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俊亭:“掘金”路上不歇脚
2022-11-21杨铁军孙士渠李薇
□杨铁军 孙士渠 李薇
1月2日,在昆仑山下、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第二师三十七团,寒风阵阵,户外滴水成冰。然而,在该团二连职工左俊亭家的温室大棚里,却是绿意盎然,满目春色。
“你瞧,这边是草莓,已经挂果,过年就能上市。那个棚种的是无花果,也叫‘糖包子’,明年7月采摘。那边是香菜和芹菜……”,面对前来“取经”的地方村民,左俊亭说。
俗话说:“一亩园,十亩田”。11年来,左俊亭依靠自建的温室大棚,学科技,搞特色林果种植,纯收入逾190万元,成为团里家喻户晓的能人。
然而,早在11年前,他还是入不敷出。2010年3月,左俊亭和妻子尚战英告别老家河南,穿戈壁,过沙漠,辗转4000多公里,来到二师且末工程支队(三十七团的前身)安家落户。
当年,三十七团种植的1.6万余亩红枣,在市场走俏,成为抢手货。因此,承包枣园,成为职工们眼中的“香饽饽”。
看到别人都种红枣,左俊亭没有羡慕,反倒想“另起炉灶”——他思忖再三,看中了连里的一片荒地,决定在那里建造温室大棚。他四处求亲戚,找朋友,筹措了50万多元,用于前期投入。此事悄然传开,全连职工震惊,风凉话也接蹱而来:“那块地,草都不好好长,能种大棚?让他折腾吧,三年之内,非穷得要饭不可。”
对于这些冷潮热讽,左俊亭充耳不闻。筑墙、平地、捡草根、覆棚膜……他和妻子起早贪黑地干起来,一个月之内,六座大棚平地而起。
接下来,便是种辣椒、茄子、黄瓜。几天后,株株幼苗破土而出,左俊亭喜上眉梢。然而,当这些幼苗长大了,将要座果时,却一棵棵萎蔫倒地,逐渐枯死了,原来绿油油的大棚里,仅剩几片残叶。
原来,这是因为他的六座大棚地势低洼,盐碱大,后来又被地下渗出的碱水浸泡。这一年,他赔了40万元。看他处境艰难,团里提供六万元的帮扶,让他维持生活。
秋天,到了枣子收获的季节。人们透过枣园,看到一辆辆拖拉机在左俊亭家的大棚里穿梭。原来,他这是雇车从30公里外的车尔臣河拉来经水冲刷过的纯净的黄沙土。两个月之内,把低洼的大棚垫高了一米多!一车一车的农家肥,被翻到了地下。就这样,棚内的土壤被成功改良,地下的碱水被成功阻断了。
“天地酬勤”。此后,在左俊亭的带领下,妻子也振作起来。他们适时调整棚内湿度和温度,保持空气流通,加强水肥管理,科学防控病虫害,平均每天工作10个小时。2011年秋天,六座温室大棚里,都长出了嫩绿的蔬菜苗。元旦前后,到了蔬菜采摘的季节,左俊亭买了一辆二手面包车,每天把新鲜的蔬菜运到23公里外的且末县城,蹲点销售。年底时,他算了一笔账,除去生产资料和人工成本,他挣了10万元。从10万元到25万元、30万元……在之后的七年时间里,他的年收入实现了“撑竿跳”式增长。
为了拓宽增收渠道,2020年起,左俊亭引进了1.7亩无花果和3.5亩草莓,并试种成功,销往了且末县的三家超市,获得良好收益——草莓在1月开始采摘,每公斤80-100元,采摘期4-5个月。无花果在7月采摘,可以采摘2-3个月,每公斤50元。于是,在公路边上,他挂上了“小左采摘园”的牌子。
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团场和且末县的各族游客纷至沓来,亲身体验采摘和休闲的乐趣。“草莓和无花果成熟的时候,游客每天爆棚。每次,我让他们先尝后买。”左俊亭说。
经过苦心经营,左俊亭的“小左采摘园”日渐红火,如今,已形成集无花果观光、采摘、销售、旅游为一体的模式。
近日,左俊亭受连队党支部书记王成毅之邀,登上连队“科普讲堂”,为全连职工传授“致富经”,进行互动交流。
“今后,我想再建几个棚,扩大种植规模,对无花果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愿意种大棚的,咱们一起增收致富。”讲台上,谈及未来的打算,左俊亭信心满满。□