在改造时,新疆要解决棉苗前期生长缓慢的问题以及后期贪青晚熟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死苗。滴施腐殖酸水溶性肥料,主要是为了提高盐碱度,为苗齐、苗壮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还可以在叶面位置喷施芸苔素、氨基酸、锌肥等肥料,为新疆棉花前期的生长提供基础条件。

3 结语

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新疆棉花生产需要以集约化为基础进行合理布局,优化区域生产结构,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完善补贴发放机制,保障农户基本收益;推动新疆棉花生产机械化、智能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鼓励棉花生产适度规模经营,降低农户生产成本;促进棉花生产标准化和市场化,提高棉花品质,以满足市场需求;创新农业经营方式,保证产业融合,弥补农业生产短板;推动新疆棉花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综合竞争力。

猜你喜欢

机采棉花新疆
机采棉加工质量管理对棉花品质的影响
棉花是花吗?
雪白的棉花堡
名优绿茶手工采与机采相结合模式初探
新疆阿克苏地区三种机采棉种植模式对比试验
新疆发展机采棉的有利条件及策略
不可思议的棉花糖小村(上)
新疆多怪
心中的“棉花糖”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